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的这一生 第24节

林彪有些伤感地说,“再过几天,我就要回国去了。”

“我希望在这里能看到您的捷报,比平型关大捷更辉煌的胜利!”孙维世真切地说。

“我一定不辜负你的期望。”林彪笑得有点勉强,“不过,我对你的期待,你还没有答复我呢!”

“您的期待?”孙维世不太想接上这个话题。

“你还记得我们上次的谈话吗?现在,我已经和张梅分手了,我也决定今后非你不娶!你是我一生中遇到的最完美的姑娘,你和我一块回国吧……”

孙维世没料到这位久经沙场的军人,在情感上同样好胜,而且情意绵绵。她估计林彪会把这个问题再次提出,要她表态的,早已有了心理准备。为了不伤林彪的自尊心,她委婉地拒绝道:“很遗憾,我不能和您一块回国。我正在念导演系,还没有毕业呢?”

“学不学习,毕业不毕业,这有什么要紧?如果以后你和我在一起,不必去演戏,就做我的助手!”

“那不行。我来苏联,是毛主席和周副主席批准的。学习是我现在压倒一切的任务,如果半途而废,我回去怎么向他们解释?”

…………

1942年2月,林彪怀着黯然、失意、怅惘的心情,形单影只地离开苏联,绕道新疆回到延安。

这是一段鲜有人知的恋情,林彪莫斯科之恋披露后,人们有时猜想:

“如果孙维世当时在莫斯科许诺且回国和林彪结合,林彪的下半生或许会重写?”

可惜历史是不容假设的,林彪也不是痴心汉。“文化大革命”期间,孙维世就是惨死在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残酷迫害之下。

十一重庆谈判

张浩临死之际,嘱咐林彪将自己埋在杨家岭对面的桃花山上,他要守望新中国的黎明。毛泽东、朱德为张浩执绋抬棺,说:“让张浩同志天天监督我们!”

林彪代表毛泽东入渝谈判,蒋介石愁肠寸断:“黄埔军校师生,灌注了我毕生心血,为什么有才华的都跑到共产党的匪窝里去了呢?”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偷越平汉铁路,叶群丢掉亲生女儿只顾自己逃命,林彪怒斥道:“你算什么母亲!”他嘱咐豆豆不要忘了救她性命的董叔叔。

林彪在1942年2月,取道新疆回国。刚抵延安中央机关,匆匆前来迎接的任弼时告诉他一个不幸的消息:

“张浩同志病危了!”

一听这话,林彪顾不上和阔别已久的战友搭话,便急如星火地朝延安张浩住所——西山窑洞赶去。

如前所述,张浩(林育英)是林彪的堂兄,也是领他参加革命的引路人。1922年林彪离开回龙镇林家大后,就一直在张浩的照护下。入学武昌共进中学,报考黄埔军校,参加南昌起义……这些决定林彪人生趋向的关键路口,都是张浩作主为他选择的。长兄如父,张浩心细如发,自从1935年两人重逢后,兄弟俩便生活、战斗在一起。1938年林彪身负重伤,更是多亏了张浩和他的夫人徐俊明的照料护理。可以说,在陕北,张浩是林彪唯一的亲人。林彪对这位堂兄既敬重,又喜爱,感情亲近融洽。

延安西山窑洞,炭火正旺。卧榻昏睡的张浩听见林彪在床边的呼唤声,苏醒了过来,他十分高兴,用微弱的声音说:“三弟,你回来了?!回来好,回来就好,我正等着你呢!”

张浩的一番话,说得林彪热泪纵横,泣不成声。

张浩在党内素有“钢人”之称。在残酷、冷峻的白区地下斗争中,他三次被敌人用刺刀、棍棒、苦刑送到阴间门口,三次又凭着悠悠一口气活转来。对他身体摧残最严重的一次打击是在1931年至1932年间。当时张浩任中共满洲省委书记,由于叛徒出卖,他被捕关进日军抚顺警察署监狱。日军宪兵对他滥施酷刑,企图让他就范。数九寒天,敌人强行撬开嘴巴,灌冷水,肚子灌涨以后,就穿着大头皮靴在身上连踩带踢。水渗着血从他的鼻子、口腔、肛门往外涌,但他始终守口如瓶,不吐一字,坚如磐石。十三个月中,张浩受尽人间苦刑,坚韧不屈,以致日军怀疑他是一个神经不健全的“疯子”。

经党组织营救,张浩于1933年出狱。此后,他历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援西军政委、八路军一二九师政委。1938年初,在紧张频繁的战斗生活中,张浩感到体力不支,奉调离职,由邓小平接任一二九师政委。

林彪的这一生

第46节:张浩生命垂危

1942年林彪回国时,张浩已生命垂危。他的心脏肿大三倍,肝脾失常,肺部水肿,皮肤蜡黄,腿上的肉稍一使劲就一块一块往下掉。

张浩自知不久于人世。弥留之际,他喃喃自语:“林氏三兄弟……林氏三兄弟……”突然,他问守候在旁边的林彪,“还记得大哥吗?他们不公平,他们不公平啊!”

他们的大哥林育南在1931年因反对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而被开除党籍,后来牺牲在国民党刑场上。和他一同牺牲的还有“左联”五烈士和何孟雄等党的早期职工运动领导人。

张浩向环立在病床前的毛泽东、朱德、任弼时、董必武等人提出要为林育南、何孟雄、李求实等烈士,恢复党籍,平反昭雪。毛泽东代表中央答应了他的请求。

“你还有什么遗嘱?”林彪问。

“我奋斗了二十年,现在看到了新中国的曙光却要走了。没有看到胜利,终生遗憾。请你们把我埋葬在杨家岭对面的桃花岭,让我能天天望见党中央、毛主席。”张浩很吃力地说。

毛泽东十分感动,他转身对大家说:“让张浩同志在桃花岭上天天监督我们吧。”

1942年3月6日,张浩与世长辞,终年四十五岁。中共中央成立了以林彪为首的三人治丧小组。

3月9日,张浩公祭仪式在延安中央党校门前的广场上隆重举行。以遗属的身份,林彪出席了追悼会。会后,毛泽东、朱德、任弼时、刘少奇等中央负责人亲自执绋、抬棺,奠土入穴。张浩葬在桃花岭顶上,墓前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毛泽东笔锋遒劲的六个大字:

张浩同志之墓

张浩去世后,林彪埋头于搜集、整理张浩的书信、文稿等生平资料,他计划组织一个专门班子,编纂一本张浩生平史料,以寄托自己的思念。

春去夏至,岁月如逝。时间渐渐平复了林彪中年离异,又遭丧兄的创伤。当他重新打量外面世界时,惊奇地发现延安变了样,变得格外陌生。

的确,1942年的延安已不是六年前林彪所厌恶的穷乡僻壤、野蛮之地,这里已成为革命的圣地,全中国优秀青年日夜向往的地方。

“到延安去!”每天有成千上万北平、上海、天津、南京、武汉等大中城市的青年学生,通过八路军办事处,坐汽车、搭马车或者干脆步行来到延安,给延安这座山城灌注了勃勃的生机。

延安城已不再是牧羊的陕北老汉、挖窑洞的青皮后生和唱“蓝花花”的村姑们的天下了,这里平添了许多操外地口音、细皮嫩肉的知识青年。

林彪看到这种情景感到十分兴奋,他心中的沉疴似乎也减轻了许多。毛泽东劝他多参加一些文体活动,“比如说看书,打球,跳舞”。

延安是个欢乐的世界,经常有晚会、歌唱会和舞会举行。在延安的所有领导人,包括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都能到舞会上一试身手,唯独林彪不会。林彪偶尔也会光顾舞会,可他从不下场去跳。无论那些蛾眉皓齿如何撒娇、央求、激将,他毫不动摇。他到舞场纯粹是看热闹。

舞会在当时之所以特别盛行,除了跳舞可以娱乐身心、有利健康的原因之外,还因为参加跳舞的舞伴都是妙龄女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为补偿大多数高级将领由于军务倥偬而耽误的青春,鼓励和帮助他们解决婚姻问题。一些有远见、有胆量、有姿色的女子在这种需求下也“大胆出击”,她们瞄准所要捕获的“猎物”,诱其深入,顾盼生姿,谈笑风生。

男人在挑选女人的同时,女人也在选择男人。当时延安的高级领导人,师级以上军官中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是在这一时期恋爱、结婚、成家、生子,延安对他们是一种温馨、甜蜜的回忆。

林彪也开始了新的追求。他说,“原先我以为女人没有家不行,现在我才发现男人也不例外”。林彪看中了一位名叫叶群(叶宜静)的山东姑娘,盛赞她“温文、豪放、理智”的性格。不久,他们便结了婚。

40年代初,蒋介石不顾民族大义和抗战大局,悍然发动了反共高潮,制造了皖南事变,中国共产党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方针予以揭露和还击,使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顽固派在全国人民面前暴露出“反共”、“反人民”的真面目。驻重庆的西方记者在发往各自国家舆论界的电文中普遍认为:

在这场较量中,毛泽东、周恩来机智灵活地处理了各种复杂的事态,以纯熟的斗争艺术,巧妙而又恰到好处地击退了中央政府和国民党的制裁、遏制措施。中国最富有政治韬略和实力的蒋介石先生遭遇到了他一生中真正的劲敌,看起来他取胜的道路还很遥远。

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为团结打败德、意、日“轴心国”,美、英、苏联合向蒋介石施压,要求中国避免内战。罗斯福总统表示,美国给予蒋介石的援华军火,只能使用在抗日战场,不得用于反共内讧。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给蒋介石的生日贺电中也有中国抗日战争坚持五年之久得力于坚持统一战线的暗示。英美两国政府的态度,直接影响了国民党的内外政策,迫使他谋求改善国共濒临破裂的紧张关系。

7月21日和8月14日,蒋介石约见周恩来,说他一星期后将去西安,想在那里与毛泽东会面,商量解决国内问题。周恩来迅速将这一动态电告延安,毛泽东很快回电,倾向于与蒋直接会谈,他说“乘此国际局势有利机会及蒋约见机会,我去见蒋,将国共根本关系加以改善。这种改善如果做到,即是极大利益,哪怕具体问题一个也不解决也是值得的。蒋如约我到重庆参加十月参政会,我们应准备答应他”。

林彪的这一生

第47节:见蒋时机尚未成熟

周恩来根据他了解的情况,认为毛、蒋见面时机过早,他在给中共中央的电报中全面阐述了他的看法:

首节上一节24/33下一节尾节目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