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你个小东西。”林轩撸起了袖子,气愤道“你胸口的珠子还是我送的,小没良心的,敢笑话我!”
小家伙一点不怵他,猫猫头一撇看都不带看他的。
齐鸣也知道林轩是闹着玩,不过还是看向老吴,找了个由头,岔开了话题,也算是给林轩一个台阶下。
“老吴,我还想问你呢。你这批货是哪儿来的?连带着我买的,和那天摊位上另外几件,清末民初的东西,这出货率可不低,方不方便告诉我?”
要是之前,这么问可能唐突,毕竟涉及人家的商业机密。但现在,老吴已经不摆摊了,自己也算帮了他,这么问想来老吴也是会给他这点面子。
果然吴越一点都没犹豫就道“嘿,那有什么不方便的。都是从邱三儿那拿的,你说的这次老东西多,可能也就是我运气好罢了。他那拿货,每次都是三七开。”
“三七开?”齐鸣不是很懂,买东西不就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嘛,这还怎么开?
“邱三儿是谁?京城古玩圈,有这号人?”林轩也是追问道。
吴越呆了呆,但很快反应过来,这儿是博古斋,怎么可能跟邱三儿这种主要卖假货的人有交集,于是便解释道。
“邱三儿也是个供货商。不过他那80%都是新仿,老仿都很少,还有20%倒是老物件。但是想买他的老物件,必须得搭着仿品一起买。如果买3件老物件,最少要再搭着7件仿品一起,他名字里这三,也是这么来的。”
齐鸣和林轩都是了然的点点头。
几人又是鉴定又是聊天,不知不觉也过去了一个钟头。
吴越此行一是鉴定这两件东西,再一个就是特意上门感谢齐鸣,现在都搞定了就要起身离开。
“小齐师傅,这次多谢你了。我还有事儿,就先走了。您有我微信,回头要是您来河北这块儿,就联系我,我一定尽一尽地主之谊。”
“客气了。”齐鸣答道。
感谢完齐鸣,他又看向林轩,把那绿色的芭蕉叶镇纸放到了桌上。
“林老板,这东西要不你们博古斋就替我收了吧。瓷的东西,我带着也不方便,万一摔了碰了,我还心疼。至于这玉把件,我就留下了,好歹摆了十多年的地摊,留身边也算个纪念。”
林轩对吴越印象也不错,叫来营业员拿来了合同。
“老吴,你这回去做生意是吧。那也别五万了,6万6,图个吉利。”
“那怎么好意思呢。”吴越不好意思的道,1万多,对林轩不算什么,对他来说也是小一个月的收入了,所以嘴上说不好意思,但行动还是很诚实。
林轩无所谓的道“没什么,你这东西,我回头卖个七八万没问题,反正也亏不了。对了,那个邱三儿的位置和联系方式能给我一个吗?”
第 204章 慈禧的东西
送走了满脸喜色的吴越,齐鸣看向了林轩。
“你是想去趟那什么邱三儿那?”
刚刚林轩向老吴要地址的时候,他大致就猜到了。
林轩点点头,站起身,跟营业员打了声招呼,让他有客人直接找唐师傅。随后叫上齐鸣,就朝停车场走。
“走,去那什么三儿那瞅瞅,我就不信,光你能捡着好东西。”
齐鸣不置可否的耸耸肩,但他今天因为捐赠的事情,心气也不是很顺,出门走走也好。
只不过他还是好奇的问了一嘴。
“你这么想捡漏,带着我干嘛,这万一要是我又淘到宝了,你没淘到,你这不是要把一口牙都酸没了?”
林轩鄙夷的瞥了瞥他“你听没听说过人的运气是恒定的?还真当你是气运之子,宝贝都围着你转?不带上你,我要淘到东西给谁看。”
齐鸣知道他这是开玩笑,相处这么久,谁还不知道谁啊,拉着他一起去,无外乎是想带他散散心,分散一下注意力,早点把美元这道坎儿给过了。
但是齐鸣觉得,林轩有一点可能还真没想到,宝贝是不会围着他一个人转,但他有挂啊,只要望气这么一扫,还能被别人抢了先。
不过看在他这么有心的份上,他这次决定,先凭眼力,就不拿这外挂欺负他了。
这邱三儿的卖货的地方设在了顺义区的郊外,这儿是一片大型的仓库群。
邱三儿租了个1百多平的小仓库,招牌都没立一个,一把椅子,一张桌子往门口一摆,就算是开张了。
齐鸣和林轩到的时候,这个有点贼眉鼠眼的家伙穿着身马褂,就坐在门口,哼着京腔小调,翘着二郎腿,手上提着把紫砂做的额柿子壶,时不时的嘬上一口,好不惬意。
“邱老板,是吗?”
林轩上前打了声招呼。
邱三儿眯起着眼,上下一通扫视,语带疑惑。
“这位面生的很?有何贵干?”
这是为了卖货,入戏太深了啊,说话都是拿腔拿调的。别说这类人还真不少,齐鸣最开始打工的那家捡宝斋的老板就是,喜欢穿着唐装,摆出副老派人的样子,忽悠游客。
林轩也很不适应这种咬文嚼字,直接道。
“我们是吴越介绍的,跟他是同行,他说是您这的货都不错,就想着来看看,好的话,咱以后也在你这拿东西。”
“哦~他啊。”
这邱三儿拉出一个长音,似在回忆,他这地方在地摊圈子里,名声不小,合作过的人不少,想了会儿才想起这么个人。
“那我这儿的规矩,他应该都告诉你了吧。”邱三儿又问。
林轩点点头“说了,你放心,三七开,我懂的。”
邱三儿又对着壶嘴嘬了口,古玩行里,供货方才算是甲方,他在这摆姿态也是为了震一震这俩小年轻。
“知道就好办,你们第一次来,我就再嗦一句。”他伸手指了指门口斜上方“进去后随便上手随便看,但这手脚都轻一点,摔了碰了,可是要照价赔的,咱这都录着的。”
齐鸣和林轩抬头看了看房檐上的摄像头,点了点头表示了解。
随后邱三儿一挥手,就示意他们随意,自己个儿再次哼起了那模糊不清的小调。
才踏进仓库门,入眼就是一排排加大版的超市货架,每隔一米便长长的排出去一排。货架前方还放着立牌,上头贴心的给标上了名字,分好了区域。
瓷器归瓷器一片,玉器归玉器一片,书画区用的居然是T字型的衣架子,不少书画像是凉毛巾一样,被挂在衣架上。
入口的一侧,一排排银色推车整齐的摞在一起,原本镂空的车身,还被一层厚厚的硬纸板封好。
瞧这布置,还有装备,这儿简直就像是个仓储一体式的古董超市,主打的就是个齐全。
别说,这儿的生意看着还挺不错,在门口就看到好几个人推着推车穿梭其间。
齐鸣和林轩,对这些一眼假的东西自然是没什么兴趣。
他俩一人拉着一辆推车,问过了门口也是马褂打扮的男人后,便朝着堆放老物件的东南角而去。
在仓库的东南角,六个集装箱并排摆放,每个集装箱的箱门大开,箱体内还开了门,能随意穿行,箱顶被装上了白炽灯,灯光下每个集装箱内就一排货架。
能看的出,这儿的摆放就要谨慎不少,至少书画没再被随意挂起,一个个画轴被整齐的摆放着。
“分头看?”林轩提议道。
齐鸣点点头“成,要先完事了就说一声。”
说着他推着推车,走向了最左侧的一个集装箱,左边两个摆着的都是他眼下最擅长的瓷器。
玩瓷器的有句话,饭桌上的不如供桌上的,供桌上的不如书桌上的。
这两个柜子的摆放,也是照着这个规矩来。
左边第一个,全是杯盘碗碟,右边一个则是各种器形的花瓶。
齐鸣在左边小逛了一圈就发现,这说是老东西,但都是民国居多,光绪宣统的都很少,而且他说不用望气,就不用望气,所以看的不快,权当是印证所学了。
左边的还没逛完,还真就被他找到了件有点意思的东西。
这是个:黄地紫绿龙大盘。齐鸣拿食指和拇指比划了下,这盘子口径差不多有47厘米,盘口到盘底高也有个8厘米左右。
这种大小的器形,就是所谓的供桌上的了。而黄釉瓷,也确实是皇家常用的祭祀瓷。
整个盘子以黄釉为底,内部填充五色装饰,内底是紫绿两条游龙,呈双龙戏珠造型。内壁则刻画梅花、茶花、菊花、牡丹、荷花、石榴、芍药及桃花,几乎是画全了一年四季的特色花卉。
这么多花同在一个盘上,也算是很少见的。
而齐鸣觉得它有意思的,还并不是这花,而是底部的落款:储秀宫制。
在华夏历史上,只有一个人使用的瓷器,会落这个款,那就是清朝同治和光绪两朝真正的统治者:慈禧太后!
储秀宫是内廷西六宫之一,建于明永乐年间,一开始叫寿昌宫,嘉靖时更名为储秀宫。慈禧在咸丰二年入宫时,就居住在储秀宫的丽景轩,并在这儿生下了后来的同治皇帝。
后来英法联军入京,咸丰外逃,最后又死在承德避暑山庄。慈禧的儿子同治上位,为了方便垂帘听政,她从储秀宫搬到了养心殿和长春宫居住,一住就是24年。
直到光绪十年,慈禧50岁的时候,打算撤帘归政,便搬回了储秀宫。为了纪念这次搬家,同时庆祝慈禧50岁的寿辰。
慈禧让人烧制了一批,落款是储秀宫制的瓷器。一共9式36款,这种大盘就是36款之一。华夏历史上用后妃的居所为做为官窑款的,这也是空前绝后,只此一家。
而且齐鸣也从唐师傅的那堆资料里,看到过这东西的文字记录。
根据当初清朝的宫廷史料记载,这种黄地紫绿龙大盘,品相最好的一共才烧出了6个,4个被直接上贡给了慈禧,2个留库备用。目前故宫博物院就有展出。
品相稍次的一共有32件,烧制时损毁了7件。
别说,现在他越看这东西,越是正,颜色正,器型正,画工正。
虽然这么做对林轩不公平,但这会儿用望气,好像也不算太欺负人,毕竟他是先看中的东西,望气只是检验。
简单给自己找了个借口,齐鸣望气一开,岁气贵气一览无余。
这件东西,还真是慈禧御用瓷的一件,不过看贵气,应该不是那6个品相最好的之一,而是那32件次品中的一件。
晚清的瓷器市场价并不是很好,别说清三代,就是跟嘉庆道光都没的比。
但其中,也有例外,其一就是慈禧用的瓷器,另外一个则是恭亲王奕,这两人相当于是华夏最后的独裁者,而且掌握了实权的他们,用具也更考究。
手上这个盘子,虽然品相次,但是能找到明确阿文字记载,如果出售,齐鸣估计60万左右还是没问题。
这收获,还真应了那一句,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为了往后的布局,他放弃了那几张美元,这不马上就又有东西入账,老天果然是公平的。
(PS:抱歉昨天两章,却是有点赶,不少人看的有意见,回头改改。在这跟觉得不满意的说句对不住了~总之谢谢大家的支持。)
第205章 射礼
这有了收获,干劲自然就更足了,齐鸣看的也就更加的仔细。
但是这儿毕竟只是个真假掺着卖的低端供货地,齐鸣来回逛了两圈,再没找到什么漏网之鱼。
尽管没有中意的好东西,他最后还是又拿了件民国仿康熙的棒槌瓶,倒不是瓶子有多好,纯粹是为了给手上这黄釉大盘打掩护。
离开瓷器区的时候,为了查漏补缺,他还用望气术扫了一遍,确认了没有其他特别有价值的,才去了隔壁。
隔壁的这个集装箱里装的都是铁器,青铜器和铜器。而且全是类似箭镞,铜钱,铁钱之类的小件,没有大件的东西。
其中最多的就是铜钱和箭镞。
尤其是箭镞,各种形制样式,各种材料的都有,关键是这些个箭镞,还都是真品,不掺一件假。
弓箭是古代最普遍的远程武器,所以箭镞的存世量很大,在一些尚武时期的墓葬里,一挖就能挖出成千上万枚。
不过近些年收藏热兴起,又不是谁都玩得起价格高昂的瓷器书画。箭镞这种虽然存世量大,却又有那么点稀奇,而且还能保证真品的东西,就很受游客欢迎。
在潘家园地摊上,几十块就能买一个,哪怕是品相好的战国时期的青铜箭镞,最贵也只能卖上个千八百。
男的嘛,谁小时候还没个弯弓射箭,最好再来个一箭双雕的理想。
既然遇上了,齐鸣顺势也挑了几个,由于摆面前的东西量太大,一个个挑费时费力。他就用了望气,要买那肯定是要买最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