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科技帝国 第385节

看电影的师生们再也笑不出来了,他们偷眼看着蔡元培,只见他脸色铁青,过了许久之后,蔡元培一摆手,电影放映员关闭了机器。操场的灯再次亮了起来。

“诸位,观感如何?还想不想再看下去?”蔡元培冷冷的道。

满场鸦雀无声,师生们都屏住呼吸,不知道这位新上任的校长想干什么。

蔡元培拿起一个本子:“我上任伊始,就三令五申不许师生**、吸毒这里面是全部犯禁的师生名单,既然犯了校规,就别怪我无情所有犯禁的师生,名单将公布在报纸上,同时送达各位的家中”

一石鸡起千层浪,师生们本来以为会是罚款、开除之类的处分,没想到蔡元培更狠,居然要通知家属和报馆,这种事情私下里不过是些风流罪过,但是公开之后就会身败名裂

北中国的风气极其保守,更准确的说是极为虚伪,很多事情乌七八糟的事情都是做得说不得一旦闹的满城风雨,学生们就等着被老爹打断腿吧,教师家里恐怕也要鸡飞狗跳墙,而且丑闻公开之后,再想在官场上谋个差事也难了

蔡元培这一招是打算把他们往死里整

偌大的操场顿时一片死寂,没人知道蔡元培的本子上到底有谁的名字,也没人晓得他到底知道自己多少的丑闻,但凡是有这种癖好的师生心里都在打鼓,心都要跳出xing膛。

“狎ji同游是中国传统,文人风雅事,纵然见诸报端,又有何损?”辜鸿铭大喊道。

众人都对他怒目相视,这个生在南洋学在东洋出仕在北洋的魂血鬼子,当然可以不在乎名声,反正这厮既不想当官,年龄又大了,魂一天算两晌,别人还想有个前途出路呢你想死,也不能拉大家一起陪葬啊

辜鸿铭的名声极大,学问更好,精通十多种语言,拥有十三个博士学位,不过他在国外的名声远远比在国内大。西洋人都说,到北京可以不看三大殿,但是不可不见辜鸿铭。但是在北大,他却被看做是异类,现在已经是民国三年了,他还留着一条亚麻色的花白辫子。而且辜鸿铭极为保守,把纳妾、裹小脚、狎ji都看做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所以他压根就不在乎把自己逛八大胡同的事情登载在报纸上。

古人说,无欲则刚辜鸿铭早已成名就,声震海内外的大学者,年纪也大了,更没有官瘾,更是宇内闻名的狂生,他自然不在乎世俗中的名声。但是北大师生上万人,谁能和他比?他不在乎前途和出路,别人谁敢不在乎?

“汤生先生说的有理,这狎ji本来就是中国传统,如果大家的看都和汤生先生一样,那我就通知报馆排版印刷了另外,我会派人挨家挨户的通知各位府上如果没有异议的话,我就告辞了”蔡元培晃晃手中的名册,冷笑着道。

看到蔡元培要来真的,北大师生顿时慌了手脚,几个在电影里露过脸的学生冲到蔡元培跟前,膝盖一软就跪了下来。

蔡元培怒道:“站起来我没有软骨头的学生”

学生们哪敢起来,抱着他的大腿苦苦哀求道:“校长,我们知错了请您网开一面”

蔡元培厉声道:“给我站起来说话”

学生们彼此相视之后,壮着胆子站了起来,再次苦苦的哀求,死活不敢让蔡元培离开。

过了许久之后,蔡元培的神情有些和缓,他叹了口气道:“我也不想把事情做绝既然你们知错了,回头私下找我,写一份保证书给我,如有再犯的话,我绝不轻饶”

说罢,蔡元培冲着全校师生大吼道:“所有人都给我听仔细了,凡是犯禁的师生半个月之内把保证书交到我那里去如果逾期不交的,那就别怪我不讲情面了?听见了吗?”

“听见了”师生们战战兢兢的道。

“声音太小,我听不见”蔡元培冷冷的道。

“听见了”全校师生扯着嗓子狂吼,声音响彻夜空。

分割线

“鹤卿,你好手段啊”辜鸿铭哈哈大笑。

蔡元培拱手道:“多谢汤生兄配合蔡某感铭五内”

辜鸿铭摇头晃脑道:“我说的是真心话,这狎ji同游算什么罪过?登载报刊也是风流韵事,我是不在意的鹤卿,经你这么一弄,北大风气顿时大变,学生们也老实了许多,呵呵,都怕被老爹知道打断狗腿想不到你一个两榜的进士翰林院的编修,居然还有这捣鬼的本领”

蔡元培笑道:“这可不是我的计策,再说了,我到哪里找人拍照片、拍电影?这是柴大总统的安排,他这一招以毒攻毒,算是把北大师生的毛病治好了”

辜鸿铭一撇嘴:“堂堂的大总统,居然行此诡道,不是好人”

蔡元培对他的性格非常了解,哈哈一笑道:“柴大总统还和我说起过你呢”

“哦?背后说人,不是君子所为他说我什么?”

蔡元培笑着道:“柴大总统说,汤生先生真性情奇男子,虽有外国血统却是地道的中华男儿,不单单学问好,更有一腔的热血和一根打不断的钢筋铁骨他还说,别看汤生先生脑后有根辫子,但是他的辫子只在脑后,而大部分中国人则在脑子里有根辫子,比起汤生兄差之天地另外,柴大总统还知道汤生先生当年骂慈禧的诗‘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大总统说,汤生先生的保皇非保大清皇帝,而是保华夏纲常名教和五千年绵延不绝的文明”

辜鸿铭听的心中得意,似乎是吃了人参果,三百六十个毛孔都开了,浑身无一处不舒坦,他也哈哈笑道:“柴大总统知我,看来我误会他了,他还是个好人”

蔡元培继续道:“大总统说,别看汤生兄现在留辫子,其实早在大清的时候,他就剪过辫子,他思想早就已经维新了”

辜鸿铭突然笑容敛住了,他瞪眼道:“我当年剪辫子根本不是为了什么维新,我那是把辫子当作礼物送给一个姑娘,风流韵事罢了,和什么维新扯不上半点关系这个柴东亮,还不是好人”

蔡元培指着辜鸿铭,无奈的笑道:“汤生啊汤生,真不知道该怎么说你”第三百四十五章 骨头爱上狗(第五更求月票)

蔡元培在北大校园大刀阔斧的推行改革,其主要内容为:(一)改革预科;(二)扩张文、理两科;(三)将商科归并到科;(四)停办科和工科,将其归并到北洋大学。 、改革预科是因为预科一直含有半独立性质,不服从北大校方统一管理,蔡元培毫不手软,将那些阳奉阴违的教职员工统统解聘。

蔡元培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关,与注重应用的专门学校应该有本质区别,大学应该培养通才,而不是专门的人才。“文理二科专属学理,其他各科偏重致用”,且“文、理二科有研究所、实验室、图书馆、植物园、动物院等种种之设备,合为一区,已非容易,若遍设各科,而又加设医科之病院、工科之工场、农科之试验场等,则范围过大,不能不各择适宜之地点”。所以,他认为北京大学应该专门办文、理两科,而把其他各科转到别的学校,或者成为单科性质的大学。对此,工科、科师生都是极力反对的。蔡元培深思熟虑之后,允许科留在北大,而对工科却不留余地,决意要将其归并到北洋大学,这一方面固然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主张,另一方面却也不无清除前任校长胡仁源工科班底的考虑。

蔡元培将很多不称职的中外教员解聘,其中大部分是留日归国的学生,还有一部分外国教员。同时从国、美国聘请了大批思想活跃的教员,并委以重任。不管是新学、旧学,蔡元培都一视同仁,他聘请教员的唯一标准就是学识造诣,至于思想倾向新潮还是保守,他根本就不在乎。

只要学问渊博,哪怕你在讲台上鼓吹无政府主义,蔡元培也会不干涉。

“二次**”失败后远走日本的陈独秀也被他力邀回国担任文科的学长,章太炎门下的四大弟子更是齐集北大,从最时髦的社会主义思想到最保守的四书五经,北大都会有一席之地,各种学说思潮交相辉映,成为中国近代文坛的一桩盛事。

蔡元培在留学德国期间,发现德国的政治体制在欧洲算是比较**的,但是大学的氛围却是最自由的,尤其是号称现代大学之母的洪堡大学更是各种思潮汇聚,大师云集的圣地。

洪堡大学里,各学科的学长都是教授们公选,校长则是教授们轮流担任。他也把这一套做引进了北大,开创了中国教授治校的先河,进一步扫荡了北大的官僚习气。

兼容并包的作风,已经在北大初步奠定

蔡元培的改革中,最重要的举措是废除了学年制,改为学分制,那些魂日子的学生再也没办滥竽充数了,只要学分不够,就算是熬白了头也拿不到毕业证学生们被逼无奈,只能老老实实的捧起书本,但是很快他们就发现北大教授的思想深深的吸引了他们,学生们由被迫读书变成了主动求索。

短短数月间,北大风气大有好转,学生们也打心眼里怕了这位斯斯文文的新校长。不怕不行啊,人家手里攥着他们的把柄呢,哪个学生不怕回家被老爹打断狗腿?

蔡元培改革北大的事情,虽然意义极为重大,但是并没有在社会上引起太大的震动。整个北中国的精英人物都被另外一件大事儿吸引了目光。

总统府颁发了一道命令,要在全国范围内考试招聘高级公务员

招聘的职务包括各部的次长和各省的民政、财政长等职位,民国初肇以来,总理、副总理,各部的总长这些国务员,基本上都是橡皮图章,虽然看似位高权重,其实他们都是外行,反清闹**他们倒是行家里手,但是执政能力乏善可陈,在政府里真正掌握权力的是各部的次长,各省的财政、民政长也是权力极大油水充足的职务。这一点其实各国都是如此,由选举产生的内阁成员大部分都是外行,真正的内行是次长、副部长这些技术官僚。

各部的次长职务相当于前清的侍郎,那可是二品的高官啊就算是两榜进士出身,官场上再有个靠山,没有十几二十年也熬不到那么大的官。

而这次一旦聘用,就可以鲤鱼跳龙门,直接担任省部级的高官,这种机会可以说是前所未有

当然,招聘条件也是相当高的,报考的人员起码要具有名牌大学的学士学位,同时要求拥有不得低于一千伍佰元的不动产,而且必须在政界或者是传媒界、金融业担任过两年以上的中高级职务。

这种条件放在二十一世纪自然不算什么,但是在民国初年的中国,符合条件的不过是凤毛麟角,全国上下最多不会超过五千人

全中国的留学生除了留学英美的几百人之外,就是留学日本的两万多人,而这两万人中,绝大部分上的是预科,真正拿到学位的十不存一。国内大学毕业生也没多少,比起二十一世界博士到处有,硕士满街走,本科不如狗的局面,民国初年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可谓是凤毛麟角。

首节上一节385/39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