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保安团 第181节

  这封电报是八路军总部发来的,告知原骑兵第四师第十团王照堃部正经晋察冀军区开往冀中归建,让郑胡子马上派人接应。另外,东北军系统的第53军万福麟部也在向北移动,不日将抵达冀中。

  对于何柱国的示好,八路军方面当然是乐观其成。毕竟何部目前在内蒙古河套一代活动,和八路军的陕北、晋西北以及绥远(民国时期的一个省,后并入内蒙)接壤,如果双方能够合作的话,必然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而万福麟则有些不同,因为跟其他东北军将领相反,万氏对中g向来没有什么好感。可能是因为老毛子的原因,或许还掺杂着其它因素。

  当初在河北的时候万福麟就非常排斥吕镇曹等“亲共势力”,明里暗里没少打压。当然,中g方面也没给他留面子,直接就把人撬走了。这也使得双方渐行渐远,53军逐步中央化,最终成了远征军的一员。

  正是因为这些情况,八路军方面对于万福麟部的心情非常复杂。一方面希望能拉拢这股势力,为我所用。但另一方面又担心他们趁机争夺地盘,甚至策反郑胡子的97军和吕镇曹的人民自卫军。这可不是开玩笑的,毕竟万福麟才是东北军正经八百的元老,威望、号召力哪一样都不缺。

  当然,对于郑卫国八路军总部还是非常信任的,像这些忧虑也没有瞒着他。至于这份信任是出于总部首长的本意,还是得到过更高层领导的指示。呃,这就不得而知了。

  电文很长,郑卫国细细地读了一遍,脸上挂起了意味深长的笑容。程政委忙凑过来,欢喜道:“是什么好消息?”

  郑卫国把电报递给他,笑道:“天上掉馅饼,而且一来就是两个!”

  程政委匆匆读完,惊讶地说:“这事儿我在晋察冀的时候也听说过,还以为是假消息呢!何柱国和万福麟他们为什么要向我们示好?是真心实意,还是有阴谋诡计?”

  郑卫国说:“我也弄不清。不过就目前来看似乎并不是什么坏事儿。而且不光他们两个。苏鲁战区的于学忠和东北挺进军的马占山也有跟我们合作的意思。”

  程政委皱了皱眉,突然笑了起来,说:“呵呵,我怎么觉得东北军系统似乎都在向你靠拢?难道他们打算奉你为主?”

  郑卫国点点头说:“虽然我觉得这有点儿扯淡。但是。呵呵。似乎就是这样。”他停顿了一下,又自我解嘲地笑道:“真不知道我有什么好靠拢的,论资历。我在东北军最高才当过连长;论学识,我连陆军小学都没念过;论实力,97军就算冠绝群雄,也不过几万人。难道他们是想让我跟委员长求请,把张少帅放过来?”

  程政委愣了愣,笑道:“嘿,你别说,还有这种可能。毕竟你现在也算是委员长的爱将了,说话比较有份量。”

  郑卫国摇了摇头,说:“这不过是我随口说笑罢了。第一,委员长是绝对不会释放张少帅的;第二么,那些东北军元老们未必就希望少帅复出。”

  台海那边曾流传着一个笑话,说常凯申在1975年临终前还叮嘱大儿子尼古拉要看住张少帅,“切不可放虎归山”。从目前流出的资料来看,这个笑话似乎是真实的。而无论真假都可以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委员长是绝不会同意释放少帅的。在这种大的政治原则面前,郑胡子那点儿面子算个屁呀!

  至于第二点,谁希望头上有个管着自己的“婆婆”呢?要说以前,张少帅还有钱有地盘,现在啥也没有,谁还愿意供着他?何况东北军这帮元老们也不是什么善茬,一个个自私贪婪,目光短浅,好好的东北军就是被他们败光的。

  这些道理程政委不会不知道,所以他仔细思量一番之后就不得不承认“没有这种可能”,但具体是什么原因一时也想不透。事实上,别说他了,就算是八路军总部也是一头雾水。

  要说以前,东北军对于中g没有任何秘密可言,随便从东北军里面拎出来一个都有可能是地下党。但随着东北军渐渐分化,原来发展的地下党大多撤出,新发展的成员地位又不高,很多机密就接触不到了。

  “算了,别为这件事情头痛了,总有一天会真相大白的。”郑卫国见程政委还在冥思苦想,就拍了拍他的肩膀,安慰了两句。

  程政委说:“那骑十团和53军来了怎么安排?”

  郑卫国说:“这好办,骑十团仍回骑兵第四师,反正位置都已经腾出来了。至于王照堃团长,可以兼一个副师长。”

  程政委摇头说:“这恐怕不妥,因为骑兵第十一团团长徐明山已经兼任副师长了。总不能让每个团长都兼任副师长吧?而且这样一来,骑四师参谋长刘钟林就没法工作了。”

  参谋长虽然地位不高,但名义还是上级。要是下属两个团长都兼任副师长的话,那连名义上的领导都不是了。一旦有什么任务,参谋长还要先向团长请示,就真成大笑话了。

  郑卫国尴尬地笑了笑,说:“呃,是我考虑不周。那就先这样吧,希望王团长不会有什么想法。”

  论排名,骑十团团长王照堃在骑十一团团长徐明山之前,现在徐团长升为副师长,王团长却原地踏步,确实是有些不公平。不过这件事情并非有人刻意打压,而是骑十团长期未能归建所至,相信王团长也能够理解。

  程政委摆摆手说:“这点儿委屈算什么。那53军呢?他们应该还有一万多人吧?这可不好处理。”

  郑卫国沉吟片刻,说:“53军北上肯定有军政部的手令。所以我想军委会很快会有新的命令给我们。”

  程政委一时没想明白,疑惑道:“你的意思是?”

  正说着,周参谋长突然快步走来,笑道:“意思是司令的位子又要往上挪一挪了。”说着有些兴奋地递来一份电报。

  郑、程两人忙接过看了起来,只见电文中批示,由97军、53军以及冀中地方部队组建国民革命军第四十一集团军。集团军总司令郑卫国、副总司令万福麟、参谋长李良荣、政训处长康泽、参谋处长廖耀湘。电文落款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常。电文中还通报了一个消息,政训处长康泽将兼任河北省党部主任。

  程政委见郑卫国当上了集团军总司令,心头一喜,然而待看到康泽两个字之后,喜悦迅速被愤怒所替代。他两眼死死盯着这俩这儿。恨不得喷出火来。为什么这般仇视呢?这就不得不提一提康泽的情况了。

  康泽这个人熟悉历史的都知道。是有名的大特务(虽然他自己并不承认),黄埔三期毕业,曾任别动队总队长,还是复兴社(即蓝衣社)、三青团的创始人之一。在国民党内部地位极高。与戴笠合称“康戴二公”。

  当时任何人要见常凯申都必须先在侍从室登记。然后由侍从室向常凯申报告。常想见才见,不想见就不见。但“康戴二公”则例外,他们见常不受限制。随时可见,就是常凯申和宋小妹在一起时,他二人也可以闯入(呃,真的可以么?)。

  在国共内战时期,康泽指挥别动队镇压左翼力量最为得力,以“民尽匪尽”的方试消除“赤患”,双手沾满了gc党人和无辜百姓的鲜血,据说直接被杀害的人口竟有数百万之多。太祖曾经说过:“毁灭瑞金(中央苏区首府,这里代指中央苏区)的两个主凶,一是常凯申,再是康泽。农民对于康泽是不能饶恕的!”

  可想而知,对于这样一个人的到来,程政委肯定不会表示欢迎。特别是一想到那些牺牲在别动队屠刀下的战友和同志,心里就跟刀割一样。

  而且常凯申一口气扔下三块大石头,甚至有可能是四块(因为中g对万福麟并不信任),分明就是来抢班夺权的。这种摘桃子的行为让他更加愤怒。旧仇未灭,又添新恨!

  郑卫国心里倒很坦然,因为他知道迟早会这么一天。你看现在97军已经发展到好几万人马,还有了冀中这么大一块地盘。是个人都会眼馋,常凯申要是再不动手就有违常理了。

  真正让他感到奇怪的是这三个人选。李良荣是黄埔一期,兰封会战时还是46师师长。廖耀湘虽然只是黄埔六期,但赴法国留学之后水涨船高,现任200师少将参谋长,可谓前途一片光明。

  康泽就更不用说了,常凯申的十三太保之一,并且还是当时公认的常凯申接班人。常凯申派谁不好,为什么非要把这三个天子门生派来?

  这个疑惑一直到解放后才从军委会的档案中找到了答案。据说当时常凯申也非常为难,曾为此绞尽脑汁。为什么为难呢?

  第一,所派人员的级别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比如说胡宗南、关麟征、宋希濂等人已经身居要职,不可能调到华北去,否则形同发配,必然会导致他们心生不满。级别太低的话也不行,比如说普通的黄埔四期生,没有名气,就算到了华北也镇不住场面。

  第二,不能太亲也不能太疏远。像俞济时,那是委员长的亲外甥。桂永清,何应钦的侄女婿。这些人怎么好放到敌后?万一有个三长两短,七大妈八大姨打上门来可怎么收场?太疏远当然也不行,要是派去的人跟常凯申不是一条心,那派过去也没什么用。

  第三,不能靠左不能亲g。这一点很好理解,万一被人家拉过去怎么办?

  当然,还有第四点,那就是必须得有点儿本事。要是派几个无能饭桶过去,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话,让委员长把脸往哪儿搁?

  一番冥思苦想之后,李良荣最先光荣入选。李良荣因为在兰封会战中先后丢失国防工事和渡口,被剥夺了军职,改为侍从参谋,正是戴罪立功的时候。

  别看他是一个败军之将,但其实很有能力(**金门战斗的真正功臣),够忠心(吃了败仗还能呆在侍从室可见一斑)。更妙的是,李良荣曾经过中g走的很近,后来又分道扬镳。这样的人在委员长看来是不可能再反水的,事实上也是如此。

  康泽入选则跟他“委员长继承人”的身份有关。本来从各方面情况来看,康泽的“太子爷”身份已经渐渐明朗,但恰恰就在这个时候常凯申的亲儿子尼古拉回来了。

  尼古拉这些年一直在苏联当人质,还曾在报上撰文骂过常凯申,但毕竟是血脉亲情。康泽再讨常凯申欢心,也是干儿子。在这场夺嫡之争中,康泽很快就败下阵来,而且是一败涂地。为了彻底将对手打垮,尼古拉又巧妙地举荐康泽到华北去工作,认为那里复杂的斗争环境需要这样一位干才。

  常凯申很快就照准了,一来康泽在对付g党方面确实很厉害,有利于限制华北g党的发展;二来也是为了保护康泽,免得被尼古拉派人干掉。虽然是干儿子,但多少也有亲情不是?

  第三个人选廖耀湘同学则完全是因为李良荣的要求。本来常凯申只打算派两个人过来,一文一武,刚好可以钳制郑卫国和万福麟,又不会引来太多的反感。如果郑卫国和万福麟不合的话,他们还可以借机生事,甚至掌握部队。

  但李良荣表示一个空头参谋长根本起不了作用,所以必须得派一个能干的参谋处长过去。结果有人就举荐了孙立人和廖耀湘。孙立人当时是部队主官(主官和参谋是两个套路),又跟委员长不太亲近,脾气还点儿大,所以李良荣最终选择了廖同学。

  不管是什么原因,反正这三个人是来定了。现在皖南事变尚未爆发,中g方面不可能跟公然与炮党撕破脸皮,郑卫国就是想推掉这个任命都不行。

  程政委长叹一声,懊恼地说:“我就知道这个蒋该死没安好心,没想到他竟然,咳,真是大意了。”

  郑卫国安慰道:“兵来将当,水来土淹,有些事情不用太过担心。毕竟部队在我们手上不是?”

  程政委说:“那53军呢?要不把他们拦截在根据地以外?”

  ps: 非常感谢052123和jiangr所投的月票,谢谢你们在最后时刻选择本书,这是对本书和山人的肯定和支持。同时热烈庆祝书友120910160042492和屡败屡战分别成为本书的第十二和第十三位弟子。呃,凑齐了十三门徒么?其实我更希望是八百罗汉,呵呵!

第三百零九章 一探究竟

  郑卫国一下子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要是不同意53军北上,首先在道义上就站不住脚。毕竟人家是来投靠的,而且还有军委会的命令,凭什么拒绝?可要是同意他们北上,万一53军来了之后借机生事,根据地必将陷入内乱。如果日军再趁机来犯,情况就将变得相当复杂。

  一时半会儿理不清头绪,郑胡子索性不想了,打算晚上再召集冀中军政委员会主要成员在一起开个会。一人计短,两人计长,大家商量一下,看有没有什么两全齐美的办法。

  回到作战室,郑卫国习惯性地走到军用地图前比划起来。他喜欢通过这种方式来揣摩日军的动向。当然,光有军用地图还不行,必须得有精准的情报支撑。

  由于历史渊源和组织关系的不同,冀中目前的情报系统分成了好几块。郑卫国正在试图将其统一起来,组建一个功能完善的情报处。不过这个工作也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完成的,刚从冀西过来的刘自达能力上有些欠缺,但目前也没有更合适的人选。

  “报告,晋主任求见。”才推理了一会儿,警卫员就跑来报告。

  郑卫国正想得入神,没听清楚,抬起头来问道:“谁?”

  警卫员只好重复了一遍,说:“报告司令,是后勤部的晋主任。”

  郑卫国说:“哦,快请他进来。以后晋主任求见,直接带他进来。不用通报。”

  警卫员忙应了一声,噌噌噌跑出去了。

  晋主任全名叫晋梦奇,是新上任的97军及冀中军区后勤部主任,从冀南借来的干部。他名字里面带个“奇”字儿,人也是奇人。

  历史上,1942年的“四二九大扫荡”之后冀南根据地被破坏殆尽。这次扫荡的力度不亚于冀中的“五一大扫荡”,八路军主力也被迫撤到太行山方向去了。

  主力一走根据地就更加困难,很多地方干部也随之转移。但时任巨鹿地区专员(相当于州长)的晋梦奇当时就讲“我一定要留下来”。为什么呢?

  晋梦奇就说:“我是地方工作人员,如果这个地方我们没有地方工作人员的话,老百姓的心就垮了。”

  的确是这样。如果一个地方只有游击队。那这个地方你是不可能站得住脚的。除了武力之外,你必须得有自己的政府、自己的工作人员在这儿,老百姓才会真正把你当作自己人。所以在战争中,地方干部的作用非常重要。是衡量一个根据地是否变成游击区的标准。

  晋梦奇就留下来了。并始终坚持在日军占领地区行使政权职能。而且做得非常好。他是最早提出用“武工队”形式进行斗争的八路军干部之一,而且明确提出“不要红军干部”,因为红军多是南方人。一张嘴就露陷儿,不容易在本地隐蔽和行动。

  在“一枪打穿根据地”的危难条件下,晋梦奇熬过了根据地最艰难的时期。到了1943年,由于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被迫把力量撤走,他所在的这一带地区,已经是“白天是敌人的,晚上是我们的”。但他却在胜利的前夜牺牲了。

  他的牺牲也非常传奇。那是1943年的冬天,晋梦奇和一警卫员骑着自行车前往某地开会。当时车坏了,停了路边修车,结果遇上一个捡粪的老头儿。这个老头儿知道日本人正在悬赏捉拿晋梦奇,而且马上就认出了他。因为晋脸上有几颗浅麻子,有个外号叫做“晋麻子”,这个特征暴露了他的身份。

  老头儿非常狡猾,为了确认一下(向日军提供假情报也是要杀头的)还故意凑上前来问道:“晋司令(当地百姓习惯称他为司令),车坏啦?”

  看到是个老人,又是个穷人,晋梦奇不疑有它,还问他会不会修车。这老家伙看了看,说不会,就沿着河套一边捡粪,一边走去。没想到这老头儿拐弯就进了日本炮楼,紧接着几十名日军就沿着河套向晋梦奇他们二人扑来。

  当时晋梦奇和他的警卫员已经上了公路,警卫员眼尖,发现日军突然出现,立刻让晋梦奇骑他的车快走,自己就地抵抗。当然这个抵抗不可能持久,只几分钟,警卫员便英勇战死,但他尽到了职责,晋梦奇甩开追兵,逃进了一个小村子。

  可是刚刚穿过村庄,在对面的公路上,另一个据点的日军也赶过来了。没办法,晋梦奇只好再退进这个小村子里。这个村子名叫做刘家窑。

  当时,冀南各村庄多有地道或者特殊的隐蔽部,像晋梦奇这样的地方干部对它们的位置都非常熟悉。刘家窑的隐蔽部在一栋房子的夹壁墙里,晋梦奇当时就躲在里面。日军立即包围了刘家窑,并进村搜索。他们找到了晋梦奇的自行车,却找不到他的人。

  日本兵就把全村的老百姓都围起来了。日本军队在华北有一个政策:如有证据说明某村庄“窝藏”抗日武装,处罚就是将全村的人全部杀死,房子烧掉,除非他们把窝藏的人交出来。总之,抓不住晋梦奇,他们就要杀死全村的男女老少。情况跟马老太太(马本斋的母亲)很相似。

  村里人没有交出晋梦奇。一方面,冀南的老百姓在保护武工队方面是相当坚决的,因为他们都是自己的乡亲;另一方面,晋梦奇突然进村,大概就算有村民想交出人来,也无从知道他在哪里。结果晋梦奇司令就自己走了出来。他镇静地走出隐蔽部,随身的文件早已烧掉,只提着他的枪——一支三号手枪(即小型驳壳枪)。

  日本人吃了一惊,还以为他是来投降的。但晋梦奇仰头看看天。面容平静,从容地把手枪放进自己的口中。是的,就是口中。他没有像东条英机那样朝胸部开枪,闹出个自杀不死的笑话。也没有像**几位著名将领那样,随身带着安眠药。

  村民们回忆说,他当时一边大步走了出来,一边就把枪管伸进嘴里开火,相当果断。日本人甚至都没有反应过来。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晋梦奇无疑就是其中之一。

  前些日子,军区决定重新选用一位后勤部主任。统一管理军队的后勤事务。因为于老根儿在冀西。后勤部主任形同虚设,所以再不任命一下,工作就没发开展了。

  为此大家提了不少人选,其中不乏精明能干的。但郑卫国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晋梦奇。并且把他从冀南要了过来。当然。郑卫国所看重的并不完全是因为他的忠勇和胆识,因为这样的人在冀中也有很多,更重要的还是他的能力。

  有学者曾经评价。说晋梦奇是当时华北地区最有效率的地方工作官员之一。为什么敢下这种定语呢?这是有事实根据的。

  当时冀南有一个骑兵团(就是前文提到过的129师骑兵团),其中有一多半战马就是晋梦奇想方设法筹划而来的,这形成了冀南最精锐的劲旅。在后来的四二九大扫荡中,如果没有这支铁骑拼死冲杀,硬是用古典的骑兵冲击战术在日军封锁线上撕开一道血的缺口,那么冀南军区很可能全军覆没。(注:著名的gc党员集合就发生在那次战斗)

  有能力、有见识、不怕死,还需要奢求什么呢?所以在郑胡子的一力坚持之下,时任平乡县县长的晋梦奇被越级提拔为97军和冀中军区的后勤部主任,成了全军的大管家。晋梦奇当时并没有什么名气,突然走上了这么重要的岗位还有点儿发懵。

  好在真正有本事的人是不会畏惧这种考验的。只要给他们一个机会,他们就能脱颖而出。晋梦奇上任之后很快熟悉了后勤工作的要领,不仅站稳了脚跟,还让后勤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让杨教授和程政委直呼捡到了一个宝贝。

  杨教授还对郑卫国用人识人的本领大为称奇,一个劲儿地向他打听应该如何辨别人才。郑胡子只好打个哈哈,顾左右而言它。不然总不能说俺是穿越的,谁有本事早就知道吧?而且就算说了,坚持唯物论的杨教授多半也不会相信。想着这些事情,郑卫国不禁有些好笑。

  这时,晋梦奇主任大步走了进来,敬礼道:“司令!”此时他大学刚毕业,还年轻得很。前段时间当个县长乡亲们还嫌他太年轻,而郑卫国现在已是炙手可热的抗日名将,气场早已形成,所以他站在郑卫国面前显得有些拘束。

  郑卫国点点头,指了指前面的椅子说:“坐!找我有什么事?”他见晋梦奇有些紧张,又打趣道:“嘿,不会是来要钱的吧?我跟你讲,现在口袋里的钱是真不多了,所以你趁早别开口。”

  晋梦奇嘿嘿一笑,说:“是为钱的事儿来的,不过不是要钱,而是为了赚钱。”说着恭恭敬敬地递过来一个小本子,解释说:“司令,这是我拟定的军队后勤建设纲要,请您过目。”

  郑卫国接过一看,发现都是办工厂、建商社、开农场、专营专卖甚至还建议成立一家银行,有点儿像改革开放时期军队的“三产办”,就开玩笑说:“嘿,我说你小子是不是有点儿不务正业啊?这些事情都是行署管的事情,你瞎操什么心?是不是嫌后勤部主任的位子太小,还想当行署主任啊?”

  晋梦奇以为是在批评他,忙红着脸站了起来,委屈地说:“司令,俺,俺……”

  郑卫国见他都急得说起方言来了,忙挥挥手说:“坐下,坐下!怎么不识逗呢,跟你开玩笑呢!”又问道:“你这份纲领有没有让杨教授看过?”

  晋梦奇忙道:“报告司令,还没有。今天刚整理好就拿出来了。”

  郑卫国点点头,说:“嗯,我刚才粗略地看了一下,想法非常好,但具体怎么弄还需要跟行署方面协商。这样吧,今天晚上开会,你也过来,跟大伙儿在一起好好议议。”

  晋梦奇忙点头说:“是,司令!呃,那我就先回去了?”

  郑卫国说:“哎,你等一等,跟你说个事情。你回去好好想想,看能不能想出什么好点子。”他见晋梦奇的思维非常灵活,甚至有点儿超前意识,就把53军即将到来的难题跟他讲了一下。这件事情暂时只有军区高层数人知晓,晋梦奇虽然是一介新丁,但以他的能力不过是迟早的事儿。

  晋梦奇听完,略做思考,然后哼哼哧哧地说:“司令,我……”

  郑卫国摆手说:“哦,一时想不出也不要紧,你先回去好好想想,晚上开会的时候我们再讨论。”

  晋梦奇说:“不是啊,司令。我,我觉得咱们应该派个人去53军看看。”

  郑卫国心中一动,忙道:“你接着说。”

首节上一节181/352下一节尾节目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