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之王 第96节

第三部分,协调进攻锋线和接球球员的战术分配。不同战术之中,球员们的分配任务都是不同的,四分卫需要对整个进攻体系有着清晰的认识,然后做出正确而恰当的安排。

有时候,每一位球员的每一个跑动路线、每一个防守路线都是固定安排好的,一个萝卜一个坑,四分卫和其他进攻组球员都只需要按照计划,执行、传球、接球,这就可以了,这叫做体系四分卫,依靠的是整个进攻体系获利,真正的功劳都是教练组的。

但有时候,球场之上瞬息万变,接球球员按照路线跑动,而后自由发挥;进攻锋线根据防守解读,做出相对应的改变;同时,四分卫也必须相对应调整,改变战术,临时选择传球路线,将教练组的战术演变成为四分卫自己的东西,进一步分化出无数可能。

有体系四分卫,自然也有体系球员。

有的教练组喜欢体系球员,因为他们对战术的安排控制已达臻境,体系球员犹如他们手中的棋子,可以精准地达到他们的目标;有的教练则不喜欢体系球员,因为比赛过程中的变化太快太多太杂,他们站在场边束手无策,比赛终究还是需要球员来完成。

2005年选秀时,球探们认为阿隆-罗杰斯是体系四分卫,这直接导致了选秀顺位的一路下滑;但后来的事实证明,球探们看走眼了。

不过,不管是不是体系球员,战术手册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与战术息息相关,两万多种战术,绝对不是说说而已,这还仅仅只是开球之前的战术而已,真正投入比赛之后,那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NFL的比赛和NCAA比较起来,档次和层面截然不同,更不要说对抗强度、比赛强度和比赛节奏了。

对于新秀球员来说,进入职业联盟就好像从一个小房间突然进入了整个图书馆,眼前的信息,不仅庞大,而且错杂,完全让人应接不暇,不要说四分卫了,其他每一个位置也都是如此,如果进攻锋线或者接球球员,理解错误了战术,结果不言而喻。

就连其他球员都是如此了,更何况是负责战术安排的四分卫呢?

在橄榄球比赛之中,四分卫是进攻组之中唯一一位与教练组直接沟通的球员,教练的战术安排和防守解读,全部都第一时间汇总到四分卫这里。如果四分卫对战术了解不够透彻,甚至是乱来一气,那么这对于球队来说就是灾难性的。

即使陆恪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即使陆恪已经倾注了所有注意力,但站在庞大的战术库面前,他还是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

第120章.119 板凳生涯

NFL的比赛绝非易事。

在NCAA的比赛之中,更多依靠的是球员天赋。天赋更加出色的,就可以利用身体优势,完成传球、完成接球、完成推进,战术的位置往往退居其次,这也是无聚商进攻能够在大学赛场大放异彩的根本原因——无聚商,没有聚集商量,也就意味着没有战术安排,埋头猛冲。

但在NFL的比赛之中,天才和天赋就派不上用场了,战术的排列组合掌握了比赛的主动权。近年来,无聚商进攻在NFL赛场之上也取得了不小成功,但归根结底以来的还是顶尖四分卫对战术手册、对比赛节奏的掌控——战术,依旧是绕不过去的核心门槛。

进入联盟之前,陆恪就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但,一直到季前赛开始之后,这种感觉才渐渐变得真实起来,陆恪这才明白,自己还是太过年轻太过天真了。

两万种战术,运用在实际比赛之中,就好像是全新世界,恍然之中有种错觉,自己好像所有战术都不认识,庞大的信息量让大脑开始肿胀。

当然,陆恪仅仅加入球队三天而已,仅仅阅读战术手册三天而已,不要说掌握和理解了,就连第一遍浏览翻阅都还没有完成。他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慢慢学习。

更重要的是,战术手册仅仅只是第一步而已;战术口号,这又是不同的故事了。

“右侧平手枪管,F射手60蛇眼,3”。

这就是一句战术口号。在正式比赛之中,四分卫将根据场上情况,随时改变战术,所以,所有的战术都是暗号,外人无法解读的暗号。

简简单单的一句战术口号之中,包含了对进攻锋线、对外接手和近端锋、对跑卫、对传球方位和长度、对开球时机的所有安排。

想象一下,教练组通过耳塞将战术口号传达给四分卫,然后四分卫自己也不明白发生了什么,胡说一气;又或者是,四分卫将战术转达给队友时,自己都不明白意思,不然就是队友理解错误,那么这一档进攻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从战术手册到战术暗号,四分卫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

在正式比赛之中,即使是佩顿-曼宁这样的战术大师,防守组在场上时,他也必须拿着战术手册,坐在场下重温、了解,然后利用空档,快速思考、策划。更何况是新秀四分卫呢?

联盟之中还有一小部分四分卫,因为记不住战术,所有手腕之上会佩戴一个小小的特殊护腕,外面有保护壳,打开保护壳之后,就可以看到战术暗号的不同排列组合,在每一次进攻之前,他们可以先自己阅读一下战术,与教练组的战术安排相互印证之后,再布置战术。

汤姆-布雷迪在职业生涯后半段就是如此。

不仅如此,球队为了避免自己的暗号遭遇破解,每一个赛季,他们都会更新自己的暗号。这也意味着,每一个赛季的战术手册都是全新的——至少大部分都是更新过的。

每一年,联盟之中都有新秀四分卫因为记不住战术手册而惨遭淘汰。

作为落选新秀,陆恪进入球队的时间着实太短。战术手册的信息量太过庞大,即使是过目不忘的天才,也不敢说全部都能够记住和理解,更何况,这些战术都必须在比赛之中实际运用。

季前赛,对于球队来说,是演练战术、适应战术的过程;而对于陆恪来说,则是饥/渴的学习过程。

看看科林-卡佩尼克在第一场比赛的表现就知道了,“3:28”的惨败,仅仅只取得了一次任意球得分而已,全场几乎没有任何机会。

现在陆恪反而有些庆幸,他坐在了板凳之上。如果现在就把他丢到球场上,势必将会手足无措,估计比卡佩尼克还要更加糟糕,教练的战术安排都听不懂。

所以,板凳生涯,这也可以精彩绝伦。

季前赛继续进行,第二场,他们在主场迎战奥克兰突袭者;第三场,他们继续坐镇主场迎接休斯顿德州人的挑战。

撇开陆恪和JJ-瓦特在休斯顿的重逢不说,陆恪的最大收获正是来自于战术手册。

当初厚重繁复的战术手册,看起来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现在,陆恪却已经开始翻阅第四遍了,并且还是进一步的深入理解,整个成长是清晰可见的。

不仅如此,每一场比赛总是能够有更多的收获,发现更多的疑问,这促使陆恪开始主动寻找更多的比赛录像,以职业四分卫的视角,观察比赛战术的变化。

佩顿-曼宁和阿隆-罗杰斯的比赛是最为值得研究的,不仅仅是战术的排列组合,还有他们对于战机的敏锐嗅觉、对于战术的成熟运用、以及对队友的成功调动,有太多太多东西值得学习。

但,他们的比赛却终究不是旧金山49人的体系,又或者说,不是吉姆-哈勃的体系。陆恪可以加深对战术的理解,却无法运用于49人的比赛,归根结底,还是要回归自己球队的训练和比赛。于是,陆恪又在战术会议上找到了乐趣。

除了战术的收获之外,季前赛进行的同时,陆恪的日常训练任务依旧没有落下,每天坚持不懈的汗水付出,一点一点地收获回报,进入联盟之后,陆恪就犹如一块海绵一般,快速地吸收着知识和经验,迅速地适应职业联盟的节奏和氛围。

对于落选新秀来说,此前错过了两个月的适应时间,他们必须加倍努力才能跟上进度。

在第四周前往圣迭戈,客场对阵圣迭戈闪电之前,陆恪又一次完成了日常训练任务,再加上之前一次十四天的任务循环,陆恪现在又拥有了两个基础点数。

第一个基础点数,添加在了持球跑动之上,这项技术从六十九分,正式迈入了七十分,这也意味着,也许陆恪的对抗能力依旧不够,但口袋里的移动,他却已经不再是菜鸟肉鸡了。

第二个基础点数,添加在了闪避能力之上,六十分变成了六十一分,依旧没有本质的改变,但质变到来之前,量变的累积依旧至关重要。

距离陆恪与小七的第一次相遇,正式过去了一周年,整整一周年。在橄榄球巨星系统的作用之前,相比起一年前,陆恪的各项数据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整个人脱胎换骨,现在,陆恪的个人数据如下:

身体素质:64/100

精神素质:83/100

战术意识:70

意志力:80

速度:67

力量:49

加速度:63

首节上一节96/166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