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典型的不上称四两,上称千斤都打不住,让熟人帮忙转交挂号信多大的事儿?平时也没见出啥事儿,结果一出事就是三年。
高加林对此非常满意,五年后,未来的央视主持人康辉也被人顶替过,幸亏他父亲在体制内工作,有一定处理办法,费了好大力气才让康辉得以进入京城广播学院读书。
可惜那些做错事的人却没有得到任何惩罚,高加林自然不愿意看到坏人继续逍遥,所以直接选择捅到天上去,现在听说了这些人的处理结果,他心里格外舒畅。
说完了这些,张立峰又问起了高加林的文章,“怎么样,还得多久才能写完。”
“已经写完了,我还另外多写了点东西,想请您指正!”
第31章 感谢信
张立峰先接过那篇劝学文看了起来,看完忍不住击节叫好,文字朴实无华,蕴含的情感真挚感人,寒门学子专心苦读的形象跃然纸上。
“好文章啊,几乎不用太多修改就能直接刊登!你简直天生就是吃这碗饭的!”张立峰诚恳地称赞道,很多人都认为文笔华丽的文章才是好文章,实则不然。
对他这种资深文字从业者来说,华丽的文笔只是初级水平罢了,而那些优秀作家的文章大多都洗尽铅华,能用最简单的文字,描述出最感人的画面,比如汪曾祺。
高加林现在的水平肯定和汪曾祺相差甚远,然而却已经越过了炫耀词汇这一阶段,触摸到了文学的真谛,这样的天赋着实让他羡慕。
听到他的夸奖,高加林也有些高兴,因为如果只依靠自己本身的能力,是无法写出这样的文章的,这说明高加林本身就具备较高的文学天赋,这样的话,就算这个世界结束,抽奖没抽到好东西也不至于一无所获。
“你刚说还写了点东西?是什么文章?拿来我看看?”张立峰迫不及待地问道,既然
高加林拿起文章递了过去,“是两封感谢信,这次的事情能够得到顺利解决,离不开地区教育局刘科长、邮政局谢科长等人的帮助,要不是他们,我也拿不到确凿的证据来证明高双星冒名顶替。”
这两封感谢信也是高加林深思熟虑的结果,一来他把这件事捅破天,固然帮自己拿回来读大学的机会,让参与者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可多少也会让省里、地区觉得不舒服。
毕竟在他们的辖区内发生了这么大的案子,任谁也会觉得颜面无光,所以这时候最好稍加弥补,而这两封感谢信就是最好的选择。
感谢信可以证明,出问题的只是秦宝生、马占胜等一小撮人,大多数同志还是好的么!正是因为有刘科长、谢科长这样坚守原则、关心高考生的同志在,才没有让高明楼的阴谋得逞。
如此一来,省里、地区的责任就会大大减轻,他们也可以稍微松一口气了,连当事人都感谢我们,上级应该就不会过于惩罚我们的了吧?
坏事中寻找亮点,这可是老传统了,拥有多年中直机关工作经验的高加林自然不会不清楚这些,所以当马跃带着省里、地区行署的领导过来时,他就想到了要写这两封信。
至于给马跃、郑志华所在部门的感谢信,现在已经酝酿好了,只是暂时没有动笔,因为事情还没有彻底处理结束,而且感谢信对他们而言不过是锦上添花,不用太过着急。
给地区教育局、邮政局的感谢信则是雪中送炭,必须赶在处理决定下来之前就写好。
二来高加林也是在通过这两封信帮自己树立起形象,这两家单位帮了他的忙,他就用感谢信来回报,这样其它人知道都会觉得这个年轻人懂得感恩,这样将来遇到什么事情,他们也会愿意帮高加林一把。
张立峰看完信,心情十分复杂,因为这两封感谢信的风格和那篇劝学文大为不同,一看就感觉是体制内锻炼多年的老笔杆子写出来的,遣词造句非常严谨、句句直指关键,结尾处还进行了升华,把那几名给高加林提供帮助的干部塑造成了尽心尽职、关心高考生的典型。
他太清楚这两封信出现在这时候的作用了,宽州县教育局、邮政局是地区教育局、邮政局的下属单位,宽州出现了冒名顶替的事儿,地区教育局、邮政局也得承担连带责任,起码一个对下属单位管理不严的帽子是逃不脱的。
现在好了,有了高加林这两封信,他们的责任就能大大减轻,甚至刘科长、谢科长等人还有可能得到表彰提拔,因为正是他们,才没有让悲剧真正发生,这样的好同志必须奖励啊!
“你为什么会想到写这两封信?”张立峰也忍不住怀疑高加林背后有高人指点了,可工作组的调查并没有找到这个人。
高加林能接触到的人里面,唯有他的叔叔高玉智在体制内工作,可高玉智在部队工作,并不清楚地方上的情况,想不出这样的主意,而且这段时间高玉智和高加林并无书信来往。
“人家帮了我,我写封感谢信不是应该的么?”高加林一脸茫然地看着张立峰,就好像他提的问题很不可思议一样。
“是啊,得到了帮助应该感谢,这确实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张立峰无言以对,只能认为这是高加林出于本心写的,他只想感谢那几位恩人,没想其他的。
“那为什么这两封信的风格和
“照着报纸学的啊?我觉得这是给单位的信,文字肯定要正式严肃一些,所以就一边回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上的文章,一边写,怎么?是我写的不好么?”高加林问道。
“不,不是写的不好,而是写的太好了!”张立峰再扫了几眼这两封感谢信,确实看出一些报纸文章的痕迹,他只能认为高加林的文学天赋确实出色,模仿文字风格对他而言实在是太简单了。
“这样,你会写毛笔字不?不会?好吧,家里有红纸和毛笔没有?”张立峰又有了新的想法。
“没有,不过我能借去!您要做什么?”高加林站了起来。
“既然写了感谢信,就要正式一点儿,最好是用大红纸写,然后你亲自送到他们单位去!你不会写毛笔字的话,我帮你抄一遍吧!你赶紧去借纸笔,咱们快点写好!”张立峰觉得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宣传素材。
高加林很快就借来纸笔,张立峰提笔飞快地抄写起来,没多久功夫,两封大红纸写的感谢信就完成了。
等墨迹晾干,他便带着高加林前往地区送信。
第32章 恩怨分明
两辆自行车沿着山间盘旋的公路飞驰而过,高加林在前面给张立峰引路,俩人一前一后向着县城而去。
他们要先去县招待所,因为马跃、郑志华、金国平等人现在就住在那里,要去地区送感谢信,肯定得先跟他们说一声,然后地区那边也好提前准备。
到达招待所之前要先路过宽州县中,在门口的时候,高加林刹住了自行车,只见在学校大门外的墙壁上,新贴了一张鲜艳的喜报:热烈祝贺我校学生高加林被上海浦江学院录取。
呵,高加林忍不住冷笑,先前高明楼顶替名额的时候,没见学校帮自己出头,现在结果出来了,他们却堂而皇之地贴出了喜报,这不是笑话么?
“加林,涉及此事的学校领导都已经被抓了,这些事情就让它过去吧!”张立峰停下车安慰道。
高加林缓缓摇头,“学校领导是被抓了,可其它人呢?我是在这里接受的教育,按道理说我理应感恩,可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被人顶替名额,事发后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为自己的学生主持公道!”
“不要说他们都不知道,录取通知书送来之前高考分数就下来了,那么多老师看过,他们都清楚我过线了,高双星没有过线!所以究竟是谁考上了大学还用说么?”
“这件事已经成了我心里的疙瘩,我感谢他们培养了我,却无法原谅他们在这种时候装聋作哑,如果连学生的利益都不想着维护,这样的学校还有什么意义?”
一味的老好人只会让人觉得好欺负,所以高加林也要偶尔表现出自己的脾气,宽州县中辜负了他,他不肯原谅也是应该的。
听到前面的话张立峰还想劝说,等最后一句话说出来,他就不知道该怎么劝了,因为高加林已经把问题的性质从个人恩怨拔高到了学校的责任上。
他身为《国家教育报》的记者,肯定不能再帮着无视学生利益的学校说话,这是原则问题。
这时候高加林以前的班主任景老师正好从学校出来,现在高三学生已经开始提前补课了,他今年负责带复读班,看到高加林他顿时呆在那里,不知道如何是好。
高加林嘴巴张了张,似乎想要和景老师打招呼,但他最后什么都没说,脚下一用力蹬上自行车走了,再也没看景老师一眼。
张立峰摇摇头,也跟了上去,因为景老师是高加林的班主任,他比任何人都要清楚高加林被顶替的事儿,高考分数他提前看到了。
补习班里还有很多高加林、高双星以前的同学,从他们口中,轻而易举就能知道高双星考上大学,高加林却落榜的事儿。
473分的学生没考上,三百多分的学生却被录取了,而且他俩报的还是同一所大学,这只要脑子没毛病都会觉得奇怪吧?
只要景老师稍微查一查,就能找到事情的真相,然而他却什么都没有做,就这么眼睁睁看着高加林被人顶替名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这么做已经成了高明楼的帮凶。
或许金国平等人没有查到他涉案的确凿证据,所以景老师还能继续留在宽州县中,给学生们上课。
可高加林却不会原谅他,念在景老师教了他几年的份上,没有进去破口大骂已经很克制了,再让他进去给景老师问好,那显然是不可能的。
一路无话,很快就到了招待所,现在招待所门口多了几名身穿制服的干警,他们都是从地区过来的,负责为专案组提供安全保卫,这可是涉及极广的大案,必须慎重才是。
俩人下车亮明身份,又进行了登记,才被获准进去,现在招待所已经被专案组包圆了,要是没有正当的理由可进不来。
找到金国平,亮出感谢信,金国平顿时高兴坏了,他现在正为地区要承担的责任发愁呢,这两封感谢信简直就是雪中送炭,能帮他减轻不少压力。
“加林同学,不是你要感谢我们,而是我们要感谢你啊!”他拉着高加林的手就是一阵儿猛摇,心里对高加林那点小疙瘩也随之烟消云散。
松开手,他立刻忙活起来,“我现在就通知教育局、邮政局,让他们做好准备,楼下刚好有车,我让司机开车送你们过去!”
几个电话打过去,高加林和张立峰便上了金国平从地区带来的北京吉普。
小车可比班车快多了,只过了一个多小时,高加林就出现在银夏地区教育局的大门口,这时候当初帮他查录取结果的刘科长已经在门口等着了。
只见他满脸红光,嘴角挂着掩饰不住的笑意,他也没想到,自己只是按照规定给一些学生提供帮助,却落到了这么大的好处。
刘科长不光能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出风头,还有很大机会得到职务上的提升。
宽州县教育系统被处理了一大片,这一事件引发了连锁反应,地区要派人填补宽州的位置,而这些人去宽州又会腾出新的位置,他刚才已经得到明确的提醒,再过一阵儿就要给他肩膀上加担子了,他能不高兴么?
高加林从车里下来,双手将感谢信递了过去,“刘科长,实在是太谢谢您了,您尽心尽职、关心高考生,才让冒名顶替的悲剧没有真正发生!”
张立峰连忙拿起相机,旁边早已等候多时的省报、地区报记者也跟着按动快门,他们都是被金国平喊来的。
“这这.都是我应该做的!”刘科长这时候嘴皮子也没平时利落了,接过感谢信半天才干巴巴地说道。
他太紧张不要紧,旁边自然有人帮他升华,“刘连军同志这句话说得好啊,为学生服务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我们全局上下也都把这句话当成工作准则”
说话的是一位副局长,他看到信上高加林的感谢对象是教育局,而不仅仅是刘科长一个人,心里就更高兴了,“加林同学,新的录取通知书已经准备好了,明天我们就给你送过去!”
颜值和家庭背景稍微改了改
第33章 通知书来了
旧的通知书要作为证据给高明楼、马占胜、秦宝生、高双星等人定罪,暂时不能还给高加林,但现在距离上海浦江学院的报道时间已经很快了,所以只能让学校重发一份。
教育局联系了浦江学院,邮政系统使用了加急邮寄,今天新的通知书已经到了西安,按照这个速度,高加林确实很快就能拿到通知书了。
“谢谢领导,这下我可是放心了!”高加林也很满意,之前的那份通知书毕竟已经被高明楼提前拆开,就算还给自己也总觉得差了点什么,换份新的就要好多了。
“加林同学,你能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认真学习最终考上大学,这样的精神值得表彰鼓励,正好我们教育系统也有对优秀学生的表彰奖励!”副局长手一伸,就有人把一张奖状、一个信封交到他手里。
副局长展开奖状念了起来,“高加林同学,在1984年德、智、体三方面全面发展,被评定为银夏地区‘优秀学生’,特发此状,以资鼓励!”
随后将奖状和信封交到高加林手里,“除了奖状,还有一百元奖学金和粮票,这是你应得的。”
高加林双手接下,嘴里连连道谢,感谢信确实没有白费,要不然哪来的奖状和奖学金?今年优秀学生的评选早就结束了,这份奖励肯定是临时追加的,也是对感谢信的回报。
进到里面,到局长的办公室坐了坐,喝了杯茶,聊了会天,让记者拍了几张照片,高加林和张立峰又上车向邮电局驶去。
同样的流程又走了一遍,只是这次少了份奖状,没办法,邮政系统没有给普通学生发奖状的道理啊!
钱倒是没少,邮电局也给了一百块现金、一百斤粮票,以助学金的名义发放到高加林手里,这个钱给的理直气壮,高加林家境不好,我们邮政系统热心助学,给他发份助学金怎么了?
晚上高加林就留在了市区,上次在这里过夜是睡桥洞,这回就要好多了,教育局和邮政局为了让高加林住自家的招待所差点打了起来,最后干脆两家各出一半钱,让高加林住进了银夏宾馆,这可是行署的招待所,比他们单位的招待所好多了。
早上醒来吃过早餐,司机就把高加林和张立峰一路送回了高家村,半路上高加林还下车在镇上买了些肉菜,待会儿他们就要送通知书过来了,怎么也得留人家吃顿饭不是,顺便借这个机会把宴席也办了。
回到家里,把钱和粮票交给高玉德,父母问清楚钱的来历,顿时长出一口气。
如今读大学确实不需要学费,每个月还有补助可拿,可孩子马上就要去千里之外读书了,路费从哪儿来?孩子总得有两件好点的衣服吧?这些又从哪里来?
他们原本都准备挨家挨户借钱了,现在倒好,有了这两百块钱、两百斤粮票,足够孩子用了。
“这些钱你拿着,等哪天有空去县里买几件好衣服,出门在外,不能太过寒酸!”高玉德一分钱没留,又塞了回来。
高加林不肯收,“爸,妈,还是你们拿着吧,家里为了供我读书欠了这么多钱,先把债还了,剩下的你俩留着用,买化肥、买农药,这些都要用钱,还有你跟妈多少年没穿新衣裳了?也给自己买两身!”
“我俩都这把年纪了,还穿啥新衣裳?”
推让一番,最后各退一步,高加林拿了八十块现金和全部的粮票,剩下的留给家里,这样不光够还债,还能省些买化肥、农药。
把钱收好,高加林就帮着家里杀鸡、剁肉、做饭,村里相熟的亲戚朋友也赶紧过来帮忙,还没等饭做好,就听见外面传来了热闹的锣鼓声。
“加林,加林,快出来,送通知书的人来了!”
听到这话,一家三口立刻冲了出去,一路小跑到村口,就看见一辆披红挂彩的卡车开了过来,车厢里的乐手们吹着唢呐、敲着大鼓,中间还有几个敲着腰鼓又蹦又跳。
“哈哈,加林同学,我们又见面了!你看这是啥,我亲自给你送来了!”给他发奖金的邮局副局长从后面的小车里下来,亮出了手里的通知书。
后面教育局的副局长一肚子的气,却又发不出来,没办法,按照规定,录取通知书就是得由邮政部门来送,这个风光注定只能让他出了。
一路走到高家窑洞外,高加林先签了字,才从副局长手里接过通知书,这时候高玉德和高杨氏已经眼泪哗哗了,孩子拿到这份通知书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来,打开看看?”教育局副局长这时候终于找到表现的机会了。
张立峰和几位随行而来的记者连忙拿起照相机,记录下高加林撕开信封的画面。
高加林取出通知书,送到父母面前,“爸,妈,你们看,我能上大学了!”
“娃,这上面写的是啥?”高玉德想接,又怕弄脏了通知书。
“我给你们念!”高加林清了清嗓子,大声念了起来,“SX省银夏地区宽州县宽州中学高加林同学,你已被录取入我校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请于1984年9月4日至9月6日来校报道,办理入学手续!”
“上海浦江学院,1984年8月12日!”
“好着哩,好着哩!我娃要去上海读大学了!”高玉德忍不住抹起了眼泪,他不知道浦江学院是一所什么样的高校,只是朴素地认为,能去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读书,肯定是大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