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满眼红名开始 第308节

  看见其名目,耿煊就忍不住眉头挑了挑。

  《龟息术》

  和《洪波游身法》一样,这又是一部没有出现在功法交换清单上面的功法。

  见着这名目,耿煊就怔了一下。

  目光又忍不住移向《洪波游身法》,在上面停留了片刻,像是领悟到了什么。

  很快,耿煊将《龟息术》拿在手中,翻到总纲一页。

  只看了不到一页,耿煊的心就忍不住砰砰狂跳。

  简单说来,这“龟息术”就是一项教人呼吸的技能。

  不是“潮汐呼吸法”这种,通过“呼吸”锤炼身体。

  而就是“呼吸”这件事本身。

  按照“龟息术”总纲所述,这项技能刚入门之时,只是能够让人的呼吸间隔延长。

  按照耿煊自己的理解,就是身体对每一次呼吸的利用率变得更大。

  随着技能提升,每一次呼吸的时间间隔,会越来越长。

  而这项技能的尽头,是“修习此术,至臻出神入化、返璞归真、行走坐卧皆得真意之境,方可领悟此术之真谛。自此,鼻窍再非呼吸之必须,周身四万八千毛孔,皆可用之于呼吸”。

  总纲还描述了具体至臻此境之后的许多妙处。

  耿煊却已经没有仔细去看,心中想的都是此术与“洪波游身法”之间,简直是绝配。

  一旦这两项技能全部被他掌握到最高境界,那自己岂不是真要化身成水中游鱼?

  耿煊不由得期待起最后两部书册又能带给自己什么惊喜。

  他放下《龟息术》,目光落在了第五本书册之上。

  在看清书册名目的瞬间,耿煊再次愣了一下。

  因为这本书不是他以为的功法,而是一本名为《永和源考》的笔记。

  耿煊的目光忍不住再一次移动,看向最后一本书册。

  《天润源考》

  这是最后一本书的名字。

  看到这两本笔记,耿煊很容易就想到曾在常平坊主李逡的地下密室看到的一本《常平源考》。

  所以,耿煊很容易就能想到,这两本笔记,应该分别出自范宏盛的永和坊,以及同为八方之一的天润坊。

  《XX源考》,便是每个里坊自己的历史书,或者也可能称之为“神话书”。

  记载了自家里坊的历史源流,以及一些著者认为重要的,值得一提的事件和故事。

  许多故事都颇具神话色彩和传奇色彩。

  比如耿煊看过的《常平源考》,一个“据说”起笔,就直接一杆子捅到了“元帝陵”。

  耿煊倒是好奇,这《永和源考》和《天润源考》又都记录了什么,以至于让范宏盛等人如此珍而重之的送到自己面前。

  耿煊先是取过《永和源考》。

  刚拿到手中,还没有翻页,便自动现出书中某一页,因为这一页提前放了一片薄薄的金叶子当书签。

  耿煊的目光,落在了书中文字之上。

  “……

  元帝九年,第三次巡幸天下,征发役夫十万,我坊选送役夫千余。

  因根脚清白,表现优异,有十三坊民在此次巡幸期间,有幸随侍元帝左右。

  ……

  四月,帝出元京,北巡至玄州之北,见极光而止,立石以记。

  东巡至州以东,见沧海,转而向南,欲南幸苍州。

  一日,见鲸鲵浮于沧海,恰有苍鹰落足其上,继而翩然远去。

  帝视之良久,喟然长叹,曰:

  ‘都谓人生天地之间,为万物之灵。

  既不能上天,与苍鹰同游。

  

  亦不能入地,见厚土黄泉。

  勉强凫水横渡,也有溺毙之危,入鱼虾之腹。

  终日困缚于大地之上,与牛羊犬马何异?

  此万物之灵耶?此万物之灵耶?!’

  帝怅然,挥师西返。

  十二月,抵元京。

  第三次巡幸,由是而止。”

  “……”

  耿煊盯着这段内容来回看了许多遍。

  最后,他默默合上了这本《永和源考》,将其放到一旁。

  又伸手将另一本《天润源考》拿在手中。

  不需要他特意翻页,提前插好的金叶书签,便将范宏盛等人想要让他看到的内容出现在眼前。

  和《永和源考》中,以庄重的,记史一般的文字记录了十三坊民随侍元帝出巡期间的见闻要记不同。

  《天润源考》记录了同样在元帝时期,一个出身于元京天润坊的奇人奇事。

  而在这个奇人奇事之前,还有一段很长的、包含巨大信息量的“前情提要”。

  事情还和元帝第三次出巡,因见巨鲸飞鸟,忽然心情抑郁,中途折返之事有关。

  说是元帝九年,在大海边发了一通“既不能上天,又不能入地,连下个水都还要被鱼虾所欺,这就是万物之灵?这就是万物之灵?”的感慨之后。

  急元帝之所急的天下人,就开始了竞赛一般的探寻上天入地还有下水的办法。

  而元帝这随口一段牢骚感慨,也变成了著名的“三行之问”。

  即“天行”、“地行”、“水行”。

  元帝十六年,一群挖坟盗墓之人,露了个大脸,抢先弄出了个“地行”之法。

  虽然,那个“地行”之法与人们期望的相差甚远。

  远不能做到行走大地之下,宛如行走在大地之上那般容易。

  但这好歹也在元帝面前挣了个大脸,不少本来通缉榜上有名的人物,不仅前罪尽销,还被封了爵。

  其中功劳最大的一位,还被赐了一座山,元帝亲口允诺,允许他开宗立派,称尊做祖。

  元帝这一举动,直接让天下沸腾了。

  原本,元帝的“三行之问”就是个天下热议的话题,此后就变得更热了。

  而且,所有想要解答此问之人,都有了紧迫感。

  因为“三行之问”已经有一问勉强有了答案,这说明天下人的机会,已经少了三分之一。

  而所有人的目光,都暂时聚焦在了“水行”之上。

  没办法,相较于这个,“天行之问”大家都觉得最难啃。

  从元帝十七年开始,每年都有不知道多少人说自己解答了“水行之问”。

  只不过,头三年,经验证之后,没有一个达到了元帝期望的标准。

  和对待“地行”的宽容不同,对待“水行”,元帝的标准变得异常严苛。

  那种“能在水下潜游半日”的,都不能过关。

  要真正做到和水中游鱼一模一样才可。

  即便如此,四年之后,“水行之问”也被人回答了。

  经验证,掌握“水行”之法者,可在指定的湍流水域,待上十天十夜不探头浮出水面一次。

  四肢变得宛如青蛙脚,变化出鸭蹼一般的结构。

  身形也变得如游鱼一般,更利于在水底穿行。

  其人还可如鱼一般呼吸,以水底鱼虾为食。

  可以说,这“水行”之法,满足了最严苛的要求,真正做到了和水中游鱼一模一样的程度。

  而献上这个答案的人,一个出身于苍州的诸侯国世子,曾经在元帝争夺九州之时与之为敌,甚至遣人刺杀过元帝,眼见大势已去,最后被逼到海岛上苟活的亡国余孽。

  因为解答“水行之问”的功劳,不仅被元帝亲口销了其人其族的罪孽,还直接将那座海岛赐给了他,允他可以做岛主,聚人民,保留先人宗庙祭祀。

  这是元帝第一次对敌人、敌国如此宽容。

  对那个时代的人来说,这世上也没有比保留敌国历代君主的宗庙祭祀更大的宽容了。

  这个“水行之问”的解答,再度让天下沸腾,却也令天下有志之士绝望。

  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天行之问”才是这三问中最难的。

  同样,这也是所有人内心深处最渴望的。

  如鸟一般飞在天上,这样的梦想,谁又没有过呢?

  这几乎是所有人梦中必有的“愿望清单”。

  可是,“三行之问”就只剩这“天行之问”还没有解答,不管情愿不情愿,都只有这个选择。

  不过,再旺盛的热情,在一次又一次的碰壁之下,也终会冷却。

  到了元帝二十五年之后,天下人对这个问题的热情,已然消耗殆尽。

  但,总有例外。

  足足两页的“前情提要”说完,《天润源考》终于说起同一时期,发生在天润坊的一件奇人奇事。

  说是天润坊有一个既无父母、也无妻儿的打更人,名叫王户。

  这是一个没有修炼天赋的普通人。

  除了打更,他唯一的爱好就是“飞”。

  他和那些因为听说了元帝的“三行之问”,才开始捧热点的人不同,早在元帝发出此问之前,他就已经在这个“飞”字上下了多年苦功。

  最轰动的一次,是元帝六年,也就是元帝发出“三行之问”的三年前。

  这个王户制作了一个巨大的风筝,把自己绑在风筝上面。

  然后让人骑着快马放风筝。

首节上一节308/42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