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三十,科技立业 第119节

  这个时候去翻翻字典,查到了它的读音和释义,哦,懂了,然后套入整个句子,瞬间理解。

  纪弘脑子的这套产品就类似于这么一个词典,只不过,通过自己的感官、外界的信息,比如现在会议的声音,自动的帮你去查询去搜索,然后反馈到人的眼睛或者是耳朵里,帮助自己理解整场会议的内容。

  如果不局限于这场会议,而是套入到日常研究中:我是一个设计师,原本是设计机器狗的,这个狗在地球上已经设计出来了,跑的非常溜。

  但现在月球探测需要这么一个东西,有什么差别呢?我不懂!

  正常情况下,我需要去找相关的专家去共同的研究,或者自己去学习去查找相关的资料:

  月球与地球重力不同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月球上没有空气、月球的昼夜温差大,在一个自转周期内,温差可以达到310℃、还有月球的地形、传感器的工作等等等等都有不小的差别。

  知道这些就完了吗?显然不是!

  就拿温差来说,有哪些影响呢?哦,大幅度的温差会使橡胶老化加速,所以必须使用特殊材料等等。

  这些东西涉及到的学科、知识太多,需要考虑的问题方方面面,忽视了哪一个都容易出问题。

  所以这种设计往往需要非常多学科专业人才的配合。

  但如果这个工具真的能够发挥作用,那么相关的工作都可以由类思维的AI来进行辅助了!

  纪弘越想越多,甚至将一个原本是基础辅助类型的工具瞬间演化为了一个极其高级的东西了。

  “这可行吗?”纪弘脑筋不住的旋转着即便不可行,作为人知识和记忆的一部分补充也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是的,人知识和记忆的补充。

  人的记忆是有限的,就是现在,很多时候我们做工作,也需要不断的查询资料或者请教他人等等等等。

  而通过查询资料或请教他人获得的信息与我们本身的记忆有什么差别呢?

  纪弘的思路也是越来越开阔,最终,他在自己的笔记里写来了这么一条结论:

  【资料获取所用的时间越短、接受程度越高,就越接近于本身的记忆。】

  ……

  会议仍在进行,而所有人的工作汇报都已经到了尾声,工作进度已经同步,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都已经分门别类的罗列出来了。

  而接下来,就是纪弘出场的时刻,他此来的目的当然不是为了解决罗列出来的这些问题的,而是介绍AI怎么帮助科研人员进行相关的实验,进而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叫授之以渔。

  “说实话啊,你们在说什么,我一点儿都没听懂。”纪弘一开口就表达了自己是个外行这一层意思:

  “我的研究方向是AI,其它的东西,包括你们所说的什么机器人啊,通信啊之类的,略有涉及,稍微深入一点,我是完全不懂的。”

  “不过这都不重要。”纪弘说道:“你们也知道,刘向东院士带队113天成功研发EUV光刻机,不可否认,他有很大的功劳。但,AI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更加的不可忽视。”

  纪弘这么强调AI的作用,所有人都没有反对,甚至觉得他说的保守了。

  刘向东谁啊?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控制科学家,主要从事系统控制科学的研究!这批人当中,有人认识,有人不认识。

  但即便不认识,内网一查,也知道刘向东主要是做什么的。

  要说他113天研发EUV光刻机?全是他的功劳,开什么玩笑?

  我上我也行!

  唯一的解释就是AI了!

  尤其是卷耳智能科技给这边通报了13.5nm极紫外光源的情况之后,他们迅速的进行了相关的实验,结果表明,AI的判断一点儿都没错。

  而这也是他们将纪弘邀请过来的根本原因。

  AI能够发现并解决极紫外光源的问题,用偶然来解释是肯定说不过去的你发现了一个现象,是因为一个操作失误,这可以说是偶然。

  但是进行了十几万次的实验解决了一个问题,那肯定不能说是偶然的,那一定是具有了这方面的能力。

  “挑一个问题现场试试吧。”纪弘也没有嗦,直接如此说道。

  “啊?”会议主持有点儿懵,没有明白纪弘是什么意思,这个时候也是一脸狐疑的看着他。

  “没错,就是你理解的意思。”纪弘点了点头:“AI的使用其实很简单,并没有什么好说的,不如我们就现场试一试,当然,这边接入的算力不太多,运算和模拟的结果不一定准确,只是演示一个流程。就第一个问题吧。”

  第一个问题纪弘还算熟悉,空天通信也好、地月通信也好、月球上的机器人和设备远程控制也好,其本质与在地球上的差别并不是非常大。

  要说最大的问题,当然就是通讯延时了。

  月球与地球的对应关系,一面永远对着地球,而另一面永远背对着地球。而背对着地球的那面,想要与地球通信,就需要一颗中继卫星,原来是鹊桥一号,退役了,现在是鹊桥二号和天都卫星。

  但不管是哪颗卫星作为中继,都不可避免的要面临通讯时延大大增长的问题。而且这个时延跟地球上网络的时延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地球上的网络再怎么时延,那也是毫秒级别的,而这个时延,几乎是以分钟计的,一来一回的话甚至需要好几分钟。

  而这,对于建设“月球互联网”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而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这个。

  在跟纪弘确认了此刻AI连接的智算中心服务器的保密级别以及迅速请示了相关的领导之后,工作人员根据纪弘的要求开始导入相关的研究资料。

  包括月球本身的相关资料、空间组网关键技术的数据和资料、相关应用的机器人数据资料等等等等。

  一切都结束后,AI开始相关工作。

  而这项工作是一个比较耗时的过程,而且AI的这个节点并没有研究过对应的东西,所以还需要从公开互联网上获取非常多的知识和技能。

  即便接入了目前卷耳智能科技目前最大规模的智算中心,也需要几个小时的时间。

  “现在它已经在工作了,时间也差不多中午了,要不一起先吃个饭?下午六点再过来看结果也不迟。”纪弘建议道。

  “下午六点?六个小时就能搞定?”空天技术研究院院士、创新实验室主任丁华就表达了自己的惊讶。

  事实上,13.5nm光源这一块的事情,会前他是深入了解过的,甚至知道其中的流程与步骤,也知道,解决这个问题,AI模拟了非常多的实验和方案,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但那个过程大约也用了接近十天的时间,而现在,纪弘说六个小时!

  “六个小时是第一次实验的时间,这个时候给出的建议不一定就能成功。”纪弘解释道:

  “就像EUV光源,这个AI第一次两三天的模拟,一直在温度漂移上转圈,其实温度控制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后来转方向到校准光路,问题才解决的。

  “而今天,我只是演示一下这东西是怎么用的,后续再怎么演化和迭代,咱们自己就可以进行操作了。”

  纪弘这么一说,丁华是明白了,这只是一次实验。

  但其他人就更惊讶了知道的清楚你是在说AI,不知道以为你是在说哪个科研专家呢这这个方向走不通还知道换条路,这真的是AI?和人还有什么差别?

  (本章完)

第180章 纪弘的急迫:被莫名推着向前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了!

  令人惊讶的还在后边。

  六个小时后,AI给出其中看起来最为合理的、AI列在最前的几条大约是这个样子的:

  1、月球自组织网络结合超远距离激光卫星通信

  激光的速度和光速等同,以月地通信距离来算,大约是1.3秒。即便是月背,也最多两秒左右。哪怕是来回,也不过是四五秒的时间。

  加上月球自组织网络的内部时延,毫秒级,可以忽略。

  这一下子,月地通信的时延就可以从分钟级降低至秒级,可谓是完全不是一个层次了。

  2、基于同步骨干卫星的高覆盖、低时延天地一体化网络

  这个2更是1的有利补充了,其主要还是针对的未来规划的月球基地(2030),其内部网络现在所连接设备无非是几颗卫星、几月球车等等,数量很少。

  但一旦有月球基地的计划,1中的内部网络组织与实现就要纳入更多的考虑。

  还有第3条建议,说的是地球6G通信网络与空天网络的结合。这些东西,刚刚工作人员导入的资料是不设计的,完全是AI根据互联网公开信息所作出的决定和判断。

  再往下,456789,一条条一件件,条理清晰,论据充分。

  看的科学院的一帮研究人员那是目不暇接,啧啧称奇:“这也太……”

  也太什么了,他们甚至说不出一个合适的形容词,只得瞪着大眼,想要一个一个的去验证这些建议是否可行,是否靠谱等等等等。

  而纪弘也是适时的开口了:“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认同方案1,就可以将长距离激光卫星通信的相关研究资料导入给它了,然后它就会接着分析怎么实现这个,以此类推,最终会将大问题,化解成为一个个的小问题。哪怕最终无法解决,也能给我们提供不错的思路。”

  是的,AI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它也是根据现实的基础来进行的相关推演,如果最终,所需要条件并不满足,那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比如,若是让AI研究怎么制造太空电梯,问题分解到最后,一定是需要一个超强韧性的材料作为基础的,这种材料如果存在则是皆大欢喜。

  “但事实上,现在并没有这样一种材料。”纪弘说道:“AI不是万能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那到了这种程度,”有人立即问道:“是否能够利用AI去研发这种新材料呢?”

  “当然可以,”纪弘没有否认,而是说道:“这就是递进了,AI作为一个工具,用它干什么都行。但最终能做到什么程度,还得看基础。”

  研究新材料需要大量的实验,而这种实验,仅靠AI的推演是否能够达到和现实实验室一样的效果,当然是存疑的。

  非线性的模拟想要达到百分之百那是不可能的,否则,AI作为万能实验室,那就直接无敌了。

  纪弘这边的推演目前更多依赖的是数据,对于非数据,也就是现实世界的推演还尚欠火候。

  “也就是说,现在,如果有材料,实验室有现成的材料性质等相关数据,AI对于这种材料及其成品应用的推演已经慢慢成熟,但推演一种并不存在的东西的性质,目前还不太够用。”

  经过纪弘的一番演示操作和解释,科学院的一帮人对于AI能做什么,怎么去操作,能做到什么程度有了一个明确的认知。

  “不知纪教授能否长留?我们这边下一步的任务非常繁重,如有教授,可似如虎添翼!”

  丁华尚未从刚刚的震撼中走出来,哪怕不能预测未知材料的性质和作用,但对已有材料性质的趋近完美把控已经是一件非常不得了的事情。

  正如刘向东院士所说的那样,将会改变整个科研领域的格局。

  丁华当然希望纪弘能够多留一阵,他有一种感觉,纪弘这有一个巨大的宝藏,他现在所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

  “我这次过来,一方面是为了演示AI的使用,另一方面,是寻求在数字地球方面的一些合作。”

  纪弘毫不掩饰自己的目的,他也相信,科学院也不可能拒绝他的提议,索性就直接说了:“卷耳智能科技需要数字地球既往的所有数据。”

  数字地球这一块并不是丁华负责的东西,但他还是有一些了解的,这本就不是什么机密数据,他们甚至跟很多企业都有合作,对外售卖相关的卫星数据甚至都是常态。

  虽然这种合作有一定的门槛儿,对合作伙伴的要求也很严格,但是卷耳智能科技

  以卷耳智能科技的影响力、社会地位再加上他们为科学院提供的这种AI平台,达成合作不存在任何障碍。甚至院领导都会十分重视,会过来亲谈都不一定。

  “应当没有问题,这本就是我们的业务之一。”丁华肯定道。

  ……

  事实也正如丁华想象的那样,甚至都没过两个小时,实权院领导就过来了。

  纪弘此来,是受受空天研究所的邀请,起因是电子研究所的极紫外光源项目回馈。

  不过,这边一天都没过去,当晚,科学院的一位副院长,甚至是兼任院大那边的校长的副院长,就直接过来了。

  “纪教授,蓬荜生辉啊!”他叫严明,四方脸儿,五十多岁的样子,但整个人很精神。

  纪弘何人,他当然清楚,院大这边现在也在搞智算中心,也在进行人才培养计划的试点。

  说是试点,其实已经大面积的铺开了,只要有实力或者是有财力的大学,现在都在搞这个试点。院大当然不例外。

  但他此来,目的可不是为了这个。

  院大前身是科学院研究生院,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是没有本科生的,即便是现在,本科生的数量也非常少。

  可以说,学生的培养对于科学院来说仅仅是锦上添花,其存在的主要意义是科学研究,尤其是创新性的科学研究。

  对于教育方面的试点,什么成长引航模型,什么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之类的,科学院虽然有兴趣,但并不会热衷于此。

  但今天,严明收到的消息完全不一样。

  如果说成长引航模型是为了培养未来人才、培养后备人才,那么卷耳智能科技今天所展露出来的东西,那就是拿来即用的,是能够影响现在、所有科研人员都能够有所裨益的“科研引航模型”。

  严明提及这个,纪弘也是一怔,说实在的,他自己还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呢,这个东西,他从鼎佳半导体研发EUV光刻机的过程中发现并剥离出来的一个AI模型分支。

首节上一节119/12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