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漏:我的财富全靠摸 第73节

秦立只打眼一扫,就见两边的店铺中,基本上每家店铺最少三分之一的面积,都被‘白地黑花瓷’占据。

秦立在江城还从来没见过哪个古瓷店铺以某种窑系为主,见到此情此景,表情别提多错愕了,心中不由自主的冒出一句:“尼玛,这特么都快赶上专卖店了!”

第一百零七章 来自李壮泰的不服气

“老板,有尖儿货没?”

李海建带着李壮泰和秦立,直接步入左边的门店,看都没看摆出来的那些瓷器,直接询问有没有藏品级的瓷器。

老板一听这话,眼睛顿时发亮,这特么是来大生意了!

“有!”

老板当即从内屋保险箱中,取出一款白底黑花花卉纹梅瓶,放置在柜台上,“瞧瞧,能入眼不?”

李海建问:“哪个时期的?”

虽然磁州窑系自古至今未曾断烧,但圈内人一提起磁州窑首先想到的就是宋金元时期的瓷器。

因为这段时期是磁州窑系的鼎盛时期,产品不乏被宫中选为御品。

不过,价值最高的还属冀北邯郸彭城镇和磁县观台镇所烧制的瓷器,因为这两个地方的窑口是磁州窑系的祖宗,所有磁州窑系的烧制技术均来自这两个地方。

“应该是北宋年间的。”老板回道。

李海建这才上手查看。

此梅瓶高45厘米左右,口径在4厘米左右,足径10厘米。

瓶小口,口下出楞,短颈,溜肩,瘦长腹。通体绘有黑彩纹饰。肩部绘双层莲瓣纹与朵花纹各一周,腹部绘主题纹饰缠枝花卉,花瓣肥大,花叶纤细卷曲。画面虽然满密,但花、叶主次分明,清晰可辨。腹下部亦绘朵花与上仰莲瓣纹,与肩部纹饰相呼应。各层纹饰之间以弦纹相隔……

磁州窑瓷器的鉴定主要从造型、瓷胎、釉色、装饰、纹饰、款识六个方面深入了解,虽然宋金元时期是磁州窑的鼎盛时期,但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特点。

李海建明显是先从款识上进行鉴定,却见他将梅瓶斜端,露出了梅瓶底部,是很明显的无釉素底,可以清晰看到胎质,略显粗糙,不够细腻。

底部中间有长方形款识,镌刻文字三个:王家造。

李海建看到这个款识明显有些失望,也不再继续往下鉴定,问道:“还有其他的吗?”

‘王家造’的意思是窑口的主人姓王。

这种款识的磁州窑瓷器一般是供应普通民众的,顶天了达官贵人,连官窑品质都达不到,更何况御品了。

“有!”

店老板二话不说,将柜台上的梅瓶拿走,进了内屋,没一会儿,又拿出一款梅瓶来,款式与之前的那款梅瓶基本一致,大小也差不多,就是花卉有所不同,中间花卉以牡丹为主,四周的缠枝花纹也不繁密,给人一种净雅的感觉。

“这是我店里最好的一件瓷器,如果这件还看不上,那便请便吧。”

店老板将梅瓶放在柜台上,示意李海建查看。

李海建二话不说,直接看底部款识。

同样是素底无釉,同样在中央有一方形款识,刻有“内枢”二字。

“内枢”款代表着这是给宫中造的,属于贡器,等于官窑,但是不是给皇帝用的那就不清楚了。

李海建看到这个款识,心中一喜,连忙观看此梅瓶其他特点,甚至从兜里掏出了放大镜,逐部位扩大细瞧。

五分钟后。

“秦小友,你也看看。”

李海建不动声色的往后撤了两步。

秦立闻言,上前两步细瞧。

梅瓶整体造型优雅,胎质呈灰白色,质地细腻,釉质光泽有玻璃感,釉面有釉裂变,是那种很细小的冰裂纹,花卉绘制无乱笔,图案饱满,色调明快,给人一种古朴雅洁的观感。

“不错,贡器无疑!”

都不用金手指,秦立心里就已经有了断定,不过为了确保不出纰漏,还是用左手食指不经意间摸了一下,然后脑海中便出现了黑白画面。

是典型的烧瓷场景,烧瓷工人看相貌明显是汉人,但发型和服饰却是异族装扮,由汉族传统的长发发式变为了女真族常用的发。

所谓的发,就是将头顶部分或全部的头发剃光,只在两鬓或者前额留一下头发作为装饰。

身上的服装也由宋服变成了胡服。

显然,此地为金朝辖制。

秦立不动声色的朝后退了两步,从开始鉴定到结束,连一分钟都没用。

站在他身边的李壮泰,表情有点讶然。

鉴定这么快?

连放大镜都不用,他真的能鉴定的明白?

虽然上次在店里偶遇,他被秦立打击的不轻,但并没有见识到秦立的专业水平,哪怕后来跟自己伯父进行了解,伯父也只是说在鉴定真假方面是一绝,但对于其专业水平高低,还真不太了解。

李壮泰当时猜想,哪怕秦立比自己提早进入古玩交流圈,但如此年轻,甚至比自己还要小上几岁,就算专业水平再强,又能比自己强到哪里去?

但结果,连一分钟都不到就鉴定完了。

这让他心里直犯嘀咕,秦立的专业水平都达到这种程度了吗,一眼断代?

李壮泰很有自知之明,自认为自己做不到,就连他伯父李海建他也不认为能达到这种程度。

难不成……秦立比自己伯父的专业水平还要高?

李壮泰心里显然不这么认为,忍不住道:“秦兄,你鉴定完了?”

秦立点头,“完了。”

李壮泰又道:“你确定鉴定仔细了?”

秦立不明白他的意思,反问:“对于这种‘一眼货’还用仔细鉴定吗?”

一眼货,是古玩界的行话,意思是指,打眼一瞧就是真货,都不验的那种。

“确定?”

李壮泰的表情更加古怪了,“鉴定古瓷看的可不只真假,还有更加重要的信息,年份。宋金元时期的磁州窑,差别可没多大,因为制瓷技术一脉相传,可以说毫无差别,这导致好多专家打眼,不仔细观察又如何能保证年份的正确性?”

秦立心说我又不用看,金手指一摸就知道大致年份了,何必通过其他方式来断代?但嘴上却说:“只要见的多,基本一眼就能知道大概年份。”

李壮泰嘴角斜撇,显然不信他的鬼话,笑道:“那我倒要和秦兄比试一番了,看看我如今的专业水平跟秦兄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和我比?”

秦立顿时明白了,这货上次被自己打击的不轻,但心里并不服气,想从专业上讨回面子。

只是,你连金手指都没有,拿什么和我比?

这不是主动送上门来求打脸吗。

苦笑摇头。

“怎么,你不敢?”李壮泰拿话激他。

“我不敢?”

秦立翻了翻白眼,“我是怕你哭。”

第一百零八章 没事儿多读书,不丢人

“说的好像你能赢似的,”

李壮泰丝毫不惧秦立,想到来到泉城这边还没好好品尝一下当地的特色菜呢,便道:“这样吧,如果你赢了,我请你吃这边的特色大餐怎么样?”

“那你瞧吧。”

秦立刚好也想尝试一下这边的特色菜,便同意了他的提议。

然后李壮泰看向了自己的伯父。

李海建对此表示支持,“既然壮泰你想跟秦小友探讨一下专业知识,那你便瞧瞧吧。”

古玩一行,闭门造车是成长不了的,交流探讨是必备的过程。

“好咧。”

得到伯父的首肯,李壮泰再无犹豫,当即上前查看,为了表现的足够专业,和李海建一样,从口袋里掏出了放大镜。

这一看就是十几分钟,连梅瓶底部的款识都没放过,仔仔细细看了一遍。

等看完后,他看向自己的伯父,欲言又止。

李海建明白他的意思,笑道:“像这种开门一眼货,没必要遮遮掩掩,店老板心里比你更清楚此瓶的出处,你尽管说。”

李壮泰这才敢说出自己的鉴定结果:“看器型,有遗唐风格,胎质灰白细腻,但略显疏松,很符合宋金时期的特点。瓶身釉质融合好,釉面光泽内敛,有一定的玻璃感,呈半透明化,画风细腻,与宋代其他窑口的画风一致,款识规整,与其他磁州窑款识一脉相连,因此我断定它为宋末金初的磁州窑贡器。”

宋时大件瓷器基本参考唐代器物风格,因此他说有遗唐风格。

李壮泰得意洋洋的看向秦立,“我说的可对?”

秦立点头,“基本正确。”

随即他指着梅瓶的瓶身,对李壮泰道:“但你好像忽略了瓶身的画片密度,宋时画片繁密,金时画片疏朗。它并非创烧于宋末金初,而是典型的金代中期风格。”

话音刚落,李壮泰就摇头反驳:“宋代并非没有疏朗画片。”

秦立点头承认,“宋代确实有疏朗画片,但这种画片出现的时候往往伴随着主题鲜明,突出鱼,那么鱼就是主题,其他饰纹则起点缀作用。

你再看看这梅瓶,虽然它是以牡丹纹为主,但四周的缠枝纹并非是点缀,而是在布局,以便和牡丹纹形成呼应关系,形成空间感,这是明显的国画手法。

这种手法,在宋时瓷器史上,只出现在磁州窑系。而磁州窑系作品,宋时画片就是以繁密为主,而金时则以疏朗为主。至于其他窑口体系的画片,和磁州窑系画片不可混为一谈。”

“这么看来……”

李壮泰想了想说道:“咱俩的答案都不算正确。”

秦立愕然:“难道我说的还不够明确?”

“非也非也。”

李壮泰信誓旦旦道:“谁又能说得清,金代初期就没有生产过这种画片的梅瓶呢?所以,我说它是宋末金初的作品也不算错。”

宋末金初,对于古玩圈的人而言,一般是指宋末,金朝还没占领华北腹地时期。宋末是重点。

李壮泰在这里却耍了个文字眼,将金初当成重点,北宋反而成了陪衬。

“你怕不是个傻子吧?”

秦立用看白痴的眼神看他。

“你这是什么眼神,说不过我也不至于歧视人啊!”李壮泰不乐意道。

“说你是傻子你还不信。”

秦立没好气道:“靖康元年,北方战乱,瓷器产业在战乱中基本中断,直到金国金熙宗亲政,各地窑口才开始复烧。而金熙宗亲政时间是在皇统八年,也就是1148年,宗弼去世之后。而这时候的金国已经时至中期,世章之治后,金国便进入了末期。”

拍拍李壮泰的肩膀,叹气道:“没事儿的时候多读读历史,不丢人。”

李壮泰一脸懵,望向自己的伯父。

李海建哈哈大笑:“秦小友不愧是古玩圈最为年轻的博学者,鉴定瓷器竟然与华夏历史联系在了一起,难怪私藏圈有‘秦一眼’的说法,有这份功力何愁鉴定不出真假!”

旁边的店老板也是一脸赞叹道:“当初我断代这款梅瓶为金代中期瓷器,也仅是靠画片的繁密疏朗来推测的,但心里其实一直不太确定,万一是金代初期的呢?没想到今天从小友这里得到了答案,佩服!实在佩服!”

首节上一节73/1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