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之黑枪小三口 第3节

  这时,三个人听到日本人说话的声音,由远至近的,一群日本士兵就进了柳条通里。

  三人大眼瞪小眼的把嘴都闭上。

  听声音日本兵来了六七个人,一个个语气都很激动,话音很急促,声音也很大,三个人只好静静地窝在石头堆里。

  以王南的年龄和阅历能想到家人情况很不乐观,甚至真相都可能呼之欲出。只是他心中不肯相信,宁愿家人们都平安无事。

  落日印在汤旺河上,却没有一点色彩,河水如同黑色带子一般滚滚向东,河面上连条冒泡的鱼都没有。

  王南越看越觉得憋屈和烦躁,为了让自己不再去想那种糟糕可怕的情形,他慢慢的打开了一个背包,把东西轻轻的掏出来。

  日本关东军都是精锐部队,现在中日战争刚刚开始,日军士兵随身带的东西都是不减配的标准作战装备。

  王南扒下来的除了步枪,还有挂在皮带上的剌刀、弹药盒和手雷,两个水壶,两个小挎包。

  挎包里装着手巾和包好的小肥皂,有一个小水杯,此外就是一些调味品如味增、盐、茶、干菜什么的,有的标了汉字,又的打开才知道是什么。

  皮革与帆布做的背包和紧绑在周边的各式东西,最上面是扎起来的军毯和一大块帆布,后面外挂着饭盒,饭盒里放着满满的精米(大米)。

  左侧绑着分成两部分的小铁楸、右侧绑着雨衣。

  背包里放着衣服袜子鞋子蚊帐药品,还找到了两盒肉罐头和两大包上面写着军粮的饼干。

  王南稍稍翻了下另一个背包,看出两个背包里装的都差不多。

  天色已暗,王南见三个人的头顶上已经聚集了一大堆蚊子小咬,就把打开那个背包里的蚊帐四角压在石头上,地上铺上雨衣。

  王南先钻到里面坐了下来,二丫把李秀推到他身边也坐了进来,放下蚊帐门,三个人挤在小小的蚊帐里除了心里咒骂日本兵无计可施。

  一整夜日本人都在不远处活动,说话、走动、砍树的声音几乎没有间断,半夜里还开了两枪,他们这里躲在这里还能隐约看到日本人点了很大一堆火。

  躲在小蚊帐里,三个人不敢说话也不敢睡觉,万般的怨气只能压抑着,就这么迷迷糊糊坐到了天亮。

  太阳高高升起时,三个人的肚子已经饿得咕咕直叫,身体也开始有些抽筋的兆头,只好慢慢爬出蚊帐,小心的蹲在原地活动着。

  大概九点多到十点钟的样子,日本人的声音终于离去。

  精神与体力的被压制了一夜,让昨天只吃过上午饭的三个人饿的无法控制。

  三个人立刻抓起背包里扒出来的饼干,分吃起来。

  等三个人背着大包小包端着枪从柳条通里慢慢走出来,已经到了中午时分。

  女孩们这时才把事情的经过理顺了出来。

  昨天临近下午饭的时间,除了王南到柳条通里打猎没回来,小村落里的人都在,男人们在修缮着草房,女人们在大伙房里忙着席面,小男孩们围着草房拿着木枪追逐着玩耍,小女孩们在看着母亲们做吃的。

  李秀和二丫两人就走到离村子两三百米的地边挖野菜。

  她们就在这里,看到了远处有几个人带着一队日本士兵从山脚转了过来。

  日俄战争后,小鬼子与老毛子就是东北人眼里的两大祸害,没有大姑娘小媳妇不躲的。

  两个女孩子看到日本人过来就往草丛后面躲藏,没多久,她们俩就听到了一阵枪响。

  二人知道不会发生什么好事,一直心惊胆战的躲着,后来实在忍不住想知道家人怎么样了,结果刚出来探个头就被日本兵看到。

  有两个日本兵喊着花姑娘,迈着小短腿飞快的追着她们,吓得二人拼命地往柳条通里跑,直到遇见王南。

  王南对枪声有些印象,当时他正从柳条通最深处往外走,声音很小,没听出是鞭炮还是枪声。

  三个人站在柳条通入口处,张望了很久也没看到四处有人影,这才往山脚方向走去,那里有几间草房围在一起,是他们的家。

  这个小村落最早是几个猎人先盖了一间大草房。

  他们用木头杆子支起框架,四边用草和泥垒的土墙,棚顶铺的苫草,屋里是个大通铺。

  一个老鄂伦春带着几个猎人常住在这里,以采山货和打猎为生。

  再后来二丫的父亲和另外一个人就在这里开了荒地,两人把家人接了过来后,又单起了几间草房。

  三个月多前,王南的全家五口人从哈尔滨一路到了这里,又请大家伙帮着盖了两间草房,开了几片地。

  几天前,李秀的父母带着家人和亲戚到了汤原,也看上了这里,正开始盖房子、夹障子(东北方言,指木头围墙栅栏)。

  小村落的四周已经划出了不少荒地,这个正在发展壮大的小村落就是这些人眼里能安静生活的世外桃源。

  走过几片开好荒还没种的空地,穿过土豆地,转过一个小弯,还隔着村落边的黄瓜架和半拉障子(东北话,没建好的木头做的栅栏围墙),三人就看见几间草房已经烧成了残墙破壁,还有缕缕轻烟冒出。

  三人把背的抱的东西一丢就冲了过去,这才看到小村落已经被烧成了白地,四周一个人影都没有。

  王南提着枪,红着眼睛在村落周边转了半天,也喊了半天。

  两个女孩哭哭啼啼的跟在他身后,三个人一起大声的喊着亲人们的名字。

  可半个下午过去了,一个人影也没找到。

  当三人再回到村落里时,心细的李秀发现原来柴火垛的位置是空的,边上是新盖的还没上顶的新房,正是今天做席面的伙房。

  伙房这间废墟里的木灰非常的多,有的地方近腰高,浅的也有一尺多,有的地方还在冒烟。

  王南从地里上找个根烧了一半的木条把灰拨开,三个人一下子看到了木灰下的白色的骨头,酥的一碰就粉碎成了一堆细细的骨头沫。

  等王南用日本军锹把木灰清开些,看出底下明显是一堆人骨,只是已经无法分辨是谁。

  三个人都跪在屋前大哭起来。

  他们知道,小村落里的人们全被烧在这火场里了。

  注:以上改编自历史上这个时期真实发生的日本人杀人焚尸事件。

第五章 合茔与练枪

  三个人在屋前不知道哭了多久,当眼泪哭干嗓子嘶哑时,就跪在那里,三个人你一句我一句的商量起家人们的后事。

  木灰下面的骨骸已经烧化了,应该是一大堆柴火压在人身上烧的,碰不得也分不开,无奈之下三个人决定把所有人合茔。

  里面有王南父母弟妹四口、李秀父母弟妹五口、二丫父母妹妹四口、李秀的亲戚两个大人两个小孩四口,还有张姓的一家三口,再加上老鄂伦春和两个猎人计二十三口人。

  三人开始用找工具把四周的泥墙敲成块往这间草屋里垒。

  三个人不再说话,只是默默的干活,默默的流泪,能用工具就用工具,不能用工具就用手。

  饿了就把日本兵背包里的吃的放到小饭盒里胡乱煮着吃,在断墙下架起两个蚊帐,困了就在里面睡上一会。

  第二天下午,一个一人多高的大坟立了起来,三人找了块木板立个了碑,正式的哭拜起来。

  又是夕阳西落,三人干望着大坟和落日久久无语,直到太阳落到山的那一边留下一片晚霞。

  亲人们在这里安息了,可三个人的日子还得继续过。三个人慢慢的压制住痛失亲人的悲伤,开始面对以后的生活。

  李秀不时看一眼王南,她心里有一肚子话想说:

  “除了对象,家都没了,亲人们都在这大坟里,以后咋办哪?

  住的、吃的、用的都烧没了,连衣服都是身上这一套,这日子怎么过?

  是在这里起房子,学着伺候地,还是搬到别的地方去呢?

  还有,什么时候成婚呢?孝期过了就入洞房嘛?也不知道成婚了他会对自己怎么样。

  母亲在的时候她说她会操办好的,也说过要让自己学怎么跟男人过日子的事,可是现在的自己好象什么都不知道。

  好象我现在就得听他的了,那要做什么让他定吧,看他怎么说”。

  望着王南这个自己以后要守望一辈子的男人,她有着很多的幻想,可看了他半天,他还是在傻傻的对着大坟发呆,就轻声问道:

  “大南哥,以后怎么办啊?”

  女孩子在大事之后都会很理性,反而男孩子容易冲动。

  王南知道三个人手里只有从两个日本兵身上扒下来的吃的和枪,却压抑不住杀日本人为亲人们报仇的念头,特别是手里有了步枪之后,哪怕是解决眼下最着急的粮食他也和报仇联系了起来,张嘴就说:

  “先在这里守两天孝吧。我练两天枪就出去打日本人的黑枪,顺便扒回些衣服粮食”。

  王南从抢到两把枪的经验中得出只要能把枪练准,象打猎那样先躲起来,打单个日本人的黑枪还是很容易的,即给大坟里的父母亲人们报仇雪恨了,也能扒到日本人的背包弄回吃的。

  李秀有些头痛。

  打黑枪一次两次行,还能次次打?每个日本人都背着大包的吃的给你扒?可她和王南没有太多的接触,名份有了,人还没亲近到想说什么说什么的程度,又抹不脸儿说破,只能低头不语。

  二丫在边上倒是明白李秀话里的意思,她也在合计自己的将来,现在家破人亡了,人家俩都定亲了,以后他们结伙过日子,可自己怎么办哪?

  她看王南和李秀在一起心里还有一点不甘心,母亲总说自己傻,看来自己不光傻,命也苦。于是低下头来不做声,静静的想自己的心事。

  两顶蚊帐很近,三个人在里面思来转去,却一夜无语。

  天一亮,王南就开始找石头立靶子,他在长长的荒地边上大概每隔一百米这样立块挎包大小的石头,一共摆到五百米处。

  走回一百米内时,他想到自己打倒的两个日本兵,特意在一百米内又乱放了的几块。

  又把所有的子弹都拿出来。

  日本士兵的弹药带有两个前盒和一个后盒,前盒30发,后盒60发,一条弹药带子上就有120发子弹。

  精锐部队在外野战时,还会多发一些备用弹。

  这两个日本兵做为侵略中国的马前卒,出发前应该都带了200发以上,因为王南把两个日本兵手里的所有子弹集中起来还有380多发。

  每5发子弹排在一个桥夹上,按东北人的说法管这叫一梭子,重量有老16制一斤的3两重,这些子弹有小20斤,足够有些猎人基础的王南练枪用了。

  王南抢来的两把步枪上面刻有汉字的‘三八式’三个字,日本人叫三八式步兵铳。

  似乎“铳”这个字和火药武器的意义就是从中国宋明两代学去的,反而中国近代就不知道怎么转用了“枪”这个字。

  三八式步枪长近一米三,因为怕进灰尘枪机上扣了个铁盖子,随着枪栓滑动,所以中国人叫它三八大盖。

  这枪的子弹细长,子弹从出膛到300米时都走直线,所以300米时威力最大,450米才算出了有效射程,可邪门的是600米远也能瞄得上。

  唯一的问题,是百米以内打在人身上不碰到骨头就穿肉而过,一枪两眼。

  这对于中日战争刚刚开始,也就是十四年抗战初期的日本士兵来说根本不算问题。

  日军的新兵训练期差不多一年,有些兵种射击练的少,就这样,他们的新兵也要在半年内打出300发子弹。正常的步兵在头半年起码要打上500发以上,每年训练子弹标准是1800发。

  一般士兵打300米的胸靶,很多部队都用300米脑袋大小的伏地靶,普通士兵的射击水平是这时的世界第一,射击水平几乎相当于后世的特种兵。

  因为这种步枪弹道平直,三百米内把表尺框推倒直接瞄准射击,再远就要立起表尺使用游标调整了,表尺都标到了2400米。

  事实上,不用专用的瞄准镜就能直接瞄准击中500米左右靶子的人都极为少见了。

  再远准星都比人大,还受弹道下沉、速度下降、侧风影响等,不是一般人能掌控得了。

  后世有人统计过那些有名的狙击手,他们射击基本都在200米内。

  一般士兵多数在100米左右,因此后世的普通步枪都改用冲锋枪和突击步枪,有效距离基本在300米内。

  在王南这个时代,三八大盖却也算是过得去的步枪,如果在中国这地界来说,甚至是把好枪,因为比它还好的不是没出世就是在中国没几把。

  王南在练枪前反复查看枪的各个功能,很快就找到枪的保险,把枪铁尾巴上的菊花突起按着向左转是解除保险可以射击,拧到上面就进入保险状态。

  王南的眼力很好,他用石头做靶子,趴在地上一枪一枪的打,子弹打中石头表面会有小土雾小火花提醒命中,他就这样摸索着练习。

  有文化的好处就是做事情会思考,王南在心中定下来的思路很明确:

  连续两梭子都能准确无误击中一块石头时,再换远一点的石头。如果连续的打不中,就是哪里有问题,需要查找下原因。

  王南通过照门的V型槽和人字型准星瞄向最近的石头,开始慢慢练习。

首节上一节3/15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