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教诸天 第87节

  “一些重要的文章,书院会进行翻译传播,这部分借给你不成问题,只要别遗失就好,剩下的那些,多是以英文写成,你懂英文么?”傅兰雅问道。

  “倒是学过一些。”章星九答道,他原本就会英文、日文,之前又在学校里找了一位老师给他一对一辅导,现在已经可以把英文拿出来了。

  “哦?学到什么程度了?”傅兰雅马上用英文问了他几个问题,章星九都对答如流。

  马相伯一脸自豪地介绍,“别看州平年纪小,人家在一年时间就学会了法文、英文和辣丁文,你就借几本期刊给他吧!”

  “不可思议。”傅兰雅也是惊叹不已,“期刊可以借给你,只是论文中有很多专用词汇,许多甚至还没有标准的中文翻译,你读起来或许有些吃力,我再借你一本英文词典好了,若是遇到不认识的单词,你可以自行查阅。”

  傅兰雅找来的是一部专用英文科技词典,这样的大部头在整个沪上恐怕也没有几本,要不是遇到了真正的天才,他肯定舍不得借出。

  章星九双手接过,郑重地向傅兰雅保证,“我知道这部词典肯定非常珍贵,所以不敢借阅太久,等回去我就开始背诵,一背完就还给您。”

  傅兰雅看着跟砖头一样厚的词典,直接呆住了,“你是在开玩笑么?竟然要背下这么厚的词典?”

  “州平可是有过目不忘之能,你若是不信,不妨试试看?”马相伯前两天已经震惊过一回了,现在看到傅兰雅这副表情,忍不住也想让他体验一番。

  傅兰雅立刻翻开一页,指着让章星九演示,章星九只看了几眼,就把词典还给傅兰雅,开始背诵,“.the scientific study of matter and energy and the effect that each has on the other”

  “哦迈高,因科瑞迪波!”傅兰雅当即瞪大了眼睛,章星九的复述连一个单词都没错。

  “再来,试试这页!”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substances and the ways in which they react or combine:She studied chemistry and physics at college”

  “继续!”

  “.a gradual process in which very simple atoms and molecules develop into more complex chemicals”

  章星九当着众人的面,一口气背出了六页词典上的内容,把傅兰雅等人惊得目瞪口呆,马相伯最为高兴,“州平凭借此能,若是去考科举,只需找对考官的喜好,提前背好时文范例,就能轻轻松松考中进士,他却舍弃了这条青云大道,一门心思研究科学,实在是我华夏的幸事。”

  “我现在已经开始嫉妒蒋司铎了,要是你先来我们格致书院报名该多好啊!不过也没关系,牛津和剑桥才是如今全世界最好的大学,我可以想办法找人推荐你进去。”傅兰雅忍不住想要挖人了。

  伍连德现在似乎就在剑桥读书,要是能和他当同学倒也不错,章星九一时真有点心动。

  马相伯连忙阻止,“打住打住!原本我让州平过来听讲座的时候,蒋司铎就有些担心,现在要是让他听到这话,怕是都不敢放州平出来了,而且主教阁下已经帮州平联系好了法兰西的大学,您可不要横刀夺爱啊。”

  “好吧。”傅兰雅只能遗憾地放弃。

  尽管不能推荐章星九去他的母国读书,傅兰雅也没有因此就变得小气,依旧借了厚厚一摞期刊杂志给他,“这些看完后,你来书院再借就是,哪怕我不在学校,他们也会借给你的。”

  “多谢先生。”章星九连忙起身鞠了一躬,这个人情可不小,他很是感激。

  回到书院,先花了几天时间把厚厚的科技词典背完,再打开这些期刊杂志翻看起来,不看还不行,如今的英文行文习惯、专用词汇和后世有一些差距,仗着后世的英文水平直接翻看搞不好会弄错。

  他看的

  翻看这些《自然》杂志,章星九也了解到了如今全球前沿科技究竟发展到了什么水平,以前只有模糊的印象,现在这种认识更加清晰。

  看了好几本,他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达尔文似乎把《自然》当成了自己的专属发表刊物,好几期杂志上都有他的文章。

  据说他在十年间就在《自然》上发表了41篇文章,这样的发表速度足以让后世的科学家嫉妒死。

  除了《自然》,章星九还看到了美国的《科学》,英国的《博物学年鉴杂志》,法国《化学年鉴》,德国《物理年鉴》等杂志,这些也大多都是后世的顶级刊物。

  如今正处于科学期刊正规化的关键时期,十九世纪中期,绝大部分新成立科学组织的会刊基本上都模仿皇家学会的《哲学会刊》,四开本、宽边距、大字体、优良光亮的印刷纸,多含有大量手绘彩色插图,经常不定期发行,期号安排不紧不慢。

  毫无疑问,这样的会刊耗资昂贵,售价亦无法压低,加之不规律的出版节奏,导致印量和销量皆常陷入低迷,非常不利于最新科学成果的传播。

  一些有识之士,比如《自然》的初代主编洛克耶注意到了这些问题,他们及时进行了纠正,通过定期出版,强调学术发掘的及时性而非仅是知识的长远价值,注重实用而非冗长的展示,以此重新定义了一部“科学刊物”的现实意义。

  再加上印刷、照相、交通、通信等技术的发展,全世界的科学工作者终于可以更快捷、便利、廉价的了解科学领域的最新动态了。

  哎,世界发展如此迅猛,华夏却依旧处于沉睡之中,一想到这些,章星九的心情便愈发沉重起来。

第258章 索邦大学

  阅读这些期刊给章星九带来了一个很实际的好处,那就是为自己出国留学再增添一枚重重的砝码,光有推荐信恐怕还不足以说服法兰西的高校,所以还得拿出更实际的成绩。

  章星九通过翻看这些期刊杂志,加深了对十九世纪末期全球科研发展水平的了解,再结合他在《小巷人家》世界当院士时,对数学史的了解,很快就撰写出一篇和数论有关的论文,拿去给傅兰雅看。

  傅兰雅研究了好几天,又和格致书院的数学老师进行了一番认真的研究,才确定章星九这篇论文确实没有问题,而且有资格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章星九的论文原本就是用英文写的,这下倒是不用跟当初徐寿的那篇论文一样,需要他翻译才能投递,傅兰雅直接把信寄给了《自然》编辑部。

  如今飞机尚未被发明,这封信先被送上商船,商船离开沪上,在海上航行数日抵达香江,靠岸加煤加水补充物资,南下穿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领域,再进入红海,穿越苏伊士运河抵达地中海,经直布罗陀海峡,穿越英吉利海峡,最终抵达伦敦。

  全程耗时超过一个月,这封信方才被送到《自然》编辑部,编辑们收到一封来自中国的投稿都觉得非常新奇,再一看还是傅兰雅写的信,他们顿时想起了徐寿那篇论文。

  “看来John-Fryer神父在遥远的东方传播文明,终于取得了光辉的成绩。”他们称呼起了傅兰雅的英文名,还以为这篇文章是在傅兰雅的指导下写成的。

  当看完正文才发现,这竟然是一名十五岁少年的作品,而且还是他自己独立完成的,编辑们惊讶地张大了嘴巴,“不可思议,如果不是Fryer神父以他的名誉保证,我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这样的事。”

  另一名编辑依旧把这当成了西方文明的荣光,“Fryer神父也说了,这位章先生就读于一家教会学校,或许是其他欧洲学者为他打好了基础。”

  “我很想知道这篇文章究竟水平如何,所以能否给他插个队,尽快交给审稿编辑审核,你们觉得请谁帮忙审稿比较好?”第三位编辑提了个建议。

  这一时期的《自然》还没有达到后世的巅峰地位,现在的通信条件也不像后世那么便利,所以《自然》杂志收到的投稿远不能和后世相比。

  尽管如此,自从洛克耶担任主编后,《自然》杂志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很快就成为英国影响力最大的期刊之一,每个月他们都会收到数目不菲的投稿,要是严格按照顺序审稿,章星九或许还得再等几个月。

  而现在他的特殊身份起了作用,大多数编辑都赞成给这篇文章插队,他们同样好奇这名来自东方的天才到底是不是真的那么厉害。

  “请剑桥的拉弗教授帮忙审稿如何?他比较擅长数论?”

  “可以,再抄送牛津的开尔文教授一份。”

  编辑们很快做出决定,这两位都是数论领域的专家,能分辨出这篇文章的好坏,前者现在正在剑桥教书,在跟随他学习的学生里,有一位日后鼎鼎有名的数学家哈代。

  伦敦到剑桥、牛津只有一百公里,火车花了几个小时就把信件送到当地的邮递员手里,邮递员第二天就把信送到了两位教授手里。

  只过了一个星期,《自然》编辑部就收到了两位教授的回信,他们在信里给了这篇文章很高的评价,认为章星九解决了一个困扰数学界许久的难题,完全有资格发表在《自然》上。

  “哈,拉弗教授还让我们询问这位章先生有没有兴趣去剑桥读书,他可以帮忙推荐、申请奖学金!真是个幸运的家伙,他收到这个消息一定会高兴坏的吧?”连编辑都有些嫉妒了,哪怕是在英国本土,去剑桥读书也是一件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

  “能在《自然》上发表文章的青年学者完全有资格进入剑桥!”另一位编辑矜持地表达了自己的骄傲,这句话赢得了同事们的一片掌声。

  “那就把这篇文章刊登在下一周的期刊上,等样稿出来我们就邮寄给他,顺便告诉他这个好消息。”

  章星九再次赢得了插队的待遇,一星期后,几本依旧散发着油墨香的样刊被封入包裹,送上海轮,离开伦敦,穿越大西洋、地中海、红海、印度洋、南中国海、东海.一路抵达沪上,送到傅兰雅手里。

  此时距离他发出那封信已经过了三个多月时间,但在这个时代,依旧是前所未有的高效率,以至于傅兰雅收到信的时候都有些不敢相信。

  拆开信匆匆看了一遍,他就连忙让车夫带着自己前去徐汇公学,当着蒋邑虚的面告诉了章星九这个好消息,“你的文章顺利发表了,稍后我就把这个好消息刊登在《格致汇编》上哦,对了,编辑还请我转告你,剑桥大学的拉弗教授很欣赏你的成果,他想推荐你去剑桥大学就读。”

  这样的话,岂不是能和哈代当同学?章星九在心里念叨着。

  还没等他回答,蒋邑虚先着急了,他赶紧出声阻止,“Fryer司铎,主教阁下基本上已经敲定了州平去法兰西留学的事情,您可不能让主教阁下言而无信啊。”

  “好吧。”傅兰雅遗憾地耸了耸肩,却依旧没有完全放弃希望,“如果主教阁下那边出了意外,请务必告诉我,这样州平还能赶在明年进入大学。”

  他前脚刚离开,蒋邑虚就带着样刊找到大主教,转述了傅兰雅的话,主教也不敢马虎,他连忙给巴黎派去越洋电报,催促那边尽快做出决定。

  那些巴黎学者原本还不怎么着急,如今听说剑桥要抢人,立刻加快了速度,等章星九快回家过年的时候,巴黎终于给出了准确的回复。

  蒋邑虚把章星九叫到办公室,告诉了他这个好消息,“索邦大学已经同意你入学,进入物理系就读,等春节回来,你就可以着手准备去法兰西了!”

第259章 此去西洋

  “若是钱财上不太方便,公学可以帮忙,虽然索邦大学给了奖学金,可法兰西风气浮华,生活开支比较大,还是多带些钱的好。”

  “多谢校长,学生投资的股票这几个月涨了不少,去法兰西留学倒是够了。”章星九答道。

  这几个月他不可不是一直持有兰开烟草公司的股票,期间价格波动的时候,还进行了一些操作,再加上中间领取的工资还有家里寄过来的钱也投了进去,如今他的资产已经突破了三千两白银。

  现在法兰西的律师、医生、工程师等新贵阶层每年的收入大概在一万法郎左右,换算成白银差不多两千多两,这笔钱足够他们一家四口过上体面的生活,用来支撑大学四年的开支绰绰有余。

  而且索邦大学的开学时间在九月,现在才一月底,留两个月的时间用在路上,章星九依旧有九个月时间在股市上进行操作,到时候翻成六千两乃至八千两也不成问题。

  再加上他随身空间里的贵金属和各种珠宝,在法兰西花天酒地都够了,完全不用为钱的问题操心,再说了,他还有其他赚钱门路呢。

  蒋邑虚有点遗憾,章星九有钱就少了一个卖人情的机会,好在之前公学对章星九一直很好,也不差这点,“如此便好,要是身上不方便就赶紧给我发电报,公学会想办法给你寄钱,沪上的外国银行很多,法兰西的银行也不在少数,他们汇款去巴黎用不了多久。”

  春节过后章星九还会回到沪上读一段时间的书,顺便了解法兰西的风土人情、大学里的生活方式等等,所以蒋邑虚今天也没和他聊多久,便让他先回绍兴和家人团聚。

  这次去法国少说也得三四年时间,要是章星九还要攻读博士,那耽误的时间就更多了,如今从沪上到法兰西路途遥远,他这一去估计得毕业才能回来,所以趁着现在还没走,赶紧在家里多待一些时间,下次再和家人团聚就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去了。

  章星九也念着家人还有阿张、徐锡麟、王子余他们,便抓紧时间去了趟格致书院感谢傅兰雅等人,又借了一些书,再去买了一些礼物,便赶紧上了回杭州的客船。

  到了杭州顾不上歇息就赶紧换船,一路奔波总算是回了绍兴,到家里一看,生意依旧红火,章星九便放下心来。

  吃过晚饭,他和章福庆聊起了出国的事儿,“孩儿在沪上遇到了贵人,曾经在江南制造局当差的三品大员傅兰雅和为朝廷办理外交、洋务事务的马相伯欣赏孩儿的才学,推荐孩儿去法兰西的国子监求学,回来后便可视为进士出身、委以重任,孩儿觉得机会难得,也不好驳了两位先生的面子,便答应了。”

  给章福庆说啥索邦大学他肯定不懂,更不能说是教会学校推荐的,章星九想了一路,才找到一个比较合适的说法。

  尽管如此章福庆也没太听懂,只是听出孩子得了贵人的赏识,前途一片光明,就是要出远门学习一段时间。

  “这绍兴城里,秀才出远门求学也是常有的事儿,就是你现在还没结婚,我实在是不放心你走这么远,要不趁着现在还没出去,先把婚事定了?”章福庆问道,从他的角度来看,这事儿可比当官还重要。

  “我现在还没有功名,也找不到太好的人家,等将来学成归来,有了进士出身,说不定还能结一门好亲事!您若是急着抱孙子,就让二弟、三弟他们赶紧结婚吧。”章星九只好把自己的弟弟搬了出来。

  他俩不是读书的料,去三味书屋待了一段时间就熬不住回来了,如今一个在老家种地,一个在店里帮忙,家里有钱便在杜浦村又买了一些地,店里生意也不错,他们俩的日子还过得去。

  自从章星九考上了秀才,章福庆就把他当成了文曲星,就算是这样的大事,章星九一说话,他便不再坚持,只是给章星九说着媒婆最近推荐的几户人家,让他帮忙选个合适的。

  “孩儿刚回来,这几家还不太清楚,待明日去拜访同学,请他们帮忙打听吧.孩儿去了法兰西之后,家中若是有事,就去找王子余帮忙,明日孩儿会过去跟他说好.”

  章福庆和两个弟弟都是老实人,不会掺和啥乱七八糟的事,王子余家在绍兴也颇有面子,有他照应基本不会出事,章星九在法兰西留学也放心。

  从三味书屋出来,章星九又去了阿张家,周凤仪的气色又差了许多,要是不出意外的话,再过十来个月,他就要走了,而阿张也将迎来人生的重大变化。

  阿张现在还没意识到这些,只是对西洋感到好奇;徐锡麟、王子余也是一样,他们都盼着章星九能早日学成归来。

  在家里待了一个多月,安排好自己离开后的事情,等过了元宵节,章星九又去了沪上。

  回到公学,开始跟着那些法兰西教员学习各种习俗,强化法语对话训练,免得到了法兰西不适应,期间继续委托约翰-刘进行股票操作。

  等六月中旬的时候,章星九的资产已经突破了万两白银,把这些钱兑换成法郎存在法兰西的银行里,只留小部分随身携带,其余的等到了巴黎再取出来使用。

  收拾行李、预定船票,又忙活了好几天,期间还回家待了两天。

  到了出发那天,马相伯、傅兰雅、蒋邑虚等人都来码头送他,等所有人道完别,马相伯拉着他的手说道,“昔日朝廷送留美幼童出海时候,有一段话我印象特别深刻,今日便把这段话送给你吧!”

  “此去西洋,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舍此无所他求。背负国家之未来,取尽洋人之科学;赴数万里长途,别祖国父母之邦,奋然无悔。”

  “州平,谨记此言,谨记此言啊!”

  又要去乡下,这几天两更

第260章 在船上

  挥别众人,跟随其他客人一起上船,这是一艘英国洋行的远洋客轮,章星九将乘坐客轮南下马六甲,穿越印度洋,从苏伊士运河进入地中海,最终在马赛港登陆,再换乘火车抵达巴黎。

  此时远洋客轮的价格相当昂贵,一等舱要一百英镑,他乘坐的二等舱也要三十多英镑,如今一英镑大约可以兑换6.2两白银,光船票就得二百多两。

  换成以前的章福庆,就算不吃不喝,也得二十年才能攒够这笔钱,普通人别说学费、住宿费、书费了,光路费都承担不起。

  二等舱是单独的客舱,里面有一张床,一个书桌,还有窗户可以看到舱外的风景,卫生间是公共的,需要去外面上厕所。

  条件肯定没有一等舱好,一等舱是套间,主人房连着仆人房,还有独立的卫生间,不用出屋就可以享受惬意的旅途生活。

  章星九倒不是出不去一等舱的费用,而是身为华人没资格入住一等舱,他能入住二等舱也是靠了傅兰雅和教会的面子,不然就只能跟其它华人一起去挤三等舱、四等舱了。

  这些舱位条件更差,要和其他旅客挤在一起,有些甚至还在甲板下面,整日大部分时间都只能待在船舱里,只有等一等舱、二等舱的客人回屋休息的时候,才能有极短的时间可以到甲板上透透气。

  来到自己的房间,各种紧要的东西已经放进随身空间了,箱子里只剩下一些换洗衣服和日用品,还有一点儿用来打掩护的零钱。

  此去法兰西路途遥远,光在船上就要耗费一个多月时间,光窝在房间里看书实在是有些无聊,于是章星九放好行李就出来,到甲板上要了杯咖啡,坐在桌边一边喝咖啡一边观察着其他旅客。

首节上一节87/10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