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犹如一道晴空霹雳,直接把马相伯震醒了,他固然是教会的一员,却更是华夏子民,现在兴办学校也是为了华夏的未来着想,既然如此,又怎么能把学校大权交到正在和华夏打仗的法兰西人手中呢?
他当即做出决定,“那就由我们来筹办这所学校,虽然离开了教会的支持,筹办的过程肯定会非常麻烦,但总比引狼入室的好!”
“岳父都毁家办校了,小婿又怎能落后?办校的事儿无论如何也要算我一份,不管是出钱还是出人,小婿都责无旁贷!”
确定了要自主办校,马相伯立刻召集起有志于办学的朋友,开始讨论各种细则,而第一件事就是确定学校的名字。
对此,马相伯早有准备,“不如就叫震旦学院吧!”
第296章 名词统一
这个问题马相伯已经考虑了很久,他给章星九、马建忠等人解释道,“震旦自梵文,意即中国,在英语中也有黎明、曙光的含义,取名震旦学院就是希望这所学校能够犹如旭日东升,担负起以教育开启中国曙光的重任。”
接下来讨论学校的各项章程,马相伯想先设立“文学”、“质学”(即科学)两门专业,学制为两年,之后要是有实力再扩大成文学、象数(数学)、形性(理科)、致知(哲学)四大学科。
章星九提出了不同意见,“两年时间太短,无法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来,最少也得四年,文学、质学的划分也太过粗陋,可效仿英法等国,设立文学院与理学院,其下再分为文学、法律、哲学、教育以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专业。”
“不管文科还是理科,在学习本专业之余,还得必修一门外语,如今我华夏的科学技术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要想有所建树,就必须掌握外语,这样才能看懂外国的论文期刊,和外国学者交流,如果他们成绩优异,还可以去外国留学。”
章星九当然也想让汉语取代英语、法语的国际地位,可惜现在还远远做不到,所以这一代的优秀学子,最好能掌握一门外语,不然连外国的论文都看不懂。
倒是也可以让翻译家帮忙翻译,只是这样的话就隔了一层,远没有自己浏览来的直观,也容易出现各种错误,这些翻译家可不一定懂得高深的专业知识。
“父亲,我和州平去过很多国家,无论英美还是德法,这些国家的高校大多采取的就是这种模式,既然有成熟的案例在前,我们还是照做的好。”马宗文也表示了支持。
和时下绝大多数人不一样,章星九并不介意带马宗文出现在这种场合,也非常支持她发表自己的意见,她是法国高校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要论专业程度,在场众人没几个能跟她比。
屋里几位年纪稍长的男子听到她说话忍不住皱起了眉头,这些人在当下也算是开明人士,不然也不会跟马相伯一起商讨办学的事,可尽管如此还是不习惯听一个女人和他们谈正事儿,只是出于涵养才没有打断马宗文的话。
章星九无视了他们的不快,他们之中有不少都在朝廷里当过官,叶赫那拉-兰儿在朝堂上训斥他们的时候,可没见他们有任何不满的情绪。
马宗文对欧美教育体系的认识非常深刻,看过不少专门研究高等教育的论文和专著,如今系统地说出来,让在场众人大开眼界。
那些不满的人也渐渐收起了小觑之心,马相伯和马建忠兄弟更是开心地笑了起来,互相对视一眼,都觉得找对了女婿。
要不是章星九的支持,马宗文哪有机会去法兰西留学?哪有现在的本事?要是将来震旦学院真的创立,以马宗文的水平,完全可以在教育系担任老师。
听她讲完,有人迟疑地问道,“州平和令夫人所言的确有道理,可现如今我华夏可以说是已经危在旦夕了,若是依旧坚持四年才能毕业,时间是不是有些太长了?”
“可以采取学分制,若是有能力在三年甚至两年内修够学分,那提前毕业也没关系。”章星九补充道。
顺便给他们科普了一番学分制的信息,“六年前,美国的哈佛大学率先实施学分制,将学生需要上的课程分为不同学分,每完成一门科目的学习并通过考试就能获得相应的学分,等学分累计到一定数字,就意味着这名学生的水平已经达到了毕业的要求,那么就可以授予他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
章星九还拿儒学做例子,比如读通《论语》能拿多少个学分,学会写八股文又能拿到多少学分,等攒够一定学分就可以从书院毕业去参加科举了。
这么一说,大多数人都理解了,“这学分制倒也合理,要是遇到天纵之才,或是能专心钻研学问的人才,提前攒够学分毕业也是有可能的,要是连学分都修不够,那就说明他没有达到毕业的标准,还是继续好好学习吧!”
“为了避免学生专门挑选容易或者自己擅长的课程刷学分,课程还应该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累积的学分必须达到一定数目才能毕业.”章星九继续给他们普及知识。
讲完必修课和选修课,又讲了绩点制度,听得众人一阵儿犯晕,他们没想到办学竟然如此困难,可下去认真想过之后,又觉得这种制度确实合理。
马相伯一边和他们讨论学校的规章制度,一边四处化缘募集钱财,他先后拜访了张謇、严复、熊希龄等人,希望他们能够捐资助学。
在劝捐的时候还特意点明,捐款到一定数目就能成为震旦学院的校董,校董组成学校董事会,负责制定学校的长期发展规划和战略目标;制定学校的各项政策和规章制度,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行和发展;监督学校的管理和运营,确保各项决策符合学校的最佳利益。
却不能干涉学校的日常运营,这也是为了避免他们干扰学校的正常运作。
哈佛采取的就是类似的模式,专业的事情还是交给专业人士干更好。
有人表示了不理解,你想要我的钱,却不让我管学校的事情,这是何道理?他们原本还想看在马相伯的面子上给些钱,现在却不打算给了。
马相伯也没有继续纠缠,让这样的进入校董会,只会影响震旦学院未来的发展。
也有人领悟到了这么做的好处,实际上他们对这种模式也不算陌生,以前很多有名的书院都是大儒负责管理学校内部事务,地主豪商也出了钱,却不能干涉书院的管理。
严复、张謇、熊希龄等人慷慨解囊,让学校的筹备资金增加了不少。
而这段时间章星九也没闲着,他在办一件非常重要且影响深远的事,那就是统一物理领域的专业名词。
第297章 教材
鸦片战争以后,大量西方科学书籍开始传入中国,据统计,清末73年间(18381911)传入中国的西方科学书籍多达2100种,其中包含了不少物理学书籍,如《电气通标》、《光论》、《博物新编》、《重学》、《电学》、《声学》、《光学》、《谈天》、《格物入门》、《格物测算》、《光学揭要》、《热学揭要》等。
因翻译者身份复杂,这些书籍中的物理学名词的译名极其混乱,如friction(摩擦力)一词译名有“阻力”、“面阻力”、“抵力”、“面抵力”、“磨阻”、“涩力”等。
Magnetism(磁性)一词译名有“吸铁石气”、“南极气”、“北极气”、“吸铁气”、“磁气”等。
X-ray(X射线)一词译名有“然根光”、“爱克司光”、“通物电光”、“通物光线”、“通物光”、“爱克司放射性”、“X线”等。
专用名词翻译的不统一,给学习研究物理学的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困扰,所以统一物理名词一事势在必行。
原本这项工作是由西方传教士负责的,他们于十年前在沪上圣约翰大学成立了益智书会,讨论科学名词的翻译问题,并分派各科名词的审查任务,其中属于物理学或与物理学密切相关的光学、热学、电学、天文学等名词由美国传教士狄考文负责。
尽管狄考文1863年即来华,并在中国居住数十年,对中国文化颇有了解,但他所著书籍也不免请中国人校订,其科学素养和汉语水平都无法满足审定物理学名词的要求。
很多翻译都未能体现出该词汇原有的精髓,于是章星九便趁着现在有空,把这份工作接了过来,他直接编纂了一部《汉语物理大辞典》。
并在前言部分阐明了自己的翻译原则,例如久用习惯者,不另译;与原则相违背者,另译新名;外国人名地名及其他专名词,除公布者外,暂用原文;普通名词,以译义为主,偶从译音;名词用字宜少,避免单字、同音字;单位名词由专名词变成者,译音等等。
这些都是后世逐渐确立起来的原则,现在章星九直接一步到位,替其他译者节省了大量时间。
马相伯等人看到这部《汉语物理大辞典》很高兴,他们一致认为,其他科目外文专著的翻译也可以遵循类似的原则,形成统一的译法,如此才能让这些科学知识尽快被更多人所接受。
在编写辞典的时候,章星九的
章国强出生后不久,震旦大学就在徐家汇附近买下了一块地,开始兴建校舍,同时在报纸上刊登消息,宣布震旦大学会在明年上半年进行招生考试,九月份正式开学,若是有志于报考的学生,可以来筹办处报名。
文章还罗列了震旦大学的师资力量,马相伯毫无疑问名列
章星九的名字仅次于马相伯等资深教育家,很多人都是第一次知道这个名字,但一看他的简历,顿时就被震住了,法兰西索邦大学博士、物理系客座教授,曾经游历欧美多个国家,在剑桥、牛津、哈佛、哥廷根等名校举办过演讲,深受欧美学者尊崇。
我华夏竟然还有这样的人才?在西学领域竟然走在了欧美学者的前面?这让他们大感振奋,想要进入物理系学习的学生也多了不少。
借着这个机会,章星九和出版社合作,出版了自己的《汉语物理大辞典》,原本专门负责各种名词翻译的益智学会刚开始还有些不高兴,认为这是抢了自己的项目。
可当他们知道干这事儿的是章星九后,就都不说话了,因为从事物理名词翻译的那几个传教士都知道章星九的名字,人家在物理届的地位可比他们高多了,对物理知识的认识也远比他们深刻。
这样的人亲自编纂《汉语物理大辞典》,那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他们赶紧买了几本样书回来一看,水平远在他们之上,那就更没啥好说的了。
马相伯把这些样书寄到京城、天津等已经开办了新式学堂的城市,交给他们的朋友,这些人一看,也觉得章星九的翻译很好,便赶紧安排物理专业的老师根据这部词典更改教材。
这些人一看到作者栏里章星九三个字,也马上表示了认可,他们既然教物理,就多少听说过章星九的名字,知道他是整个华夏乃至全亚洲最厉害的物理学家,要是觉得那个词不太对劲,那肯定是自己没理解好,而不是章星九翻译出了问题。
这部辞典很快成为各所学堂物理老师的必备书籍,章星九原本想着就算亏钱也要把这部书推广开来,现在一看,或许还能稍微赚点。
可将来震旦大学开学,光有一部词典还不够,所以章星九又赶紧着手,开始编纂物理系的教材,这次他同样参考了后世多套物理教材的写法,不光参考了国内的,还参考了国外的,务必要达到一个目的:那怕是学生拿着课本自学,也能实实在在学到东西。
这种教材在八九十年代还非常常见,到了00年以后,新改版的教材就越来越让人迷糊了,似乎生怕学生学会一样。
他可不能犯这种错误,如今国内各方面都非常落后,教师水平不高,很多学生都上不起学,这个时候能够自学的教材就非常关键了。
要是教材编纂的通俗易解,那就算教师水平不高,也能让学生们学到有用的知识,学生们光依靠这套课本,就能理解较为深入的物理知识。
要是教材编纂的跟00年以后一样,那恐怕就只有区区几所院校能教会学生了,自学更是无从谈起。
不知不觉,时间就到了1901年,今年章星九有两项很重要的工作。
第298章 开学
第一项就是协助马相伯做好震旦大学的筹办事宜,保证这所私立院校顺利开学,尽早培养出更多有用的人才来,好为华夏重新崛起出一把力。
到了四月份,章星九已经编好了三部教材,这三部教材都是综合类的物理教材,涵盖了诸多基础物理知识,第一册相当于后世初中水平,第二册相当于高中水平,第三册稍微深一些,相当于《大学物理》的水平。
之后还会编纂一些教材,只是那时候就不是综合类的教材了,而是会分为力学、电磁学、光学、普物实验等类别,同时还会写一些数学教材,比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统计学》等等。
数学是一切现代科学都必须掌握的工具,要是缺乏一定的数学基础,也研究不好物理,爱因斯坦倒是被人批评过数学基础差,可也要看这么说的人是谁,那可是二十世纪初的数学扛把子希尔伯特,还有天才数学家闵可夫斯基,一般学者那能和他们相比?
因为要忙的事情比较多,所以年后章星九就带着妻儿住在了沪上,还在徐家汇附近买了一栋房子,还是和在巴黎的时候一样,一间他们自己居住,其他房子准备租给那些志同道合的人,同时还能和沪上诸多自然科学爱好者进行交流,促进大家共同成长。
有时候他还会跟马相伯一起,到处拜访社会贤达人士,希望他们也能为办学出一把力。
到了四月份,已经有数百名学生来到筹办处报名,筹款和工程建设也取得了不错的进展,马相伯感觉到九月份开学的目标似乎可以达到了。
于是便在报纸上公布了震旦学院的考试安排,再给这些学生写信,让他们在五月份的时候来参加考试,要是成绩特别优秀,就可以进入震旦学院上大学课程了。
要是没有达到大学录取标准,却也显露出了一些潜力,还可以进入震旦学院预科班学习,等将来通过预科班的考试,同样可以进入震旦学院。
只是有一点,预科班的年龄要求比震旦学院低,要是年龄稍微大一些,就只能回去自学,再参加来年的考试,毕竟年龄对学习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年纪越大培养的前景就越有限。
沪上本地以及周边浙江、江苏等地的学生得知消息,马上就赶来沪上询问,然后干脆在沪上住下,购买了震旦学院的教材认真研读,以求能在考试中取得不错的成绩,最终获得录取。
距离远一些的学生,也赶紧收拾行李前往沪上,马相伯给他们留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用于赶路,大多数报名的学生还是能赶上的。
要是实在是太远或者因为其它原因在路上耽搁了,错过考试时间,那也不用着急,到时候震旦学院还会再举行几次补录考试,他们还有之前落榜的学生都可以报名。
到了考试那天,二三百名考生聚集在格致书院门口,等候着考试的开始,由于震旦学院还没有建好,马相伯便借了格致书院的教室用于考试。
考试分为数天,第一天和第二天考的是文科,题目主要是文科基础知识,等将来进了大学,第一年先学通识课程,把基础打好,等大二的时候再分班选科,根据成绩以及学生的个人意愿安排他们进入法律、哲学、文学、教育等专业学习,等攒够学分,毕业论文答辩通过,就能拿到学位了。
第三天、第四天考的是理科,题目改成了理科基础知识,进入大学后也是和文学院的学生们一样,先学习外语和专业基础知识,大二的时候再分专业。
由于延续千年的传统,准备报考文学院的学生明显比理学院的多,第一天有二三百名学生参加考试,第三天就减少到了一百多名,而且其中还有不少是参加过文学院招生考试的,他们害怕竞争太激烈拿不到录取资格,干脆多参加一门考试算了。
反正来都来了,多考两天也费不了多大功夫,说不定一不小心就考上了呢?
章星九和其他老师一起批改试卷,他主要负责数学、物理等科目的批改,评分的标准是百分制,一道题值多少分写的清清楚楚,老师们只需要对照标准答案赋分就行了。
然后把这些学生各门科目的分数加起来,得出一个总分,总分只要过线就有机会被录取。
为啥是有机会而不是肯定呢?因为文学院和理学院对某些关键科目的最低分也有标准,比如你想报考文学院,写作起码得达标吧?要是连这个都做不到,还学个什么?
想报考理学院,起码得有一定的数学基础,数学考零分的话,那进来的意义也不大。
很快,震旦学院就公布了
首先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马君武,他后来会成为近代以来第一位拿到德国工科博士学位的中国人,还在民国时期担任过教育总长,是大夏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广西大学的创建人和首任校长。
他以较高的分数被文学院录取,将来等大二分班的时候估计会报考教育专业,章星九倒是想让他来理学院,既然能拿到柏林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就说明他在理工科也有不俗的天赋,或许可以培养一番。
然后是年仅十五岁的天才少年胡敦复,他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数学家,曾前往康奈尔大学留学,回国后先后在清华大学、北洋大学、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多所名校任职,还创办了大同大学。
章星九看到这个名字很高兴,要是他能学到自己的数学知识,华夏数学界也算是后继有人了。
而就在他高兴的时候,欧洲一群人却陷入苦恼之中。
第299章 沉默的瑞典皇家科学院
瑞典皇家科学院的会议室里,有资格投票选出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们聚集在一起,会议主持人埃德伦德院士宣布了本次会议的议题,“先生们,本年度也是第一届诺贝尔物理奖提名的期限已经到了,我们收到了数百份提名,现在是时候从这些提名里选出一位或者几位获奖者了。”
瑞典皇家科学院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1739年奉瑞典国王弗雷德里克之命,仿效当时的伦敦皇家自然科学促进学会和巴黎皇家科学院成立。
首任院长是著名的生物学家,首先提出界、门、纲、目、属、种的物种分类法的卡尔-冯-林奈,他可以说是最广为人知的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之一。
学会创办之初,也有一位女伯爵因为丈夫的名望,曾经当选过科学院院士,但是由于历史惯性的缘故,能成为院士的女性非常少,现在这间会议室里更是一个都没有,所以埃德伦德压根就没提女士们。
到场的院士们有瑞典本国的科学家,也有其他国家的科学家,外籍院士也有资格进行评选,甚至他们的话语权更重,因为瑞典本国的科研水平还是比不上英法德美等国,来自这些国家的著名院士说话自然管用。
埃德伦德让人把提名信原件和经过审核统计后的提名名单罗列出来,并向与会人员进行了介绍,“从提名以及初步筛选情况来看,比较热门的人选有如下几位:德国慕尼黑大学的威廉-康拉德-伦琴教授,他发现了X射线。”
“法国索邦大学的安东尼-亨利-贝克勒尔教授,他发现了天然放射性,以及和他同一所院校的皮埃尔-居里博士、玛丽-居里博士,他们对安东尼-亨利-贝克勒尔教授所发现的放射性现象的共同研究。”
“英国皇家科学研究所的约翰-威廉-斯特拉特博士,他测量了氢气、氧气、氮气等气体的密度,并因测量氮气而发现氩。”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阿尔伯特-亚伯拉罕-迈克尔逊教授,他发明的精密光学仪器,以及借助它们所做的光谱学和计量学研究具有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