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三十,科技立业 第118节

  对于沪微当时的决定,赵老本身就有些不满,但他们有着“成功在即”的说头,赵老也就没有过多干涉。

  而事实证明,他们所谓的成功在即还没有卷耳智能的从零开始更加迅速。

  发生了这么一个变故,赵老也等不及纪弘回河州了,当即电话联系了他,并说明了情况。

  “限制放不放开的,其实没多意义了。”纪弘说得也很明白:“外界的很多猜测也没错,我们确实有远超正常速度的科研能力。

  “所谓最先进的光刻机,最多几个周的迭代,这边就能够有成型的方案。所以谈判的时候,不用顾及卷耳这边的事情,尤其是,不需要让步和妥协了,任何方面。”

  “好!这真是一件令人扬眉吐气的消息啊!”

  听纪弘这么说,赵老也豪情万丈起来,确实没什么好谈的了。放开半导体行业的限制已经不是阿美瑞肯的筹码了,爱放不放,真要再达成合作,谁更沾光还说不定呢。

  ……

  “呵呵!阿斯麦!”挂断赵老的电话,纪弘也是摇了摇头。

  就不用说双方的立场问题,单单看研发成本和销售成本,卷耳智能科技就不可能去采购阿斯麦的光刻机!

  今年早些时候的消息:英特尔从阿斯麦采购的光刻机,单价几乎超过了25亿人民币!

  而鼎佳半导体这边,根据推算,同样级别的光刻机,如果按年产五十台算,成本最多也就八分之一,少的话十分之一可能就够了。阿斯麦拿什么比?

  就不说其它的考虑,单从商业角度,阿斯麦就不具备任何一丁点的竞争力!

  ……

  阿斯麦的消息并不慢,卷耳智能科技刚一公布消息,那边立即就知道了。

  但显然,这对于阿斯麦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甚至可以说是催命符了。

  富凯到这个时候才真正的如梦初醒,瞬间明白了阿美瑞肯为什么会选择妥协并不是东方大国退让了,做什么交换了,而是自己这边已经完全的日落西山,没有任何竞争力了!

  “一百一十三天!”富凯看着手头的资料,脑海中一片混乱,这不仅仅是时间快慢的问题,更是成本问题。

  阿斯麦研发EUV光刻机,那可是一个超大规模的团队历经好几年才完成的,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这都是研发成本。

  而这种研发成本最终是需要均摊到每一台成品光刻机的价格上的。

  鼎佳半导体花费了多少成本,富凯无从知道,但是,仅仅一百多天,满打满算又能有多少呢?

  “据我们的估算,”负责成本核算的专业人员告诉富凯:

  “我们没有详细的收支信息,但粗略的估算还是能够做到的,他们的研发成本,大约跟我们的制造成本差不多!”

  “那完蛋了!”富凯扔掉自己手中的资料:“最后一点儿机会也没有了!”

  第一台机器的成本,往往比量产的成本高十倍甚至更高,人家第一台机器的成本跟自己量产的成本差不多,那这边还玩儿什么?一点儿机会都没有!

  “那我们怎么办?”

  “等死!”

  “等死?”

  “那还能怎么办?”富凯倒也光棍,意识到事不可为,立即就开始选择摆烂。

  ……

  阿斯麦可以选择等死,死一个阿斯麦对于西方来说也算不得什么,但阿美瑞肯不行。

  尤其是一百一十三天这个晃人的字眼更是刺激着阿美瑞肯上下的每一个人!

  这意味着他们之前的猜测完全准确类思维AI已经可以用到技术迭代之上,甚至这个过程都不需要太多的人为干预。

  “猜测完全准确?我宁愿一点儿都不准确!”

  阿美瑞肯副卿坎贝尔已经不知道自己今年这是第几次专门为卷耳智能科技开会了,如果可能,他宁愿一次也没有。

  虽然对此早有预期,但是真正的事实拍到脸上的时候,他们依旧觉得无比惶恐。

  “我们的人都在干什么吃的?一点儿消息都没有提前拿到!每一次都是别人都公开发布了我们才得到消息,搞得我们这么被动!

  “还有国内的研究人员都在搞毛!人家都这种程度了,最低级别的类思维AI现在还没研究清楚!

  “不行的话,就投降吧,将脖子伸到卷耳智能科技铡下,一刀下去倒也省事儿省心!”

  ……

  坎贝尔也是脸色难看的大发了一通脾气,说了一大堆有的没的,搞得整个会议室都有些低气压,所有的人都不敢大喘气儿。

  好一会儿,坎贝尔还恢复了一些,语气也变得心平气和了:“中国有一句古话:叫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卷耳智能科技如果钓上来的是一条鱼,哪怕是一条鲨鱼、鲸鱼,凶猛是凶猛,但个体的力量总归是有限的。

  “但显然,我们不能如愿了,他们不仅钓上来了一条鲸鱼,还拥有了能够无限钓得鲸鱼的工具。

  “半导体不会是结束了,各行各业都危险了,你们也想想怎么办吧。”

  坎贝尔语重心长的说道:“真把脑袋放到他们的铡刀下,任由宰割也是一个办法。”

  ……

  阿斯麦和阿美瑞肯人心惶惶,而纪弘这边则是正在安排下一阶段的工作。

  “刘院士,你这边接着盯光刻机迭代的事儿。”纪弘交代道:“我需要去京城一趟。”

  “嗯,光刻机不断的再迭代,现在有一个问题需要确定,那就是迭代到什么程度当做量产标准?”

  目前每一轮次的迭代,光刻机的性能都会更强,但量产总要有一个标准。

  “孙哥这边,”纪弘一直都没有忘记他跟孙博的第一次交锋,就是因为一个算力堆积与模型能力的模型曲线,他也是问道:“数学模型有搭建吧?”

  “嗯。”孙博点头确认道,他来这里的目的就是数学模型,怎么可能没有:“达到第一个平衡点时量产?”

  “暂定这样,到时候你通知我。”纪弘说道:“还不知道具体的曲线是什么样子的,确定了再说。”

  ……

  鼎佳微电子的EUV光刻机研发进入了正规且快速的轨道,纪弘也是放下这边的工作,来到京城。

  在光源系统相关情况通报了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这边的时候,他们非常重视,当即对相关改进进行了一轮数字验证。

  随后立即给纪弘发来了邀请,非常盛情的邀请他来共同解决一个技术难题。

  甚至担心纪弘不来,还拿出了自己的杀手锏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的一些尖端成果。

  《地物目标识别与立体建模方法》

  《数字地表建模……》

  《数字地球物理模型与运动历史数据》

  ……

  纪弘一看目录就直接被吸引了,虽然这些研究现在还并不深入,但是大而广,这对于卷耳智能科技来说,是非常不错的基础资料。

  而且,他们提出了非常多的问题,虽然现在这些问题仅仅只是问题,受限于当前技术,只有研究方向而没有具体方案。

  而没有方案,却有方向的东西,AI,尤其是现阶段能够给方案进行迭代升级的AI最擅长了。

  纪弘当即决定进京,看看困扰了科学院光电工程研究院好几年的问题究竟是是什么……

  (本章完)

第179章 这是AI?和人有什么差别!

  这个世界无处不充满着竞争,可谓是一步慢就会步步慢。

  甚至,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这种竞争甚至延伸到了地球之外。

  离地球最近的星球,月球则是成为了最大的竞争空间。

  月球地表富含氦三,而氦三是现在可控核聚变的重要原料。

  在可控核聚变的研究日渐深入,甚至中核工业已经公开发布“可控核聚变是其未来唯一的能源方向”之后,可控核聚变的应用已经初露端倪。

  世界各国也是纷纷发布月球探测计划,这其中,最大的两个竞争对手自然是中美。

  尤其是今年,中国率先宣布组建月球互联网的计划,阿美瑞肯不甘落后,当即也制定了月球的回归计划。

  在这个进程中,科学院空天技术研究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的任务非常繁重。

  其中长久难以解决的问题也在其中。

  这天,科学院相关部门联合月球探测工程召开了一场会议,纪弘以“特别顾问”的名义参会。

  他们相互之间汇报了工作进度和研究难点,什么“IP over CCSDS空间组网通信关键技术”、“月球通信导航星座,打造‘月球版北斗’”、“地外建造技术”等等等等。

  纪弘坐在会议室里,听得很认真,但实际上什么也没听懂。

  只是大约知道他们要干什么,就是要在月球上盖房子、构建月球互联网之类的东西。

  “……我选取了SCPS-TP提出的SNACK改进策略,基于NS2对TCP进行了适应性改进,构建SNACKTCP空间通信网络仿真模型。

  “下一步要对其在空间网络中的吞吐率、丢包率、链路利用率等性能进行仿真对比分析……”

  ……

  纪弘一边听,一边不停的拿着自己的手机,搜索着的相应的关键词,力图稍微明白明白他们究竟在说什么。

  在又听了一大通的天书之后,他终于是摇了摇头,选择摆烂,没办法,根本听不明白。

  此刻的遭遇也一下子又让他想起了之前和刘向东院士探讨的问题,如果在未来,真的出现了AI无比强大,而人啥都不明白的场景,那不就相当于此刻的自己吗?

  这种感觉可是不怎么好受。

  “可是,如果我的手能跟上,能够与AI进行相关的对话,看着解释,其实还是能明白的。”

  纪弘如此想着:“那么,为什么不做一个辅助的设备,类似于同声传译那样,将我不懂的东西立即给我一份相应的解释呢?

  “甚至都不仅仅是可以用于这种会议,任何感官接受到的信息都可以,甚至也可以不限于搜索,模拟、分析甚至推演都可以去搞啊!

  “……”

  这念头一出来立刻就打不住了,一个全新的产品迅速的在纪弘的脑海里形成,甚至整体的规划和功能已经渐渐的露出了它的雏形,也为纪弘接下来怎么提高人自身的能力提供了一个极为独特的思路。

  理论上,人提高自己的能力,唯有不断的学习、唯有亲自去实验去经历、唯有不断的锻炼和提高自己。

  但随着知识的越来越多、信息越来越泛滥,人生短短百年,是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学得完的。

  就如现在,人们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硕士博士,按部就班的将学业搞到顶尖的水平,大多数人都已经到了三十岁的而立之年了。

  到了这个程度,才能在前人这些“巨人”的肩膀上去研究新的东西,而三十岁,哪怕不考虑六十岁退休这件事儿,人生也已经过去三分之一了。

  而随着这些研究的越来越深入,后来的需要学习的东西也越来越多,甚至穷极一生也不可能学完所有的东西。

  现在的教育,采取的是分学科分领域甚至是细分研究方向的方式来进行的,但这种细分也有很大的弊端。

  在需要多学科协调的时候,相互之间的“交流”是有很大的成本的,所以有跨学科的“新生学科”出现。

  而新生学科的专业人士,往往需要对两个甚至多个学科的知识都了如指掌。

  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学的越多越难以精通。

  而这种跨学科的人才,在实际的工作中,往往扮演的是润滑剂或者是中间桥梁的作用跟双方进行沟通和交流。

  “这个过程是不是可以由AI来替代呢?”

  纪弘也没心思听会议上专家们在讲什么了,他在梳理着自己脑海中这一套东西的逻辑。

  逻辑其实非常简单,往小了类比就像小学生读课文一样,遇到了一个不认识的字,不会读,也不懂是什么意思,甚至影响了整个一句话都不明白了。

首节上一节118/12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