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华夏列祖列宗 第388节

  七月初八,一艘艘海船离开对马岛,按着来时的路线,返回中原麟郡。海风里,苏辰站在船楼最高处,望着渐行渐远的岛屿。

  “倭人的那皇帝,可惜没机会见到,不知道他到底是不是所谓的天命之人,可是大贤良师所言,天命之人在西方……接下来,该有所防范了。”

  海浪席卷,苏辰转过身,目光又望向西面,也缓缓拱起手,要不了多久,就能回到中原,然后返回北方。

  想到能与家小团聚,苏辰脸上露出了笑容。

  呵呵。

  “管他什么天命,敢来就管埋!”

  宝船上,周瑜持剑而握,走在甲板上,朝周围水军士卒大喝一声:“倭寇虽灭,但不可懈怠,时刻保持厮杀准备”

  “是!”

  周围水军严肃的跟着大吼。

  大船乘风破浪,继续航行,周围全是密密麻麻的海船,放眼这片海域上,夏国水军已是一只庞然大物了。

  与此同时,三良岛上,一艘孤舟停在荒凉的海滩,两对脚印凌乱蔓延到海岛深处。

  海风在海边林野呜咽吹拂。

  林中难行的地面,昏暗难辨地形,周围沙沙沙的是脚步的声音,带着半显痛苦半显抽泣的呻吟,血腥气淡淡的散开,有人脚下一滑,砰的摔倒。

  “大御门天皇,不要停下!”

  说话的声音亦是无力,黑暗中,说话的身影走回来,上前将摔倒的人帮忙搀扶而起。

  话语还在持续的说着:“夏国兵马可能还会追杀过来,不过,其他大名都应该死了,这里还有一些倭人,以后小太郎会为陛下鞍前马后!”

  这短短的话语,属于没有出现在战场上的风魔小太郎,武田信玄败亡后,他心里已经明白,这些往日纵横一方的大名,在真正一方霸主面前,屁都不是。

  自己学的那些东西,都是别人用过的。

  这仗就无论如何也打不赢。

  他便想办法躲了起来,不愿跟猿飞佐助、服部半藏他们那样去送死。

  可惜,那日陨石落下,饶是他躲藏在山中,也被恐怖的气浪波及,差点就被倒塌的山洞,直接将他埋了。

  或许是属于他风魔小太郎的机会来了,就在他脱困不久,便遇到了浑浑噩噩,犹如乞丐一般的大御门天皇,听说天守城尽毁,那些大名已经尽数死去。

  趁夏国兵马还未扫荡过来,当即就带上皇帝逃到了这边。

  “这里还有数万倭民,陛下不用担惊受怕,臣会把他们都集中起来,重新筑造城池……”

  风魔小太郎一手扶着树干,一手压着搀着大御门天皇,望着林子边沿,语气说的颇为轻松。

  然而,他话语刚说到一半,脑中构造出的美好画卷也都瞬间戛然而止。

  他只感觉后腰一阵剧痛,然后便感到有东西从体内流了出来。

  风魔小太郎低头一看,一把短刀正插在他腰上。

  顺着握刀柄的手延伸过去,是一直都颤颤巍巍的大御门天皇,“陛下……您为何……”

  身后,大御门天皇双眼发红,紧咬着牙关,他虽然身材不高大,也没有什么天子该有的气势。

  但此刻表现出来的凶厉,不输于任何一个沙场悍将。

  “你们都该死……原本这座岛上的人……无忧无虑……出海打渔……林中摘着瓜果,与喜欢的女子谈情说爱……过得多好……可就是你们来了……让我们学习……让我们听你们的……”

  大御门天皇摘下头上的冕冠,丢到地上,毫不掩饰的惨笑了一下。

  “听你们的就算了……你们让我也娶到了心仪的女人……可你们为什么要杀了她,杀了我的阿青!!”

  那声“阿青”歇斯底里的哭喊出来,大御门天皇握着刀柄,在喊出的名字过后,“啊!”的怒吼一声。

  握紧手中的刀柄,再次往前猛地一捅!

  “呃呃呃……”

  露在外面半截的刀身完全插进了风魔小太郎的后腰,他瞪大双眼,看着表情扭曲的大御门天皇,到现在他都还没明白过来,这个懦弱的人,怎么有胆量杀人了。

  可惜啊,原本以为自己能取代那些枭雄,当一回大名,可终究还是失败了。

  念头一闪而过。

  插在身体里的短刀猛地的拔出,然后再次插了进去,风魔小太郎终于站立不稳,靠着树干缓缓蹲伏下去,顺势侧倒在地上,半睁着眼睛,渐渐不动了。

  呼呼……

  大御门天皇看着已死的倭人刺客,一屁股坐到地上大口大口的呼吸,过得一阵,他才爬起来,摇摇晃晃的走向林子外。

  海浪声冲刷着沙滩。

  这样的熟悉的声音,听在耳中,让他仿佛又回到了当年还未做什么陛下的时刻。

  仿若眼花,他模模糊糊的看到阿青的身影,光着脚跑过海滩。

  “阿青……”

  大御门天皇低低叫了一声,神色欢喜的追了上去,他一边跑一边脱下那身沉重的袍服,追着‘阿青’的身影,一直跑进大海之中。

  天光微微偏斜,海面再无人影,只剩一件浸透的绣花袍服飘在海浪里沉浮不定。

  ……

  元兴七年,盛夏,远征东海倭人群岛的消息,在征伐期间陆陆续续的在传播。

  但到处都是传闻,毕竟真切的消息,外界是很少知道的。

  军队的事,一直都很保密,就连消息灵通的商人们,也难以抓到即时的讯息。

  然而,在这七月中旬这天,消息终于在爆发性的散播开来。

  先是震惊麟郡周围大大小小的村镇,随后以恐怖的速度送达中原鹿阳。

  举城皆惊。

  数战灭倭,举族不留。

  “那可是数十万人啊……”

  想到这个恐怖的数字,上到勋贵,下到贩夫走卒都冷不丁的打了一个冷颤。

第528章 长生你忘了什么

  几十万倭人举族不留。

  对于这样恐怖而庞大的信息,无论谁听来,都实在很难以置信,毕竟屠城听说过,但将一个国家的人全部屠了,基本就没人听过。

  许多人已经佐证了消息的真实性,打听情报的快马从鹿阳一直向东不断的扩散,不过没人会因为倭人全部被屠而失眠,反正跟他们也没什么关系,只是想比其他人知道的更多一些,往后当一个茶余饭后的谈资也比别人知道的多。

  鹿阳之中,最先得知消息的夏侯渊负着双手走在太守府前院,听着身后的族兄说着征讨倭国的情报,他脚步停了停,对于这样的信息,他感觉实属寻常。

  “倭人擅海战,这些年陛下都在准备,身边也有许多海战将领,倭人失去海上优势,在陆地更不是对手,有如此败,没什么好惊讶的。”

  “陛下亲自,又有如此多将领,倭人难有幸理。”做为华夏将领之一,夏侯颇有些倨傲,就跟当年做为曹操亲近倚重的将领一样,尤其面对这方世道的土著。

  来的这些年里,傲气也越发膨胀,大抵是觉得华夏一系在这方世道屡战屡胜,而作为华夏一员,他同样不差。

  总有一天,他要洗刷屡战屡败的名声。

  兄弟俩在府内说了会儿话,徐晃、张便寻了过来,叫上两人一起去麟郡,迎接天子凯旋。

  “自然是要去的,我等做为中原守将,焉能不出面迎接天子。”

  夏侯渊笑着说了一句,便与族兄夏侯返回后院,洗漱一番,换了身奢华的衣袍,出来后,便与等候多时的张、徐晃率兵马出鹿阳,往东赶往麟郡。

  征讨倭人这场战事的消息还在持续发酵。

  留岛不留人的战略,几十万倭人屠杀的消息,在越州、吴州,乃至西凉、并州,都已经传开。

  董卓原本老神在在的躺在太师椅上,一边擦着锯齿刀,一边哼哼唧唧的哼着小曲儿。

  院里的阳光照着树影缓缓挪动,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笑嘻嘻的从外面回来。

  正是董卓当年收养的女儿董白,镇守凉州之后,他便去信,让苏辰帮忙将母女一块送过来。

  “爹,猜猜女儿给你带来什么好消息”随后,董白踢着精致的小马靴,走出长廊的檐角,小跑到太师椅上的身影旁边蹲下来,双手枕在太师椅扶手上,她朝董卓眨了眨好看的眼睛。

  “你能瞒得过爹爹?”

  董卓斜了女儿一眼,吹了吹刀柄上的灰尘,“无非是传来陛下凯旋的消息。”

  “爹!”

  董白懊恼的推了一下父亲的手臂,“你就不能装作不知道啊!”

  “明知故而装不知,居心叵测也!”董卓享受女儿这样的撒娇,他拿指头在少女鼻头上轻点一下,“以后遇到男孩,若对方明知却故意装作不知讨好你,那你可就要放亮眼睛。”

  “爹又开始教训人了。”董白双手捂着耳朵,连连摇头:“不听不听,王八念经!”

  “谁王八念经!”

  李从外面进来,刚问出这句,他就看到董卓脸色难看,连忙干咳一声,掩饰尴尬。

  旋即,便与董卓商议起已经改族名为羌的部落征兵之事。

  凉州一地,经过三年休养,又有西域与中原通商之路,除了人口较低外,这边的百姓,过得还算富足。

  董卓刚来上任的那会儿,便与各个部落之间有过约定,三年之后,将开始在各部落募兵。

  凉州部落兵,身体素质极高,是天生的西凉军士卒征募对象,这三年里,军中原先的士卒在年龄到达天子制定的界限后,便退军归农,或接受朝廷的任命,去往地方学堂任教习,或到衙门做捕快、狱卒等等清闲又有油水的差事。

  缺少的兵源,董卓则将目光投在凉州这些部落里。

  而征募部落兵的便是与这些部落关系较好的安禄山,最近几月,他领着亲兵跋山涉水的走过凉州各个山头。

  兵源的征募,他已经完成一半兵源数目了。

  站在山头,又回望身后延绵起伏的荒凉山势,“去一个部落,不拿人数来,老子把他们坟给刨了!”

  安禄山揉了揉肥硕的肚皮,刚打起精神说了句狠话,随即又萎靡的长叹了一口气。

  “什么时候是个头,我也想打仗,我也能打胜仗!”

  旋即,垂头丧气的朝身后的亲兵们招了招手,牵着马匹,往下一个部落继续前行。

  并州,天色阴霾下起了细雨,道路泥泞湿滑,一名老人拄着拐杖,浑身狼狈的走过乡间小道,途中摔了一跤,浑身都是浑浊的积水和泥点。

  “驾!驾!”

  几匹冒雨穿行的骑士来到一旁停下来,都是赶路的行人,他们下马将老人搀扶起来,随后让对方一起乘马到前方的茶肆躲雨。

  远远的方向,李儒坐在马车里,撩开车帘看着雨幕中的这幅画面。

  他脸上有着淡淡的笑容。

  “该回去了。”

  “是,太守。”赶车的车夫戴着斗笠,挥了一下鞭子,驱赶拉车的青牛,缓缓转了一个方向,朝忻襄城回去。

  三年来,李儒受天子所托在此经营,此间贫瘠多山,不像凉州地处要道,更不像中原那般地势平缓,有许多耕地,也不像吴州、燕州那样靠着大海。

  李儒思来想去,便以读书明理为治理方针,为夏国多培养识字断文的年轻才俊。

  三年中的后面两年,赴燕京参加考试的学子,并州便占了四成。

  如今并州之地,大有文坛在此兴盛之势。

首节上一节388/54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