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教诸天 第84节

  别看后世人们说起秀才,都一口一个穷酸的,实际上在乡下,秀才就已经很了不得了,只要不那么死板,稍微混混也能温饱不愁,至于举人、进士,一般人哪里敢想?

  八月,寿鹏飞陪着章星九一起前往杭州应考,好在两座城市并不远,只有一百多里地,坐车一天就到了,借宿在寿鹏飞好友家中。

  院试考两场,第一场录取人数为当取秀才名额之一倍,用圆圈揭晓,写坐号,不写姓名,称之“草案”。

  第二场覆试后,拆弥封,写姓名,通过院试的童生都被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算是有了功名,进入士大夫阶层;有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

  院试后

  呼,这下总算是有点社会地位了,章星九喜笑颜开,两年多的辛苦终于有了回报。

  身份安全稍微有了保障,也有能力做点事情了,那么到底做什么好呢?

第248章 蕺山书院

  封建社会,普通百姓社会地位极低,徭役、税收、官府、豪绅、宗族一重重压下来,让他们几乎没有喘气的功夫,劳作终日也不过勉强生存罢了。

  章星九现在考上了秀才,才算是脱离了黔首的身份,成了堂堂正正的人,见了县官也不用下跪,去四处游历也不用担心被查处,不用受徭役的骚扰,税收上也有很多便利。

  由于他考试成绩不错,还拿到了廪膳生员的名额,也就是廪生,每月可以拿廪米六斗,每年还可以领取廪饩银四两。

  当然,在具体领取的时候,各地的额度还是不太一样的,绍兴这边经济条件好一些,能拿到的也多一些;要是再加上给考生作保等收入,章星九现在一年到头啥也不干,就能挣到比章福庆更多的钱。

  要是他想法再活络一点儿,去走关系找衙门里的人帮忙请说,去搞点小买卖,帮人打官司啥的,一年弄个几十上百两银子也不算费劲。

  孔乙己活的那么可怜,一方面是他没考上秀才,没拿到功名,还没有脱离黔首的身份,另一方面也是他读书读迂了,脑子不够活络。

  章星九自然不会跟他一样,从省城回来,先去县学报了个到,从今往后每个月就能过来领米了,按道理说他还要在县学读书,可实际操作中,留在县学的秀才并不多。

  有心科举的去教育质量更好的书院就读,或者外出游学,无心科举的都去忙活自己的事业,也就来领米、领银子或者遇到啥大事儿的时候才过来露个面。

  然后便回到三味书屋郑重地拜谢了寿镜吾、寿鹏飞父子,感谢他们这两年多的教导,还有在科举过程中给自己的帮助。

  能遇到寿镜吾父子这样的人,实在是章星九的幸运,要是换成其他塾师,且不说愿不愿意收他,光学费和笔墨纸砚的开销就够他头疼的了,更不用说县试、府试、院试过程中的各种烦心事。

  寿镜吾父子很是欣慰,“星九如今有了功名,也不能就此懈怠,还需继续苦读才是。”

  “学生记住了,今后也会谨记先生教导,继续用心读书。”章星九郑重承诺,只是将来要读的内容,恐怕就不太符合寿镜吾的想法了。

  聊了几句,寿镜吾就打发他走人了,“科举高中,这可是大好事,你赶紧回家去告知父母、祭拜先人吧!这些日子就在家里好生歇息,过一阵儿再来书院找我,我和鹏飞一起给你参谋参谋,看看你接下来该去哪里读书的好。”

  “哦,对了,你现在有了功名,也该有个字,为师就帮你取一个吧!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观妖祥;以十有二岁之相,观天下之妖祥;以五云之物,辨吉凶、水旱、降丰荒之象;以十有二风,察天地之和命,乖别之妖祥,凡此五物者,以诏救政,访序事。”

  “如今九州动荡,时局日艰,你这样的年轻人理当上应天命,下抚万民,还九州一个太平,所以你的字就叫州平吧。”

  寿镜吾出口不假思索,显然这个字已经在他心里存了很久,如今只是时机已到,正好拿出来罢了。

  “多谢先生赐字,学生一定谨记在心。”章星九又行了一礼,这才把从杭州带回来的礼物留下告辞离去。

  寻常礼物寿镜吾肯定不会收,所以章星九投其所好,从杭州的完璧书屋里购买了几册他心心念念已久,却无缘一读的书,寿镜吾这才收下。

  出来后,阿张等同学纷纷过来道喜,吴书绅等家里宽裕的,还专门准备了礼物,这或许是他们家人帮忙准备的,章星九今年才十四岁,就考中了秀才,将来考上举人乃至进士也不是不可能,正好自家孩子和他们有同窗之情,怎能不赶紧拉关系?要不然等人家中了举人可就晚了。

  不管有没有礼物,章星九都认真地谢过,请他们去附近酒楼吃了顿饭,下午便乘坐乌篷船返回杜浦村。

  刚到村口,村里人就纷纷迎了出来,一个个满脸堆笑地打着招呼,“星九,听说你成秀才老爷了?”

  “侥幸得中。”章星九客客气气地打着招呼,在众人的簇拥下返回家里。

  章福庆看到他顿时笑得咧开了嘴,连忙招呼妻子生火做饭,要好好招待这些亲朋好友,这些人也不会白吃,纷纷从家里取来鲜鱼、白米、布匹等礼物送上。

  就连村里的地主士绅也带着礼物过来向他们道喜,还很给面子的坐下喝了几杯水酒,还是那句话,十四岁的秀才,就算是在京城也会被人高看一眼,更何况杜浦村这样的穷地方?

  他们不光带了礼物,还准备给章福庆谋个好差事,甚至还有人打算给章星九介绍媳妇儿,章星九连忙以这几年打算好好读书拒绝了,他可不想跟阿张一样,娶个完全无法沟通的媳妇儿。

  差事也没答应,回来的路上他已经想好了,准备在绍兴城里弄个铺子,买点粗加工的土特产之类,加工的法子他脑海里多的是,而秀才的功名也可以保证这家铺子不会有人随便骚扰。

  有了这间铺子,章家的生活就能宽裕许多,他的家人也不用像现在这么辛苦了。

  在杜浦村待了几天,给章福庆演示了加工土特产的法子,很快就说服了他们,租铺子的事儿也简单,吴书绅家里就有很多房产,登门拜访一番,就租下了一家前铺后院的房子。

  再雇上几个知根知底的伙计,铺子便开业了,县里的秀才们得知消息纷纷过来道贺,看到这些卖相、质量明显更好的产品,好多人都忍不住买了些,准备送给外地亲友。

  这间铺子一下就打响了名声,只要不出什么幺蛾子,今后每年都能给章家带来符合秀才身份的收入。

  再多就不合适了,这年头,什么样的人能挣多少钱,都是有说法的,章星九不打算太出格。

  等忙完这些,寿镜吾也帮她选好了接下来的去处,那就是绍兴有名的蕺山书院。

第249章 贺喜

  蕺山在绍兴城北,因明末学者刘宗周在此讲学而闻名,时间一长便形成了书院,后因为战乱被毁,康熙年间又重建,成为官办书院,此后二百余年,时常有名士在此讲学,可以算是绍兴最有名的书院之一。

  寿镜吾推荐章星九来这里就读,也是希望他能学有所成。

  章星九身为十四岁的秀才,想入读蕺山书院倒不是什么难事,学校山长、老师都很欢迎,通过了入学考试、交了学费,就顺利进入书院。

  自此,章星九便住在了城外书院中,闲暇时才返回家中看望父母,只是和在三味书屋时相比,他的压力要轻了一些,起码现在生计已经不成问题,也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不需要那么急迫了。

  所以,除了日常学习,他还时常和绍兴城里的学子们交游唱和,也认识了不少后世鼎鼎有名的人物。

  比如比他年长七岁的徐锡麟,徐锡麟去年考中秀才,算是章星九的前辈,今年刚刚二十岁,他祖上历代经商,颇有资产,父母希望他能一心向学,早日考中进士光耀门楣。

  徐锡麟却没有这个打算,他不忿满清的腐败,一心寻找救国之道,开始研究算学、测绘、体操等内容,恰好章星九在数学上颇有天赋,俩人便成了朋友。

  只是章星九很少和徐锡麟谈国家政事,他自负没有陈克的能力,没信心拉起一支队伍来,推翻这个腐朽的旧朝廷,当然更主要的是他依稀觉得这么做似乎会招致不测之祸。

  时间一久,徐锡麟便不再和他聊这些,反正绍兴城里,像他这样的年轻学子并不少见,章星九不陪他聊,找别人去聊便是。

  这天,章星九和往常一样,从书院里出来,进城准备回家看看,走到半路上忽然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他连忙快走几步喊道,“阿张,阿张!”

  谁料阿张就跟没听见一样,加快了速度,一溜烟向前跑去,章星九赶紧快走几步,仗着自己身体比阿张好,还是追了上去,“阿张,好些日子没见你了,最近家里怎么样?”

  阿张的脸涨得通红,紧紧抱着怀里的包裹,似乎不愿意和章星九说家里的事儿。

  章星九抬头一看,阿张要去的竟然是一家当铺,这下就啥都明白了,“伯父的身子还没好?走,我陪你去把事情办完,再跟你一起去拜访伯父。”

  “阿土,让你见笑了!”阿张这时候才透露真相,原来自从被革去功名后,周凤仪整日不是在生闷气,就是在喝闷酒,时间一长,身子便搞坏了。

  他们家花一元四角的高昂诊费,接连请来绍兴城里好几位名医诊治都不见好,反倒是耗空了家底,现在只能拿家里的东西出来质当换钱,给周凤仪看病抓药。

  “哎,伯父这得的是心病,光吃药恐怕不行啊!”章星九叹了口气,他有心帮忙却使不上力,周凤仪操心的是父亲的安危和自己的功名,这两件事无论哪样都不是区区一个秀才能干涉的。

  他只能带着阿张去当铺,“当铺向来狗眼看人低,我好歹有身长衫,陪你进去或许能多要几块大洋。”

  阿张把章星九当成最要好的朋友,在他面前也无需顾忌颜面,便一起走了进去,到高高的柜台前,踮起脚尖将母亲给他的子母会递了过去。

  这是从寺庙里请来的宝物,一大一小两个玉佛,好似子母故而得名。

  “死当还是活当啊?”徽州朝奉拉长了声音问道。

  “活当!”

  朝奉仔细翻看端详,还和身边人嘀咕了几句,这才和唱戏似的喊道,“子母会一个,系陈年旧货,无甚大用,念佛祖之面,当十二块大洋!”

  阿张一惊,“姆妈说这东西很值钱,怎么才当十二块大洋?”

  听到这话,朝奉当即把子母会往前一推,不屑地道,“不愿当,便拿回去好了!”

  “咳咳!这子母会玉质如此细腻,雕工也是上佳,无论如何也不止十二块大洋吧?”章星九立刻站出来帮阿张说话。

  朝奉转头一看,首先看的是章星九的长衫,再看他的模样,连忙站起来拱手问好,“原来是章秀才啊,既然是您的朋友,那就多加六块银元好了。”

  开当铺的名声原本就不好,要是再惹了秀才,人家歪歪嘴在文人圈子里说几句坏话,当铺就算能解决也得花不少人情,索性卖他个面子算了。

  拿了钱出来,又去买了点礼物,章星九陪着阿张向周家走去,路上还不忘叮嘱,今后要典当什么贵重物品,可以找他陪着一起去。

  “阿土,谢谢你啊。”

  “说这些干嘛,我们是朋友,这都是我应该做的。”

  到了周家,奉上礼物,和周凤仪聊了一会儿,章星九也劝他看开一点儿,可惜他执念已深,这些话并不管用。

  徐锡麟和他多有交情,章星九也在文会上和王子余见过几面,于情于理也该过来道贺。

  到了王家,俩人送上礼物,被迎了进去,一位读过书的王家子弟把他们带到桌边坐下,陪他们喝茶说话。

  过了一阵儿,便到了吉时,王子余和新娘子穿着吉服,在一位德高望重之士的主持下,开始参拜天地。

  徐锡麟看着王子余一阵儿起哄,而章星九的目光则落在了蒙着盖头的新娘子身上。

  这倒不是他心怀不轨,而是这位新娘子出身相当不俗,她父亲和王子余的父亲当年曾经同在江苏淮安当幕友,时间一长俩人觉得彼此意气相投,便结下了儿女亲家。

  这位幕友姓周,他的女儿也就是今天的新娘子叫周桂珍,周桂珍几年后会有一个侄儿,她侄儿长大后会去天津南开中学求学,在此期间他对写作产生了兴趣,以“飞飞”为笔名创作了一部侠义小说《巾帼英雄》。

  后来,这位少年为了挽救中国断更了。

  一想到这位少年的经历,章星九便觉得自惭形秽,同时萌生出想为中国做点什么的念头。

第250章 徐汇公学

  章星九还在婚礼现场看到了几名周家人的身影,其实周桂珍和阿张也算是同一个大家族的成员,说起来阿张和飞飞还能扯上亲戚关系。

  飞飞和阿张同属于绍兴周家,飞飞是周敦颐次子周焘第三十二代,而阿张是周敦颐次子周焘第三十一代,要是按照辈分算,阿张还算是飞飞的叔叔。

  多年以后,飞飞在和阿张的三弟见面时,就曾经提起过这段关系,称阿张的三弟为叔叔。

  而且他俩之间的亲戚关系还不止这一层,阿张的母亲鲁瑞,还是飞飞祖母的堂侄女,他们两家可以说是双重亲戚关系,不管从父亲那边,还是母亲那边都能扯上亲戚关系。

  参加完婚礼,回到家里,章星九想了一晚上,终于决定了自己将来的打算,军政上的事他不打算掺和,倒是可以在科学上为华夏做出一点儿微薄的贡献。

  先学习这一时期的科学知识,借助脑海中的后世知识打响名声,树立起一定的声望,然后进入大学培养学生,这样等将来飞飞和他的伙伴们执掌国家的时候,这些学生也能为国家发展出一把力。

  只是现在要学西学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明年盛宣怀倒是会在津门成立北洋西学学堂,然而这所学堂招收学生比较严格,要有一定的西学基础,同时开设的课程也不太合理,仅有法律、土木工程、采矿冶金、机械工程四门学科,这些都不是章星九想学的。

  其余西式大学开办的时间就更晚了,京师大学堂要到四年后才会开办,山西大学堂更是到十年后去了。

  权衡一番,章星九觉得等京师大学堂成立实在是有点太晚了,他打算出国留学,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留学的履历都是很吃香的,要是能给自己镀层金,到大学里任职也方便一些。

  而清末时期留学的方式主要有这么几种,首先是留美幼童,1872年到1875年间,由容闳倡议,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下,秦廷先后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学生赴美国留学,但是现在已经停止了。

  接着是留日风潮,海战的惨败极大地刺激了中国知识分子和改良人物,主张西化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大批留学生留学日本,希望从突然崛起的东邻身上学到现代化的经验与知识。

  阿张就是受这一风潮的影响选择远赴东洋的,不过章星九不大看得上东洋,既然要给自己镀金,那自然是去欧美的好。

  第三波风潮是在十多年后,美国国会通过法案,授权罗斯福总统退还中国“庚子赔款”中超出美方实际损失的部分,用这笔钱帮助中国办学,并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

  此后,英、日、法都纷纷效法美国,退回部分庚款,用于兴办中国高等教育,由此形成了一项历时近半个世纪的特殊留学活动庚款留学。

  后来成为清华大学终身校长的梅贻琦,北京高等农校校长金邦正,中国现代物理学奠基者之一胡刚复,中国现代化学开山者张子高以及曾当选中国工程师学会会长的徐佩璜等都是通过这一方式出国留学的。

  然而庚款留学时间太晚,章星九实在是等不得,好在现在还有一种方式可以出国留学,那就是自费前往。

  钱章星九不缺,现在有了秀才的身份,拿出点钱来也不会引起太大的麻烦,等到了欧美,他有信心拿到奖学金,靠这个足以支撑他的留学支出。

  可留学也不是光有钱就行了的,还得有门路,起码得有人介绍,你才能拿到交钱入学的资格,现在可没有留学中介,这些渠道往往掌握在社会地位比较高的洋人手里。

  比如各国驻中国的使节,来传播学问的学者,以及传教士等等,只有先获得他们的信任,你才有机会从他们手里拿到介绍信,到欧美国家的去留学。

  绍兴现在倒是也有教堂,也有传教士,法国传教士刘安多在绍兴八字桥附近建造了若瑟堂,此后这里一直由外国传教士主持。

  章星九决定去八字桥找传教士打听消息,他隐瞒了身份,偷偷溜入教堂,找到教士询问,教士一听说他想去欧美留学,顿时大为振奋。

  他们自从到达绍兴之后,只能依靠免费送米吸引一些下层百姓入教,少有读书人对教会感兴趣,现在竟然有人想出国留学?这简直是上帝送来的宝贝啊。

  这名教士连忙给章星九介绍了一个门路,早在四十多年前,耶稣会传教士南格禄就在沪上的XH区创办了一所新式学校,名曰圣依纳爵公学。

  虽然是教会学校,却不强迫学生入教,教授的也多是法文、拉丁文、音乐、美术、科学等课程。

首节上一节84/10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