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医学,从太阳神医开始 第176节

  “具体怎么训练呢?”陈宇插话问道。

  老杨有点儿被问住了,揉了揉鼻子道:“就正常训练啊,其他人怎么练,他也怎么练,但肯定会减少强度,慢慢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最后拍个片子,若是没有问题,那就可以复出了。”

  说完,有些心虚的问道:“陈医生,是有什么问题吗?”

  反正在他的认知中,受伤了都是这么恢复的。

  人家找自己交流,那该说什么就说什么,陈宇点头:“有很大的问题。”

  这就是经验法,受伤了之后,所有人都按照同一个方式来进行康复训练,可是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小小一个脚踝,光韧带就有四个韧带群,大小十几条韧带,一个脚踝扭伤,伤的可能是完全不同的韧带。

  那恢复起来,也要针对性的进行不同的康复训练。

  现场没有解剖假人,陈宇就指着贾孝忠的脚踝进行讲解。

  “比如抗阻内翻训练,就可以锻炼到踝内侧韧带群。”陈宇自己就是最顶级的康复专家,又跟着尼尔森这个世界顶级的训练师,结合训练动作,讲解起来可谓是信手拈来一般轻松。

  老杨眨了眨眼睛,没想到一个小小的脚踝扭伤,美国那边能整出这么多康复训练动作。

  “这练的也太细了。”老杨忍不住对李秋平道。

  什么屈伸度,支撑力,平衡力,这就练个脚踝,简直被玩出花儿来了。

  李秋平抱着胳膊,球队日常的训练就是他负责,这么多年了,还是那些东西,说实话,真没有陈宇说的,练的这么细致过。

  光一个单脚支撑平衡性训练,听陈宇口气,就有好多种,练不同的部位,练不同的方向。

  “最后就是器械。”

  刚才那器械室,简直不能看,器械太过简单,种类也太少了。

  器械简单,就只能笼统的练,练不到细致的部位。

  “你们的器械太少了,尤其是康复训练这一块儿,像我自己开诊所,都是找医疗公司专门定制。比如这个支撑平衡性训练,简单的可以找一块软板,或者平衡球,但我们诊所有定制的振动训练器,可以调节不同的振动频率,康复的效果更好,也能极大的减轻理疗师的负担。”

  陈宇在诊所和球队定制了那么多器械,一是效果,二就是为了方便省力。

  要不然亲自去辅助训练,太累人了。

  一个两个没问题,人一多,根本忙不过来。

  所以器械的作用很大。

  而东方队的训练器械,只能说太简单了。

  陈宇一句器械太少了,让李耀明,还有姚松平不免有些尴尬。

  汇丰训练基地,已经是国内最好的了,投入了不少钱,想不到到了陈宇嘴中,会是这么一个评价。

  陈宇没怎么注意到三人反应,想了想道:“这样吧,如果你们有需要,回头我可以给你们邮寄一些资料,然后你们想办法找公司定制,或者直接从美国进行购买,我可以提供购买渠道,就不细讲了。”

  有全视之眼,陈宇真是挖空心思,定制了很多训练器械,真要展开讲,能讲一个小时。

  而且这种器械,陈宇从没有敝帚自珍的想法。

  只要有人需要,陈宇就愿意介绍,进行推广。

  “好啊好啊。”李耀明急忙点头,看向陈宇的目光都多了几分感激。

  他心中还忍不住在想,到底是华裔啊,念旧情,这真是一点儿都不带保留的。

  而且这次邀请陈宇过来交流,为的不就是美国这些先进的训练经验。

  去年奇才来谈姚铭的选秀,李耀明提了几个条件,其中有一条就是关于训练,想让奇才出人,帮东方队进行训练。

  结果奇才被吓跑了,这事儿就不了了之了。

  陈宇又道:“当然,我说的这些定制器械,只是一些很基础的东西,除了它们之外,还有一些高科技的东西,效果也很好。比如超低温冷冻仓,通过液氮,让温度达到零下160度,在极短的时间内,释放训练之后肌肉堆积的乳酸,缓解运动疲劳。”

  “对了,我们最近还打算引进一种漂浮舱,用于训练和康复。它是一种密闭舱室,充满一定的密度液体,形成微失重环境,让运动员可以悬浮在液体中。就像仰泳一样,但是不用身体动,这样可以减轻肌肉自身的压力,从而达到放松肌肉,缓解肌肉疲劳的效果。”

  这玩意儿,同样是NASA的科技。

  而类似的东西,美国早在五十年代就有了,只不过那个时候是用于大脑神经研究,搞感官剥夺实验。

  一直到1973年,才有医疗团队和NASA合作,搞了类似的漂浮舱,用于宇航员的训练。

  “多少度?”李秋平一声低呼,不可思议的望向李耀明。

  李耀明同样是一脸震惊,零下160度,那人不得瞬间就被冻死了。

  这都已经够不可思议了,竟然还有什么微重力漂浮舱。

  他望向姚松平,很想问一问姚松平这个国内顶级的体育研究专家,知不知道这玩意儿。

  姚松平没说话,之前陈宇提到的那些定制器械,他已经觉得很厉害了,没见过,谁想到在陈宇嘴里,却是一些最基础的东西。

  然后这些什么超低温冷冻舱,漂浮舱之类的高科技器械,他更是闻所未闻。

  真成土包子了。

  姚松平看着陈宇,心中不免感慨万千,知道国内训练水平和美国,和世界顶级水平有巨大差距,却没想到差距这么大。

第162章 你们的训练方式不对

  体育学院内,很多人往篮球馆跑。

  宿舍楼附近,身穿红白运动服,外面又套着黑色棉服,稍微有些谢顶的孙海平叫住了几个匆匆跑过的熟人。

  “老林,你们这干嘛去?”孙海平问道。

  一个中年人扭头看向孙海平,却没停下脚步,招呼道:“老孙,你有空没,赶紧去篮球馆,那边来了个美国专家,正在介绍美国的训练经验呢,姚院长让人通知我们都去,你趁着机会也去听听呗。”

  “美国专家?”孙海平愣了一下,立刻跟了上来。

  一行人小跑着前往篮球馆,老林边跑边道:“对了,那个得意弟子刘祥,伤养好了没,这回来的这个美国专家,不光懂训练,还是全世界最顶级的医生,你要不跟姚局说说,看看能不能给刘祥也瞧一瞧?”

  “还是个医生吗?”孙海平一愣。

  他有一个得意弟子刘祥,前两年才进入国家队,天赋很出色,去年大运会上还拿到了田径方面第一块金牌。本来一直在为今年的瑞士田联大奖赛备战,这不意外受了伤,加上马上要过年了,才回到魔都老家养伤。

  “他还好,没什么大事儿。”孙海平嘴上说着,心里却泛起了嘀咕。

  在国家队的时候,体育总局一个骨科医生曾今给刘祥做过检查,说他两脚跟骨较常人更加突出。

  刘祥是练跨栏的,本来起跑的时候,跟腱和跟骨的连接处压力就很大,而他因为跟骨突出,跟腱拉长,压力会更大。这名医生还说,如果训练强度过大,跟腱一定会出问题。

  偏偏这个情况是天生的,又没办法治疗,只能缓解。

  事实证明,这名医生没说错,虽然刘祥还年轻,今年才19岁,可这两年,也开始频繁出现脚后跟疼痛的一些小问题。

  所以听说对方是世界顶级的医生,孙海平就忍不住想到,不知道对方有没有办法处理这个隐患。

  胡乱想着,一行人抵达了篮球馆。

  现场已经来了很多人,里三圈外三圈的围的水泄不通。

  孙海平几人努力的挤到前排,就正好听见李耀明帮着陈宇翻译。

  “根据我们的研究,还有经验,可以确定,篮球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时,对于有氧运动的要求不高,无氧运动的要求更高,但是他们在训练和比赛中的气体代谢,却呈现出典型的有氧运动特征。”

  “这很容易让体能训练出现偏差,在我们看来,无氧运动和有氧运动的占比,应该是73分,无氧运动更多,主要训练静态,爆发力,还有肌肉的力量。而你们的训练科目,很明显,有氧运动的比例更高。”

  陈宇望向李秋平,看过他们的训练项目,陈宇就发现了。

  东方队的有氧训练太多了,集中在跑步上,动不动就是长跑耐力训练,比例非常高。

  李秋平若有所思的皱眉,国内一直都是这么练的。

  在李秋平的认知中,篮球一场比赛时间那么长,来回跑不知道多少米,练体能,那肯定要练跑步,练耐力,跑的更快,更能跑才行。

  没想到到了陈宇这边,却认为有氧运动的训练比例要更低。

  电视上,那些NBA球员也很能跑啊。

  压住心头疑问,李秋平没急着问,继续听下去。

  陈宇接着道:“然后就是训练周期,在休赛期和比赛期,应该是完全不同的体能训练计划。比赛期,以体能转换,保持,调整和恢复三个阶段为主,而到了休赛期,则应该根据球员情况和定位,以提升身体素质为主。”

  “还有,你们的训练形式过于单一了,我刚才也说了,康复训练要针对个人情况,训练也是一样。”

  “根据球员的位置,开展不同的训练,比如内线中锋,集中在力量和爆发力的训练。锋线球员,他们会有很多快速急停,起动的动作,应该侧重于离心,还有超等长收缩的肌肉练习,用于提升爆发力。”

  “最后就是外线后卫群,他们在有爆发力需求的同时,还应该兼顾身体形态,灵活性,以及冠状面的训练。也就是说,不同的场上位置,训练的侧重点是不同的。这方面,你们做的区分还不够。”

  姚松平听的不断点头,望向身边一个助教,问他有没有都拍下来。

  助教拿着小型DV,用力点头。

  “老李,你觉得怎么样?”另一个助教低声问李秋平。

  李秋平表情严肃,沉声道:“很厉害,他是真懂,而且人家在这方面的研究,比我们透彻多了。”

  国内这一块儿,认知很简单,训练就是训练呗,没想的那么深,也没做过系统性的研究。

  这时,陈宇又道:“然后就是最后一个问题,也是最大的问题,你们的训练强度太低了。”

  这话一出,李秋平脸色微变。

  训练强度低?

  开玩笑呢吧,在国内这些教练,李秋平觉得自己算是训练很严格的那一批人,而且很多时候,真是往死了训练那种,练到球员叫苦不迭,经常抱怨,要死要活的。

  没想到到了陈宇面前,却成了训练强度低。

  “陈医生,我觉得我们训练强度挺大的啊,很多时候训练结束,他们直接都爬不起来了。”李秋平试着反驳道。

  陈宇摇头:“不,还是强度低了,至于你说训练完之后爬不起来,那更应该说是训练方式不对,没有把有限的体能用在正确的训练上。在我们看来,就算要进行高强度的极限训练,也应该是训练完觉得很累,感觉到体能被耗尽,同时会明显感觉到训练效果,而绝不应该出现趴在地上起不来这种情况。”

  NBA的训练强度一点儿都不低。

  像去年在魔术,普莱西往死了训练蒙蒂他们,也没见他们训练完累的动弹不了。

  正确的方式提升身体极限,应该是在反复的在极限边缘去试探,最终达到突破提升。

  李秋平没说话,陷入沉思之中。

  旁边李耀明翻译完,想了想道:“李教练,我觉得陈医生可能说的真对,我记得去年巴特去美国试训,当时媒体就报道过,说巴特根本跟不上人家的训练强度,这不就是差距嘛。”

  姚松平也若有所思的道:“我想他的意思是,我们所谓的训练强度高,只是看着高,实际上却是龙头不拉拉马尾,用力不对路,没用在正确的地方。”

  就那么多力气,你闷头跑步,跑了个昏天黑地,甚至于要吐血,而人家却能针对性的练很多地方,最终反映到赛场上,效果还不如人家呢。

  李秋平也醒悟过来了:“说白了,就是训练方法的问题。”

  地方省队的训练方法,和国家队的训练方法,那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很多时候都是瞎练,对成绩提升有限。

  陈宇也不知道几人在讨论什么,道:“我想你们肯定会说,人种之间是有差异的,但我认为就算有差异,差异也不会那么大,科学的训练,加上足够的能量支持,都应该得到理想的训练效果。”

  “这样吧,我结合实际,给你们讲一下。”

  球队训练,陈宇虽说不是一手管吧,但全程盯着,水平真不比尼尔森他们低。

  “那最好了。”李秋平急忙道。

  说归说,实际什么效果,也要看了才知道。

  “就你吧。”陈宇指了指场上一名6号球衣。

  身高应该有2米,是标准的小前锋身材。

  而小前锋的训练,就兼顾中锋的力量训练,还有外线后卫的灵活性。

首节上一节176/38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