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芽》杂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十年代,当年鲁迅先生创办《萌芽月刊》,旨在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青年作家.巴金先生为《萌芽》题词.《萌芽》继承了先生的精神,时至今日已经成为对青年读者群体影响最大的文学刊物”
听到广播里的声音,同学们看待高加林的眼神又不一样了,如果说刚才是羡慕,现在就直接是崇拜了。
鲁迅、巴金,这可是教科书上的人物,没想到现在高加林都能和他们扯上关系了,这是多么大的荣耀啊!
他们有无数话想和高加林说,这架势看的高加林头皮一阵阵发麻,这么多人涌过来,我怎么扛得住?
这时候,广播里传来新的声音,“从今天开始,校广播站将为大家全篇朗读《年轻的朋友来相会》这部小说,现在开始
“1984年七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十八岁的孙少平和父亲孙玉厚正在地里忙碌”
整层宿舍变得鸦雀无声,所有人都静静地听着广播里传来的声音,不知道是谁带头,大家轻轻地挪动脚步,返回自己的宿舍,再轻轻坐下竖起耳朵,随着广播里的声音时悲时喜。
谁要是在这一过程中弄成声响,立刻就会迎来无数愤怒的目光,影响他们听书绝对不可原谅。
高加林总算是清静下来,赶紧关上宿舍门,把样刊分发给舍友们,他们得了样刊,就不急着从广播里了解故事了,他们一边翻看小说,一边询问高加林的创作经过,问他是怎么想到这些特征鲜明的角色的。
“钟跃民的原型是我小时候认识的一个知青.别的知青到了我们陕北都哭丧着脸,唯独他不一样,每天乐呵呵的,对什么都充满了好奇.”
“虞山卿是根据我在火车上遇到的一位乘客改的,他不是学生,然后我就在想,这样的人在大学里又会是什么样的?”
高加林一一回答着他们的问题,答着答着就不见他们说话了,因为他们早已沉浸在小说的剧情中,哪还顾得上跟高加林说话。
总算是清净了,高加林赶脚拿起茶杯灌了几口,这一下午,他的嘴就没闲过,就忙着给老师、领导、同学解释了。
回到自己的床上躺下,稍微放空脑子缓缓。
过了十来分钟,终于缓好了,高加林开始考虑下一部作品该写什么,过年帮家里箍新窑的钱还没凑够,周末找牛新亮一起去吃好的吃也要钱,得赶紧挣钱啊。
想来想去,倒是找到几部可以抄的作品,然而就算是脑子里有原型,抄严肃作品也有点累。
要不,先换个方向,整点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
第52章 《故事会》
这个念头一冒出来,高加林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故事会》,严肃文学能树立名气,可要论挣钱,还得是通俗文学。
能发表在《收获》、《萌芽》上的文章写起来耗时耗力,还得按照编辑部的要求进行修改,给《故事会》投稿就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了。
给钱利索,对稿子的要求也没那么严格,只要故事能吸引人,存在一些瑕疵也无所谓,反正这些通俗杂志的读者只为看个乐呵,没正统文学杂志读者那么挑剔。
这一时期,许多通俗文学作者都在闷声发大财,要论八九十年代内地那些作者赚的最多,不是路遥、不是余华,甚至不是王朔,王朔的作品确实受欢迎,销量、稿费都高,可产量太低,总收入还是不算厉害。
赚的最多的应该是《雪米莉》系列,两位出生于四川达州的青年作家田雁宁、谭力,以雪米莉为笔名,写了一堆以黑道、商战、谍战等为噱头的作品,再给这些作品起上《女带家》、《女线人》、《女枭雄》、《女特警》、《从女明星到死囚》之类吸睛的书名,一推向市场就立刻爆火。
这俩人产量还高,最早一个月就出一两部,写书速度比起后世的网文大神也是不遑多让。
后来这些书实在是太火了,光靠他俩写已经无法满足全国各地涌来的书商的要求,于是便找来二十多位有一定经验的作者,他俩负责在报刊杂志上寻找合适的题材、写好大纲,再由这些年轻的作者根据大纲写成小说,产量一下就提高到每个月五六本,乃至十多本。
厉害吧?人家在八十年代就把后世的写作工作室搞出来了。
这种类同于流水线作业的方式,使“雪米莉”产出惊人,总共出版了100多部,平均销量在几十万册。
巅峰时期,乡村、机场、地摊、火车站、图书大楼、百货商店等,都摆着雪米莉的小说,甚至有书商拿琼瑶、岑凯伦不好卖的作品贴上“雪米莉新作”以求畅销,创造了中国大陆作家畅销书的神话。
出了这么多畅销书,两位作者的收入可想而知。
除了出书,许多通俗杂志的销量也非常火爆,《故事会》、《知音》、《女友》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这些杂志赚了钱,给作者的稿费也大方,在那个传统杂志稿酬标准只有千字几十块的年代,他们就财大气粗地开出了千字几百乃至上千的高额稿酬。
就连路遥也没忍住诱惑,给《女友》杂志写了不少文章,记载《平凡的世界》创作经历的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就是发表在《女友》上。
《知音》和《女友》主攻女性读者市场,刊登的文章多是情感类的文章,和网文女频略有相似,《故事会》则比较接近男频网文的风格,民生故事、市井百态、今古传奇.啥有意思就登啥。
高加林当年中学的时候读武侠小说,上了大学又开始看网文,还看过那么多影视剧,这方面的积累那可就太多了,随随便便拿出几篇就能让《故事会》的编辑如获至宝,把他当大神来供。
所以大家要是重生到八十年代,根本不用担心受穷,只要去报刊亭找到《故事会》,记下上面的投稿地址,再从你后世看过的武侠、网文、影视作品中选几个合适的故事,写出来投过去,解决吃喝肯定不成问题。
要是写书的速度再快一点儿,第一桶金都能凑出来。
高加林去学校附近的报刊亭买了几本最新的《故事会》,准备先研究下现在的《故事会》喜欢什么套路,买杂志的时候他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儿。
来买《故事会》的大学生还真不少,就是买书的时候,一个个就跟做贼似的,简直跟他当年上中学时候,去租小黄书时候一模一样,生怕别人看见。
因为《故事会》确实吸引人,却上不了台面,同学们都在看《浮士德》、《雾都孤儿》、《雷雨》等中外名著,你抱着本《故事会》看得津津有味,这多不好意思啊。
高加林不觉得看《故事会》有啥丢脸的,可自己回了宿舍躺在床上,还是得遮遮掩掩。
没办法,如今大学里的风气就是这样,他也不好跟别人拧着来,如果只是被嘲笑倒也罢了,他脸皮厚扛得住。
就怕老师、同学们担心他堕落,沉迷这些庸俗的故事,放弃作家的大好前程,然后一个个过来找到他,打着我都是为你好的旗号劝说。
咦,这场景,想想就头皮发麻。
看了几本,高加林基本摸清楚了现在的《故事会》喜欢什么样的作品。
民间传说、中外趣事、名人典故、武林传奇.这些故事确实引人入胜,比正经文学杂志上的故事有趣多了。
要不我也抄个武侠故事吧,最好还是后世拍成影视作品的,这样将来改编还能再赚一笔,高加林略一思索就找到了一部合适的作品。
金庸古龙肯定不能抄,黄易、温瑞安的作品不一定合时下读者的胃口,好在还有国产电视剧,1991年上映的神剧《江湖恩仇录》就挺合适的。
这剧情日后看处处是雷点,却非常符合当下读者的喜好,《江湖恩仇录》电视剧播出的时候,只要家里有电视的,基本上都在追剧,这么好的作品,就应该提前面世。
讲述了峨眉弟子李小刚因打抱不平出手解决采花大盗江上风而遭到其妻子黑凤凰的报复。为了拔除这颗江湖毒瘤,李小刚不得不寻求他人帮助,从而展开了一系列关于他行走江湖所经历的儿女情长和快意恩仇的故事。
出演黑凤凰的是东方闻樱,就是87版《红楼梦》里的探春,后来转做制片人,在央视旗下专门从事电视剧创作生产的电视剧制作中心任职,名声不显,在电视圈的影响力却不小。
高加林取出稿纸,在顶头写下了《江湖恩仇录》五个字。
书名想好了,笔名又该叫个啥呢?
感谢青栀幽冥、光头大叔在看书的打赏
第53章 茶,喝茶,喝好茶
瑞金医院门诊部对面是绍兴路,沿着这条被梧桐树笼罩的道路往前走三百米,就能看见一栋红砖欧式小楼,门口挂着74号的门牌,旁边还有上海文艺出版社和《故事会》编辑部的招牌。
高加林拿着稿子走了进去,明显可以感觉到这里的编辑比《萌芽》忙碌太多了,因为两本杂志的发行量完全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萌芽》的最高发行量才刚刚超过三十万册,《故事会》现在每期都是五六百万的销量,明年还会创造单期760万册的世界记录,成为全球最畅销的杂志。
《故事会》收集稿件又没有文学刊物那么高的门槛,每个月能收到的稿件数量可想而知,他们的编辑比《萌芽》忙简直太正常了。
每天有这么多稿子要看,所以编辑冯杰看到有人过来送稿子,也没有牛新亮那么积极,来送稿子的人多了去了,他们写的故事大多都没什么亮点,不够吸引人,看这些稿子纯属浪费时间。
冯杰瞄了一眼稿子的厚度直接就问,“你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
要是有趣可以看一看,要是没意思就让他直接回去好了。
“这是一个武侠故事!”
嗯?冯杰抬起头来。
“峨嵋少侠李小刚在祭拜已故父友向大侠时惨遭采花贼江上风毒害,幸被峨嵋高僧大勇禅师所救,并授予‘金顶神功’绝技,这神功可厉害,练成了双手能喷火!”
采花贼?高僧?少侠?神功?听到一连串噱头满满的元素,冯杰立刻放下了手里的稿子,“不着急,老师您请坐,咱们慢慢讲!”
“峨嵋败类黑凤凰为报杀夫之仇,委身于销魂教,学得销魂教绝技销魂大法,并处处安置陷阱追杀李小刚,江湖顿起腥风血雨……”
“李小刚遇到了女侠向春花,向春花新婚之时丈夫被暗害暴毙,为报仇她和李小刚结伴闯荡江湖,经历了多次生死劫难,俩人暗生情愫!”
寡妇啊?冯杰的眼睛更亮了,他连忙起身拿起暖水壶,倒了一杯水给高加林递过去,“您润润嗓子吧!”
“为粉碎淫贼黑凤凰的阴谋,李小刚率众亲临‘鬼教’重地,结识鬼教公主娇娇,与鬼教公主、向春花一道将黑凤凰一网打尽。”
嚯,又一个美女!
“谁料到,黑凤凰又委身于多年的老情人圣手怪,一起投奔江湖魔教黑白教;而黑白教主秀秀被李小刚的英俊潇洒、正义刚直的侠义风度所深深吸引,并要与之结为夫妻,否则将率教与整个武林为敌……”
“最后,李小刚为了拯救武林,只能答应黑白教主南山秀的条件,舍弃向春花、娇娇两位美女!”换成后世的网文,肯定全处全收,眼下还不敢这么嚣张。
“娇娇被父亲带走,向春花扑到李小刚怀里泪如雨下,她说‘你这是为了拯救武林,这几年来我们几乎形影不离地在一起,你是我心中的神灵,你是我的支柱,我的的确确离不开你,在这个世界上,你是我唯一的亲人了,我日日想夜夜盼,那些幸福的日子,可是……为了武林的安危,为了以后再也不出现相互残杀的局面,我……我支持你这么做。’”
这段话放到网文里面绝对剧毒,读者能把作者喷死,可八十年代的人们都习惯了牺牲,舍弃小我成全大我的观念深入骨髓,冯杰听完不仅不觉得毒,还感动地眼泪都快下来了。
刚开始还只有面前冯杰听,慢慢的整个办公室的编辑都围了过来,竖起耳朵聆听李小刚的大冒险。
故事刚讲完,其它人还沉浸在忧伤中,一名最早缓过来的编辑已经盯上高加林的稿子了,“这位老师,您写的实在是太好了,稿子都在这儿吧?能不能让我先看看?”
“哎哎哎,你干什么呢?这位老师已经把稿子给我了!你抢什么?”冯杰赶紧拨开他的手,生怕稿子被人抢走。
“连口茶都舍不得给老师喝,还好意思要人家的稿子?老师,您的稿子我收了,咱们过来细谈,我给您泡茶喝,今年的新茶,保管您喜欢!”这名编辑仍未放弃。
“老师,我这有朋友刚从杭州带来的西湖龙井。”冯杰飞快地打开办公桌抽屉,取出了珍藏的茶叶。
“呵呵,从进来到现在的事儿,倒是让我想起了一个民间传说。”高加林乐了。
“什么传说?”冯杰一边泡茶一边问道。
“这个传说是关于郑板桥的:某日郑板桥去茶馆喝茶,掌柜见郑板桥衣着平平就随口说了声坐,冲小二说‘茶’。”
“过了一会儿有人找郑板桥聊天,掌柜听郑板桥谈吐不俗,于是就改口说‘请坐’,和小二说“上茶”。”
“又听了几句才知道,原来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郑板桥,于是满脸堆笑地说‘请上座’,对小二说‘上好茶’。”
“还拿来笔墨请郑板桥留下墨宝,郑板桥一挥而就,上联‘坐、请坐、请上座’,下联是‘茶、上茶、上好茶’。”
这个故事有说是郑板桥的,也有说是苏东坡的,考虑到对联流行开来的历史,高加林觉得还是郑板桥的概率更大一些。
编辑们被闹了个大红脸,这故事说的不就是他们么?人家进来送稿子懒得搭理,现在又争抢哄抢,简直给那个势利眼的茶楼掌柜一模一样。
冯杰脸稍微一红就恢复了正常,自己做错了事被讽刺两句算什么?只要能把稿子留下就行。
于是他立刻击掌叫好,“老师,您这个故事真不错,读者肯定喜欢,能不能发表在我们《故事会》上?您要是嫌麻烦,我可以帮您写,稿费您放心,肯定不会少您一分钱!”
“行啊!那就你来帮我写吧!还有这稿子也给你了!”骂人还有钱拿,这感觉挺爽的,高加林也放下了心中的芥蒂,人家都这样了,你还要怎样?
“诶,好勒,我这就好好看!”冯杰得意地朝其它编辑笑了笑,接过稿子就看了起来。
《江湖恩仇录》?这书名不错,能抓住读者。
再看笔名,唐三?这是什么意思?
第54章 校园明星
“老师姓唐?家里姓三?”
“不是,就是想取个能多挣稿费的笔名。”
冯杰死活想不明白这笔名和多挣稿费有啥关系,敷衍两句,便拿起稿子飞快地看了起来,这种通俗小说审稿的速度可比传统文学快多了,一目十行扫过去,只要不出现啥犯忌讳的地方,故事流畅就行了。
高加林喝了两杯茶,冯杰已经把这部十万出头的中篇小说看完了,他拿着稿子起身,“唐老师,您稍微等一下,我去找总编,您这部作品实在是太高了,我去给您多申请一点儿稿费。”
又喝了一杯茶,冯杰把高加林请进总编办公室,总编从办公桌后面绕出来迎接,“唐老师,你这部作品写的实在是太好了,我也是看的欲罢不能,我们就需要这样的好故事!”
在总编看来,高加林的这部《江湖恩仇录》比金庸的武侠小说接地气多了,《故事会》的读者看了绝对喜欢,而且听冯杰转述“茶上茶上好茶”的段子,总编就觉得这人肚里肯定有很多好故事。
所以他直接开出了高价,“唐老师,您看千字十八怎么样?这可是我们能给新人作者最高标准了!”
现在国家规定的稿酬是千字十块到二十,千字十八已经接近最高了,第一次合作就能拿到这样的价码,《故事会》还是有诚意的。
“行,那这次就这样吧,下次要是再给你们供稿,是不是就能拿千字二十了?”
“要是这两个故事受读者欢迎,接下来的作品也有这样的水平,千字二十绝对没问题!”总编直接给高加林保证。
《故事会》每期好几百万的卖,还有一大堆乡镇企业找他们做广告,钱哗哗的赚,这点稿费算什么?要不是有国家标准限制,他们千字五十乃至一百他们都给得起。
“可以,我脑子里的故事多着呢,哪怕每期都给你供稿都没问题!那下个月我再过来给你们送稿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