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的这一生 第25节

我们认为见蒋时机尚未成熟,其理由是:(一)蒋虽趋向政治解决,但他之所谓政治是要我们屈服,决非民主合作;(二)蒋对我党我军的观念仍为非合并即大部消灭;(三)蒋对人的观念仍包藏祸心(即打击我党领导,尤其对毛,西安事变后尚想毛、朱出洋,时至今日犹要叶挺太太劝叶悔过自新,吾屡次请回延不理……),因此可说他对我党我军及民主观念并无丝毫改变。

次之,在局势方面,并非对我有利:(一)蒋对国际局势的看法,一面承认日寇有续攻中国可能,而英美一时无大力援华,且反内战,但何(应钦)等却看到苏联今日处境需要对华让步,英美亦须中国拖住日本,他正好借此依他的想法解决西北及国内问题。(二)中共七七五周年宣言,本是我党历年主张的发展,而他却认为由于苏联让步,中共亦不得不屈服。(三)毛出为谋改善根本关系,而蒋则可以利用此机会打击地方和民主势力,以陷我于孤立。

因此,蒋毛见面的前途可能有两个:一、表面进行得很和谐,答应解决问题而散。二、约毛来渝开参政会后,借口留毛长期驻渝,不让回延(此着万不能不防)。若如此,于我损失太大。

周恩来建议毛泽东称病,另派人选代为出面谈判。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经过反复磋商,决定派林彪前往。这是因为林彪具备别人没有的一些特殊优势。林彪是毛泽东的弟子,同时也是蒋介石的学生,为双方所信任或熟悉,便于从中交流转话;林彪黄埔军校出身,他的一些同学或教官如今高居国民党军政要津,便于处理和解决具体问题;林彪是抗日名将,旅苏期间又受到期大林的高度褒扬,有很强的神秘感和号召力。

国共和谈是当时政治生活中的第一件大事,林彪成为国共双方关注的焦点。9月14日,林彪从延安动身,赶往西安,中途因突下大雨,山洪暴发,路面被毁,未能如期抵达。蒋介石怏怏返渝。10月7日,林彪飞抵重庆,会见蒋介石。

“毛泽东非常愿意与校长见面,但他这段时间患伤风感冒,身体不适,又怕耽误国事,特地命我前来与校长洽谈。”林彪很恭敬地说。

蒋介石听到林彪还是像以前一样尊称自己为“校长”,十分高兴,也很有礼貌地问候毛泽东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

寒暄过后,转入正题。林彪全面陈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国内形势和对国共关系的看法和建议。蒋介石一听到内战危险,便不耐烦,频频看手表,约林彪另择时间再详细谈。

根据一段时间的谈判和接触,林彪发现蒋介石及国民党人虽然倾向于以政治方法解决中共问题,来代替全面的军事破裂,但并不急于从根本上改善两党关系,相反,他们认为时间越延长,中共的困难就越大,越利于逼中共就范。在与周恩来研究后,林彪决定改变策略,先从具体问题入手,力求争取打开谈判僵局。

12月16日,林彪在张治中陪同下会见蒋介石,提出彻底实行“三停三发两编”的建议。

“什么叫三停三发两编?”蒋介石疑惑地问。

林彪见引起了蒋介石的兴趣,便侃侃而谈,“三停就是停止全国军事进攻,停止全国政治进攻,停止对《新华日报》等中共报刊的舆论进攻;三发就是释放新四军被俘人员,按照统一编制发饷,按照一视同仁的原则发弹;两编就是允许将中共领导下的军队编为两个集团军。”

蒋介石寻思了半晌,含糊地说,“不要急,慢慢谈。只要我活着,解决问题总会公道,不让你们吃亏。”会见结束后,蒋介石命令国民党方面的谈判代表尽快拟制方案,免得老被人家追着屁股打。

没等蒋介石喘口气,八天后林彪、周恩来就呈上了我方四点谈判方案:甲,共产党合法化,国民党可到中共区域办党、办报,共同实行三民主义。乙,扩编四军十二师。丙,边区依现有区域改为行政区,直属中央,改组华北地方政权,实行中央法令。丁,战后原则上接受开往黄河以北之规定,但目前只能做准备工作,保证战后完全做到。情况许可时,可磋商部队移动事宜。

蒋介石阅完中共方案,对身边的白崇禧、李宗仁、何应钦哀叹道,“黄埔军校数千名教官和学生,都是灌注了我毕生心血而养大的,为什么有才华的都跑到共产党的匪窝里去了呢?你们看林彪、周恩来提出的方案,表面有进有退,实际上是让步少而得利多,狡猾之至。甲条,国民党能到共区办党办报,他们铁壁一块,谁能钻进去?乙条,不提编为两个集团军,只说四军十二师,还不是一样,换汤不换药。丙条,服从中央政府是假,想将华北非法抢占的国军地盘合法化是真。丁条把硬顶变成了软拖。他们硬是不想作一点牺牲啦!”

蒋介石一连数天催问国方代表方案准备情况,都说“正在加紧研制”,气得破口大骂,“娘希匹,一群饭桶,将来党国就会毁在你们这些败家子手里”。

正当国共谈判处于搁浅状态时,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在1943年5月22日作出《解散共产国际的决议》。这件事在各方面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国民党顽固派更是视为千载难逢的机会。从6月起,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给各地党部下发了一个秘密指令,酝酿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叫嚷:共产国际解散了,中国共产党也应该解散。

林彪的这一生

第48节:周恩来约见张治中

1943年6月4日,周恩来约见张治中,敦促加快谈判进程。“何应钦称前方磨擦继续,情况不明,谈判须搁一搁。”张治中回答时面有难色。

“这是我们意料中的事,”周恩来镇静如常,“在目前情况下,作为谈判代表,林彪在重庆已无事可干,他决定回延安,请通传蒋先生。”

蒋介石同意林彪回延安,还在主席官邸设家宴为他送行。林彪见气氛非常融洽,顺势提出周恩来一年多长期驻渝工作,身心均感疲惫,很希望与自己相伴同行,回延小休,希望校长允许。

蒋介石没有理由拒绝,也只好首肯了。这是他自皖南事变一年多来第一次答应周恩来回延安。

6月28日,周恩来、林彪等一百多人乘卡车离开重庆,绕道宝鸡、西安,于7月16日抵达延安。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人亲自赶往城外迎接,欢迎久别的战友。

1943年后,林彪参加了延安整风运动,与前方相比,过着一种比较舒适、闲散的生活。抗战后期,林彪的小家庭又添了一个女儿,即林立衡。

林立衡(小名豆豆)生于1944年。她在母腹之中的时候,正是延安最艰苦的岁月。毛泽东号召边区军民“咬紧牙关,度过两年”。那时女同志都不想要小孩,流行着各种各样的打胎办法。叶群背着林彪,独自一人跑到王家岭山坡上蹦蹦跳跳,紧跑慢赶,想把孩子打下来,可是没有如愿。豆豆不足七个月就问世了,称一称体重只有三斤八两,是中央医院的护士把她放在暖坑上暖活的。

林彪看着不到半尺长的豆豆,摇摇头,叹了一口气,说,“这孩子真可怜,可能养不活”。叶群把刚生下来的豆豆胡乱送给了一户无儿无女的老百姓。一个月以后,听说那户人家是地主,吓得她又把孩子要了回来。豆豆后来是林彪警卫员的未婚妻带大的。

对从小体弱多病的豆豆,林彪非常疼爱,行军打仗总带在身边。林彪的护犊之情,传下了许多故事。其中流传最广的是平汉线丢爱女的轶事。

抗日战争胜利那年,林彪与陈毅同往山东。一路上,陈毅对林彪很关心,每天一住下,就跑过来问林彪住得好不好,吃什么饭。有一天,吃饭时,豆豆尿到桌子上了,正好被陈毅看见,对叶群很是不满,发火道:“你们女同志真是太罗嗦了,带了累赘!”林彪听后,立刻阴下了脸,拂袖而去。

叶群也觉得豆豆是个累赘,行动很不方便,便将她交给警卫班班长董祥生照料。董祥生胆大心细,沉着勇敢。林彪非常喜爱他,说:“我的安全不要你管,你专门保护好豆豆就行了。”警卫员专门请一个挑夫,将豆豆放在筐内,另一头放着衣服,跟在队伍后面。

偷越平汉铁路时,林彪担心极了,先后三次特别交待。

离平汉铁路还有十几里,他跑过来,对董祥生说:“离铁路两三里时把豆豆抱出来,别一会战斗打响了,让敌人把孩子拽走。”董祥生拍着胸膛打保票,说:“首长请放心,有我在就有豆豆在。”林彪满意地点点头到前面去了。

离铁路还有两三里时,他一溜小跑又回来,说:“别抱早了,到铁路边再抱,注意别把孩子闪了腰或者搞感冒了。”董祥生连忙说:“知道了,知道了。”

快到铁路边时,他第三次回来,吩咐道:“不打枪,就不要抱孩子,千万别让她哭,一哭就坏事了。”

林彪还是不放心,又让叶群在挑夫身边,说:“我想想还是这样办,你负责抱豆豆,董祥生负责保护。”

真是越担心越出鬼。过平汉铁路时,倒是没有遇上敌人。越过平汉铁路七八里后,遭遇到国民党军队袭击,一时间,枪林弹雨,火光冲天,不断有人中弹倒下,部队全散了。枪声一起,叶群像兔子一样窜到队伍前面,挑夫奔跑一阵后,丢下挑子,溜得无影无踪。董祥生一边还击,一边寻找豆豆。突然,他被一条扁担绊倒了,心中一喜,有扁担就有筐子。他在半人高的豆地中用手四处摸,终于摸到了装豆豆的筐子。借着月光一瞅,董祥生乐了,豆豆正甜甜地睡着。也是豆豆命大,这么激烈的枪声都没把她惊醒,敌人就在旁边,一哭,她和董祥生都没命了。

当董祥生把孩子递给林彪时,他正对叶群发脾气,脸气得发白,大声嚷道:“你算什么母亲!你算什么母亲!”也许受这件事影响,豆豆长大后,一直与妈妈的关系很僵,在感情上跟父亲更亲近。到东北后,董祥生从司令部机关下到部队基层,随军转战南北,逐渐失去联系。1960年,豆豆陪林彪到海南岛海军基地,基地政委想请他们吃顿饭。张罗饭菜时,军务处长插言道:“他们吃饭越简单越好,菜里面不放香菜、花椒就行。”政委问:“你怎么知道?”军务处长回答:“我在总部呆过。”吃饭时,林彪一走进饭厅,便认出了军务处长,对豆豆说:“这就是你董叔叔,救你性命的人!”

比较起来,林立果幸运多了。他一生下来就酷似林彪,两道浓眉,一双细长的眼睛。林立果小时候并不特别飞扬跋扈,他和林彪性情差不多,拘束、孤僻。他儿时的伙伴、罗瑞卿的女儿点点回忆说:

叶群真的把老虎和豆豆送到我们家来过,说是来学习活泼和开朗。

还记得我们几个把老虎戏称为“猫”,因为他害羞像个女孩子。真没想到,他后来会变成那样一个耀武扬威的法西斯小头目。

十二辽沈大战

为与蒋军争夺东北,毛泽东出险招,用美机运送我军将领,在一架飞机里塞进了日后共和国的三位元帅和十五位中将。

避战锦州,撤离四平,陈云称之为“军事妙手”。林彪的口号是“撤退,撤退,再撤退”,“被动,被动,再被动”。

林彪的这一生

第49节:尸骨成山,血流成河

从熊式辉、杜聿明到陈诚、卫立煌,林罗联手打败了蒋介石麾下的所有名将。白山黑水,成为国民党军事家的滑铁卢。

毛泽东巨目如烛,判断东北战局的关键在锦州,数十份电报重复一个意思:南下,南下。

彰武车站,林彪犹豫难决:“我们准备了一桌菜,却来了两桌客,怎么吃?”罗荣桓、刘亚楼犯颜直谏。

蒋介石亲赴葫芦岛,指挥陆海空与林彪一决雌雄。塔山守军以八个师正面阻击十一个师,打得尸骨成山,血流成河。

东北联军“以乱制乱”四字诀,打得廖耀湘十二万机械化精锐兵团豕奔狼突。败军之将大骂“林罗刘”不懂战术。林彪付之一哂:“他廖耀湘既懂战役,又懂战术,怎么打败仗!”

林彪自受伤后,一直远离战场。作为军人他更渴望听到枪炮声,渴望重新指挥千军万马……

1945年8月中旬,山东省黄县两个毫不起眼的小码头——龙口和栾家口突然沸腾起来。须臾之间,汽艇、帆船、渔舟和木划子云集码头。一批批行装简便的八路军指战员和地方干部,从鲁中、滨海、胶东各区涌来这里,等候上船。

与此同时,晋、察、冀、绥、辽、热各省所有通往关外的陆路上,都有八路军兼程行军,日夜不舍。几路大军像几条人龙汇聚在山海关,然后乘火车、汽车、马车或徒步进入东北三省。

8月,苏联红军在马林诺夫斯基元帅统率下进入东北与日军作战,全歼关东军主力六十七万人。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浴血奋战八年之久的抗日战争获得了辉煌的胜利,反抗异族入侵的斗争史上增添了新的胜利记录。

首节上一节25/33下一节尾节目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