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科技帝国 第306节

伊藤博文等人下了决心,要效法西洋搞私营企业,但是全日本的商家哪个不知道这几家工厂是国家的命脉,如果搞的好便罢,搞不好只有全家老小一起剖腹了。日本政府想把企业卖出去,举国上下就没人肯买,最后降低标准,打算白送给三井、三菱等几个财阀,即使是白送他们也不敬谢不敏。最后日本政府无奈,只得又将几个收益颇丰的码头的独家经营权奉送,又言词威逼,三井、三菱家族才捏着鼻子结下了那几个烫手的山芋。

三井、三菱家族在明治维新之前,只是从事商业贸易,哪里搞过实业?他们只看见官办时期亏损严重,但是没想到他们自己经手之后,居然立刻就扭亏为盈了,烫手的山芋竟然成了香饽饽。

这些过往的历史,普通日本人怎么会知晓?他们只知道,政府从他们手上搜刮的税收建立的工厂,白白送给了财主们。而且子事件”余波未平,普通的日本人自然会联想到贪污、贿赂、**这些事情上。

三井、三菱、住友等财阀有苦难言,在报纸上公开辟谣,但是老百姓哪里肯相信。

这天下有白吃的午餐?说出来谁信啊

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是日本穷人和财阀,军队和文官政府,中下级军官和高官之间仇恨的种子已经被深深的埋在心里,一旦有合适的温度就会立刻茁壮成长。

柴东亮感觉,对日本的宣传攻势还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高度,山县有朋等人还有控制局面的能力,日本民间和中下级军官的狂躁也还没有被充分鼓动起来。

打铁要趁热,该是拿出重磅炸弹的时候了

送走了高楚观,柴东亮回到办公室,将所有人都撵了出去,然后打开了保险柜取出心肝宝贝的笔记。

插上电源,打开文件夹,里面是已经写了一多半的《日本可以说不》。

这篇抄袭了后世两本愤青宝典的作品,足足花费了柴东亮半年的时间,才整理了一大半,全书预计七大部分十五万字,目前已经完成了五部分十万字。

柴东亮相信,当矢野浩二和北一辉将这本书推出之后,立刻就会成为日本民间最负盛名的学者,这些通篇充斥着阴谋论和极端思想的文章,太符合这个时代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和口味了。

柴东亮甚至可以想象的到,当日本那些被军国主义思想烧的脑袋发热的中下级军官和政客,读到此书之后,肯定会激动的掩卷太息,绕室徘徊。

别说这个咨询匮乏的年代,即使是在一百年之后,在知识和信息爆炸的时代,依然有无数人被这一类的书籍蛊惑的热血燃烧。

说实话,柴东亮也觉得这些书籍的很多论点是有道理的,作者对社会问题的看法也有独到之处。

但是,他们都有意无意的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人类的创造力必须要有思想和言论自由的环境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而所有的集权统治,最大的敌人就是思想的自由

..

第二百七十三章 袁世凯尿裤子

第二百七十三章袁世凯求月票)

中南海怀仁堂

寒风萧瑟,总统府里的炭炉子烧的热烘烘的。 ,袁世凯披一件棉布长衫半躺在椅子上,圆脸显得更圆了,只是脸色青黑一副病容,他脚上穿了一双旧棉袜却没有穿鞋。

徐世昌坐在他对面,关切的问道:“慰亭,你的气色可不大好啊。”

袁世凯无力的摆了摆手:“让菊人兄费心了,我没病。”

见他不承认有病,徐世昌也只好作罢,但是心里却对这个三十年的老友隐隐升起了同情之心,仅仅在三年前,他还看起来龙精虎猛顾盼自雄,现在看上去却一副耄耋老叟的样子。

袁世凯也不做声,他确实病了,而且病的很严重,现在脚已经肿的连鞋子都很难穿上。

男怕穿靴女怕戴帽,袁世凯想起这句老话,顿时心中一凛都要竖起来。袁家的男子只要出门做官的,就没有活过六十岁的

现在的袁世凯已经是五十五岁了,他的家族中,最早发迹的从祖父袁甲三是五十七岁死的,以后的袁保恒、袁保龄、袁保庆,乃至袁世凯自己的父亲袁保中,也系壮年而终。

死,多么可怕的字眼

袁世凯一声不服输不信邪,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直至坐上了民国大总统的宝座。但是再大的英雄也斗不过老天,人总是要死的

真正令袁世凯感到害怕的是,他竟然可以算着日子过,现在是五十五岁,按照那个纠缠了袁氏家族三代人的魔咒,自己最多只能再活四年了

现在民国的形式绝对不容乐观,虎踞安庆的柴东亮咄咄逼人,江淮军在奉天招兵买马,现在仅仅在塞外就已经拥有了四个师五万大军。长江以南更是江淮军的天下,安徽、江西这两省自不必说了,上海也早已是柴东亮的囊中之物,现在整个江苏也被拿下,江苏都督程德全复职,不过在两个师的江淮军控制下,他不过是个傀儡罢了。段芝贵困守武汉孤城,湖北其他地区都落入江淮军的手中,陆凯的江淮军二师的一万两千人在长江舰队的配合下,将武汉三镇围的水泄不通。段芝贵表面上看起来有五万六千的兵力,但是只有六千是北洋军,其他五万人都是黎元洪留下的鄂军,他压根就掌控不了。湖北訾议局的议员在鄂军的掩护下,从武汉出走黄冈,推举了原众议院的议长共和党人汤化龙作为湖北都督。段芝贵被闹饷的鄂军弄的头大如斗,在都督府里如坐针毡,一天几个电报请求袁世凯让他回北京。

这些倒也罢了,柴东亮本来就是异类,和袁世凯八竿子也打不着,真正令袁世凯受到沉重打击的还是北洋内部的人窝里反。受命剿灭“二次**”的主力是张勋、冯国璋、雷震春三人。张勋被江淮军炸的尸骨无存,冯国璋、雷震春倒好,不但不和江淮军拼命,反而投靠了柴东亮,被国民党控制的湖南、广东两省的訾议局推举为湖南都督和广东都督。

要知道,他们俩可是袁世凯一手从军旅中提拔起来的,老袁对他们可谓是恩重如山,尤其是冯国璋,他的小妾还是袁世凯的干女儿,按说他和段祺瑞都算是袁世凯的女婿。

吃碗面反碗底的叛徒

不管袁世凯再恨意满但是现实情况他不得不承认,现在的中国已经成了南北朝的局势,北洋军和江淮军划江而治,更可怕的是门g古和奉天还有整整四个师五万大军芒刺在背,邝海山、顾南山厉兵秣马,同时在包头和奉天城建造了两个工业园区,大规模的生产武器装备和冶炼钢铁,而袁世凯竟然无力调动军队去剿灭。

袁世凯欲哭无泪,北洋军兵力名义上有十六万之多,刨掉冯国璋、雷震段芝贵带到江南的三万人,还有十三万训练有素的大军,而邝海山、顾南山的五万人只有一万八千是训练超过一年的老兵,其他的三万多人不过是刚刚扔掉锄头,脚上的泥巴还没洗干净的新兵。

十三万打一万八,兵力几乎达到了七比一,即使是劳师远征也能稳操胜券,但是令袁世凯痛心疾首的是,北洋军各成派系,他竟然无力指挥任何一个师出塞北征剿,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邝海山、顾南山逐渐在门g古屯垦使和奉天都督的位置上坐稳屁股,在塞外站稳脚跟,而且门g古人和满人也大批的归化,改了汉姓,大明和大清几百年都没搞成的改土归流,竟然进行的无比顺利。

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就是明明知道该怎么办,却无能为力,袁世凯现在就是满心的无力感。

从各方面汇总的情报分析,柴东亮对江淮军则如臂使指,丝毫没有掣肘之虞,即使是邝海山、顾南山远在塞外,柴东亮照样可以一纸电文遥控指挥。袁世凯初时也大惑不解,仔细的搜集情报后,老袁不禁后悔的肠子都青了,连拍自己的脑门后悔当初失策。

袁世凯自打小站编练七千新军的时候,就住在军营和士卒同甘共苦,颇为古之名将之风,为了防范清军中喝兵血吃空额的痼疾,袁世凯亲自给每个士兵发军饷,士兵也对他感鸡涕零,发誓要为袁大人效死。

但是七千人好办,当袁世凯当了北洋大臣之后,统领北洋六镇这一条事必躬亲的做法就不管用了,总不能十几万人都住在一个大营吧?袁世凯如果再亲手发军饷,那就什么也别干了,光发饷银就能累死他。好在当时袁世凯还经常下部队,亲自*问士兵的疾苦询问士卒的倒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等到他被清廷发配到洹水钓鱼之后,形势就陡然一变,段祺瑞、曹锟、冯国璋等人都已经羽翼丰满自成体系,袁世凯想使唤他们,就得靠银子和女人拉拢了。

而柴东亮则和袁世凯截然不同,他很少亲自下部队,大部分的时间则扑在安庆陆军学堂,亲自担任军校的校长,和学生建立了师生之谊,江淮军几乎所有的军官和参谋人员,都是他的学生???柴东亮甚至可以叫出每个学生的名字以及他们的履历籍贯。

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两种做法产生了既然不同的后果,柴东亮可以让手让邝海山、顾南山远在千里之外而不用担心他们离心离德,只是要求每半年将一半的军官调回安庆,然后再调派同等数量的军官来轮换,袁世凯现在却连近在京畿的曹锟、段祺瑞都指挥不动,虽然表面上他们还是这个大总统毕恭毕敬。

袁世凯想到这些悔的肠子都青了,他后悔当初不该将心思都用在拉拢北洋的高级将领上,而是应该像柴东亮那样实实在在的搞一所像样的军校,将所有中下层军官都牢牢的掌握在手中,如果早那么干的话,吓死冯国璋、雷震春也不敢割据湖南、广东,他们手下的军官会立刻砍了他们的脑袋送到北京来请功。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袁世凯打算好好的操练保定陆军学堂和模范团,奈何北洋众将都不配合,不但不肯按照要求选派精兵良将,反而对陆军学堂和模范团的训练百般刁难,气的总教官蒋百里在众人面前开枪自杀,幸而受伤未死。副总教官蔡锷也心灰意懒,这个模范团也已经成了聋子的耳朵。

如果不是北洋众将谁也不服谁,恐怕这些家伙就会起了觊觎之心,起兵造反都说不准???想到这些再想起袁家那个纠缠不清的魔咒,袁世凯不禁万丈雄心化为一谭死水。

巴心巴肝的养了一群白眼狼

坐在他对面的徐世昌则已经傻了眼,他竟然发现,一条水线顺着袁世凯的棉布长衫的下摆滴滴拉拉的落下,地面上被沁湿了一片。

袁世凯,堂堂的民国大总统,他竟然子了

徐世昌早就听说过,袁世凯得了肾结石,这种病不发作的时候没丝毫的征兆,只要发作起来,那种痛苦即使是钢浇的罗汉铁打的金刚也无法忍受。肾绞痛号称是天下第一病痛,除了抽大烟或者注射吗啡之外,再没有其他的药物能够控制这种深入骨髓的痛苦,但是袁世凯却凭借着超乎常人的毅力硬忍着,哪怕疼的满地打滚也咬紧牙关硬忍着。

肾结石虽然疼痛异常,却不是什么不治之症,西洋医生曾经建议袁世凯开刀治疗,但是袁世凯讳疾忌医,觉得开刀的位置有些尴尬就坚辞不授,只是吃些中药调理,但是却总也不见效果。

徐世昌听说,袁世凯的肾结石反反复复发作,已经发展成了严重的肾炎,但是没想到居然已经到了小便失禁的地步了

难道,袁世凯也活不过六十岁吗?徐世昌想到自己和他三十多年的想起当初自己进京赶考没有盘缠,袁世凯倾囊相授,想起当年袁世凯在小站练新军,自己毅然放弃了翰林院编修的职务到天津帮他练兵???三十多年的事情,点点滴滴一时都涌上心头,徐世昌就觉得眼窝发热,他转过身用袖子掩面,偷偷的擦掉一颗浑浊的老泪。

首节上一节306/395下一节尾节目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