年近三十,科技立业 第89节

  AI这个东西,是会越用越上瘾的。

  今天你用惯了一键套索,一键布局,明天再让你去手动去做这件事儿,那就是会非常烦躁。

  而卷耳智微这边,一众工程师正是每天都在经历这种冰火两重天。

  他们一方面,利用灵韵的芯片布局自动最佳化功能,不断的优化芯片的设计和布局。

  另一方面,每天还在用传统的方式来绘制版图。

  目的也很简单,和AI生成的版图有一个对比,同时人绘制的这些版图也会成为AI的训练素材。

  “难以想象。”就连张建这个时候都在感慨:“以前我们设计一款显卡,需要数亿甚至数十亿的晶体管,手动去组合和排列,在各种参数间不断的尝试。

  “需要一整个团队好几个月的工作。但现在你们看看,只需要给出详细规格和参数,利用灵犀,一个星期就能搞定。”

  张建单以为只有落后制程,小规模集成电路才可以这样,但自己亲自带人做了这么多的工作,他才发现:

  对于AI来说,什么是小什么是大?无非是多加点算力罢了。

  而卷耳智能科技的类思维AI本身就不是堆积算力训练出来的,即便加倍,事实上也是没多少的。

  ……

  在边训练边测试边设计的情况下,张建带团队很快掌握掌握了层迭ALU的关键技术,并设计出第一版层迭ALU的GPU芯片。

  而纪弘这边,和曾学成一起带着团队,在强大AI的帮助下,14nm层迭制造工艺也在飞速的进展中。

  “产线整体已经基本稳定,卷耳智微那边也发来了最新的设计版图,接下来你看着产线试产。”

  纪弘不可能一直待在这边,他还有非常多的事情。

  河州那边,已经堆积了很多的事情了,临走之前他也是问道:“AI的使用还有问题吗?”

  曾学成仿佛焕发了又一春一样攻克这个工艺,他在世界芯片制造发展史上肯定会有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几天一直跟着纪弘,他自己早就想独立出师试一试了。

  我加上AI大于梁松!

  曾学成默念了一句,然后回答道:“完全没有问题了!”

  “那行!”纪弘交代道:“明天我就回河州了,产线这边,你好好利用起这一套AI系统,接着对产线调优,争取快速的提高良率和产能,这非常关键。”

  “明白!”

  ……

  “纪总,这边的收购已经完成了。”回河州的高铁上接到陈继业的电话,是收购鼎佳微电子的消息。

  “直接以此为基础,建设一个光刻机的生产基地。”纪弘做出了下一步的安排。

  “零部件供应这一块儿怎么处理?”陈继业早就猜到了纪弘要做什么,这些天除了收购鼎佳,也在了解行业的一些情况。

  “能采购的直接采购,不能采购的列出原因,清单给我。”光刻机的主要硬件零部件主要是三大系统,光源、镜头和工作台掩膜台。

  在28nm这个级别,这些技术都已经被各企业或者高校、研究所攻克了的,采购应该不成问题。

  而其他的东西,诸如自动对准系统、调教调平测量系统、掩膜和硅片的传输系统、环境与微控制系统,包括整机的灵魂和大脑整机操作系统,等等这些,只要硬件到位了,都不是问题。

  别忘了,卷耳智能科技的本行:AI!

  事实上,纪弘这些天在华为让出的这条产线上,进行的系统重构就已经涉及到了这所有的内容。

  所以,系统方面完全不需要担心。

  当然,卷耳智能科技既然出手了,28nm肯定不会是终点。

  组装这个级别的光刻机,那就是试试水,顺便锻炼一下团队。纪弘的最终目标肯定是EUV。

  纪弘不清楚EUV的三大件和若干小件,国内企业和研究机构的进展,但他的思路很简单,那就是:关门,放AI!

  简单来说就是,哪个零部件还满足不了EUV光刻机的需求,那就给哪个零部件的研究机构训练一个工业AI专门去发现问题去提升。

  比如:高端镜头无法满足需求,是外观的精准度和精度不够?还是内部质量和光学指标不满足需求?

  那就针对性的去改良和优化机械加工和光学加工工艺。

  哪怕是不断的调整各种产线的参数,通过AI计算筛选出最优选择,都是一个极佳的方法。

  其他各种零部件,其实大同小异。

  交代完了陈继业,纪弘还联系了刘向东院士说明了一下情况。

  刘向东院士也是很诧异:“你们决定自己做光刻机了?我了解了一下沪微的情况,他们对合作不热衷,原因是他们认为自己已经到了最后时刻,马上就能实现量产和交付,自己就能搞定。”

  “不管什么原因吧,”纪弘也不纠结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刘院士有没有兴趣到鼎佳来做个一个兼职?没什么要求,没事儿去看看就行。”

  “这……”刘向东院士有些犹豫。

  “我这几天一直在华东工厂,”纪弘说道:“我们利用灵犀重构了产线的光刻机系统并又花了生产工艺,将14nm工艺产线的良率提高到了97%!

  “四重曝光5nm工艺,利用同样的技术预计也能够提升至65%以上。”

  “你们重构了阿斯麦光刻机的整机控制系统?”

  “嗯。”

  “这……”得到了纪弘肯定回答的刘向东院士彻底惊了这是什么概念?别人不知道他还能不清楚吗?

  光刻机的硬件系统虽然复杂,但是一项项掰开来,其实还是能突破的。

  不说28nm,就算是EUV光刻机,大部分的技术,国内都已经实现了相关的突破。

  之所以光刻机的研发一直不成功,主要就是零部件太多了,一台EUV,大小零件几十万个。

  这零部件一多,控制系统就会变得非常复杂,哪怕是极小的误差,在这种放大效应下,也会变得非常棘手。

  这也是光刻机整机控制系统被称为光刻机的灵魂和大脑的原因之一。

  纪弘重构了光刻机的整机控制系统,比原厂控制的都要好!

  刘向东其实知道,那边的产线工艺是梁松带队攻克的,纪弘能够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这意味着什么?

  “行,我答应了。”刘向东院士稍微想了一想,便直接答应下来。院士有多个工作单位是很普遍的事情,自己有这个自由。

  他心里突然有一种直觉,那就是卷耳肯定比沪微靠谱。

  别看沪微嚷嚷着已经到了最后时刻,马上就能量产和交付,最后谁先搞定还真就不好说。

  主要是卷耳智能的研发速度,那就不能用寻常的眼光去看待成立才几个月啊,搞了多少事儿了这都?

  他之所以答应纪弘,也是想看看,类思维AI既软件之后,在工业领域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

  如果真的什么领域都能用,那这AI的价值就完全难以衡量了!

第148章 四重曝光工艺良率大幅提升,晶圆厂

  的动力

  空港新城,宏图微电子不远处的地块。

  这里早已完成了各项准备工作,施工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徐君说到做到,12小时内,事实上,在拿到卷耳智能科技的相关资料之后,当天晚上,所有的手续就都给它办完了。

  甚至,施工单位,都是徐君联系的中建。

  纪弘来到这里的时候,“恰巧”徐君过来视察,两个人就闲聊了几句“这周围,已经全部给你们留好了,随要随取。”

  看着周围的空地和已经腾空了的工厂,纪弘也没客气,他确实有着关于硬件生产的庞大规划。

  而徐君就更高兴了,土地原来是准备预留的,没想到纪弘直接答应收下了,那说明他们近期就有大动作啊,再没有比这更好的事情了。

  ……

  科技岛产业峰会的时间越来越近了,徐君这一段时间也非常忙,见到纪弘就达到了目的,寒暄了几句,他就匆匆的离开了。

  确认了实验产线工厂的建设进度之后,打电话跟王华新院士同步了一下相关情况,纪弘也回到了科创基地的办公室。

  “纪总。”纪弘前脚进来,张建后脚就跟来了。

  “来,坐。”纪弘说道:“我也正要找你,情况是这样的,生产那边很顺利,包括层迭ALU工艺,目前也已经在良率和产能提升阶段了。

  “前期的测试方案效果很好,我们现在需要对量产产品的规格做一个确定。”

  ……

  纪弘一句话都没说完,于东也风风火火找来了。

  “于总,你怎么还在河州呢?”纪弘有些纳闷,虽然之前听他说要常驻河州了,但这一段时间自己都不在,他一个人在这儿干什么?

  “知道你今天回来,特意赶来的。”于东现在也不跟纪弘客气了,尤其是这两天,他整个人都处于非常亢奋的状态。

  早些天,纪弘给他们提供了产线上对准工艺的一个升级算法,原本并没有准备立即实施。

  因为,他们芯片的产能本来就非常紧张,任何细微的改动都可能影响生产进度。

  尤其是,如果改动达不到预期,甚至更糟了的情况,那影响就更大了,就想着等一等再说。

  但没两天,出让给纪弘的那条产线的结果让人大跌眼镜,他们也当即决定尝试一下。

  这两年,华为苦啊,用着38nm分辨率的DUV光刻机,来生产生产7nm芯片甚至5nm芯片,能成产吗?

  答案当然是能。

  但是为什么之前没有其他厂商这么做过?

  原因也很简单,四重曝光工艺,不仅生产效率会被拉低,良品率也很难保证。

  已经量产近两年的生产麒麟和腾的这几条产线,良品率也不超过60%。

  也就是说,一片晶圆,接近一半的面积都浪费掉了。

  这不仅仅是成本的问题,高端产线本就不多,更重要的还是芯片的产量根本满足不了狂热的手机用户以及AI算力的需求。

  “你这,怎么个情况?”纪弘也是看着于东,如此问道。

  “你那个……这个……”于东“这个那个”了老半天,一句囫囵话都没有说出来,估计是想要点儿什么,但是又没有准备好话术。

  纪弘心中了然,知道他是什么打算,也是率先开口询问:“是不是四重曝光工艺的良率有了很大提升?多少?”

  “从58%提升到了75%。”既然纪弘什么都知道,那于东也就好说话了:

  “我们实在是没想到,让给你了一条产线,我们的生产不仅没有受影响,产能还提升了一些。”

  于东内心也是很感慨,哪怕上次跟纪弘交谈的时候,纪弘就跟他说过产线优化和升级的事儿,但看到最终的效果的时候,他还是很诧异计划跟结果从来都不是完全一体的,纪弘说的时候,也只是说要尝试。

  但结果真正摆在眼前的时候,那剩下的就唯有震撼了毕竟,这是他们努力了两年都没能做到的事情。

  纪弘过去才多久?一个月不到吧?也就二十天!

  这一次来河州之前,华为再次开了一次临时的董事大会,确定了类思维AI对工业领域,尤其是精密工业领域,也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这就完全不得了了。

  卷耳智能科技在华为那里的分量又大了一分。

  而于东此行,目的很明确:给自家所有产线按照纪弘的这个标准进行系统重构和改造之前纪弘给他们的只是晶圆和掩膜版对准工艺提升的一个算法。

  “其实暂时没必要。”纪弘说道:

  “给你们的那个就是这次主要优化和改动的部分,其他环节优化的有限。良率和产能的提升也很小,只是稳定性稍微好了一点点。

  “没有必要再次停机去做升级,不够耽误时间的。”纪弘建议道:“不如等到EDA这边开发测试完成了,再统一一次性搞定。”

首节上一节89/11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