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神大军阀 第228节

“不错,这样一来不但我们会非常被动,而赵都督也会被认为是我方的人,因此才帮助我们遮掩真想。”杨晳子微笑道:“这样一来,澄清消息的问题就变成我们两家的事情了。”

杨晳子心中暗想,这一次可是对赵守宏非常大的考验。如果一个不好,之前建立起来的正面形象可能荡然无存。这次应变将能够区分出各方领袖谁优谁劣,杨晳子也想看看自己为之效忠的人,到底是不是真的那般睿智。

情况果然如杨晳子预测的一样,被各地革命党所掌握的报纸多达数十家,在应桂馨被捕之后,这些报纸无一例外的将矛头指向了袁隗。这些报纸纷纷表示刺杀宋教初,对袁隗的帮助最大。这样他可以绕过国大党执掌国家,而赵守宏在这件事情中担当了不光彩的角色。这件刺杀案发生在其掌控的光海城,凶手不但奇怪的轻松成功刺杀,事后还被赵守宏掩盖了其真实身份。官方解释也草草的以私怨解释,其中显然有很大隐情。

这些报道说的有鼻子有眼,论据也颇有说服力,一时间全国的媒体都将矛头指向了袁隗和赵守宏。不少人甚至断言,权利和政治已经污染了这位昔日的少年英杰,赵守宏已经蜕变为旧官吏袁隗的帮凶。

此时的当事人赵守宏正在光海城临时政府的办公室内,处理着政务。尽管大蜀军政府的诸多工作都有专人负责,有高效率的各种机构专门负责,但不少事情还是需要他亲自做决定的。因此每日他都要抽出两个小时,阅读各地送来的报告并作出批示。

赵守宏正拿着一份报告津津有味的读着,谢明爵却突然闯了进来。“主席你倒是优哉游哉,你看看这些报纸吧。”谢明爵将厚厚的一沓报纸扔在办公桌上说道。

第四百九十章 舆论攻守

赵守宏抬眼看了看最上面的一份报纸,封面上硕大的黑字写着‘赵守宏欺世盗名,昔日抗洋英雄沦为帮凶’,他不禁微微一笑:“理那些人做什么?难道这些人将黑的说成白的,就能真的实现吗?”

“做什么?”谢明爵着急的道:“现在党内已经出现了一些不稳的迹象,不少入党不久的同志都认为你在走邪路,一些人有了不满的情绪,甚至打算退党。如果这件事情闹得久了,你却不出面澄清,会造成很坏的影响。民众会认为这件事情是实情,你都不敢出来辟谣,这对你的声望影响很大。”

“这我知道,不过这件事情急不得。我还有些问题没有解决,等到时候我会出面澄清的。”赵守宏说道。

“可是如此放任,也不是长久之计啊。”谢明爵说道。

赵守宏看了看报纸道:“咱们不是刚刚成立了《环球日报》和《中川消息报》吗?让他们开动起来,先和革命党的报纸打打嘴仗。等到这些人得意忘形,越说越离谱的时候,我会给他们一个永生难忘的教训。”

“可是……”谢明爵还要说什么,却被赵守宏摆摆手阻止了:“明爵稍安勿躁,这件事情我心里有数,你就不用管了。过来看看这份报告,如今执掌中川的邵从恩给我写报告,要求削减军队。他说许多年轻人都被招入军队,影响了地方生产。可是我还想继续扩大军力,以应对罗刹的军事压力,你说怎么办?”

见到赵守宏已经将注意力放到了那份报告上,谢明爵只好叹了口气不再力争,转而与他讨论起关于军队改组的问题来。

赵守宏所说的《环球日报》是光明集团在光海城组建的一家新报纸,这是为了提高政府影响力,由秦仲义专门设立的舆论导向。《环球日报》创办不久影响却很大,这当然与秦仲义尽力压低报纸价格,还在光海城周边各地建立了大量报站有关。

只要报纸一出,就可以迅疾的扩散到赵守宏控制的光海城周边地区,消息流通十分快捷。报纸价格便宜消息新颖,所以销量迅速提升,很快成了光海城非常有影响力的报纸。

《中川消息报》从严格意义上却不是新报纸,它的前身就是当初黄炎培所创办的识字报,只不过后来黄炎培在学校的工作太过繁重,他就将这家报纸托付给了刚刚从中川综合大学毕业的周树人三兄弟。而原来的那份受广大群众喜爱的识字报也被保留下来,成了《中川消息报》的副刊。

这两份已经在各自地区颇具影响力的报纸很快也刊出消息,从各个细节披露分析,反驳革命党诸报纸的论点。双方很快围绕着各自论述展开论战,舆论不再一边倒的谴责袁隗和赵守宏,而是唇枪舌战彼此交缠,让报纸的读者不知道应该何去何从。

在光海城医院的一间特别病房之中,斜靠在病床上的宋教初正举着一份报纸,看着上面的一篇文章。一旁的黄彬叹气道:“这件事情绝对是孙文海做的,他越来越过分了。刘思复刺杀了你,他不但没有丝毫悔改反而借题发挥,想要诋毁袁隗和赵守宏。”

宋教初气氛的将报纸扔到一边道:“他这是叛国,难道他不知道,这样会造成国家分裂吗?”

“倭国人背后支持他,他已经将倭国视为华兰的最好盟友,忘记了其险恶用心。我看等你伤好之后,咱们或许应该去南洋隐居,不要再与孙文海共事了。”黄彬此时已经有了与孙文海分道扬镳的想法。他更想进行纯粹的革命,而不是这样与袁隗没多大分别的争权夺利。

“我现在最担心的是,如果守宏抵不住舆论的压力,将刘思复的情况透露出去,国大党将有全面分裂的危险。”宋教初紧皱着眉头,黄彬也是暗暗叹气。尽管他们打算脱离国大党,但那毕竟是多年共事的同志们,他们也不想自己半生心血因此而崩溃。

“我有那么脆弱吗?”宋教初话音刚落,赵守宏已经带着从不离左右的王陵基走了进来。

见到赵守宏,宋教初颇有些不好意思的道:“我听黄兄说了守宏救治我的经过,让你使用那么昂贵的药物,实在过意不去。”

“是啊,如果不是守宏极力救治,教初这条命就交代了。”黄彬也在一旁感慨道。

赵守宏挥了挥手:“两位说哪里话,教初的命可不是金钱能够衡量的。你要你没事,再贵的药我也舍得。”

“守宏实在让我难以回报,这次又担了如此大的干系,让你名声有累。”宋教初越说越是惭愧。

“算啦,孙文海先生也是为了华兰的未来。他始终认为白鹰国式的民主才是华兰的未来,这份执着让我非常赞赏。”赵守宏叹气道:“只是苦了百姓,恐怕又要打仗了。”

“怎么?守宏接到什么消息了吗?”黄彬听得心中一动,急切的问道。

赵守宏点了点头:“现在因为刘思复的身份敏感,我无法出头予以澄清,因此国大党方面利用应桂馨的栽赃,正在大造舆论。另外李烈钧已经秘密回到江左省联络旧部,而江南省的柏文蔚、杭州的陈其美、南原省的谭延闿、会稽省的徐崇智和孙道仁,以及正在中原省军政府任职的熊克武都在与孙文海秘密联络,随时准备举事。”

“什么?”黄彬失声惊叫:“这不是要打内战吗?他孙文海怎么敢如此做。”

“我看孙文海是受到了倭国人的挑拨,打算以暴力的革命,再次发起统一之战。只不过这样一来,受益最深的恐怕就是倭国人了。”赵守宏叹气道。

“这怎么行?我必须立刻赶到帝都去,为此事辟谣。”宋教初满脸急切的说道。

“教初刚做了开胸手术,短时间内不宜活动。我看还是静观其变的好,毕竟孙文海的军费不足,短时间内他也无法大动干戈。说不定过一段时间,这事情就平息了。”赵守宏劝阻道。

第四百九十一章 高原省乱局

“我们如今也只能静观其变了,否则我们也会像守宏一样,被人说成变节的。”黄彬摇头道。

与黄彬和宋教初两人攀谈了一番,赵守宏起身告辞,黄彬将他送出病房。离开了病房,一直没说话的王陵基问道:“都督,为什么这样帮助他们,难道国大党乱了不好吗?”

赵守宏微微一笑:“现在袁隗势大,我们需要一个团结完整的国大党,来做袁隗的靶子。这次国内可能要出现一些混乱,但是倭国人的想法不会实现,因为孱弱的南方各省军队,根本不是北域军的对手。”

“我们应该做什么?”王陵基皱眉道:“这其中我们似乎没有什么利益。”

“谁说没有?”赵守宏笑道:“战端一开,倭国的注意力就会被吸引过去,我们可以暗中进行发展。此外大量难民的涌入,会给我们的工业带来充足的劳动力。民心思定,大蜀军政府治下的安定就会更加让人向往,这是在给咱们入主中央创造舆论基础。”

在全国舆论吵得不可开交之时,三方首脑罕见的全都保持了沉默。孙文海如此,赵守宏如此,袁隗也如此。但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此时国内局势已经到了危如累卵的时候,而各方的沉默显然就是大战之前的寂静。

就在国内形势极为紧张的时候,高原省却发生了一件大事。去年的10月24日高原省光复之后,当日在西安建立秦陇复蜀军总司令部,推举张凤翙为大统领,万炳南、钱鼎为副统领,张云山为兵马都督,马玉贵为粮饷都督,刘世杰为军令都督。当时赵守宏的部队正打算进入高原省,结果高原省宣布光复之后,参谋本部紧急命令大军停止前进,以免发生误会,这才让大蜀军政府痛失掌控高原省的机会。

一个月以后,张凤翙又成立了高原省军政府,将大统领改为都督,下设军政、民政等八个部门,彻底将高原省的政府班子搭建了起来。到了1012年初的时候,秦陇复蜀军已经有最初的六个团九千余人,扩展到三十个团和十九个独立营,总兵力达到八万余人。

同年三月,张凤翙奉华兰民国临时大总统袁隗之命,将部队改编为三个师。随后召开国民议会,高原省建立了省议会,由李镜清担任议长。当时高原省的华伊两族对立十分严重,在议会初立之时,不少华兰族议员对伊族人参军有所疑虑。当时李镜清就劝告他们:“伊族近多达人,共和成立,决无他虞。若有发难,是公敌也。谁冒不韪取灭种祸?”

但是他人传播这句话,难免有所歪曲,最后这句话竟然变成了:“李镜清在议会扬言‘欲灭伊种’。”不明真相的伊族民众因此有了不小的恐慌,而这句话也恼了一个人。

马安良本是西域省伊族人马占鳌之子,1886年马占鳌病故与河州家中,马安良以长子身份承袭了父亲留下的游击衔,成了西域军中伊民武装的新统帅。后来马安良曾经跟随董福祥率军入都勤王,并在庚子国变之时,率众护驾博得了皇太后的赏识,因而跻身正规军官之列,后来更是被提拔到总兵位置。

在民主革命之中马安良组建名为西军的精锐武装,率部镇压高原省革命军,因而造成了西域省兵力空虚,让赵守宏的军队占了便宜。革命全面胜利之后,马安良认为后金已经完了。不想为朝廷陪葬的他转而支持革命,成了高原省境内除秦陇复蜀军之外的另一股武装力量,随后他更是加入了国大党。

因为西域省被赵守宏掌控,马安良并未向历史上一样,率军回到西域省担任都督,而是在高原省南部盘踞了下来。这样两军分治一省,自然增加了双方的矛盾。因此秦陇复汉军和西军之间常有小冲突发生,只是上官极力维护,才没有酿成大祸,但也因此让华伊两族之间的对立愈发升温。

正是因为矛盾的存在,马安良听信这句歪曲的言论,也就不是偶然了。因为此话,马安良始终戒备着,生怕秦陇复汉军会发动突袭,歼灭他手中的伊族西军。后来又有人继续挑拨,这让其更加敌视李镜清。

在国内局势紧张,北域方面给与国大党暗中对立之后,代表北域一方的张凤翙,与加入了国大党的马安良之间,摩擦也变得多了起来。后来马安良向议会提交议案,要求高原省彻底分治,双方以西安为界,划分为不相统属的两省之地。

这种公开分裂高原省的提案,自然遭到了议会的猛烈抨击,李镜清甚至提出了‘裁军节饷,防止军人干政’的议案。后来议会更是以西军帮统马麟部在镇压宁夏起义时,曾经进行烧杀抢掠为理由,要求将马麟、马占奎、马全良三人按照军法严惩,其中主犯马麟更是要砍头示众。

面对这样的局面,马安良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他当即宣布高原省南部脱离省议会自治,同时要求重选议会。李镜清对于他的这种行为自然给予了猛烈批驳,甚至将其指为后金余孽和混入革命队伍的叛徒。马安良忍无可忍,几天后就秘密派出刺客,将李镜清刺杀于家中。

李镜清一死,怀疑对象自然急速与之水火不容的马安良。很快巡警局就查到了其中关键,逮捕了凶手并从其家中搜出凶器。经过凶手公认,是马安良买凶杀人,他这才将李镜清杀死。

此消息一出举国哗然,陕西都督张凤翙立刻要求马安良自解武装束手就擒。马安良早就对华兰人有所成见,那里会如此就范,他立刻带领西军发动了对西安的进攻,双方激战于西安南面子午镇,东大镇一线。

首节上一节228/624下一节尾节目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