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办法,也能暂时解决问题。”许灵均表扬了一句,又提出新的问题,“但也只能解决暂时的问题,要是将来养鹌鹑的人更多,附近的城市也消化不了,必须去更远的城市怎么办?”
“鹌鹑蛋运的距离越远,保质期和损耗的问题就越明显,要是在夏天的时候,想把鹌鹑蛋卖到兰州乃至西安,光靠从运输上想办法恐怕远远不够。”
听到这话,大家纷纷陷入沉默,难道鹌鹑场就要因为保质期和运输问题陷入发展瓶颈,无法扩大生产规模了么?原本能赚大把大把的钱,现在却挣不到了,大家都很不甘心。
“既然运输问题短期内解决不了,那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个思路,看看能不能延长鹌鹑蛋的保质期?”许灵均提醒道。
生产队地处西北,运输条件不是很好,这个问题单纯依靠他们无法解决,只有靠国家,而保质期的问题就不一样了,这个是可以解决的。
“咱们自家的鸡蛋、鹌鹑蛋,塞到粮食里面就能延长保存时间,可现在要保存的鹌鹑蛋数以万计,这个法子不一定好用呦。”
“要不问问农校的专家?县农校不行就去市里,去省城,总能找到办法吧?”
众人七嘴八舌地议论着,终于有人说出了许灵均想要的答案,“过年的时候,队上发了一些水果罐头当年货,既然水果能用罐头保存,那鹌鹑蛋是不是也行?”
“啪啪啪啪!”许灵均忍不住拍手鼓掌,他坚持遇到问题就开会集思广益的好处终于体现出来了,大家习惯了动脑子,脑子就越发活络,现在不用他提醒,大家就能找到正确答案了。
“这个办法很好,鹌鹑蛋只要煮熟放在罐头里,就能把保质期从一个月延长到半年甚至是一年时间!而且运输起来更加方便,咱们过年发的水果罐头是从南方城市运来的,这就证明了罐头是可以进行长距离运输的。”
“既然水果罐头能从南方运到咱们这儿,那咱们生产的鹌鹑罐头也肯定能从祁连山下运到兰州、西安,乃至上海、北京!到那时候,别说现在这点产量了,就算是全县老百姓一起养鹌鹑,也能消化得了!”
“所以咱们接下来的计划就是建罐头厂,把收来的鹌鹑蛋加工成罐头产品,再拿出去出售,这样不光能解决产能问题,还能赚更多钱!鹌鹑蛋罐头的价格肯定比鹌鹑蛋高!”
“轰”的一声,会议室里顿时变得热闹起来,好多人是激动又有些担心,激动是因为生产队要建工厂了,担心也是因为这个。
虽然生产队现在已经有了饲料厂、养猪场、养鸡场、鹌鹑场,可这些大多都属于养殖业,饲料厂也可以看成是养殖业的配套,大家干的依旧是农牧行业。
而建设罐头厂,那就是正式进军工业领域了,我们能干得好么?好多人都没啥信心。
许灵均也知道办厂不容易,所以他做好了周密的布置,“我前段时间去了趟省城,问了大学里的专家,他们经过研究,认为生产鹌鹑蛋罐头是可行的!而且也并不困难,只需要对现有的罐头生产线稍加改造,就能直接开始生产。”
“从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鹌鹑蛋非常受欢迎,只要我们能保证鹌鹑蛋罐头的口味,完全不用担心鹌鹑蛋罐头生产出来卖不出去!”
“所以大家完全可以放心,这项计划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大!”
乡下的白事流程非常繁琐,前几天基本上天天守夜,这几天还要继续忙,只能想办法码两章。
第226章 老许,我求你件事
农牧业有一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最具利润的环节并不在生产部分,不管是上游的育种、饲料,还是下游的加工销售,都比种植、养殖利润要高,而且更容易控制。
鹌鹑养殖行业自然也不例外,中间的散养环节既受饲料、育种企业控制,也受收购加工企业影响,也就是许灵均厚道,不然把种苗、饲料的价格再提高一些,只要还有利润,依旧有大量的老百姓愿意饲养。
生产企业是大买家,议价能力也比散户强,他们收购的时候就算压价,老百姓也只能认了,因为他们很难有其他销售渠道,就算有零散的商户收购,他们也会利用这个机会压价。
许灵均此前只是占据了上游,没有涉及下游的生产加工环节,现在生产队已经积累到了足够的资本,也培养出了一些综合素质达标的人才,终于可以尝试着攻占下游了。
想建厂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首先是设备的问题,现在可不是你拿着钱就能买到设备的时代,还需要提交各种申请,请上级出面和其他机构协调。
这件事就只能由许灵均自己出马了,他辞别了刚出生不久的女儿,找到市工业部门的领导,说明了情况,好在如今他们生产队在全市乃至全省都小有名气,成了发展集体经济的典范。
有这样的名头在,办事要方便许多,再加上他懂得机制内的办事原则,不管是明面上的申请,还是私下里的关系解除,都让人无话可说,最终费了一番功夫,还是拿到了这条罐头生产线。
这趟流程跑下来,实在是让许灵均身心俱疲,光时间就耗费了三个月,得亏许灵均早有准备,把生产队的人才都洒出去跑市场、跑销售、协调运输,才把这段时间收上来的鹌鹑蛋都卖了出去,没有让辛辛苦苦养鹌鹑的老百姓吃亏。
不然的话,这些人要是发现自己的鹌鹑蛋卖不出去,怕是能把鹌鹑场给砸了。
尽管如此,本地的鹌鹑蛋行情还是出现了一些波动,原先那些加价收购鹌鹑蛋的二道贩子已经把价格降到比鹌鹑场还低了。
受此影响,很多原本跃跃欲试的老百姓,也暂时收起了饲养鹌鹑的心思,生怕将来鹌鹑蛋的价格还会再降。
等生产线一运回来,这些人又赶紧跑到鹌鹑场要求购买种苗,他们总算是可以放心了,这么大一家罐头厂,每年能消耗多少鹌鹑蛋?现在赶紧养,下了蛋肯定能卖出去。
不光他们激动,生产队的人也激动,因为只要罐头厂建好,就意味着他们就有了进工厂当工人的机会,现在当工人甚至比进体制当干部还吃香,工资高、说出去有面子。
要是自家孩子进去,那结婚就不用发愁了,只要说自己是在厂里当工人,相亲就绝对不成问题。
为此,不少人都把自家在县城高中读书的孩子喊了回来,他们想的简单,孩子将来参加高考不一定能考上,就算考上毕业后也是分配回原籍,好多单位还不如进厂呢。
既然如此,那还不如让他们直接来罐头厂上班,还能多几年工龄,要是运气好跟海生、郭磊一样脱颖而出,那就风光了,走到哪儿都被人羡慕。
许灵均听说后,严厉地批评了他们,让这些孩子赶紧回学校读书,并且专门召开全队大会提出严肃警告,以后谁要是再干这种拔苗助长的事儿,就扣除他们的分红,他们家也别指望能拿到啥好工作了。
人才才是生产队未来发展的基础,仅仅是为了眼前这点利益就放弃孩子的前途,这就是断绝生产队未来发展的希望,哪怕孩子将来考不上大学,认认真真上上几年高中,再回来进厂也会大为不同,起码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锻炼出来了,有了这些干别的也会比其它人顺利。
郭磊不就是这样么?现在他已经把销售点的工作交了出去,正跟着许灵均一起负责罐头厂的筹备工作,只要他干得好,等罐头厂上了正轨,许灵均就会逐步移交工作,把他扶上罐头厂厂长的位置。
在谈判引进生产线的时候,许灵均已经安排了一批年轻人到市里的罐头厂实习学习,等生产线运回来,他又从外面请了一批经验丰富的老工人过来帮忙,这些人年纪也不是很大,为了让孩子顶班放弃了自己的工作,五十出头就在家里闲着了。
许灵均出钱,他们立马就过来了,手把手教着这些年轻人如何操作生产线,如何炖煮鹌鹑蛋、如何灌装、如何密封.
由于前期准备工作做得非常充分,所以生产线回来没多久就通过了试运行,可以正式生产鹌鹑蛋罐头了。
第一批产品下线,许灵均没急着销售,而是让郭磊带着样品到附近几个城市挨个跑了一遍,请百货商店的经理、饭店的负责人等大客户免费品尝。
他们尝过都感觉非常不错,这可是许灵均亲自调配出来的口味,那能不好吃吗?分量也非常合适,打开罐头倒出来,不多不少正好是一盘,不管是饭店举办宴席,还是在家里招待客人都很方便。
这些人敏锐地意识到了鹌鹑蛋罐头的前景,立刻就给郭磊下了订单,鹌鹑罐头的市场马上就被打开了,第一批产品推向市场立刻销售一空,追加的订单如同雪片一般飞过来。
许灵均赶紧从外面招了些临时工,让罐头厂换成三班倒,才保证了如期交货,没等他喘口气,又有新的订单过来了,甚至还有外地人从兰州、西安过来,带着现金准备提货,罐头厂一下就火了。
看到这一幕,五队的人高兴,因为罐头厂这么火,今年年底的分红肯定少不了。
周围的老百姓也高兴,因为他们的鹌鹑蛋肯定不愁卖,很多人家都扩大了饲养规模,就等着拿鹌鹑蛋来罐头厂换钱了。
唯独有些人很不开心,经过一番艰难的挣扎,一队队长张增祥找到许灵均,“老许,我求你件事。”
第227章 合并
“我们一队也想跟你们一样,你就把我们收下吧,我们保证一切行动听指挥,绝对不跟你拧着干。”吭哧吭哧一阵儿,张增祥终于说出了自己此行的目的。
没开口的时候不好意思,一说出来就不在乎了,张增祥一下就把牧场下属各生产队的难处说了出来。
其实其他生产队羡慕五队的收入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他们辛辛苦苦一年才挣个三五百块钱,这还是托了能从五队买鹌鹑苗、饲料的福,要不然收入只会更低。
以前或许还能坚持,现在国家正在逐年缩减骑兵的编制,骑兵少了,对军马的需求自然也在减少,如今部队引进新的军马,也多是去山丹军马场等规模更大、马匹品种更好的专业军马场。
所以牧场现在饲养的军马慢慢没人要了,上级要求他们自己寻找销路,张增祥他们养马放牧是个好手,去外面跑销售就不行了,运气好一无所获垂头丧气的回来,运气不好的话,马送出去了,钱却拿不回来。
牧场遭受了这样的损失,牧民们的日子就越发地不好过了,去年靠着过去的积蓄才勉强过了个年,今年要是再不想办法,那就更难了。
张增祥实在是找不到解决的办法,只能求到许灵均这儿,“我瞅着你们现在又盖了新工厂,肯定缺人手,我们一队上下都听你的指挥,你让我们干啥就干啥!”
许灵均也有类似的想法,别看其他几个生产队现在日子不好过,其实只要熬过去,将来的发展前景还是很可观的,别的不说,光他们名下那些大片大片的优质草场,只要运用得当,就能孕育出无尽的财富。
这些草场放到后世,那可是花钱都买不来的宝贵资源,要是有人想卖,那些畜牧巨头、乳业巨头保证能把脑浆子都打出来。
只是要接受的话,就会面临很多问题,有些问题不适合许灵均先提出来,现在张增祥送上门,那可是太好了。
许灵均故意面露难色,“咱们都是牧场下属的生产队,你们要过来,场部怎么看?不行不行,我不能让董主任他们为难。”
“那边先不管,场部也不能让我们饿死啊?之前包产的时候都说好了,只要我们按时上缴租金,具体怎么干都由我们自己说了算!董主任那边我去说,今天过来就是想问问,你们这边肯要我们么?”张增祥赶紧拍着胸脯保证。
听他这么说,许灵均也露了点口风,“只要董主任同意,你们又肯遵守我们这边的规矩,那倒也不是不能商量。”
“好,有你这句话就行了,我这就找董主任去!”张增祥撂下这句话,就急匆匆地走了。
他前脚刚走,后脚二队队长李兴发也过来了,表达了同样的想法,俩人正谈着呢,三队、四队的队长也听到风声急匆匆赶过来了。
他们都是一个意思,如今大家伙的日子都不好过,唯独五队这边红红火火,一年更比一年好,现在五队的老百姓一个个都富得流油,县里的干部都没有他们阔绰,大家都是一个牧场下面的,能不能也让他们跟郭谝子、董宽等人一样过上好日子?
许灵均还是那句话,只要领导同意,他们又肯遵守规矩,那带着他们一起过好日子也不是不行,反正现在五队也要扩大生产规模,来的人越多、占有的牧场面积越大越好。
几个生产队长一听,马上就去场部找董主任去了,到的时候,董主任正在跟张增祥聊着呢,他现在其实也正头疼着呢。
骑兵缩减对牧场的影响很大,除了许灵均所在的五队,其他各个生产队上缴物资、租金都非常困难,去年他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勉强完成定下的目标。
今年的行情比去年更差,想完成任务几乎是不可能的,张增祥、李兴发等人的到来反倒让他看到了机会,以前五队能完成任务,那只是五队的事儿。
现在把所有生产队都合并在一起,就五队现在的红火程度,帮其他生产队上缴物资、租金绝对不成问题,这样的话问题不就解决了么?
他考虑一番,也稍微漏了点口风,“从原则上来讲,大家原本就是一个牧场的职工,重新接纳你们也不是不可以!只是这件事比较大,需要其他领导同意,你们还要想想办法说服他们!”
张增祥、李兴发等人看到了希望,连忙去找各自相熟的领导说话,还一起向上级管理部门请愿。
这步棋算是走对了,上级其实也想促成这次合并,许灵均的能力他们早已看在眼里,以前就想给许灵均加加担子,可惜许灵均一直不愿意离开牧场,只能遗憾地作罢。
现在好了,其他几个生产队都想合并,许灵均也没有拒绝的想法,那干脆就把几个生产队全部合并算了,这样不就可以利用许灵均的能力,来提高牧场的整体收入和牧民们的生活水平了么?
还有一些领导其实早就意识到,畜牧业就是应该发挥规模优势,之前没发挥好是管理问题,而不是大规模经营的方向有问题。
这些话他们不方便对外人说,心里却很赞成这次合并,因为这样既可以解决管理问题,又能发挥牧场的规模化优势,岂不是一举两得?
上级愿意、各生产队愿意、许灵均也愿意,于是这次大合并就顺理成章地促成了,各生产队连忙盘点资产、打报告申请,上级以最快的速度批复了他们的申请。
这期间有些附近的村民听到风声,也闹哄着要合并过来,只是他们和张增祥、李兴发等人不一样,以前就不是牧场的人,也没有合并过来的道理。
这股风气很快就被压下去了,许多老百姓都失望之极。
等到了正式合并的那天,他们只能满脸羡慕地看着张增祥、李兴发等人兴高采烈地加入。
有了这么多人,这么多牧场,许灵均信心满满地准备大干一场。
第228章 农业集团的雏形
根据之前洽谈的结果,许灵均基本上就成了整座牧场的负责人,草场、耕地、荒地都属于牧场的财产,由他们直接支配,只要每年能按时缴纳物资、租金,具体干什么由他们说了算。
许灵均也不害怕将来企业做大上面反悔,因为这可不是他一个人的事儿,整个牧场几千号人的利益都在这片牧场上,只要脑子没毛病,就不会碰这个马蜂窝,要是出事儿,那可就不是领导换个工作的事儿了。
因为人力、土地等方面的限制,五队的发展其实已经到了瓶颈,现在其他几个生产队加入进来,刚好解决了这个麻烦,许灵均也可以大展手脚绘制牧场未来的发展蓝图了。
整个牧场的资源,其实已经具备了搭建农业集团的雏形,广袤的草场可以放牧,山下的耕地可以种植粮食、牧草,原本那些没用的荒地也可以用来修建菌棚、工厂、育种基地.
希望系、伊利、蒙牛等农业集体尚未起步,就连中粮都没有开始重组向现代化农业企业迈进,许灵均掌控的牧场已经走到了他们的前面,抢占了先发优势,今后只要不犯啥大错,就必然能跻身全国五百强,成为农业领域的标杆企业。
合并流程走完,许灵均把牧场的骨干都喊到会议室里开会,张增祥、李兴发等人都很激动,或许用不了多久,大家就都能过上五队老百姓的好日子了吧?
许灵均暂时也没动各个生产队的负责人,现在才刚刚合并,不宜有太大的动作,至于将来就看他们的表现了,要是表现好,就给他们更好的机会。
要是表现不好,到时候不用许灵均发话,下面的人就该反对了,因为这可关系到他们自己的利益,谁愿意看到别人都过上了好日子,自己却因为这些家伙的连累,过得远不如别家?
“从今往后,大家就都是一家人了,现在饲料厂、鹌鹑场、牛肝菌养殖基地都要扩建,要扩建就得有人,从明天开始,我刚才说的这几个部门都会招人,你们都回去通知下,谁要是想来就赶紧报名,只要过了笔试和面试,就能过来上班。”许灵均没有废话,一上来就给了他们一个甜枣。
“老许,那我们能不能报名啊?”张增祥连忙问道,他可是早就眼馋海生、郭磊等人的收入了。
“可以,你们有一定管理经验,也都能识字、算数,所以不用参加考试,想去哪个部门,我把该部门的负责人喊来,大家聊一聊,要是合适,马上就能上班。”这些人都算人才,所以许灵均给了他们一定优待。
能干好生产队长,组织这么多牧民劳动,那就能干好管理工作,只要他们肯学习,将来超过海生等人,许灵均也只会为他们鼓掌叫好。
“诶,您就看我表现吧!”李兴发等人红光满面地保证,进厂拿高工资,这可是太好了。
回答了几个他们关心的问题,许灵均又说起了对牧场的安排,“现在的情况大家也知道,养马已经不划算了,这么多人都去放牧也不合适,所以针对放牧这块,我打算进行一些结构调整,只保留最基础的马匹饲养,增加牛羊的饲养比例.”
“组建专门的放牧队伍,以后放牧这项工作,由他们负责就行了,其它人都来厂里上班。”
“再在山下修建育种中心,请农校的专家帮忙培养育种人才,提高牛羊、猪、鸡、鹌鹑等动物的品种质量,想进育种中心,笔试成绩必须过关。”
想要搞好畜牧业,就离不开良种、优质饲料以及各种疫苗,许灵均想把牧场发展成农业集团,这项工作就得从现在开始抓起,或许三五年内都无法见效,这笔投资却绝对不能少。
“组建咱们自己的运输队伍,董主任已经把原来场部的卡车拨给了我们,我再想想办法买几台卡车回来,这样将来咱们就能自己把产品运到县里、市里了。”
“想当司机的也赶紧报名,我已经找好了县运输公司的老司机过来教大家。”
“老许,我不去饲料厂了,我想去当司机!”听到这话,李兴发马上改了主意。
因为卡车司机现在可是太吃香了,“马达一响,黄金万两”、“一转方向盘,县长都不换”,这些话可不是白说的,卡车司机收入高、社会地位也高,好几个生产队长都动心了。
“那就看你能不能学会开车,能不能通过考核了。”许灵均也没有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