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我是袁文绍 第69节

  但是现在得尽快把事情解决了,能开青楼的,怎么会没有点背景?

  水榭阁的帐,他不敢不给。

  而且闹大了,对他名声也不好。

  这下春妈妈倒是没有拒绝,派了两个壮汉跟著孙秀才回家取钱去了。

  孙家虽然贫寒,但是孙秀才有了功名后,倒是没少捞钱。

  家里置办了一些田地,也有一些存款。

  然而他母亲却是个泼辣性格,让她掏银子,跟要她命一样,直接把水榭阁的两个壮汉给骂了一顿。

  这两壮汉本就是水榭阁养的打手,自然不是什么好相与的,根本不知道什么怜香惜玉,直接给了她两巴掌…呃…她好像也算不上香。

  孙母被打后,哭天喊地的要跟他们拼命,把四周邻居都吸引了过来。

  自从孙秀才有了功名后,孙母对周围邻居各种瞧不起,看到孙母被打根本没有人帮忙,反而觉得大快人心。

  孙秀才看到这么多人围观,知道再闹下去麻烦就大了,连忙拉著母亲进屋,说清利害,拿了银子把人打发走,关上了院门。

  他本想著在家躲几天,等风头过去,再去找吴江他们算帐。

  不成想,他去青楼没钱付帐的消息,跟一阵风似的很快就传遍了宥阳。

  初此外,还有个传言说,孙秀才的老师是这次县试的出题人,孙秀才从老师那提前知道了考题,卖给了参考学子。

  这两个消息传播的很快,没多久整个县都知道了。

  孙秀才的老师听闻后差点没被气死,许多学子甚至闹到了县衙,让县令给个交代。

  县令见群情激愤,和教谕商量后出面解释,说现在出题人还未确定,不存在题目泄露之说,都是谣言。

  而孙秀才行为不检,给读书人摸黑,从此革除功名,三年内不准再考。

第91章 归京(求订阅)

  孙秀才的事情传遍宥阳的时候,让盛家人庆幸不已。

  当孙秀才被革除功名的消息传来,大老太太把盛维又给骂了一顿。

  要不是那日婚宴孙秀才故意难为袁文绍,等婚宴结束,就要托媒人去孙家说亲了。

  要是真的如此,大老太太现在估计都要被气死了。

  好在有盛老太太帮忙说话,大老太太也没有为难盛维。

  不过淑兰的婚事,老太太准备自己亲自做主。

  袁文绍对方航的表现很是满意,虽然手段不怎么光彩,但是他身边正需要一个这样的人。

  正是因为对方航的表现满意,袁文绍跟华兰提了一嘴,觉著方航和淑兰倒是比较配。

  华兰跟大老太太一说,大老太太让人仔细了解了一下方航,对他也很满意。

  方家也是商贾人家,方航还有功名,虽然因为父亲去世耽搁了会试,但是后面还是可以再考。

  大老太太托个媒人去方家透露了一下盛家的意思,方母高兴坏了,本来还没好透的病,也瞬间痊愈了。

  不过方航那边想要遵循古礼,等父亲三年孝期满了再成亲。

  无论方母怎么说,他都不愿意松口。

  大老太太闻言后,不仅没有生气,还觉得方航有孝心,两家直接把婚事定了下来。

  虽说还要等一年多,但是大老太太本就舍不得淑兰,正好可以在身边多留一些时日。

  不过袁文绍大概猜出了方航的想法,他之所以不愿意现在成亲,是因为家里条件太差,虽然娶了淑兰,盛家陪嫁肯定少不了,但是他还是想自己做出一番成绩来。

  给袁文绍做幕僚,他一样可以读书备考。

  等父亲三年孝期满了,距离会试也不远了,到时候他要是能考中,不仅能够光耀方家门楣,也能风光的把淑兰娶回来。

  ……

  大周建国近百年,经过几代皇帝的治理,汴京已经异常繁华了。

  常住人口在百万左右,加上南来北往的商人,和到汴京游玩公干的人,汴京常年人口保持在一百五十万左右。

  皇亲贵族越来越多,导致内城住宅越来越稀缺,许多官员都只能住在外城。

  而外城最好的地段,无非是靠近内城的四个城门附近。

  在内城的东城门附近,有个积英巷,这里居住的大多都是三四品的文官,还得是家资颇丰之人才能在此置办的起宅院。

  然而有一户人家例外,那就是前不久调任尚书台任的盛。

  虽说尚书台任能够在尚书省行走,经常可以接触到各位相公,但是说到底就是一个六品官而已。

  盛之所以能住在这里,不得不说盛老太爷有眼光。

  中了探花郎娶了勇毅侯府大小姐后,便在积英巷置办了宅子,还把左右两座买下来打通,盛家这套宅子倒是比其他人家还要大上不少。

  这也算是老太爷做的最正确的一件事,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盛接到调令后,便派得力下人前来汴京把宅子修缮打扫了。

  来到汴京后便直接住了进去。

  这日一大早,盛家下人就忙碌了起来。

  因为这几日,盛家老太太就要抵达汴京了。

  盛一个六品官,住的宅子比三四品官员还大,虽然没有逾矩,却也惹的不少人眼红。

  甚至隔壁人家还寻上门来,说盛家人口不多,用不著这么大的宅子,想买下一部分来。

  被盛以祖产不可出售为由给拒绝了。

  盛上任,嫡母没来,就传出了不少风言。

  说盛对嫡母不孝,所以没有带著嫡母前来。

  孝对官员十分重要,盛这些年虽然和老太太不亲,但是对老太太十分恭敬,怕的就是有人拿孝说事。

  虽然只是传言,没人弹劾他,却也让他如坐针毡。

  接到老太太快要抵京的消息,盛连忙吩咐大娘子让人好生打扫宅院,为的就是让外面的人知道。

  汴京码头,袁文绍扶著老太太下船,后面跟著的是被丫鬟搀扶的华兰。

  看著码头繁华景象,老太太感慨莫名,喃喃道:“汴京好像一点都没变。”

  出了码头,来到张安找好的马车前,老太太说道:“二郎,你离京日久,事务繁多,华兰也有身孕在身,你们就先回去吧。我还得陪明兰去趟三清观。”

  “祖母,我再忙也不差这一时半会的,还是让我陪著你们去吧。”袁文绍说道。

  “是啊祖母,从这里去三清观也就多绕点路而已,耽误不了多少时间的。”华兰说道。

  卫小娘的牌匾不能带入盛家,只能供奉在寺庙道观,而汴京香火最盛的便是大相国寺了,但是大相国寺乃是皇家寺庙。

  退而求其次,只能选择三清观了。

  老太太也没坚持,吩咐人先回去报信,一行人登上马车,前往了三清观。

  来到三清观,说明原由,交了一笔不小的香油钱,便被一个道童领到了供奉牌位的偏殿。

  明兰小心的把母亲的牌位放到道士指定的位置,点燃一柱香跪了下来。

  “阿娘,虽然不让我叫你阿娘,但是在我心里你就是阿娘,女儿不孝,只能把你供奉在这了,我会照顾好弟弟,监督他进学,等他考了功名,为阿娘挣个诰命,就能把阿娘接回家供奉了。”明兰一边磕头,一边在心里说道。

  她年纪小,并不理解过继的含义。

  长林已经过继了,就算以后能求取诰命,也封不到卫小娘头上,只能封在盛元的妻子头上。

  然而盛元早夭根本没有成亲,也封不了诰命。

  明兰的想法,注定要落空了。

  不过事无绝对,顾廷烨都能为生母求封诰命,以后的事情谁又能说的准呢?

  虽然顾廷烨的生母是明媒正娶的,但是毕竟已经死了,而顾廷烨的继母小秦氏也有诰命在身,按道理白氏是封不了诰命的。

  但是顾廷烨有从龙之功,还不是封了。

  要是长林出息,以后当了相公,卫小娘还是有机会封诰命的。

  只不过希望渺茫罢了。

  明兰磕著磕著,眼泪无声的流了下来。

  华兰想上去安慰,被老太太拉住,对她摇了摇头,小声道:“让她哭吧。”

  明兰擦了擦眼泪,起身把香插上,最后看了一眼母亲的牌位,转身来到老太太身边,拉住老太太的手,说道:“祖母,咱们走吧。”

  “嗯,咱们走!”

  老太太点了点头,拉著明兰往外走去。

  ……

  盛得知老太太已经上岸的消息大喜,连忙让人把王氏和一众儿女叫著,来到门口等待了起来。

  王大娘子等了许久,不见人来,埋怨道:“怎么还不来?”

  现在已经四月底了,将近中午有点热。

  盛闻言说道:“母亲陪明兰去三清观了,要晚一点。”

  “既然母亲去了三清观,官人为何这么早叫我们出来?派个下人盯著,快到了再出来不就行了?”王大娘子说道。

  盛瞪了她一眼,说道:“你要是不想等就回去!”

  他早早的等著就是做给别人看的,只有这样才能显示他的孝。

  等了一个多时辰,才等到盛老太太。

  盛轻轻跺了跺有些发麻的脚,迎了上去。

  “母亲,您总算回来了,要是再不回来,儿子就要去宥阳接您了,一段时间不见,儿子可是思念母亲的紧。”盛上前搀扶著老太太下车。

  “呵呵,老嫂子还想留我多住些时日呢,我实在放心不下,就回来了。”

  盛老太太对盛的气还没消,不过看著四周有不少人围观还是给足了他面子。

  长柏领著弟弟妹妹就要给老太太磕头。

  “呦,快停下,地上硬,不用行此大礼。”老太太连忙阻止道。

  “呵呵,母亲,长柏他们许久不见母亲,思念的很,这也是他们的一片孝心。”盛笑呵呵说道。

  老太太撇了他一眼,自然知道这些都是他安排的,不过却不想陪他作秀,说道:“好了,这一路舟车劳顿可把我这身子骨折腾坏了,有什么事进去说吧。”

  “母亲说的是。”盛脸色一僵,很快露出了笑容。

  “见过岳父岳母。”袁文绍行礼道。

  “呵呵,这一路倒是辛苦二郎了,快进去喝茶歇歇,今日中午,咱们翁婿可得好好喝一杯。”盛笑道。

  老太太走在前面,盛和王大娘子一人跟在一边,袁文绍扶著华兰,华兰牵著明兰跟在后面。

  长柏领著弟弟妹妹跟上,后面则是方航和其他下人。

首节上一节69/34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