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亮剑搞军工 第190节

  家里人的情况他早就非常清楚。

  但是这个合作不能让他这个黄色面孔的人去谈,因为这可能会让流氓鹰的某些人产生不必要的猜疑,马致远就等著团队去谈判购买专利,然后被黎明研究院的人拒绝,并且很快推出了一款基于集成电路的新型彩色电视机,在技术上面更加先进,变成了625线的最新款!

  这些技术马致远都是非常清楚的,当初他注册的第一代彩色电视机只是352x288分辨率的初始版本,经过几年的发展,马致远才慢慢推进到了525线的水平。

  现在黎明研究院拿出来了625线,自然令Vision的谈判团队大吃一惊!

  他们慌乱中,对于这个技术感觉完全没有抗拒的心理,对于黎明研究院终于提出了合资生产的要求。

  通过技术合作,双方共享市场。

  经过了十几轮漫长的谈判后,终于达成了亚洲市场三七开,黎明研究院占七成,Vision占三成,欧美及其他市场五五开,双方各自一半的战略合作协议。

  在东大、建设一座年产千万台规模大型的电视机生产工厂,而北美的Vision工厂则直接生产新型号的电视机作为旗舰产品。

  在东大的羊城,黎明研究院负责工厂的建设场地和基建工作,Vision负责提供生产线设备。

  双方生产使用的集成电路主机板,全部由羊城的工厂生产出来,运输到北美进行组装。

  北美的工厂销售北美和南美两大洲,羊城的工厂则销售亚欧。

  为了确保双方生产的质量一致性,双方采用同样的流水线作业标准!

  而工人工资方面的巨大差异,双方最终也达成了一个折中方案,羊城工厂的工人工资按照北美的百分之八十计算,但是多出当地工资的部分,百分之八十变成羊城地方政府统筹财政收入,剩下的百分之二十作为奖勤罚懒的绩效奖金,推动本地的工厂管理制度的改变。

  而股东方面,变成了羊城地方出地和建设占股三成,黎明研究院技术占股二成,Vision占股五成的架构。

  在这样的巨大利益驱动下,流氓鹰的那些职业经理人见识到了什么叫做基建狂魔的速度,仅仅三个月的时间一个巨大的工厂拔地而起,然而这还不是令他们恐惧的事情。

  最让他们见识到东大巨大威慑力的,是配套的几千工人也几乎同期就培训完好,在设备到厂后,经过一个月的调试使用,立即就开始形成了量产的水平!

  第一个月,产能就完成了80万台生产任务,第二个月直接突破百万台,第三个月实现了三班倒生产,月产量成功突破125万台!

  远远超过了年产千万台的标准!

  如果仅仅是速度,这还不算什么,令人惊异的是从质量抽检来看,东大羊城的这个工厂质量水平已经超过了同期小幅改造后生产的北美工厂!

  这就证明羊城地方招收的这批工人素质远超想像,比起北美的蓝领工人来说无论责任心和技术水准还是工作热情,都已经超过了他们。

  他们没有看错,这些工人,都是职业技术学院培训的电子专业的大专学生军,虽然说他们现在仅仅是两年的培训,但是无论是焊接技术还是组装技术,都有将近三个月的实习机会,对于电视机生产这种相对来说技术含量不高的工种,这些年轻的高等教育下成长起来的技术工人,远超过北美的同行大多是高中水平培训的蓝领。

  毕竟这是对外合作的第一个工厂。

  任重都亲自关注著这个工厂的一切,在他看来,潜龙计划放出去的最成功一个,现在终于开始反哺回来,那肯定不能让这件事搞糟糕了。

  所有的一切都要高标准去完成,形成以后合作的惯例。

  这不仅仅是确保整个项目的成功,而且任重还希望将西方的流水线生产,能对现在流水线模式在国内还没有形成主流的工业生产现状造成冲击。

  哪怕任重在军工产业率先推广了流水线生产,使得军工的效能高得惊人,但是在民间,缺乏对军工企业近距离了解的民间资本工业工厂,现在还是比较传统的一套。

  军工企业不太方便让民间参观和学习,但是这样的电视机生产厂,任重觉得正好作为一个示范!

  所以在这方面,任重都为这个工厂的生产模式和流水线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让他的生产组织方式更加接近于主世界现代化工厂流水线生产模式。

  比起Vision北美工厂的管理更加胜出一筹。

  这样对于那些从Vision派驻过来一起协作的经理层和工程师,对于东大在这方面的生产管理水平自然生出敬畏,一点都没有感觉自己有什么优越感。

  这样双方的合作就非常的顺畅,源源不断的电视机产品开始大规模通过远行级滚装货船运往欧陆!

  这种更加先进一代的电视机,很快就在欧陆引发了抢购的热潮。

  远在雾都发展的刘家义,同样借助融资将收录机发扬光大后,再度寄出了录像机这个新的爆炸式产品,征服了英伦的金融界和科技界,让goldenstar公司同样变成了欧陆一代的科技明星!

  由于他的录像机技术同电视机可以同步升级分辨率尺寸,这样就成为了电视剧生产厂家的新宠,可以直接通过录像机拍摄转为电视节目,极大降低从电影拍摄方式再转录成为录像带的麻烦,成本方面也降低了太多。

  而且,通过开发出来面向家庭使用的简易录像机,成为电视机、收录机之后,中产阶级阶层第三样娱乐电子产品。

  而且这个东西的价格比前两样要贵很多,是goldenstar当下不折不扣的暴利产品!

  正是因为有了这两样杀手锏产品在手,goldenstar俨然成为Vision一样的科技明星,两家企业一时瑜亮,都是科技界冒出来的大黑马!

  电子工业行业,除了这两家外,第三家潜龙计划的出色成功者是携带微波炉技术在高卢创业的李嘉邦,他创办CoCo Digital公司,同样在欧美打开了市场,成为微波炉行业的第一品牌!

  由于技术的进步,他将微波炉从饭店、航空公司等高端地方销售5000美刀的产品,变成了一千美刀以下的家庭电子产品!

  所以李嘉邦同样成为了数十亿美刀销售额的新起之秀。

  除了这些,电动剃须刀、洗衣机、电风扇、加热扇、空调这些家电产品,现在也被带出去的潜龙种子,分别欧陆不同国家做出来一定的规模。

  虽然没有上面三家那么显赫,但是同样形成了市场的技术领先者,开始进入快速成长阶段。

  他们成功吞噬著主世界中那些电子巨头们的发展市场空间,像Phil,simes,honeywell这些原本就要大放异彩的企业,眼睁睁看著一个个个人创业者异军突起,开始了新一轮电子产业洗牌的大争之世!

  正因为有了这些名噪一时的技术创业者的成功,西方列强感觉在电子工业方面,同东大现在算得上各有千秋。

  哪怕是在电子信息方面、火箭技术方面现在有些落后于东大,但是在家电产业方面,他们还没有看到东大有一款真正可以销售世界的产品出来。

  这让他们还觉得可以竞争一下。

  不过,由于东大现在消费能力弱,现在的电子产品中,除了电晶体收音机开始朝著家庭普及,电视机这些东西哪怕是十几个大城市现在都有了电视台直接广播电波方式开始走向电视媒体发展的道路,但是开始阶段,普通人是无法消费得起这样相对昂贵的产品。

  好在这个时空中私人资本并没有被收缴,所以大约还是有几百万家庭具有相当大的购买力,为彩色电视机内销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羊城的电视机厂建成投产后,境内销售,品牌就叫住羊城电视机彩色电视机,在国内也开始了销售。

  按照这个时空1:3的大致汇率,国内的彩色电视机15英寸卖1500元,17英寸的卖2100元。相对于普遍工资收入月薪还在百元以下的国内家庭来说,这个价格当然是天价。

  但是对于保留下来的民间资本拥有者,这个价格就不算啥了,所以国内销售的电视机,很快就成功月销售十万台的水平,让原本以为主要靠外销的Vision管理层都有些惊喜,随著在亚洲市场的不断开拓,他们发现原本以为这个市场比较小,结果加上内地市场后,亚洲市场起码也有二三百万台的规模!

  在实现产销几乎直接平衡后,嗅到了亚洲市场巨大机会的Vision董事会,催促著公司同东大继续合作建设第二座电视机工厂。

  而这一次,他们希望工厂放到魔都一带,这样,可以缩小同东亚销售的运输时间。

  羊城的工厂,未来以东南亚、南亚和欧陆为主。

  看到了未来巨大前景,魔都第二座电视机工厂同样是千万台规模的厂区规划,但是前期的产线可能先做到500万台。

  等著东亚市场慢慢发育起来后,再进一步增加产能。

  按照Vision董事会的规划,在建设好第二座东大的电视机厂后,现在的Vision和合作伙伴的电视机产能几乎要占全球一半了!

  这样一来,未来电视机产业方面,Vision就毫无争议的成为了全球领导者。吃下电视机产业最好的一大半蛋糕。

  由于新旗舰的推出后,Vision老款产品降价形成产品矩阵,顺势把黑白电视机的生存空间又压缩掉了不少。

  好在整体市场在扩大,黑白电视机份额减少,总量还没有减少,生产黑白电视机的厂家还可以维持下去,继续扩大整个电视机产业的整体市场,比主世界历史时空更加快速就来到电视为王的新时代。

  在这个过程中,任重同陈先生深入交流了几次,有了任重的指引和电视机产业的蓬勃发展,陈先生说服了东南亚地区的同伴,在亚洲区域内开办亚视台,同司徒先生合作在北美开办了星空台两个电视媒体。

  其中亚视台先期在港澳和东南亚以有线台方式发展,等任重把电视卫星发展出来后再发展上星的卫视台方式,覆盖全亚太地区。

  而北美区的星空台,则深耕有线电视事业,未来发展方向就是成为一个融合有线电视和有线宽带网络的巨头。

  同样,这个媒体还是华人面向世界发声的喉舌,有著任重的背后支持,陈先生在航运发展的黄金时代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得益于先知先觉指引,亚洲船王不出意外的话就会落在陈先生头上。

  对于这样真正心怀故国的巨子,任重是不遗余力支持他们的发展,这样不管如何,在海外我们始终有坚强有力的盟友。

  就像现在,陈先生一样开始大量反哺国内,在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方面大批量投资,对于他来说,只要不赔钱能帮助内地的发展,那就是支持。

  投入内地的资金陈先生也没有考虑撤出,未来盈利的话,他就持续帮助发展教育方向。

  正是因为这样双向奔赴,所以不管内地还是陈先生发展都很好。

  潜龙计划以及海外华人领头羊们的发展,开始启动了内地对外开放的先河,开始撬动了内地工业大发展的一个契机。(本章完)

第393章 半开放的窗口和崛起的第一次工业浪潮

  由于外部世界的原因,现在东大的整个外贸结构,主打一个劳动密集型,食品和服装作为龙头一直在稳步发展中。

  同主世界历史时空中开放的起点不一样的是,由于前面社会变革的渐近式,社会投入资本不少,让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并没有像主世界那样最初是靠海外的资本带动,而是从任重最开始推动服装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从服装到周边慢慢发展起来的。

  包括食品工业也是类似,有了几家龙头企业的带动以后,开始在这些龙头企业的影响和示范下,聪明资本就跟著这个大方向去走差异化多样化的路径,成为骨干龙头企业产品矩阵的补充。

  随著一行行产品质量标准的颁布,这些产品的基本质量都需要在地方质监部门的抽检管控下,这样一来,产品整体质量控制就保持相当高的水准。

  假冒伪劣产品很难找到生存的空间,哪怕这个时空没有那么多信息化的手段,但是网格化这种最基本的管理,让所有的工厂都无可遁逃,全面落入到地方质监体系管理之下。

  这样一来,非常奇异的出现了一个低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沿海产业带,成为了早期内地出口的主力军,并且吸纳了第一批劳动力到沿海一带工作。

  加上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的大规模基本建设,在解放后第一批庞大劳动力出路上,一下子都找到了用武之地。

  这个不完全是任重可以计划到,但是到今天二五计划要收尾的阶段,整个社会都洋溢著拼命干两年,再创新纪录的氛围。

  四万万同胞,不是在学校,就是在工地上,在田野中,在工厂里!

  没有内耗的掣肘,没有陈规陋习,监察和审计制度的实施,也让主体企业和工厂各个层级都在透明的第三方督查下成功运转,保持了货币自主化和配额式有限兑换的开放,就像打开了半边的窗户。

  不过在大举办学后第一批的技术型专科学生开始毕业,大批量的职业技术学院学生,首先充实了国内各大企业的相关岗位,成为航空、钢铁、机械、电子、化工、造船等大型国有企业的新鲜血液,支撑这些支柱性企业的发展。

  同时,也有部份人力可以抽调出来,开始提升国内外贸产业的结构,首先是电子工业方面,由于有著黎明研究院的诸多成果加持,任重在推动潜龙计划同外贸的升级进行初步的融合和示范,随著Vision的成功,后续goldenstar、CoCo Digital这些散发出去的种子也分别找到了东大,采用同样的合作模式,从黎明研究院获取了新一批的技术重新走上腾飞的道路,这一下子让很多闻著味道,先知先觉的西方资本开始进来试探。

  柴油机行业和工具机行业率先出动。

  高山中立国的苏尔寿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同黎明研究院动力研究所谈成了一个一揽子柴油机发展计划,主要关注到动力柴油机市场的发展,双方在车用柴油机和船用柴油机方面一连签署了十几个型号产品的合作项目。

  另外在离心机、工业泵方面,苏尔寿也拿出了当家产品出来合作,主要面向的就是亚太市场。

  其中很大一部分瞄准了东大如今蓬勃发展的船用柴油机。

  当然,任重也不在意,有了苏尔寿后,可以更新动力更快一些,由于研究的型号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成熟的款型,更新到实用状态转换的时间很短,让小型3000吨及以下的运输船一下子就有了更加优异的动力包。

  因为新款的动力包动力差不多的情况下,油耗要低了很多,相对来说,同样的旅程,可能油耗方面要低百分之十左右,这样一来运输船的竞争力就更加的突出了。

  除了便宜可靠耐用,如今还多了一个油耗低,运行成本低的优点。

  这样的合作对于双方来说,都是双赢,所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奔跑在成功道路上。

  紧接著奥匈EMCO集团也通过某些中间人的介绍,同黎明研究院工具机研究中心开始合作,在我们具有绝对优势的数控工具机技术面前,EMCO成为我们突破欧陆市场的桥头堡。

  我们输出技术在EMCO集团创建的工具机生产线,很快就凭借在欧陆布鲁塞尔机电展会上面的惊人表现异军突起,从一个欧陆三流工具机企业一下子获得巨量订单,直接垄断了欧陆目前最高端的数控工具机市场,一跃而成为欧陆工具机新贵。

  为了尽快将这些工具机订单变现,单独凭借EMCO的生产线显然不现实,所以这些订单大部分都以OEM方式在东大生产后运输到全世界,让北美的哈挺(Hardinge)公司都坐不住了,他们拿出了看家本领车削中心出来,同黎明研究院工具机中心达成了技术合作,在北美和东大分别生产数控化车削中心和新型数控化工具机,直接吞噬北美工具机市场巨大的发展空间。

  这种成功项目越多,对于国外的资本来说,吸引力就越大了。

  这样,在没有提供什么优惠政策条件下,东大就实现了部分行业同西方的接轨和相互成就。

  当然,所有的这一切不是凭空得来的,从Vision到goldenstar、CoCo Digital到苏尔寿,成功都不是靠某个人吹牛或者关系,哪怕是潜龙计划放出去的种子,他们其实在合作过程中都是顺势而为,根本没有刻意推动。

  正因为是有了这些黎明研究院体系做出来的领先技术,花开之后,自然招蜂引蝶,让资本为之折腰。

  只有持续不断创新技术,不遗余力去搞新产品,才有能力去开拓新市场,只不过现阶段的东大在蓝星上刚刚从积弱百年重新崛起,很多事情都没法直接出手,所以才不得不同列强的资本合作去打开他们的市场。

  不过,随著东大技术在全球的影响力慢慢提升,现在这些标签上就明明白白写著黎明研究院旗下研究中心的新产品逐渐渗透到列强的方方面面,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后,接下来东大也会在品牌方面开始强势积累和输出,现阶段还是先苟一波,把第一轮工业化全面发展阶段渡过。

  现在东大比起主世界改开时期来说要强很多,不但有便宜的地价和工厂建设成本,而且还有自己独特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合格的技术工人,高效的建设速度,直接将建设新工厂的成本压低一半左右,另外人工费用也比国内压低了百分之二十(这还是大头被地方政府征收过去,相当于作为地租的一部分补偿性收入),这样里外里计算下来,如果规模够大,在东大的发展比其他地方要优异得多。

  如今是两大阵营争锋,东大谁也不靠,超然自成第三势力,首长三个世界的论述没变,这样打开第一世界市场的大门,其实已经等于是打开了全世界的大门,保持著我们的的金融不让资金自由流动,确保早期弱小的金融不受外界太多的干扰。

  等于是打开了产品进出口贸易的窗户,却在窗户上面锁上了金融外汇的安全护栏。

  引导著一个个产业开始走出去引进来,慢慢形成良好的循环,虽然说有些电子消费品现在内需不大,但是这只是眼前,随著经济发展,任重相信要不了几个五年计划,等到第一轮工业化浪潮涌过,第一批工人就会成为先富起来的人。

  但是这些产业现在都没有成大气候的可能性。

  任重清楚,在整个世界的经济还没有发展起来的条件下,消费性的产品市场无论如何都比不过生产型的产品。

  按照这样的朴素逻辑,国内的第一轮工业化浪潮,以小工厂的设备为主。

  由于放开了地方大部分工厂的审批建设权限,除了污染性强的小钢铁厂、小化工厂、小水泥、小火电等行业不允许发展,其余如纺织厂、食品工厂、修配厂、农机厂、酒厂.等等民间衣食住行相关的中小型企业,都不禁止,各个地方按需发展。

  这样一来,各地公私合营资本建设起来的工厂需要的生产线、工具机这些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内需市场,让国内的工具机行业开始了大规模爆发式发展。

首节上一节190/260下一节尾节目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