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军工霸主 第144节

能让整个便携式火箭筒研制团队上上下下都不约而同的谈论起的赵教授,不是别人,正是昨晚刚刚抵达G军区招待所的赵如松,而此时关于他古怪脾气的事实,已经在研制团队内部传得沸沸扬扬。

之所以能传播如此之快是因为在研制团队里有很有多以前跟赵如松共过事的老技术人员,只要一提起赵如松这三个字,这些老技术工作者无不把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然后在劝提问的年轻人,见到赵如松立刻躲远点。

当然就研制团队的个人来讲,赵如松的到来并不算什么,毕竟如果他脾气真古怪的话,大不了见到他就绕着走,自然也不会引起大家的过分忧虑,而众人之所以担心主要还是集中在赵如松和总设计师卢嘉栋的关系上面。

要知道卢嘉栋自从担任便携式火箭筒的总设计师以来,以其卓越的领导能力和出色的技术才华,很快便将这个来自不同单位,不同地方,背景各不相同的人们聚合在一起,在短时间内便形成高效的运作模式。

而研制团队的内部人员虽然刚开始对这位年轻的总设计师心中还存有些许的质疑,可当他们在亲身感受到卢嘉栋那博学的知识、创新的思维、宽广的胸怀以及敢为人先的气魄时,所有人都对卢嘉栋由衷的钦佩,这也让整个团队的凝聚力空前提高。

这个良好的局面,可能会随着赵如松的到来而发生变化,要知道赵如松不好相处的名声早已是尽人皆知,而他加入研制队伍后将不可避免的与总设计师卢嘉栋打交道,如此一来,赵如松是否会服从领导,他会不会与卢嘉栋起冲突,都成为研制团队内无法回避的话题,团队内的眼界开阔者更是认为,赵如松的到来将是卢嘉栋在团队凝聚力和人际关系问题上最重大的考验。

“你说小卢和赵教授在资料室一直待到了今天早上三点?”相对于研制团队内的普通人,作为领导小组总协调人的G军区副参谋长郭青山对此更是担心,而此时负责资料室值班记录整理的干部的例行汇报,一下子触动了他敏感的神经:

“他们两个在资料室说话的声音大不大?有没有争吵?”

“据值班战士回忆和记录,两人有时说话的声音很大,有时候还会激烈争吵,甚至还拍了桌子……”

没等这位军队干部把话讲完,郭青山的脸色便唰的一下变得极为难看,整个人不由得一屁股坐到身后的椅子上,嘴边更是喃喃自语道:

“真没想到,这样的事说来就来……”

“参谋长,您说刚才说什么来了……唉!参谋长……您这是去哪儿?”

这位军队干部正说话之际,郭青山突然腾得一下从座位上弹起来,接着二话不说便朝门口奔去,一边开门一边回应道:

“去哪儿?还不是去找他们谈谈,以后可别出什么大乱子!”说着,郭青山便打开门,可还没等他迈步走出去时,就听到整栋楼都响起一阵稀疏的杂音,可转眼的功夫这些杂音便开始扩大,进而更是一声声不可思议的惊叹,而就在这时,那位已经跑到窗边的军队干部,也回过头,朝着郭青山兴奋的叫着:

“参谋长,你快过来看下,他们竟然……”

没等这位军队干部把话说完,郭青山便三步并作两步来到窗边,透过敞开的窗子向楼下看去,这一看不要紧,郭青山的脸上瞬时惊呆在那里……

“小卢,你昨天说的那几种方法我回去仔细想了下,确实很有道理,铁粉、特种液体还有塑料,这三种平衡体配备在火箭筒内是最合适的!”经过一个通宵的讨论,如今的卢嘉栋和赵如松差不多已经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其实在卢嘉栋的眼里,这位脾气古怪的赵教授其实就是个典型的技术宅,对于普通的人情世故既不太懂也不想去了解,他把所有的热情全部投入到对技术的追求和探索当中去,而由此更加造就了他严谨刻板的一面。

尤其是对那些可能在技术问题上造成错误的人和事,说话更是直截了当,常常一句话就能把人噎得半死,不过他所做的这些却没有任何恶意,只是想让他人时刻保持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工作作风而已,在这一点上,卢嘉栋和赵如松的出发点并不冲突!

而在赵如松的眼里,卢嘉栋这位年轻的总设计师也是实至名归,在昨晚的讨论中,虽然两人偶尔会因为观点的不一致而争吵,甚至会拍桌子,可是越是这样,赵如松越是觉得卢嘉栋不但技术的基本功很扎实而且涉猎甚广。

常常能旁征博引,将各种技术融会贯通后,融入到新的装备当中去,而赵如松也常常因为卢嘉栋不经意间的一句话,让他困扰多时的技术难题迎刃而解。不仅如此,卢嘉栋在技术方面严谨求实的态度也是赵如松十分欣赏的地方。

正因为如此,赵如松将卢嘉栋更是引为知己,上午刚刚睡醒赵如松便迫不及待想去找卢嘉栋继续探讨昨天没有说完的话题,只不过是在自己学生胡庆华的强烈阻拦下,而赵如松也清楚卢嘉栋说不定还在休息,这样贸贸然的打扰确实不太好。

可即便如此,依然没有打消赵如松去找卢嘉栋心思,午饭刚过,他便带着胡庆华来到卢嘉栋的宿舍,继续昨天的话题,哪怕是在去研制专家组办公楼,两人的讨论也没有停歇:

“不过从这几种材料上看,我觉得特种液体这种配重比较好,不但重量较轻,而且由于液体本身的独特质地,可以向后喷出燃气热度减少,烟尘和噪音更会抑制到最低限度!”

如果要是旁人跟赵如松无休止的说着技术,估计早就退避三舍了,不过卢嘉栋却对赵如松始终抱有极大的热情,因为在他看来这种讨论正是加快研制进程的一种独特的方式,所以他对赵如松可谓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我觉得液体还是有着它无法克服的弊端,首先储存就是一个极大的问题,如何保证不挥发,不失效就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所以我还是倾向于用塑料做配重物……”

“老师,嘉栋,你们快看!”卢嘉栋和赵如松边走边商量着,不知不觉便来到办公楼前,可就在这时,在他们身旁的胡庆华突然打断卢嘉栋的话,用手指着办公楼颇为诧异的说道,而卢嘉栋和赵如松顺着胡庆华手指的方向看去,这才发现办公楼的各层,各室的窗户前无不挤满了面色震惊的人们。

震惊,对!就是震惊!当第一个人发现卢嘉栋和赵如松肩并肩边聊边向办公楼走来时,他的脸上便充满了震惊,紧接着第二个,第三个……刚开始整座办公楼内还有呼叫同伴的嘈杂声,可没过多久,当所有人都挤在窗边后,这些嘈杂便成为一阵阵低沉的惊呼。

看着越行越近的卢嘉栋和赵如松,那彼此交流的神情和模样,哪像是针尖对麦芒的冤家,分明是多年未见的好友一般,而从两人不时露出的欣喜笑容,更可以看出这两人的关系非常融洽,根本没有闹矛盾的样子!

“老王,你不说卢总师这次得很难嘛,你看看,两人跟老哥们儿一样,这就是你说的难?”

“怎么可能?难不成两人以前认识?”听了同事的话,老王的脸色很不好看,可不管他怎么找台阶下,旁边的年轻人是再不会买账了。

不仅是老王,还有老张,老李,以及其他质疑卢嘉栋是否能度过这一关的人们,都被眼前的事实所惊呆了,他们的脑海中不约而同的浮现出一个问题,那就是卢嘉栋到底用什么方法办到的?

这样的问题只存在少数的脑海里,而更多的人看到这一幕在震惊之余更是不由得松了口气,进而由衷的佩服卢嘉栋的能力,而这些人心中的所思所想,用郭青山那句拍着大腿的兴奋话语最能表达:

“嘿!就知道小卢能办得到!”

第178章 材料的难题

见到卢嘉栋和赵如松关系如此融洽,那些质疑两人将会出现矛盾的传言在铁的事实面前自然是不攻自破,转眼的功夫便烟消云散,当然也有好事者见到两人如多年老友般的关系,感到非常好奇,都觉得卢嘉栋和赵如松如此要好很是不可思议。

于是这份强烈的好奇很快便转化为十足的动力,而这些搞技术研究的人又特别的严谨细致,关于卢嘉栋和赵如松见面和交流的每一个细节都不曾放过,很快关于卢嘉栋和赵如松那晚在资料室的情景逐渐呈现在人们面前。

而当人们得知真相后,在惊叹两人对火箭筒技术研究如此深入的同时,更对卢嘉栋那超前的眼光和扎实的技术水平表示由衷的钦佩,而这也触发了团队内的研制人员深深思考,卢总师和赵教授都已经把问题想得那么深入了。

可是他们自己还停留在如此肤浅的境界,再这样下去,还怎么跟得上卢总师的思路,还谈什么为国防军工贡献力量?由此,在不知不觉中一股多学习,勤思考,肯专研的风潮在便携式火箭筒的研制团队内悄然兴起……

当然卢嘉栋和赵如松对别人的看法是不太在意的,哪怕是郭青山在事后跟两人述说了经过,但是无论是卢嘉栋还是赵如松也都是一笑了之,不过对于这股悄然兴起的学习风潮,卢嘉栋却稍稍感到有些意外。

他没想到自己竟然成为了榜样,但即便如此卢嘉栋对此还是表示欢迎和支持,因为在他看来,在这股风潮的带动下以及赵如松这样重量级的专家学者的加盟,便携式火箭筒的研制进程必将大大加快!

实际情况也如卢嘉栋所预料的一样,如果说赵如松没有加入团队之前,便携式火箭筒的研制只能用步入正轨来形容,那自从他加入之后,研制的进程就得用走上快车道来描述了,卢嘉栋依靠着后世的先进知识和超前的眼光,思维更加有创造性;

而赵如松曾参与过多项武器装备的研制工作,对各项军工技术都造诣颇深,理论知识更扎实一些,两人的合作可谓是相辅相成,很快便产生良好的化学反应,再加上研制团队内众人的努力,便携式火箭筒研制进程大大超出预期。

在弹药方面,以胡庆华为首的弹药研制组,重新制定了温压弹的研制方案,按照卢嘉栋制定的战术指标,将原来的液体燃料剂改成固体,这样可以使燃烧更加充分持久,杀伤力也会成倍提高,除了温压弹在稳步推进之外,单兵多用途爆破弹和串联反坦克破甲弹也进入论证设计阶段。

在发射筒方面,经过卢嘉栋的反复权衡,和赵如松不断的试验和摸索,最终将火箭筒的发射原理确定为封闭式平衡抛射原理,即利用发射时向后抛出与战斗部相同的平衡体,来抵消后坐力,来实现平衡发射,而当这一切都在顺利进展,便携式火箭筒也即将呼之欲出时,卢嘉栋和整个研制团队却遇到了一个更为棘手的问题,那就是材料……

深夜,G军区招待所,卢嘉栋的办公室内,整个屋子烟雾缭绕,无论是卢嘉栋还是郭青山都在一口一口的抽着,就连一项烟酒不沾的赵如松此时也向卢嘉栋要了一支点了起来,一边忍受着咳嗽,一边闷闷的抽着。

而坐在他们对面的秦景斌却没有如其他三人吸着烟,可是从他的神情和脸色却能看出,他的脸色并不其他三位好多少,甚至显得更加疲惫,可即便如此他依然拿起手中刚刚得出的数据资料,用他那熬红的双眼看了看,然后揉了揉有些发紧的脸颊,对着面前的卢嘉栋等人说道:

“咱们这款便携式火箭筒如果按照目前的设计思路,采用封闭式平衡抛射原理的话,发射时高压火药燃气将封闭在发射筒内,因此发射筒不仅要承受膛内火药燃气的巨大压力,还要承受推动战斗部和平衡体前、后运动的前、后活塞到达筒口撞机变形环产生的巨大制动力,这就要求咱们的发射筒要具有足够的强度,才能保证发射安全!”

说着,秦景斌把手中的资料放到面前的桌子上,脸色更是变得严肃异常,通红的眼神里透着无可奈何的神情,言语之间更是充满了浓浓的低落:

“可是……可是……可是咱们的玻璃钢根本达不到这样的强度要求,按照咱们目前的材料水平,如果要实现正常发射,只有用钢材来加强!”

“难道就没有其他的办法?我记得咱们还是有玻璃钢的制备技术和生产工艺的,怎么会……”听了秦景斌的话,坐在他对面的赵如松脸上闪出一丝激动,进而站起身来,紧紧盯着面前的秦景斌,可随即脸上的那份激动却被那种无奈、愤恨和失落的交杂情绪所取代,然后一屁股坐回原处,嘴里便颇为不甘心的喃喃说道:

“怎么会没办法,为什么会没办法!唉……”

赵如松的一声叹息,虽然没有确实表达,但却道出了千言万语,要知道整个便携式火箭筒项目进展的超乎寻常的顺利。各项指标和数据都基本上得到确定,设计图纸已经在绘制当中,弹药的类别和样品更是进入到试制阶段,可以说整个研制团队都在期待着这款倾注无数人心血的便携式火箭筒呱呱坠地的那一刻。

可就在这万众瞩目的档口,便携式火箭筒所需的制造材料却跟不上来。这意味着这款武器装备还要等上很长一段时间才能降生,甚至有可能从此就留在图纸上,再也看不到它成为现实的那一天,这对于将全部热情和情感都投入到这款武器装备的人们来说,简直是无法接受的。

首节上一节144/72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