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保安团 第284节

  本来还有煤炼油的,但是这玩儿成本太高,产能不足。在发现油田之后都先后停产,改炼钢铁,或者造其它设备去了。总之,产业结构一变,再想调整回去就难了,哪怕领头的是希特勒也不行。

  更让小胡子郁闷的是,好基友罗马尼亚再次在关键时候掉链子。本来说好了,打下捷克之后,罗马尼亚的石油就归德国,德国用工业品、粮食、武器去换。没想到英国人再次插手,利用商业手段把罗马利亚的石油全部控制了。

  事实上,自“一战”以来,英德两国在罗马尼亚的石油攻防一直没有停止过。1916年11月,德军侵占瓦拉千平原,夺取了罗方全部石油设施。英国随即派特工潜入该国,成功摧毁了70多座炼油装置,烧掉80多万吨原油和石油产品。尽管德国事后花了五个月恢复生产,但产量始终未恢复到原有水平。

  二战前期,英国人企图用6000万美元的高价(在当时是一笔天文数字)诱使罗马尼亚炸掉本国的油田,但是罗马利亚没有同意。傻子才会同意呢!

  当然,英国人也不傻,尤其是英国首相张伯伦。现在历史上,张伯伦一直是以一个大sb的形象出现的。其实这家伙不仅不傻,还非常厉害。特别是其用经济手段控制罗马尼亚的石油,干得非常漂亮。

  当时罗马尼亚所有的库存石油都被英国抢购,英国还预订了下半年供油合同以及合同期满后的石油供应权,而且尽可能租用罗马尼亚所有的驳船和火车车厢,以免被用来向德国运销油料。很快,多瑙河流域的148条不同类型的油轮都被英国人租赁,后者甚至不得不专门成立格兰德公司,集中管理这些暂时并无多大用处的轮船。

  看着急需的石油一船接一船被拖走,小胡子内心的愤懑可想而知。更让小胡子郁闷的是,德国的战争机器才刚刚启动,并没有做好与英法全面开战的准备。因此直接翻脸是不行的,还得想其它的办法。

  在平行空间里,小胡子最终用胡萝卜加大棒的手段让罗马尼亚妥协了,不过中间花费的精力和代价也是不小。现在既然有郑胡子这个路子,小胡子自然要试一试,毕竟德国本土的石油战略价值更大,郑胡子的胃口也要小得多。

  另一方面,郑胡子也没敢德国人晾太久。实在是装备不足,等米下锅,硬不起来啊!一周之后,郑卫国就与德国新任特使冯.里希特霍芬.巴拉克敲定了交换协议。郑胡子用储量超过两亿吨的油田资料(有水份,德国好开采一点的油田都被郑胡子说的差不多了,剩下开采都比较麻烦,不过总比煤炼油好)跟德国交换一大批武器。

  这些武器有新有旧,更多的则是小胡子的战争红利——捷克布鲁诺和斯柯达的产品,以及捷克国防军的装备。武器装备嘛,无非是飞机、坦克、大炮,还有各种设备和轻装备。经过一番艰难交涉,战果如下:

  飞机:十架德制fw61直升机。这是福克-乌尔夫公司在1936年推出的。也是世界上第一款具有实用功能的直升飞机,全长7.3米,高2.65米;自重800公斤,最大起飞重量950公斤(一说1024公斤)。这种飞机操控系统设计良好,但当时的德国政府却持反对态度,让为华不实,没能进入工业化生产。

  这回郑胡子铁了心想搞些飞机,虽然搞不了空战,但是侦察、火炮效射也需要,特别是绥远、陕北这些地方。有一架飞机比一个团都好使。冯.里希特霍芬.巴拉克被逼无奈。只好向郑胡子介绍了这种“最新产品”。郑胡子一看,竟然还是直升飞机,二话不说应下了,并表示先来个一百架。

  冯.里希特霍芬.巴拉克哭笑不得。只好告诉他。根本没有那么多。最多十架,而且也要三个月之后交货,因为福克公司总共才造了两架原型机。好在这玩艺儿结构简单得很。就算造个几十架也耽误不了多久。

  坦克:一百辆捷克斯柯达出品的lt35轻型坦克。

  前文曾提到过,捷克的军工实力极强,号称欧洲兵工厂。早在二战前,捷克人就能生产坦克,称之为lt35轻型坦克,之后又生产出了改进型lt-38轻型坦克。

  别看是轻型坦克,仅lt35的最大装甲厚度达到了35mm,远远超过了日军主力战车——97式中战车的25mm。不仅是防护、火力,包括机动力都是非常不错的,德国人甚至认为lt-35的性能相当于3号坦克,这在亚洲就是非常好的装备了。

  当然,这么好的装备德国人也想要,在平行空间里汉斯们就曾大量装备。冯.里希特霍芬.巴拉克开始死活不肯,还找了一大堆理由,说这个车不好操控啊,捷克自己也没造几辆啊,日本人会反对啊,总之就是不肯。其实这个车没有什么太大的毛病,就是采用了气动换档机构,在当时比较新潮,对驾驶员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不过这些坦克郑胡子是打算放在绥远保护物资通道的,在大草原上技术烂一点也不打紧,不怕翻车。

  而且数量不够也是假的,至少能拿出两三百辆,历史上捷克自己就装备了138辆,又给了罗马尼亚126辆,还给德国造了219辆(给敌人造坦克,真是不知该怎么说)。因此,郑胡子这回不打算让步,铁了心要把自己的装甲力量发展起来。

  冯.里希特霍芬.巴拉克无奈之下,只好答应给郑胡子一百辆,外加全套的修理、维护设备,以及备用发动机等零部件。不过只肯给lt35,反正这种坦克在欧洲很快就要被淘汰了。至于lt38,巴拉克却是坚决不肯。郑胡子也就没强求,反正在亚洲战场,lt38未必有lt35管用。

  野战重炮:50门捷克斯柯达(skoda)m1925式150毫米榴弹炮

  重炮威力大,属于比较敏感的武器,因此德国人表现得非常不爽快。而且欧洲当时大部分重炮都太重,不合适亚洲战场。性能稍微好一点的炮往往就有六、七吨重了。六、七吨是什么概念?当时中国绝大部分承重桥梁都是标明限载1.5吨(看老电影有没有看到过),90年代之前也仅仅是限载5吨。

  所以在武汉会战期间,日军的驮马制师团(以山炮为主)都比挽马制师团(以野炮为主)进展顺利,因为挽马制师团不仅要同**作战,还得自己修桥铺路。华北比长江流域要好一些,不过5吨差不多也是极限了。再重一点的,搞一大堆六、七吨以上的炮,机动起来真是要了老命了,只能扔到绥远的大草原上去。

  见迟迟谈不拢,冯.里希特霍芬.巴拉克担心僵持下去会把交易搞黄了,就主动向郑胡子堆荐了一款炮,即捷克斯柯达(skoda)m1925式150毫米榴弹炮。这种榴弹炮是捷克斯洛伐克独立后于1919年研制的,1924年才开始生产。

  当时斯柯达兵工厂的野心很大,想用这种炮代替前奥匈帝国的各型榴弹炮。所以这个炮的数据比较均衡,符合当时多用途炮的潮流。但是此炮没有吸取一战火炮研制的经验,仍然采用的是单脚炮架,造成射界范围太小,一出厂就成过时产品。所以捷克并未装备很多,倒是德国缴获后有使用的历史。

  郑卫国一听这玩艺儿在1934年停产了,心里有些犯嘀咕,质疑道:“不会是像上次那种种糊弄人的货色吧!”

  糊弄人的货色指的是那种135毫米加农炮,那种火炮虽然纸面数据看起来不错,但是精度、大架强度。后坐力等有问题。这也是包头保卫战失利的重要原因。

  不过看了详细资料之后。郑卫国发现这个m1925式150毫米榴弹炮确实不错,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足够轻便。比日军现在最好的96式150毫米榴弹炮(4.14吨)还要轻一大截,只有3.8吨。二者射程接近,威力也都差不多。

  比较搞笑的是。在欧洲。捷克斯柯达(skoda)m1925式150毫米榴弹炮一出厂就成过时产品。落后了。但是在亚洲,日军性能差不多的96式150毫米榴弹炮却是新锐火炮,无可匹敌。可见当时亚洲跟欧洲的军事水平真的差距很大。很大!

  因为这个炮生产不多,郑胡子最后只要到50门,就几乎把捷克国防军装备的炮全部拿来了。此外冯.里希特霍芬.巴拉克还答应帮郑胡子全部换上新式炮架,虽然重量会略微增加,但是性能将更加出众。

  压制火炮(加农炮):12门fk16 150毫米重加农炮;50门德制m1917 105毫米加农炮;50门skoda 105毫米vz35系列加农炮。

  上次包头保卫战,日军的92式105加农炮利用射程上的优势给**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所以郑卫国迫切需要一种射程极远的武器来保证阵地的相对安全,否则敌人就可以躲在我军射程之外肆无忌惮地攻击了。

  fk16 150毫米重加农炮性能就非常不错,最大射程足有22400米,威力惊人,基本能够满足郑卫国的要求。唯一的缺陷就是太重,超过了十吨。好在绥远那个地方比较平坦,用上专门的牵引车,基本上可以全程机动。

  除了这种战略性的重加农炮之后,郑卫国还需要一批轻加农炮。之前引进的德制m1917 105毫米加农炮就非常好,只有3吨多一点,射程上又能压制日军绝大多数火炮。不过这个炮数量不多,而且郑卫国也希望有性能更加出色的武器,于是又选用了捷克斯柯达(skoda)105毫米vz35系列加农炮。

  后者是斯柯达兵工厂的新式火炮,性能极为出色,唯一遗憾的就是数量不多,冯.里希特霍芬.巴拉克表示最多凑到50门,而且零部件方面可能还要另行生产。因为欧洲的战场环境不同,105毫米的远程加农炮对德军来说意义不大(他们需要150毫米,甚至170毫米以上的大家伙),所以这个炮只能从原厂库存以及捷克国防军中调用,以后不会再生产了。

  野炮:100门德制fk16式75毫米野炮;100门捷克skoda h2系列 105毫米榴弹炮。

  前者是由一战时期的7.7厘米fk16na野战炮翻造的,也就是换个炮膛,以及一些零部件。由于一战前后,德国人留下了很多7.7厘米fk16na野战炮,性能已经完全落伍,所以在纳粹上台之后,小胡子让人改装了很多,还向中国出售不少。

  让小胡子感到很郁闷的是,这种炮刚刚改装得差不多,就完全落伍了。对于德国人来说75毫米的小炮筒,12300多米的射程实在没什么用。所以这个炮冯.里希特霍芬.巴拉克表现得非常爽快,也不怕日本人发现了,当场就答应给一百门。

  skoda h2系列 105毫米榴弹炮是捷克的旧货,他们后来基本上都搞100毫米口径了,但是捷克军队内部还有不少105毫米的炮,其中大部分都是h2系列。这种武器对于德国人来说也是鸡肋得很,而且用捷克的火炮送给中国不怕日本人发现。

  山炮:100门斯柯达c6系列75毫米火炮或者同型炮。这个炮一直是第四十一集团军的主力山炮,就不多介绍了。

  山、野、加、重、高,五大类火炮。现在山炮、野炮、重炮、加农炮都有了,只剩下高射炮,郑胡子又要十二门40毫米博福斯高炮和36门20毫米苏罗通高炮。不是不想多要,实在是德国人自己也很紧缺,坚决不肯多给,倒是轻武器大方得很。

  像马四环步枪,很爽快地就答应再给十万条,每条步枪附一百发子弹。然后zh29半自动步枪也给了五千枝,基本上把布鲁诺兵工厂的存货清光了。

  当然,这么多武器不可能一次性付清。经过磋商,还是老规矩,一边交货,一边告知油田资料,交一批,告知一批。

  得知郑卫国又搞到这么大一批装备,程政委和周参谋长他们都很高兴。只要郑胡子高兴不起来,因为这实际上是最后一笔交易了,等德国人发现大部分油田不好开采,肯定不会再上当。

  不过郑卫国也不是没留后手,趁着双方交易正火的时候,郑胡子提议双方联合研发几种武器。此时,平安县兵工厂也陆续研发了不少新式装备,颇具科技含量,像破甲榴弹、碎甲弹、滑膛式无后坐力炮、简易一次性无后坐力炮(铁拳)、火箭筒、大威力火箭弹(装填云爆剂)等等。

  这些武器很快吸引了德**工的注意,并专门派了一批专家前来研发。本来兵工厂限于技术能力,大部分产品都有缺陷。德国这批专家的到来,很快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让兵工厂的实力大增。

  就在冀察战区与德国人处在最后“热恋”的期间,**在南昌与敌华中方面军又展开了一场空前激烈的大战。

第四百五十五章 南北大战方起

  武汉会战结束之后,日军大部撤离,只留下冈村宁次的第11军驻守。冈村这个人大家都知道,大大的狡猾,被彭老总认为是日军中最厉害的对手。他接掌武汉地区大权之后,立即嗅出了危机。

  什么危机呢?当时的武汉腹背受敌,北面是李宗仁的五战区,南面是陈诚的九战区(实际指挥官为副总司令薛岳)。

  其中李宗仁第五战区兵力雄厚,有6个集团军13个军34个步兵师和1个骑兵师和1个骑兵旅,不过他们控制的区域也很广,包括皖西、豫南、鄂南和鄂西北等一大片国土。

  薛岳的第九战区兵力也不少,名义上包括8个集团军21个军52个步兵师,分布在湖南,江西,湖北南部广大地区。

  日军虽然占有军力(不是指人数,而是指战斗力),火力,机动力的绝对优势,但控制区域过宽过长,导致被迫处于战略防御的地位。换句话说,日军等于抱住了自己的脑袋,把肚子、肩膀、四肢都留给**去打,而且还要等到**打了才能挥手去挡。虽然以**的进攻能力不见得能打疼日军,但这样终归是极为不利的。

  在冈村宁次看来,日军决不能再这样下去,必须效仿当年蜀国的诸葛亮,主动进攻,变被动为主动,抢回战略主导权。

  武汉会战进行地如火如荼之际,冈村就想顺势攻占江西省北部,但他大意轻敌。挨了薛岳的伏击。在平行空间里第106师团就被打残,这个时空更惨,干脆全军覆灭,还搭上了一个台湾旅团。遭此重创之后,侵占赣北的计划自然泡了汤。

  占领武汉之后,冈村又派兵进犯岳阳,企图占领湘北。当时的确给九战区和湖南带来很大恐慌,还导致了“文夕大火”的惨剧。不过由于物资匮乏等原因,这此计划还是中途夭折。

  等日本稍稍缓过神来之后,冈村又重新瞄向赣北。并将目标锁定在江西省会——南昌。早在39年初。郑胡子就忙不迭地提醒国民政府,日军的目标会是南昌。常凯申当时虽然恨不得除掉郑胡子,但对这个常胜将军的意见还是很重视的,立马着手布置。后来更是把麾下第一号打将——“老虎仔”薛岳派去镇守。

  等到三月份。日军进攻南昌的迹象愈发明了。郑卫国又向国民政府提出了自己的“预判”。认为冈村宁次会集结重炮,并派装甲部队闪击南昌。

  当时正逢冀中新败,说来也奇怪。双方的关系反而缓和了。常凯申还拍电报告诉郑胡子,叫他不要因为一时挫折而放弃,中央还是信任他滴。郑卫国就把自己的观点(实际上是历史上的真实轨迹)全盘托出,让九战区方面一定要做好准备。同时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应对方案,很多东西都是多年以后才出现的军事手段,放在当时无疑是极具价值。

  薛岳虽然对郑胡子的战功很不服气,但对郑胡子判断还是很信服的,因为郑胡子的预测简直比半仙还灵,就没蒙错过。接到通报之后,薛长官立即着手准备,并向军委会申请调来了一大拨防战车武器,其中除了之前就有各种型号的战防炮以外,军委会又紧急向苏联申请了一百挺德什卡大口径机枪。

  以往扣扣索索的老毛子这回表现的也挺爽快,二话不说就紧急空运来了一批,款项仍旧算在第二批苏援贷款里面。虽然苏联方面有私心(主要是测试武器的实战性能),但这次行动确确实实给中国帮了大忙。

  冈村宁次不知道对手的实力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还是按原计划向南昌进犯。而且这了这次会战第11军花耗了很大的物力和精力,像主攻的第101、106两个师团就足足进行了4个多月的强化训练,以提高部队作战能力和赣北地区的适应能力,强化官兵对武器使用的熟练程度。

  在装备方面,冈村也是花了大力气,足足调来了两个野战重炮旅团。野战重炮兵第5旅团旅团长内山英太郎少将:野战重炮兵第11联队、野战重炮兵第12联队联队长宫田富藏大佐。野战重炮兵第6旅团旅团长石田保道少将:野战重炮兵第13联队联队长桥本欣五郎大佐。第6旅团所属的野战重炮兵第14联队部署在长江下游,但是又调来了独立野战重炮兵第15联队,实力不减反增。

  除了火炮以外,冈村还将手上的装甲部队全部集结起来,其中包括战车第5联队的“**式”中战车38辆、“九四式”轻战车22辆,战车第7联队“**式”中战车38辆、“九四式”轻战车20辆;独立轻战车第9中队的“九四式”轻战车17辆,一共135辆坦克,合编为战车集团,由原战车第5联队石井广吉大佐统一指挥。

  甫一交战,冈村就集结重炮对**第一道防线——修水河阵地进行猛轰。在平行空间里,**各部还是跟往常的习惯一样,修筑野战工事。但这种工事应付日军的75口径火炮还成,面对150毫米榴弹炮和105毫米加农炮的轰击就远远不够了。

  得到郑胡子的提醒的建议之后,薛岳在第一道防线上广布疑兵,正斜面只留下少量精锐隐蔽在坚固工事内,大部队都藏在反斜面。反斜面阵地虽然看似简单,但是意义极为重大。历史上的朝鲜战争中,美军那么强大的炮火都奈何不了反斜面阵地。日军的炮火就更不用提了。

  冈村宁次虽然一口气打完了8万多发重炮弹和15000多个毒气筒,但是**大都隐蔽在反斜面工事内,伤亡不大。等日军信心十足地向正斜面进攻时。**又从工事里爬出来迅速抢占制高点,给予日军第106师团极大的杀伤。

  恼羞成怒的冈村宁次立马下令再次使用重炮轰击,前后共计打掉16万发重炮炮弹,此外还有大量75毫米口径炮弹,却被一线两个军足足抵挡了一个星期(历史上连三天都不到)。这就给薛岳争取到了极为宝贵的时间。

  随后出动的装甲集群也没讨到好,这支部队在过修水河时突然遭到了**空地联合打击。天上是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和所存不多的中国空军,地面上是**最精锐的74军一部,由最善长防守的余程万师长率领。他们手上集中了九战区一半以上的战防炮和全部大口径机枪一百挺。

  日军的战车几乎没有防空能力,在航炮的轰击之下,接连被打爆。河对面的战防炮群也是一个赛一个打得凶狠。冈村宁次闻讯后。慌忙调来大量飞机增援。但是别忘了,大口径机枪不仅能打坦克,还能打飞机。一番血战之后,日军不退不狼狈退回。后来虽然在第106师团的增援下夺占了这道防线。但是损失极大。出发前的135辆坦克仅剩不足一百辆。而且剩下的坦克里面几乎个个带伤。

  至此,日军虽然连夺两道防线,但是预定目标没能实现。反而丧失了先手。战役随后就进入了薛岳设计好的模式,就是利用前线兵力节节抵抗,消耗日军的实力,等日军长途跋涉到了南昌一线之后再发动还击。

  历史上薛岳就是这么打算的,可惜被冈村的重炮加坦克模式打得大败。这个时空里,有了郑胡子的“先见之明”,薛长官终于如愿以偿。

  冈村宁次不甘心失败,随后继续南犯,虽然一路杀到南昌城下,但是部队疲劳之极,后勤补给线也在**游击队的袭扰下损失很大,大量物资都被焚毁。当时**在岷山和庐山都有游击队,而且跟日军打得有声有色。有人可能怀疑,**会打游击战吗?还真会,不过有趣的是,这些游击队的领导人很多都是前g党(即中g叛逃人员)。看来以前所学还没落下,呵呵。

  薛岳见时机已到,立马指挥部队以南昌为中心发动全线反击。冈村宁次费了这么大劲才打到南昌脚下,当然不肯放弃。于是双方激战了近一个月,最后打得冈村筋疲力尽,只好命令道:“华军顽强,现仍潜伏于德安、修水河两岸地区。本军为避免不利态势,应速向原阵地转进,以图战斗力之恢复,并应严密防备华军之追击。”

  战斗结束后,国民政府方面有关“赣北大捷”的宣传报道迅速传遍了全国各地。随后,全国各大报刊的主要位置,几乎全部被会战胜利的消息所占据。当然,日军方面并不这么认为。

  冈村在其回忆录中,连把此次会战冠之以“南昌会战”名称,都认为是不准确的。他说第11军的作战原案中并没有一定要占领南昌,而是在赣北与南昌之间打击中**队,顺利的话则视情况攻占南昌,因此,如何有他兵败南昌一说?在他那里,这次会战被称为“赣北会战”,并认为他是胜利者。

  当时在第9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谋处任作战科长的赵子立认为:“此次会战,据实而论只能算是一个平局。”但这一仗使日军上层认识到**不可侮,“中央直系军队的战斗力,尤其中坚军官强烈的抗日意识和斗志,绝对不容轻视,而且可以看出其中央的威令是相当彻底的”。但在日本军队的战争辞典里,与**作战打个平手就等于是失败。当重庆的宣传机器开足马力,一浪高过一浪地庆祝“南昌大捷”、薛岳等人频频在各界祝捷会上风光亮相的时候,日本方面的反应却是冷冷清清。

  尽管南昌会战实际上只是平局,但给**带来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在南昌会战之前,日军是想打哪里,就能打到哪里,包括包头保卫战最后都失败了,这给军心的抗战信心带来了极大的打击。但是南昌会战却打破了这个神话,不仅南昌没丢,还给日军以极大杀伤。

  而且由于南昌会战极大的牵制了日军的后勤,使得华北各部也得到了喘息的机会。多田骏虽然心有不甘。几次想重兵进剿冀中,或者西进五原,彻底消灭傅作义所部,但都因为物资准备不足而失败。

  华北方面,郑胡子在切断日军补给方面又有了新进展。以前破坏铁路主要是破坏铁轨,但这种办法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而且有些地方,比如平绥铁路沿途都有日军重兵把守,草原上日军的机动部队和骑兵来得又快,很难有机会将铁路彻底破坏。八路军搞了几次,成功不大。伤亡倒不小。

  直到冯锟发现日军极度缺乏机车(就是火车头。日军在中国不足4000个)之后,郑卫国才改变战略,让兵工厂专门生产对付火车头的重装破甲榴弹。

  这不,在对付平绥线就正好用上了。使用者只要埋伏在铁轨五百米开外。看见火车来了一扣扳机就行。而且打了就可以立即转移。等日军发现不对劲前来追赶时。人早就跑得没影了。

  仅一个月下来,驻蒙军就损失了三十多辆机车,平均每天一辆。而且这个机车一坏。整条铁路就被堵住了,等日军把损坏的机车拖走,再调来新的机车头,又要花上不少时间。结果包头日军的补给是一天比一天少,别说向西进攻五原,每天吃喝都成大问题了。

  在其它方向也是,特别是同莆铁路,采用的是窄轨。这个机车也要小一号,数量更少。等八路军、山西新军、中条山**各部一番“严打”之后,同莆线上竟然连一台能用的机车都没有了,彻底瘫痪。

  当时唯一南北贯通的津浦线也是一样,日军的火车一出天津就要准备挨打,一直到长江北岸,还要提防新四军的袭击。一个月下来,少说也打坏了一百多辆机车。更让日军郁闷的是,**各部经过训练之后,专打锅炉,而且一打就炸,大部分损坏的机车连修复价值都没有了。

  这样零敲碎打了两个多月,日军很快从铁路运输退化到了公路运输。日军本来就缺燃油,这下好了,原油储备根本不够用,海军还经常跟陆军抢食吃。大本营没办法,只好下令进行燃油管制,日本国内大部分轿车都不允许使用。

  可是日军缺的不仅是燃油,就连汽车也是不够的,截止到39年,日军自产和进口的汽车总数还不到20万辆,跟苏联一年的产量差不多,跟英、德两国更是没比。美国就更不用说了,仅40年就生产了440多万辆,超过日本16年总产量的10倍。

  所以日军也没有多少空闲的汽车能调到华北,而且游击队能打火车,难道不能打汽车吗?同样是重装破甲榴弹,一枚就能把日军的垃圾卡车送上天。多田骏最后想尽办法,都吃亏在补给之上,最后不得不黯然离职。

  日本也是搞笑得很,为了掩饰在多田骏在华北的失败,还给他定了功二级,授金鵄勲章,并提升为陆军大将(注:之前山人弄错了,原来方面军司令官大部分也是中将)。不过等风头一过,很快就把多田骏转入闲职(军事参议官),这个职务跟中国当时的军事委员会参议一样,都是混饭吃的。

  但军部还是不满意,板垣征四郎、东条英才都极为仇视多田骏,生怕他有一天还能东山再起,又迫使他转入预备役。熟习日军的人都知道,对于现役军官来说,转为预备役是极大的耻辱,基本上就告别军队了。

  多田骏倒是因祸得福,战后评定战犯时,因为他脱离军界较早,本身又没有太明显的恶迹,最后被判无罪。郑卫国当时出任中**队驻日最高长官,对此极为不满,屡次抗议无效之后,就派人将多田骏勒死监狱里,报称病卒,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

  多田骏去职之后,接任他的是第11军司令官冈村宁次。虽说冈村在华中先败德安、再败南昌,但他后台硬啊,竟然还能够官升一级。

  冈村宁次刚刚上台,就想了一肚子坏水。不过还没来得及使出来,东北又发生一件大事——日本关东军跟老毛子在诺门坎打起来了。

  因为日俄战争以及后来日军干涉俄国革命的原因,日本关东军一直很瞧不起苏联军队。加上去年(1938年)的张鼓峰事件最后以日本退让而告终,让关东军极为不满,尽管有高层压制,但关东军向来有下克上的传统,于是经常挑衅苏联和伪蒙军。

  而苏联方面,斯大林也想摸清除日军的底细,想知道他们到底有没有北上的意图,所以也接连试探了好几次。

  一方有心报复,一方有心试探,不打起来才怪呢!很快,到了1939年5月11日,一队伪蒙军骑兵在哈拉哈河以东、诺门罕附近的地区(今中国内蒙古呼伦贝尔盟西南部,阿尔山以西)放牧。伪满洲国骑兵很快将他们赶走。然而两天后伪蒙骑兵又回来了,而且还带来了援兵。伪满洲国兵跟他们打了一仗,未能将其驱赶。

  这下终于把日本关东军惹毛了,立马派兵参战。苏联方面也不甘示弱,随后大举来犯。战斗规模越打越大,一直持续到39年8月份,双方终于爆发了一场大决战。到8月20日,苏军在战线上部署了51950兵力,498辆坦克,809架飞机;日军刚好50000出头,135辆坦克,450架飞机。苏日大战终于要上演了。

  ps: 不好意思,为了尽快收尾,很多历史事件只能一笔代过了,抱歉!

第四百五十六章 冈村的三把火

  八月中旬,苏军在朱可夫的指挥下向三十公里长的战线发起全面进攻。苏军投入总兵力约五万七千人,并配以炮击及空军支援。早在战前朱可夫就向斯大林提出要求统帅部务必在一个月内从南欧、外高加索与白俄罗斯抽调两个坦克师、一个机械化炮兵师开赴诺门坎前线。此外,朱可夫还要求火速增加三个航空兵师和四个机械化防空炮团。

  朱可夫曾在1938年到中国担任国民政府的首席军事顾问,对日军的作战能力和作战方式非常了解。事后证明,朱可夫这些举措是非常有必要的,要不是在技术装备上占据了绝对优势,苏军必将收获一场惨败。万幸的是,斯大林同意了朱可夫的要求。

  日军呢?在开战前,就发生一起令人惊讶的事情。第23师团军需官自杀了。

  为什么自杀?原来在出征前,日军通过航空侦察判断哈拉哈河(也就是诺门坎一带)区域有苏军1000辆左右的坦克与装甲车,兵力在8到10万左右,而日军当时缺乏弹药,各种炮弹奇缺,出战的讨伐队几乎无法得到炮火支援。

首节上一节284/35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