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神大军阀 第414节

那名茶馆老板焦急的看了看街上回头道:“你们看着店,我也去看看。”他说话间将收账用的钱匣子拿了出来。本想从里面抓一把钱带着,老板想了想最后一咬牙直接抱起匣子就走。

“老板别介啊,我们也想去尽一份力,能不能让我们一起去。”一名伙计拦住老板说道。

“是啊老板,我们也想去。我看这店里一时也没人来了,不如关了店大家都去。”另一名伙计提议道。

“好吧,关店。今天打烊了,咱们都去看看。”老板招呼着,伙计们赶快关了店门,一行人簇拥着走上街道,在人流之中向着政府大楼走去。

老张等四人所在的茶馆距离政府大楼比较近,他们最早来到了此地。见到十几名政府工作人员在外面摆开了桌椅和捐款箱,他们赶快走了过去。

“兄弟,这里是不是给灾区捐款的地方?”老陈走上去问道。

“是啊,你们看这不是有条幅吗?”工作人员指了指头顶,在上面三米的地方挂着大大的“为灾区献爱心”条幅,红底白字的条幅相当醒目,隔着很远就能看清。

老陈道:“太好了,这是我一天的工钱,全捐了。”他说话间将兜里的钱全都掏了出来,一把塞入捐款箱里。

“还有我的。”老张也同样捐了身上所有的钱。

“还有我的。”老王和老刘也不甘落后,捐出了所有的钱。

“我也全捐了。”一个慢条斯理的声音传来,原来是那位教书先生。捐了钱之后,教书先生问道:“请问这位兄弟,除了捐款我们还能做什么?”

“这个啊。”工作人员道:“亲自去救灾是不用去了,附近县市的志愿者和驻军都出动了,咱们这里太远也没必要。不过听说灾区不少受伤的人需要输血,所以如果体质好的人可以去医院献血。哦对了,就是用针管从你们胳膊上抽出血来,然后送到灾区去给伤员用。”工作人员也不是太懂,他只好含糊的解释着,但大概意思却是清楚的。

“走,咱们献血去。就咱们这身子骨,抽出点血不算什么。”老张说道,其他几个兄弟也纷纷响应,就连那名教书先生也跟了上去。

“等一下,我也去。”气喘吁吁跑到捐款点的老板将自己的钱匣子打开,直接全倒入了捐款箱内。听着那噼噼啪啪的硬币落地声,旁边的人无不啧啧赞叹,这可是一个茶馆一天的营业额啊。不过那个老板并未理睬别人的赞叹,他将钱全都倒入捐款箱以后,迈开大步也冲向了医院,在他后面的是捐过款的伙计们。

整个蜀都城都沸腾了,几乎所有人都向政府大楼涌去,随后又有不少人再从这里奔向医院。实际上在整个西部特区境内,所有的城市都是如此境况,百姓们自觉的捐款捐物,将灾区的百姓当成了自己的亲人一般。

第九百零五章 万众一心

总领府就在政府大楼的不远处,此时赵守宏站在三楼的阳台上,满含微笑的看着不远处攒动的人头。一旁的蒋方震问道:“主席,我很不明白。特区的百姓们并不富裕,而政府手中又不缺钱,为什么要号召大家为灾区捐款捐物?”

赵守宏摇头道:“这个你就不懂了,这次地震的确是场大灾难,但是只要利用得好,就能变成凝聚人心的利器。我们的确不缺钱,但我们缺人心。”

蒋方震似乎明白了什么,他的眼中闪过一抹精芒。赵守宏继续说道:“如果我们持续的跟踪报道,告诉所有人百姓们的行动,告诉他们捐出的物资给灾区带来了什么样的改变,这就是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我们的民族如今所欠缺的,就是为国家为民族奉献的觉悟。他们今天可以为了灾区捐款捐物,当国家遇到危难之际,他们也同样会做,甚至不惜献出生命。凝聚力永远是一个民族繁衍发展的不二法门,只要万众一心任何国家能够富强。”

“主席的话发人深省,领蒋某茅塞顿开啊。”蒋方震不禁感叹道。

赵守宏道:“除了凝聚人心,我们还要提升军队的形象。任何一个国家不尊重军人都是难以维系的,只有尊重军人,爱戴军人,全民都有尚武之心,一个国家的繁荣才能有保障。这次大军入海源抗震救灾,正是我们的机会。只要报纸和广播电台跟踪报道,全民对军队的形象都会有新的认识。”

“不错,借地震一箭数雕,将坏事变成好事,主席的大才果非常人能比。”蒋方震感叹道。

赵守宏叹了口气:“不管是不是坏事变好事,海源的百姓还是受苦了啊,不知道张绍曾他们是否已经抵达了。”

救灾赵守宏叹气的时候,张绍曾乘坐的轰炸机已经飞临海源城上空。因为驻守蜀都的轰炸机部队承载量有限,第一批赶到的只有一个营,其他部队还乘坐着飞艇在路上。

看着下方一片断垣残壁,张绍曾拉下自己的风镜对面的伞兵说道:“现在要看我们的了,所有人记住你们是人民的子弟兵,现在是你们解救人民于危难的时候了,跟着我跳。”说完张绍曾一纵身第一个跳了出去。

嗡嗡的发动机轰鸣声响彻云霄,数十架轰炸机铺天盖地而来。这一次轰炸机投下的再非死亡而是希望,随着一名名伞兵跃出弹舱,洁白的伞花铺满了整个天空。

此时的地面上哀鸿遍野,受灾的人们尚未从突如其来的灾难中醒悟过来。不少人在自救,他们用能找到了一切工具,甚至是自己的双手趴着废墟,希望能够将掩埋在下面的亲人救出来。

就在这是一个人抬起头来擦汗,突然看到了漫天的飞机与降落伞,他吃惊的喊道:“天上,那是什么东西。”

经他这么一喊,附近的人都抬起头来望向了天空。有个眼尖的人看清了降落伞下,那熟悉的草绿色军装,他当即惊叫道:“是军队,是我们的军队来了,我们有救了。”

他的话引起了一片欢呼声,地面上很快再度恢复了生气。张绍曾小心的操作着降落伞,快速降落在一片空地上。他顾不得收起降落伞,直接解开了锁扣向着附近的百姓冲去:“老乡你们怎么样?这里的情况严重吗?”

那个人见到一名军人冲到身边先是一愣,再听到他的问话后止不住嚎啕大哭:“房子全都倒了,我的老爹还埋在里面,可是房梁太重了,我搬不开啊。”

“什么?在那里,我们立刻去搬。”刚刚落地的几个战士听到了他的话,立刻赶了过来。

“大家赶快开始工作,救人要紧。”张绍曾喊了一声之后,他也投入了救灾工作之中。实际上战士们根本无需命令,在降落地面之后,他们立刻投入到救灾工作中。

普通战士们抡起工兵铲就开始挖掘废墟,寻找被困的群众,而那些卫生兵则为受伤的群众们包扎伤口,做简单的外伤处理。在官兵们的带动下,幸存的百姓们也展开了自救,此时再无分家族亲属或血缘关系,只要是能够动弹的人,都投入到了救援工作中。

三个小时以后,伞兵旅的后续部队也乘坐飞艇抵达了此地,他们同样以跳伞的方式降落到灾区内。一些飞艇甚至冒着危险降落下来,将两个师级野战医院和器材药品,以及大量救灾物资运抵灾区。

两个野战医院抵达之后,救灾工作变得顺畅了起来,大量等待救治的重伤员被送入临时手术室。这些手术室都是用帐篷搭建起来的,内部经过了护士消毒,架设有野战部队使用的无影灯、呼吸机和输液架等轻便设备,非常适合野外使用。

野战医院的军医们个个都是外伤救治高手,他们以极快的速度做着手术,拯救着一个个危重病人。

不光是灾区内部正忙于抗震救灾,在海源临近地区的各个交通要道上,许多人同样在忙碌着。此时驻守西域省的第五军出动了全部工兵部队,他们在军长王柏龄的率领下,开始在海源城外围四十公里外,修复三条公路和铁路。

因为地处丘陵地带,在大地震之中有不少山岭的岩石被震碎。这些碎落的岩石堆在道路上,严重影响了交通。此时战士们人拉肩扛,用撬棍对付着一块块沉重的大石头。

王柏龄也没有闲着,他一样处于第一线,挥汗如雨的带领着战士们搬运碎石。王柏龄一边搬运着石头还一边喊着:“弟兄们加把劲啊,只要将道路修通了,救灾物资就能送进灾区,灾民们就能得救了。”

王柏龄这样的军长都亲自上阵了,别人谁还敢偷懒,因此战士们的工作热情极为高昂。人多力量大,在第五军的全力抢修下,终于在六个小时内修通了两条公路也一条铁路线。在漆黑的夜色之中,看着支起大灯的卡车排着纵队,一列列的向着灾区开去,王柏龄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第九百零六章 富商捐款

看了看疲倦的战士们,王柏龄喊道:“弟兄们,虽然我们修通了道路,但现在不是休息的时候。现在我命令,第十五师留下来,继续抢修其他道路,其余部队跟着我进入灾区,抢救当地灾民。”

很快附近的驻军源源不断的进入灾区,同时不少附近地区的劳动力也自觉加入到抗震救灾的大军中。飞艇队、汽车队和一列列火车运送着来自特区各地,源源不绝的救灾物资,整个特区已经进入到了全民救灾的行动中。

特区各地报纸和中川广播电台每天都在播报着救灾的进展情况,以及当地出现的各种英雄事迹。在这些日子里,特区的所有人都处于感动之中,有的人将自己存款拿出来捐给灾区,孩子们拿出了自己的零用钱,有的人每天跑三趟医院要求连续献血,有的汽车司机则要求前往第一线,为灾区运送物资。

有的城市甚至自发组建了救灾队,挑选青壮年前往灾区救援,在这场大灾难面前,特区的所有人都空前团结了起来。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尽快救出那些因为地震而被困的人。

深受感动的并非只有特区人,在所有广播能够触及的地区,当地百姓都听到了这些报道。特区在大灾面前表现出的凝聚力,让各国政府都为之震惊,甚至在特区以外的华兰国境内,在兰芳共和国,在南十字星共和国,以及全世界有华兰人聚居的地方,都出现了为灾区捐款捐物的热潮,此时他们心中所想的,再无地域和国家之分,他们只知道自己是华兰人。

对于西部特区的灾情,其他国家的一些友好人士同样在行动,位于慕尼黑的希斯勒就发起了捐款活动。这位因为啤酒馆暴动而名声大噪,后来蹲了几个月监狱的社会工人党党魁,如今的声望如日中天。

在听说西部特区遭受灾害以后,他愣是一连十天在全国各地发表演讲,号召大家为西部特区的灾民捐款。因为赵守宏的所作所为,让他和华兰人在条顿国内的声誉极佳。如今听说华兰国的西部特区受灾,不少条顿国民虽然非常穷困,却踊跃的捐款捐物,短时间内就筹集了数百万条顿马克。希斯勒很快将这些钱转交到李克工手中,并表明了这些钱的来路。对于希斯勒的做法,李克工表示了感谢,他现在才发现,这个看似平凡的小胡子,绝对不是一般人。

与希斯勒同样做法的,还有白鹰国的小罗斯福。只不过这位国会议员虽然在各地卖力的演讲,却没有多少人踊跃捐款。白鹰国向来盛行孤立主义,对新大陆以外的事务毫不关心。何况国内种族主义盛行,他们对黄种人的生死根本不上心,否则也不会让排华法案至今无法消除了。

在这样的全民思想意识下,小罗斯福的捐款活动自然只能是失败,如果在老罗斯福的号召下,家族内部捐了不少钱,这次的成绩就太难看了。国内民众的这种思想,让小罗斯福非常愤慨,他开始怀疑自己曾经崇尚的民主制度是否真的那么完美无缺。就从这个时候开始,小罗斯福的思想开始了转变,他开始阅读大量乌托邦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书籍,寻找“真正完美”的政治制度。

在西部特区全民动员抗震救灾一个月之后,政府宣布救灾工作告一段落,开始进行灾后重建。因为特区内各方力量的积极救援,海源大地震的死亡人数只有不足两万人,此外还有八千余人下落不明。尽管损失依然惨重,但比起历史上,却要降低了数倍。

这次大灾不光是救援得力的问题,关键是让全世界的华兰人都凝聚到了一起。在救灾工作结束之后,特区政府宣布了本次捐款活动中,各地捐款捐物数额,以及献血的数量,同时发布了利用这些捐款,购买救灾物资和作为灾后重建投资的详细数据。政府这种专款专项去向透明的方式,得到了百姓们的认同和好评,也让大家对自己的做法有了更大的自豪感。

让百姓们吃惊的是,在捐款名单上不但是特区和非特区的华兰国省份,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捐款,当然其中都注明了有多少是华兰人捐款,多少是其他民族的人捐款。

首节上一节414/624下一节尾节目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