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小兵之霸途(上) 第847节

但是,如果曹操败亡,那么张辽就等于是无主之将,到时候,张辽便可率汝南的曹军归顺新汉朝,和平收取汝南。万一,是新汉军败了,那么自然是无话可说,新汉军退走,张辽自然还是归曹操。

关羽的这些提议,张辽已经接受。所以,现在在汝南的新汉军,仅只是在与汝南城内的曹军对持,没有发起攻城战。

刘易对关羽的这个做法表示认可。张辽是一员智将,可大用之将,如果将来能够归顺新汉朝,也是一件大好事。同时,刘易也对关羽、张飞两将表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刘易能让他们独率一军作战,那么就代表着对他们绝对信任,战场上的事,他们自己可以见机行事。不用事事都先向新汉朝汇报再行动。刘易给予他们随机应变的权力。

送走关羽、张飞,刘易便先回到了关中长安。

带着众将到长安的皇宫拜见了少帝,见他一切安好,便离开长安返洛阳。

说真的。有过一次被人刺杀少帝的经历,刘易真的不敢轻心。尤其是在这个眼看天下就快归一的时候,刘易不想再出现什么的意外,不想被人有机可乘。所以,长安皇宫。一直都守卫森严,这次更交待皇甫嵩,一定要注意长安皇宫的安全。无相干人等,绝对不能轻易放进皇宫。对于少帝的饮食方面也要注意,不能让人下了毒。

虽然说,刘易真的不是关禁着少帝,但是,对少帝这样的保卫,也相当于是将其关禁了。如果少帝当真的出了什么的意外,那么刘易真的坐实了这个软禁少帝的罪名。以后跳进黄河都洗不清。自己人或者会了解。但是很难堵得住世人的嘴。

所以,一定要确保少帝平安无事,将来就算刘易自己要登基为帝,也要堂堂正正的从少帝的手上接过皇位,而非吃相太难看,让人觉得是刘易强夺过来那般。

回到洛阳之后,赵云、典韦、许褚马上归建,前往虎牢关外主持大局。刘易则没有再马上到前线去。

现在的情况,特别是虎牢关外的战线,暂时还处于一个高度紧张的对持局面。要打开局面不是短时间之内就可以的。所以,刘易也不太着急了,可以留在洛阳,等着各方的军马向许都压缩。

刘易也相信。司马徽身亡所行之事失败的消息,很快就会通过龙楚送到曹操的耳中。到时候,曹操肯定会心神大乱,无力再应付新汉军的步步进逼。这个时候,刘易估计以曹操的性格,是不会向自己投降的。肯定就会收缩兵力准备与自己最后的决战。所以,现在,虎牢关外的新汉军,依然还是牵制曹操的大军为主,待各路新汉军军马,慢慢的蚕食曹操的势力地盘。

不管曹操的态度如何,如此一来,起码会让那些追随曹操的军将士兵感到惊慌,让他们感到无力回天。这样的话,到时候再向曹操发起决战,曹操的军马,肯定战意消沉,无心死拼。

整个天下都归新汉朝了,就只有许都一带的地区在反抗,那还有意义吗?曹操的军马将士,是来自中原所有地区,有来自兖州、青州、徐州等地,到时候,别的州郡都已经归新汉朝统治了。那些曹军的家乡、亲属,都归新汉朝统治了,他们还有心思跟新汉朝拼命么?

所以,刘易觉得,如此的布置,就可以慢慢瓦解曹军的斗志,让曹军人心思静,没有再与新汉军死战的**。

而这个时候,又有捷报传来。

是徐州方面的捷报。

原来是孙策方面的江东军,在甘宁的相助之下,杀败了曹洪军,将曹洪杀得退败回寿春城。跟着,江东军已经将整个扬州东南的淮阴地区全都收复了,另外,周瑜方面的军马,也夺取了庐江一带。再配合黄忠、黄叙父子的军马,连豫州东南面、扬州的西北地区,全都收取了。

在孙策已经将曹军压制到了寿春城之后,甘宁便率水军退出了扬州战场,通过海路,直接进军徐州。

甘宁的进攻目标,是徐州的下邳城。

曹操其实还是留有不少武将在徐州镇守的,比如袁绍归降过来的那一众武将,当初击败吕布之后归降的武将,大多都被曹操派在兖州、徐州等地镇守。

怎么说呢,这些降将,说能力嘛,也是有的,但是,却不算是太顶尖的那种,说句难听点的,就是难堪大用。可是,却也不可不用,因为如果不用那些降将的话,将所有的降将都冷藏起来不起用的话,那么将来谁还会归降于他?

所以,一些地方守将就用得上他们了。当然,降将毕竟是降将,以曹操那多疑的性格,肯定也不会太过放心的。所以,曹操虽然一直对那些降将都表现得很大度,有一种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大气度胸襟,但这些全都是表面的。因为曹操对于那些降将,首先的就是先赐予他们一定的官职财币,以示恩重,跟着,在许都赐给那些降将府邸。先让那些降将在许都生活一段时间。然后,再突然征调,将他们调到地方去做守将。但是,他们的妻儿家小,却只能留在许都。并且,这些降将在朝廷还挂着官职,调到地方去做守将,全都是临时的,代城守,摆出一个以后还会调回许都入朝为官的样子。

如此看似是恩示,实际,还是隐隐的威胁着那些降将的妻儿,通过如此,让那些降将不敢反叛曹操。只能安心的为曹操效命。

好比关羽跟刘易所说的张辽的情况,其实就是如此。张辽其实也不是迂腐的人,但为何要被逼得产生了死志?其实当中,无非就是张辽的妻儿,被曹操留在许都。这就使得张辽不敢轻易的说归顺新汉朝。

在徐州,高览、侯成、毛等将,基本就是如此。

高览,被曹操任命为徐州的守将,侯成为副将,毛则为下邳的守将。另外,还有吕翔、吕虔、吕旷等将都在徐州各地镇守。

这些曹将,武力大多介乎二、流之间,不过,让他们镇守一城一地,倒还是非常适合。

尤其是高览,作为当年袁绍将军的大将,仅次于张合之下的大将,他的能力还是有的。他非常清楚下邳城的重要,特别的增派了不少军马进驻下邳,确保下邳不失。

说实在,下邳城的确是一个易守难攻之地,四面环山,无论从哪一路哪一个方向向下邳发起进攻,都是极难的。加上又派出了大量的军马,早已经将下邳方圆数十里地方都守得水泄不通,无路可向下邳进攻。

不过,曹操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就是特意下命令,令徐州名士陈登亦到下邳去主持政务。

如此一来,不管曹军将下邳守得如铁桶一般的严密都没有用了。(未完待续。)

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第七百二十章 徐州告急

早前徐州陶谦的一众老臣,现在还在徐州为官的,真的很少了,凤毛麟角的存在。?.??`c?om

除了大部份战死之外,还剩下来的,现在却都归于新汉朝,如曹豹糜竺糜芳孙乾陈圭臧霸等等。留下在徐州的,就只有陈登一人了。而陈登之所以还留在徐州,主要是因为他老父陈圭早早就到了新汉朝洛阳,他陈家的资产也早转移到了洛阳。又因为他与新汉朝的关系并没有暴露,所以,他就一直都留在徐州,等待新汉军有朝一日夺取徐州的时候,他可以作为内应。

硕果仅存留在徐州的早期谋士陈登,在徐州却是当仁不让的最有声望名气的谋臣了。在曹操夺取了徐州之时,曹操也与陈登见过面,当时还想请陈登到许都朝廷为官。但陈登拒绝了,表示只愿留在徐州,故土难离。而当时,曹操也的确需要一个徐州当地的有名望的人助他治理徐州。

没有办法,谁叫他曹操在徐州的百姓的心目中是一个暴君的形象呢?当初放言血洗徐州,要杀徐州一个鸡犬不留,大军一路“屠城”杀到徐州城下。这使得徐州百姓,对曹操真的是充满了一种恐惧及厌恶感。所以,曹操想要更好的治理好徐州,就必须取得一些徐州当地的士族豪门的支持,陈登便正是徐州名士的代表。

一直到曹操好不容易取信于徐州的百姓,使得徐州百姓的生活生产走上了正常的轨道,曹操才慢慢的将陈登边缘化,没有再让陈登在徐州掌握着太大的军政方面的权力。将陈登派往下邳,这个其实等于是将陈登彻底赶出徐州,下放到下邳。也只有这样,曹操才可更好的将自己信任的人派到徐州去掌控徐州局面。自然,当中更牵涉到一些利益的问题。曹操不愿意看到徐州的利益全都落在徐州当地的士族豪门的手上。

殊不知,此正中陈登下怀。

生于徐州的陈登,自然知道下邳的战略地位的重要性。

在下邳。曹操派来的大将毛,他虽然对军事方面相当的精通,但是,对于政事方面却并不在行。所以。就算他是下邳的城守,却也不得不倚重陈登的才能治理下邳。如此一来,陈登在下邳也就相当于是二号人物。

甘宁从海路向下邳进攻,一开始并没有惊动曹军,在夺取了海边河口的一个小镇之后。连东海郡都没有进攻,直接亲率一支军马,沿泗水河向下邳进。也就是当年刘易一行人前往下邳救出吕布时候所行的路线。

甘宁的军马,到达下邳三四十里远的地方,就先让军马藏于深山当中,跟着派人潜进下邳探听情报。如此便和陈登接上了头。

陈登等这一天等得太久了,当下便借外出巡视下邳四周守军的情况为名,亲自前往下邳的东南方向,将甘宁的新汉军大军引进来。一路基本不用怎么战斗,便顺利的到达下邳城下。

因为新汉军有陈登的接引。每过一个关隘,都将所有的曹兵控制了起来,让下邳的曹军根本就不知道有新汉军暗暗的杀到。

陈登再直接叫开下邳城门,新汉军一涌而入,先夺取了其中的一个城门,军马杀进城。

毛直到下邳城内喊杀声四起,他才惊醒下邳城破,被新汉军有如天降一般的杀到。城已经被攻破,他哪里还敢与新汉军交战?当即率亲兵仓皇的逃离了下邳城,将下邳城拱手让给了新汉军。

不过。新汉军夺取下邳城,却并没有消灭太多的曹军。因为下邳的曹军,大多数都布置在下邳城外,布置在四周的关隘军寨当中。按曹军的计划,如果新汉军来进攻,不管从那一个方向杀来,都得要先夺取下邳四周地理位置险要的一众关隘,如此方能杀到下邳城来。现在,甘宁在陈登的引领之下。直接夺取了下邳城,在毛逃离之后,于下邳城四周的曹军军寨的曹军见机不妙,没有等到新汉军前去攻击,他们就慌忙的逃离。

但是,尽管没有消灭太多的曹军,但是让新汉军夺得了下邳,就等于在徐州的心窝上捅了一刀,以下邳作为踏板,新汉军就可以随时向徐州城起进攻。甚至可以向徐州各地出兵。

徐州形势告急。

如此,曹操与新汉朝的战争打到了现在,他已经全面陷入了一种失利的局面,面临着一个大溃败的危机。

天下大势不可逆,曹操现在也只是作垂死挣扎罢了。

下邳失陷的情报,也几乎是与龙楚跟徐晃回到许都的时间差不多送到曹操的眼前。

看到龙楚带着重伤的徐晃回来,曹操便知道斩新汉朝龙脉的事生了变故。?.`他愤而将各地军情的报告撕碎,扔得一堂都是,然后好不容易才压下心头的郁积问:“怎么会事?妙才(夏侯渊字)呢。”

首节上一节847/180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