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神大军阀 第164节

作为伊族人,马福祥在官场上可谓受尽了白眼,许多金族官员都对他有着很大成见。其实这样不能怪别人,原因是在五十年前,西高两省曾经爆发过一次大规模的伊民起义,史称古宁回乱。

伊族实际上是唐代波斯人于华兰人通婚的后代,他们信奉伊教。华兰伊族有着大分散小集中的居住格局,由于与华兰族同处一地,生活习俗的不同,致使双方矛盾日深。

有些地区伊华之间的大规模械斗时有发生,但因为朝廷的民族政策有失偏颇,加上地方官往往都是华兰族人,所以他们偏袒华兰人而歧视回民就是常事,这让伊族人往往有冤难伸。

历史上的历代皇帝对伊族还是颇为优待的,伊民也能参加文武科举考试出仕,尽管这些职位通常并不算高。但从1862年开始,后金政府却是风向陡转,颁布了一个歧视伊民相当严重的法律。例如高原省和西域省的伊民犯了盗窃和抢劫罪必须充军到交趾和贵黔两省,有时还处以终生戴枷,这比其他华兰人在犯同类案件时轻责的笞刑要重得多。

正因为这样的压迫加上地方官的偏袒越来越明显,伊华的冲突终于到了一个不可调和的局面。

后金朝古宁时期,由于东南方对太平天国的战事靡费浩大,造成高原省负担严重加大,实收的田赋增加到了正规田赋一倍半。实际上在高原地区,伊民起事之前就爆发过两次农**动。

第一次是咸兴六年,渭南县渭河以北的农民,刀客冯元佐率领农民到县里抗议,反抗盐课摊派而交卸农具。它是类似工人罢工的消极反抗办法,后来很快就被官府瓦解。

第二次是在咸兴十一年,临潼县李桥人杨生华号召村民叛乱起义,渭河以北几个大镇都参加了,与官兵相持数月后失败,杨生华全家被杀。因为这次起义,让大户人家人人自危,使得高原团练横行。

团练横行乡里、抢劫杀人,最终惹恼了伊族人。古宁元年春天,在太平军扶王陈得才部联合捻军进入高原省的直接推动下,关中各地伊民纷起响应。其主要领导是赫明堂和任武,他们在短时间内形成了***营,任命了于彦禄等十八元帅。伊军曾包围西安达一年多之久,还曾包围了潼关,一度威胁着三省交汇处的咽喉要地和峰西滨河一带的地区。

朝廷在得知这种情况以后,立刻派出重兵予以镇压,但由于后金军战斗力太弱,加上后来连年干旱民不聊生,造成了更大规模的起义。这些人没有正确的起义纲领,除了反抗压迫根本不知道应该干什么,所以他们的起义注定失败。

在反抗后金军之余,那些伊族人开始将屠刀转向了经常与他们发生械斗的汉民,结果引发了大规模的屠杀。直到左宗棠在镇压西捻军之后回兵西安,大肆镇压伊民起义,这才让高原省的局势的以稳定。这次回乱持续了十年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华兰百姓被屠杀一千五百余万,伊民也在左宗棠的镇压之下损失了超过五百万人口。

经此一役,伊族人更加受到华兰族和后金族人的歧视。为了避免伊族人再发生叛乱,朝廷将这些伊民分散迁移到西北各处,只在西安留下了两万多人。马福祥的祖上就是因为回乱迁移而来到青原的,自从出仕以来,马福祥就饱受各族官员的欺压。如果不是在庚子国乱时,他在兄长毙命后坚持抗击八国联军,取得了不小的战果,也无法达到西宁道总兵这样的职务。

马福祥是个精细人,但随着官场上的打压,他变得有些愤世嫉俗,对于华金官员也越来越厌恶。在赵守宏到来之前,每有华金官员到任,都会被他来个下马威,平时也多是冷语相加。因为大家都知道马福祥的脾气,也没人会和他计较,庆恕也是早就习惯了。

今天赵守宏到任,大家都在等着看马福祥如何对付赵守宏,想不到这么快就来了。马福祥这次与其说是下马威,不如说是一次试探。没想到赵守宏丝毫不以为杵,甚至没有任何不悦的神色,他完全是将马福祥当做一个同事,而非歧视的伊族人。

第三百五十一章 骑兵扩建

赵守宏知道这次执掌青原最为关键的人物,正是眼前的西宁总兵马福祥。只有让这个人心悦诚服,他的计划才能得以实施。因此当下人递上大碗的时候,赵守宏毫不犹豫的接了过来,他自己斟满了一碗酒,举着酒碗对着马福祥道:“马总兵,这样总满意了吧,今天我就先干为敬。”说完他一仰头,竟然将一碗酒直接灌进肚里去了。

“赵大人好酒量。”在场的人纷纷喝彩,这样喝酒在武将中也不多见,何况他只是个文官。

“好酒量,既然我约定与大人拼酒,自然不能让大人吃亏。拿酒来,我也要陪着大人喝一大碗。”马福祥招呼下人道。

“好,马总兵果然是信人,我今天就交了你这个朋友,来咱们不醉无归。”见到马福祥毫不犹豫的喝下一大碗酒,赵守宏当即喝彩道。

众人都在等着看赵守宏的笑话,结果没想到两人反倒如好友般拼起酒来。酒席宴间,大家吃的颇为热烈,不少官员自然来找赵守宏敬酒,他始终不用小杯,直接用大碗装酒,不管你用的小杯还是碗,他都是杯到碗干。而马福祥在一旁似乎也不占他的便宜,只要赵守宏喝一碗,他就陪着喝上一碗,丝毫也不落后。

人家两位高官都在用大碗喝酒,敬酒的人自然也不好用小酒杯了。可是在坐的官员有几个是好酒量,结果敬了两次酒大家就都被吓住了。照这么敬酒,在座恐怕有一多半会醉死,谁还敢敬酒啊。只有马福祥手下那群武将看的兴奋,轮流过来向赵守宏敬酒。

武将们大多头脑简单,他们只服两种人,一个是比他们更能打的人,另一个就是比他们能喝酒的人。如今见到赵守宏一碗接一碗的喝酒,丝毫没有任何推诿,武将们无不佩服。西宁道的官兵多半是伊族人,见到赵守宏一点也不歧视伊族,他们不仅好感大生。一群人围着赵守宏拼酒,反倒将那些文官搁在了外面。

这场酒席直喝了四个小时才告结束,凭借着来自后世的强悍身体,赵守宏对酒精的抵抗力很高。即使是西北出产的烈酒,他喝了十斤多尚未醉倒。别人可不是赵守宏,即使是那些善于喝酒的伊族将官们也都醉的溜了桌,就连马福祥的舌头都短了一截。

看看差不多了,庆恕宣布宴席结束,那些武官则大多被下人送回了自己的府邸。庆恕显然不想在西宁多待,在与赵守宏交接了职务以后,他第二天就坐上火车前往兰州,他将在那里换乘马车尽快回到帝都去。

掌控了西宁和整个青原之后,赵守宏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对如今的军队进行改编。西宁镇总兵麾下有着五营共两千五百骑兵,他们隶属于西域军本应该是西原总督所控制的。

但是朝廷在权责分配上却有漏洞,本来应该直辖于西原总督的西宁镇总兵,却有着很大的自由权限。因为有保障青原稳定的需要,他同时受到西宁办事大臣的节制。

赵守宏没有立刻开始将自己的人掺入西宁军之中,而是让马福祥单独进行整编,五营伊族骑兵被要求扩充到二十五营,以防备罗刹可能对北疆的入侵。赵守宏的理由十分充分,同时也愿意给足饷银,但要求新的骑兵必须绝对精干,是能打的强军。

对于这位酒量比自己更强的上官,马福祥是有好感的。何况人家是花钱为自己手下添兵加将,他如何能够推诿。可是在青原的伊族人本就不多,要想选出数千精兵实在太难了,为此他不得不请教赵守宏。

赵守宏早就等着他来求教了,见到马福祥来了,他立刻请对方坐下。马福祥坐在客位上拱手道:“末将有些事情无法做主,今次来请大人定夺。”

“马总兵请说,如果有什么需要帮助的,我一定尽力。”赵守宏先不说破,单等对方接下来的话怎么说。

马福祥道:“大人不安插任何人手,就给我扩充骑兵,在下感激不尽。只是青原省伊民人少,难以补足如此多的缺额。还请大人示下,是否将您带来的中川骑兵补充进来,全都编入到独立骑兵师之中。”

马福祥这番话依然是在试探,他想要看看赵守宏扩充骑兵的目的何在。如果对方真的是想控制自己的部队,那么他一定不会放过这个安插自家人手的机会。

马福祥这个大老粗能够想到,赵守宏如何想不到,他微微一笑挥手道:“这如何可行,中川骑兵只是来此训练换马的,他们注定要回到中川驻扎。而你的骑兵是防范青原,并且支援北疆抵御可能出现的罗刹入侵,两者不可以混同。此外华伊习俗不同,相互之间很容易产生摩擦。万一出了什么事情,军队岂不是要散了。”

“如此大人的意思是……”马福祥感到非常疑惑,他不明白赵守宏的目的何在。

赵守宏笑道:“马总兵在西宁卫护多年,与那些匈奴王公自然熟悉了?”

“这是自然。”马福祥介绍道:“青原三十六旗左右翼盟的王公我都很熟识,如果大人要代为引荐我立刻去办。”

“也好,就说我在西宁设宴款待各位匈奴王爷,此外我们可以与各位商量一下,将匈奴骑兵充入你的队伍之中。”赵守宏满脸的笑意,让人看不出任何问题。

马福祥一愣,他没有想到赵守宏竟然让他充入匈奴骑兵,这些匈奴人似乎与赵守宏也没有什么交情,就算加入这些人军队也不受他掌控啊。不管如何赵守宏给他找出了一条扩充骑兵的道路,而且是没有后顾之忧的,马福祥当是绝对赞同的。

各个匈奴王公要从地域广大的青原汇聚到西宁,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趁着这段时间,赵守宏先给刘鸿逵的骑兵标全部换装了青原特产的大通马。不同于矮小负重力低的川马,大通马体质粗糙紧凑,体格粗壮肌肉丰满,他的中躯偏长结构匀称,对高原气候的适应性极强。

第三百五十二章 川汉铁路大会

大通马适合骑乘负重力也强,特别善于在高原上长距离行走,即使达到海拔三千五百米以上也无不适之感,它的体型比较沉重是挽乘皆宜的上等战马。赵守宏花费大价钱从当地匈奴牧民手中购得了一批优质战马,喜得刘鸿逵满面春风。

作为骑兵,战马与武器同时是他的第二生命,有了这批耐粗饲善于远徙的优质战马,骑兵标的战斗力凭空增加了许多。刘鸿逵只感觉一身是劲,每天带着手下加紧操练骑术战法,新军骑兵的技战术水平迅速提高。

就在赵守宏接任西宁办事大臣,同时开始在地方收买人心的时候,中川的工作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除了原本的甘孜巴塘重工业区,宁远厅重工业区和成都轻工业区以外,宁远厅的造船厂被迁移到了重山城附近。依托这个造船厂,重山郊区也开始建设一个以造船业和轻工业为主的工业区,川东人民渐渐感受到了工业化所带来的好处。

如今赵守宏的中川政府在整个中川省拥有了绝对的控制权,各种政令都得以顺利上通下达。那些原本的朝廷命官都被架空起来投闲置散,而原本的吏员们掌握了各地政权。他们以近似于西大陆政府的先进管理模式,有效的治理着地方。

在哥老会的有利支持下,各地的农垦公司也建立了起来,有哥老会成员带头,各地百姓纷纷以土地折合股份加入其中。利用系统的管理,加上农业学院的科技支持,以及化工厂在化肥和农药上的供应,百姓对天灾的抵抗能力强了许多。

沈若雪拍板投入巨资,开始在中川境内修缮河道建立水利工程,沿江建立梯级水电站。同时她还依托蜀渝线大量修建支线铁路和公路,以加强中川的交通。这些工作反过来提供了大量工作岗位,让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赵守宏镇压同志军的行为,被共兴会和共进会等各个革命组织所记恨,他们认为赵守宏一意孤行的镇压了革命,使得他们功败垂成。可是就在革命党展开宣传攻势,诋毁赵守宏的名声之前,中川的宣传机构已经开足马力了。有黄炎培和邓之诚这样的大家主笔,评论此次中川同志军与赵守宏手下川军战斗的消息自然是妙笔生花。

很快关于革命党依托会党发动暴动,荼毒中川各地的消息就被从广播和报纸上向着全国各地传播开来。同志军对地方的劫掠,与对城市的破坏都被大书特书,由于报纸上都附有照片,也由不得他人不信。

史量才没有轻信邓之诚的投稿,为了保证《申报》报道的真实性,他特意带着几名记者秘密来到中川,实地进行了考察。各地百姓众口一词的对同志军大加驳斥,一些原本参加过同志军的人也表示,赵守宏将他们教育后放回来给了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并安排生计,他们十分感激。

对于这样的采访结果,史量才十分惊讶,原本他对共进会是有着不小好感的,这一次他的信念却动摇了。没有使用邓之诚的投稿,史量才利用这些天搜集来的所见所闻亲自撰写新闻稿,以更加犀利的言语批评了共进会不顾百姓死活的冒进主义,搞得共进会在舆论上十分被动。

邓之诚知道,宣传不能光耍嘴皮子,而张列五同样知道这一点。在与谢明爵商议之后,中川政府以赵守宏的名义向清廷发出通电,要求以个人名义赎买川汉铁路,将股权交予民间。

朝廷一开始还欢天喜地的,因为可以不向外国银行贷款,就拿到一笔巨款。结果中川几乎轰动全国的,敲锣打鼓般的将巨款送到帝都之后不久,摄政王载沣就知道上当了,因为中川竟然没有将上一年所要缴纳国库的税款押解过来。

赵守宏等于是用朝廷自己的税款,赎买了川汉铁路,算起来朝廷还是吃亏了。载沣急着派人催促税款,可是谢明爵也不说缴也不说不缴。每次都以资金紧张推脱,同时表示明年年底必然缴上双份税款,搞得载沣郁闷不已。

张列五适时对中原商会发出了邀请,正在走投无路的陈铋、张兆南、高林显等人听说这个消息,急忙从汉口赶到了蜀都。张列五亲自接待了他们,同来的还有中川方面参与川汉铁路的诸多商人。

首节上一节164/624下一节尾节目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