娇宠田园:农门丑妻太惹火 第30节

  想起今天景玉父子俩不去三湾庙烧砖了,说是要上山,余氏又叮嘱了萧景玉一句,让他小心点。

  这边萧景玉听话的点了点头,他身边的李木槿慌了,她是打算跟着余氏去赶集的,今天要是不去就要等到大后天了。

  大屯集每逢三、六、九日有大集,李木槿不想等到下一个大集,蹭一下站起来,看向余氏,“奶,我想和你一块去赶集?”

  突然听李木槿这么说,余氏一愣,遂看向她炯炯的眼神,低头看了萧景玉一眼,见他没反应,余氏才应了一声,“要赶集赶紧走。”

  可怜的孩子,以前在老李家的时候肯定没有去赶过集,余氏叹息一句,先走了出去把那些草筐给收拾好。

  “这些碗筷,我来收拾就好了,咱奶急着赶路,你快去吧。”

  见余氏同意了,李木槿很是惊喜,看大家伙都吃完饭了,她打算把这些碗筷以最快的速度收拾出来。刚动手,杜氏就伸手拦着她,说道。

  杜氏的好意,李木槿并未拒绝了,不过还是帮着她把碗筷给端到厨房里。

  刚从厨房里出来,萧景玉站在院子里那一棵一人粗的桐树下,喊了她一声。李木槿听到他的喊声,走了过去。

  “给,这枚铜钱你拿着,看到自己喜欢的就买些。”

  李木槿刚站好,手就被萧景玉拉了起来,还没有反应过来,手里就多了一枚正面印着永隆三年,反面雕着牡丹花的铜钱。

  这枚铜钱比那些只印有永隆年号的一文铜板大上两圈,正是昨天余舅爷随的礼,望着手心里的这枚铜钱,李木槿呆呆的看向萧景玉,把手指握了起来。

  “嗯,那我和奶就先走了,你要是上山的话小心些,中午早点回来,我有事和你商量。”

  李木槿被这一枚铜钱感动的心里暖暖的,说起话来也轻柔了很多,正羞赧着,一道突兀的声音插了进来,“走了,磨叽什么呢。”

  开口说话的是等在门口的萧景良,他去县里上学,正好路过大屯集,每次逢集他都会等着余氏,帮余氏拿东西。

  两人等在门口,见李木槿久久不来,他没好气的朝李木槿喊了一声。

  刚喊完,站在一旁的余氏,扬起手在他胳膊上拍了一下,“忒没规矩,她是你二嫂,怎地这么没礼貌,读书读到狗肚子里了。”

  余氏虽骂着萧景良,可心里仍旧疼爱这个孙子的,黑着脸小声训了两句,做做样子罢了。

  “我走了。”

  萧景良不喜欢她,李木槿心里头明白,他说出这样的话,只不过心里不平衡罢了。她才不跟一个小屁孩计较,再者小屁孩也没有多少恶意。

  跟黑着脸瞪向萧景良的萧景玉说了一声,她大大方方的朝门口走去,走到门口,把余氏背上的草筐全都接了过来。

  “小凡在家里陪着小辉玩,好好听话。”

  刚要走,看着李木凡单独站在院子里孤零零的,李木槿才意识到把他给忘了。朝他喊了一声,见他漫不经心的点了点头,李木槿没多说什么,转身就走了。

第一百一十二章 她得尽快挣钱才行

  往西走出了村子,拐弯往南走,大屯集市和舞阳县都在那个方向。

  三人一行,萧景良和李木槿的步子倒是很快,但为了配合余氏,他们俩慢悠悠的走着。

  现在时间还很早,村子里许多人家的厨房烟囱上将将升起灰白色的炊烟。

  “小槿,这一块地是咱们家的,你记住了。”

  出了村子走了大约有一里地的距离,余氏突然停了下来,指着路边的一块地,突然跟李木槿来了这么一句。

  他们家的地?李木槿一眼望去,隔开这一片庄稼地里的田埂,这一块地差不多有三亩,应该是萧家全部的地了。

  “奶,我知道了。”

  这个时代,因为各种因素,粮食的产量并不高,丰收年一亩地亩产小麦撑死产出四百斤粮食。

  好在他们这个地方地处越国中部一带,一年收两季粮食,秋季可以种玉米、红薯、花生、大豆,大多数人家为了生存,种玉米和红薯的居多。

  这样以来,三亩地一年下来也好几千斤粮食,可这种地是要交税的,每年上缴四成的粮食。为了方便收税,朝廷规定按一亩地一年量产八百斤来收,也就是说一亩地要交三百二十斤粮食。

  不仅如此,上缴的粮食只要小麦和玉米,为了避免百姓们偷奸耍滑只上缴玉米,朝廷又规定上缴的粮食中,小麦必须占六成以上,也就是一亩地每年交一百九十二斤小麦和一百二十八斤玉米。

  自然,你要是家里有银钱,也可以按照市场中小麦和玉米的价格以银钱相抵。

  这缴税看天吃饭,就以萧家来说,三亩地生产的全部粮食本来就不够一家人糊口,又要缴税,那只能紧巴巴的过日子。要是遇到天灾,那他们一家就不用活了。

  更何况,他们家还有一个在县里读书的小书生!

  其实这三年来,萧家的日子比之前好过多了,因为萧景云被征兵,家里的赋税减少了两成,要不然,萧家到过了年家里就没粮食吃了。

  李木槿一路走,一路想着,越想,她越觉得她得尽快挣钱才行。

  “姐,姐……”

  正想的入神,突然李木槿竟听到了李木凡隐隐的喊声,本以为是出现了幻觉,转身往后面一眼,可不是李木凡背着一个大竹筐,慢慢跑着,一边跑,一边喊着她。

  “咱们等等他吧。”

  三人中,余氏年纪大了,耳朵不好使,没听到李木凡的喊声,见李木槿停下,没有往前走,她也停了下来,跟一旁的萧景良说道。

  而萧景良早就听到李木凡的喊声了,但装作没有听见,不过听到余氏喊他,他也停了下来。

  “你咋来了?”

  望着跑得气喘吁吁、满头大汗的李木凡离她还有三十来米的距离,李木槿开口问了一声。

  “我、萧二哥让我来把这几只野鸡弄过来,看看能不能卖掉。”

  前天他们两个去张家桥西边的河沟里打了十六只野鸡,给了乔氏两只,昨天喜宴宰了三只。

  送给了萧河山家两只,余舅爷走的时候,也捎了两只,还剩下七只。这七只,李木槿的意思褪了毛晾晒起来风干,以后留着吃。

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屯集市

  谁知道萧景玉竟让李木凡给送过来拿到大屯集市去卖。现在天气冷,那死掉的野鸡看起来还不坏,那就卖卖试试吧。

  实在卖不掉再弄回家褪毛风干。

  想到这儿,李木槿上前拍了拍李木凡的肩膀,“走吧。”

  说着,她拉着李木凡往前走去。

  大屯集市要是脚程快的话,两刻钟就到了,可四个人一行走了三刻钟,到了集市。摊子已经摆上许多。

  “好了,东西放着吧,你赶紧去上学吧,别再迟到了。”

  余氏知道她脚程慢,拖累人,所以每一次和萧景良来的时候,她都会提前半刻钟。现在太阳都升老高了,余氏害怕萧景良晚了。

  刚走到大集边上,她就让萧景良先走。今天有李木槿和李木凡在,他也没有犹豫,把手中的四个草筐给了李木槿,他就走了。

  跑走了!

  “这孩子都这么大了,还毛毛躁躁的,”见萧景良背着这么大一个书箱跑得飞快,余氏脸上露出笑容,无奈的摇了摇头,接着转回头来,扫了李木槿一眼,“好了,咱们赶紧走吧,别晚了,占不住好位置。”

  说完,人已经迈开步子往大集中走去。

  大屯集市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集市,因为这里没有一栋建筑,集市是露天的,所有的商贩都把东西摆在地上贩卖。

  集市背靠一座低矮的山丘,地面是一片石荒地。这个集市大约在三十多年前形成,因越国没有乡镇级别的划分,所以百姓们买卖东西都要去县城里。

  可在县城里卖东西,不管是在任何地方都要缴纳赋税,这个时候的生意不好做,赋税又重。

  没有办法交不起赋税的百姓们只好拿着东西在县城门口卖,这一卖,争相效仿的人就越来越多。

  久而久之,那些商贩在城门口做生意,严重影响了县城的交通。且城门口就那么一丁点儿地方,人又越来越多,所以争抢摊位的事件几乎天天发生。

  有人打架、影响交通,不管是哪一样,官府都不能坐视不管。可管了有一段时间,耗费了那么多精力不说,情况还没有转变,鉴于此,官府只好把那些商贩们赶走。

  商贩们没了做生意的地方,可生意还得继续做啊,他们又不傻,只好另找一个地方代替。可县城四周都是庄稼地,他们可没有那个胆把人家的庄稼地踩踏成一个做生意的场所。

  退而求其次,这块石荒地就成了他们选中的目标。不过这里虽是石荒地,可是地方还算宽阔,离舞阳县城也不算远,于是乎,集市落成,发展至今。

  至于为何叫大屯集市?那是因为这个集市离前面那个村落最近,而那个村落名叫大屯村。

  大屯集市现在算得上舞阳县最大的一个集市,所以很是热闹,集市上卖什么的都有。各种山里的干货,去年晾晒的干菜,还有腌的各种咸菜,各种小吃,还有粗布、各种绣品……

  这里卖的东西,李木槿虽然看不上眼,但这里的热闹程度完全超出了她的想象。

第一百一十四章 恭喜啊,余大娘

  印象中,她记事起就没有来过集市,一来家里人不愿意带她出来丢人,二来她自打懂事以来对自己的容貌就很自卑,不想自己被人指指点点。

  至于不记事之前来没来,她自然是没印象的。

  余氏领着两人走到集市最西边,那里人流少一些,不过这里基本上卖的都是草木类做成的商品。有桌椅板凳,蒸笼锅盖,蓑衣斗笠,锅碗瓢盆等等,只要是家中厨房或者农忙所用的工具,这里都有。

  不过这么多商贩,贩卖草筐的居多。草筐不难做,简单的手工活而已,价钱也便宜,辛辛苦苦做成的大草筐,一个才卖三文钱。

  好吧,三文钱能买三四个鸡蛋了。

  再说了,十个草筐要是一上午卖掉还值三十文钱呢。杜氏绣那么一件绣品,一个月绣完,才能得一百文钱!

  他们来的时间还不算晚,一来到找了个差不多的位置。余氏自打有了大屯集市就在这里卖草筐,如今也三十余年了。

  这里的人不少认识余氏的,她一来,四周的商贩们纷纷热情的跟她打着招呼。余氏脸上乐呵呵的朝他们摆摆手。

  “余大娘,这俩孩子是谁啊?看着怪眼生的。”

  喊话的是余氏选中小摊对面的一户人家,那女子拉着架子车来的,一车各种类型的草木制品,人穿着一身得体的粗布薄袄,年纪四十来岁,一米五的个头,白胖白胖的,倒是个有福气的。

  “这个是我孙媳妇,这个是她弟弟,姓李。”

  那妇人问,余氏就指着李木槿和李木凡回了一句,一边回着,一边忙活着把草筐摆开。草筐虽大小一样,一样的材料,可总有一些人喜欢凭借着自己的眼光挑挑拣拣,选出他自己中意的来。

  “呦,原来是新孙媳妇啊,恭喜啊,余大娘。”

  她来自杜家庄,认识杜氏,村里的婆娘们没事儿就喜欢聊些八卦,不管是村里娶进来的新媳妇,还是嫁出去的闺女,她们都会把人家家底掏出来说说。

  萧家的情况,她虽然不全了解,但也知道的八九不离十。看样子那丫头应该是萧家二郎的媳妇。不过她可是听说萧家二郎长得那叫一个好,怎么娶了这么一个黑的跟块碳似的丑八怪。

  小杨氏恭喜了一句,随即瞥了李木槿一眼,撅噘嘴。都说萧家穷,这穷的只能娶这样一个媳妇了。

  叹息一声,小杨氏开始扯着尖细的嗓子吆喝起来。她人虽小,这吆喝起来精神的不得了,不一会儿就卖出了一个竹箅(放在大锅中蒸馒头、馏饭的,象形字篦子,梳头发的)。

  李木槿这边,他们把草筐摆好之后,都过了一刻钟了,竟没有一个人前来问津。

  瞥了一眼坐在石墩上的余氏,只见她不急不躁的,还拿出随身携带的针线筐纳着鞋底儿。

  这一刻多钟都没个人来问,这草筐什么时候才能卖掉啊,

  眼看着对面那个胖婶子卖掉一个物件又一个物件,李木槿便急了,看了余氏一眼,又看了一眼守着那几只死掉野鸡的自己弟弟。

第一百一十五章 卖草筐,三文钱一个!

首节上一节30/55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