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小兵之霸途(上) 第1704节

更重要的,就是他小时候的导师,并没有引导他拥有一种崇高的抱负精神,甚至乎,他做了皇上之后,也没有一种很明确的政治抱负,致使他做了皇帝之后,便安于现状,终日只懂风花雪月,沉溺于安逸享受。甚至,曾一度荒唐到在皇宫里过着酒池肉林,荒淫无度的生活,最荒唐的时候,还想出了让宫里的宫女穿着开档裤,召来朝臣一起同乐……因为自己没有抱负,时不时总会觉得自己的人生很空虚,为了填补自己心灵上的空虚,一度在后宫里搞了一个如同民间集市的市集,自己则在其中充当一个卖买客,从卖买当中找到一点点心灵上的满足……

额,还真的别小看了刘易这一句为大汉掘起而读书的话,这对于这些从来都没有听说过的人来说,那就等于是一句至理名言,是一句可引起他们内心共鸣的一句。

好半响,刘宏才抖震着嗓子道:“义弟……不,太子太傅,真是听师一堂课,胜读十年书,就这么一句话,就可以让朕顿时明悟!好一句为大汉掘起而读书啊!辩儿、协儿!你们一定要谨计太子太傅的教导,紧紧记着太子太傅的这句话,铭记于心,一辈子都不能忘记!还不跪谢太子太傅的传授?”

“是!父皇。”

刘辩、刘协两个小子走出书案,跪到走道上认认真真的给刘易叩了三个头。

“太子太傅,为大汉掘起而读书,这句话,不仅是启蒙了这两个小子,朕也深受启发啊!他们读书是为了大汉掘起,而朕为皇帝,实在也应该是为了大汉掘起而为政啊,可惜,朕以前愚味,却不懂这个道理,登基为皇帝的时候,朕才十二三岁,也正是学习学问的时候,可惜啊,朕当时的太傅却没有义弟你这样的高见,没有像义弟你这样,没有说出可以鞭策朕努力学习的至理名言,终使得朕荒废了学业,沦为一个无用之君,一个只懂贪图享乐之君。”皇上刘宏这时也走出到走道来,对刘易深深的一揖,用发自肺腑之言道:“达者为师,今天得听太子太傅之课,深受启迪,义弟也算是朕之达师了。朕如今已经醒悟,欲痛改前非,立志要做一个为大汉掘起之明君,敢问太子太傅,是否为时已晚?敢问太子太傅,可有良策为朕力挽狂澜?敢问太子太傅,大汉是否还能振兴否?”

皇上刘宏的三个敢问太子太傅,着实让刘易颇感意外,看皇上刘宏那发自肺腑的真诚,让刘易还真的第一次对这个皇帝有点认同。认同他原来也并非是一无是处,至少,如今能够当着他一家子的面,当着王越及自己的面,直面自己的过去,敢说自己这个天子以前之错,由此可看到,这个皇帝的确还有几分真诚。

刘宏的问话,也使得偏殿之内所有人都像突然顿住,齐刷刷的望向刘易。

皇上刘宏是真的一脸真诚,诚恳的向刘易求教。董太后,则是满眼希冀,期待刘易的回答。包括阳安公主、益阳公主她们,也都目露希冀,希望刘易能够给予他们一个满意的回答。

这……这叫刘易如何答呢?其实,这皇上除了诚心真挚的向刘易求教之外,何尝又不是等于变相的让刘易表态?向他们皇室表达自己是否为他们效忠效力的表态。

为大汉掘起而读书?若自己真的是为了大汉掘起而读的书,那么,眼前的皇帝就代表了大汉,至少,在他们自己的心目中应该就是这样认为的。刘易自己说为了大汉掘起而读书,狭义上来说,就是为了皇帝的掘起而读书。而现在,在皇帝,在太后,在几个公主的面前,自己能说不是为了他们吗?

呵呵,刘易又哪里知道?这董太后、皇上以及阳安公主,他们都已经把刘易当作成是他们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但是,他们想抓住这根救命稻草,那也得要这根草愿意救他们才行啊。所以,他们真的是无时无刻都在想试探刘易,想刘易向他们表一个态,表一个绝对忠诚于汉室刘家的态度。刘易只要表了这个态度,那么,他们就会完全倒向刘易这边,真正的尽一切能力及办法,让刘易迅整的发展壮大。他们希望,当刘易的势力大到可以把朝中的宦官权臣都压制之时,便真正的发起铲除这些宦官权臣的行动,最终把朝政的大权再揽回汉室刘家的手上,把朝政集中在皇帝的手里。

皇上认了刘易为义弟,为刘易列入了汉室宗亲的族谱,又给刘易封了候,再封为太子太傅。呵呵,别看皇上刘宏对刘易那么的优渥,可是,细心一看,就会发现,其实,除了给了刘易一些名头之外,实际上,什么的实质好处并没有给多少。

再看看,皇上不是让刘易整治洛阳内外的流民么?可是,皇上有没有给刘易一分钱一粒粮?没有!这就证明,如果在刘易没有真正表态,完全效忠于汉室刘家之前,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是不会轻易交给刘易的。

皇上刘宏,他这么多年来,通过张让十常侍等宦官,收敛到的钱财绝对不是小数。如果刘易向皇上效忠了的话,只要皇上从他的私人金库里拿出一部份钱粮,就足可以让刘易组建一支成十万人的军队,并且,还是装备精良的那种。

不过,刘易虽然是一个未来人,并没能看穿这一点。再说,虽然刘易曾经对长社公主承诺过,永远都不会反汉,可是,刘易的心里还真的没有效忠这个汉室的念头。不是说刘易有很大的野心,一定要自己**称霸天下,而是刘易真的对这个所谓的大汉朝廷已经看透了,也死了心。大汉时势到了现在这个时候,并不是说皇上刘宏表一个要做明君的决心就可以振兴大汉,重整朝纲的,归根到底,因为这个朝廷,已经从大树的顶部到根部都坏透了,刘易自问也没有这个能力可以力挽狂澜,让一棵烂透了的大树起死回生。

这个时候,这个皇帝就相当于大树的顶部树叶,他说他现在很想向阳,很想活着,可是,他的根部已经腐朽了,谁还能让大树顶上的树叶不枯萎?不凋落?

也好比,这个大汉朝廷就是一锅上好的鲜汤,这个时候,已经不是一粒老鼠屎弄坏了一锅汤的问题了,连煮汤的所有材料都坏了,谁还能有那个本事把这一锅汤再变得美味?

皇上刘宏这么真诚的不耻下问,看样子还似乎真的想痛改前非,刘易不答是不太可能的。

沉思了一会,刘易才站起来,也对皇上刘宏拱手深深的一揖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正所谓人无完人,哪怕就是孔圣人,也有在某方面的错失。小子也曾听说过一句佛教出家人所说过的一句话,意思是说,哪怕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恶人,但当醒悟到自己的所作所为上为恶之后,放下屠刀,也可立地成佛。而皇上,乃是真命天子,偶有犯错,亦可原谅,当自己意识到错误的时候,及时决心改过,也为时未晚,关键的,是皇上将来如何做,如何才能够保证自己所做的,都是善事。世上只有劝人为善,绝无阻人改错之理。”

刘易说到这,看了一眼皇上刘宏再道:“要做明君,那就自然要正视听,端其行,施仁政,兴众民,近忠良、远奸佞。毕竟忠言逆耳利于行……只要皇上做到这样,便可称为明君也。”

对于皇上刘宏来说,如何做一个明君的道理他自然也懂,可是,想要做到却是不容易,他问这个,并不就是他真的已经下了决心,从后以后就要远离宦官奸佞而近忠良。现在他连自己的性命都掌握在那些宦官的手里,叫他又如何能远奸佞?他这么问刘易,只是想看看刘易对他是否反感,是否还能认同接受他的这个皇帝罢了。如果刘易因为他这个皇帝所做过的那么多荒唐之事而觉得不可原谅,那么,跟着下去的问题,刘易答不答都没有关系了。因为,他这个皇帝想改错,刘易都觉得不可能的话,那就表示刘易不会真的对他效忠,那时,他们之间就只存在一种互相利用的关系了。当然,让皇上马上和刘易反脸,他也是做不到也不敢的,和救命稻草翻脸?刘宏还不至于这么低智商。

所以,刘宏在听到刘易说的,心里便知道刘易可以接受他这皇帝由昏君变明君。当下心里一喜,紧接着问:“那太子太傅可肯为朕力挽狂澜?辅助朕?”

这可是关键了,刘宏不再问刘易是否有良策,而是真接问刘易是否辅助他。对于刘宏来说,刘易便是他的良策,只要刘易效忠于他,那么就有可能力挽狂澜。

无论是长社公主抑或是益阳公主,甚至万年公主她们,几乎每一个人,都希望刘易可以给皇上一个明确的答复,就此宣誓效忠于皇上。因为,她们觉得,宣誓效忠于皇上是应该的,因为他们也是汉室刘家的人,她们在骨子里,有一种自己的血统就是高贵一点,刘易向皇上宣誓效忠是应该的。哪怕是和刘易有过关系的公主,她们也都是这么认为的。

不过,让她们都失望了。

刘易自然也知道,自己和皇上及皇宫里的太后等人接触得越多,就越会容易碰到这种动不动就想别人向他们宣誓效忠之事。貌似,这个时代的潮流也差不多是如此,看看那些三国中的群雄,他们的手下哪一个不是曾向他们宣誓效忠过的?在这些人当中,似乎就只有向他们低头,跪拜宣誓效忠,奉他们为主,便才真正的是他们的人。否则,没有经过这么的一个宣誓效忠的手下,这些枭雄也不敢用,甚至不用。

这么一宣誓效忠,就等于是给自己从身到心,从里到外的认一个主子,这是刘易这个后世人接受不了的。这个世上,谁也不比谁高贵,凭什么就要别人认你做主人?别人就该当做奴才?

这就是刘易没有要求现在自己跟着自己混的人要正正式式的向自己宣誓效忠的原因。因为,刘易觉得,自己和手下的这些人,根本就不用通过这样的方式,才可以互相信任。当然,像戏志才及颜良、文丑这些,他们自己在刘易没有暗示又没有想到的时候,突然的对刘易跪拜宣誓效忠,拜认主公的事,刘易也不会有什么的反感,只不过,他们宣誓效忠是他们的事,自己却始终都拿他们是兄弟一样来对待。

但刘易本人,又岂会自己好端端的去拜认一个主人呢?

所以,刘易干脆直接的说道:“对不起,皇上,非是刘易不想力挽狂澜,振兴大汉,而是小子实在没有那样的能力而已。再说,这澜从何来?小子挽哪里的狂澜?只要皇上立志要做一个明君,那么自然有志者事竟成之日,又何用小子来力挽?”

皇上刘宏真的非常失望,脸上掩饰不住失望之容。要是一般人,作为皇帝的对他如此优渥,如此器重,哪还不受宠若惊感激涕流?还不马上伏首跪拜,宣誓表忠心?还不立马把他心里的抱负计策如倒水一般的倒出来?可是,这刘易,刘宏还真的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真的不知道这刘易要自己如何他才能向自己效忠,辅助自己振兴大汉。

刘易不待皇上再说话,接着反问道:“难道皇上现在觉得小子不是在辅助着皇上?小子散尽家财,购粮振灾,接济流民,安置流民,助那些百姓恢复生产,自力更生,这些就不是辅助皇上振兴大汉?其实,为大汉掘起而读书,不知道皇上可知道何为大汉掘起?依小子之见,大汉之掘起,是天下百姓兴盛,只有百姓能够安居乐业,才能够兴盛,只有民富则国强,这些道理,想皇上的心里更加清楚吧?”

“这……道理是这么说,可是……”皇上刘宏一时不知道要如何说了。丫的,谁不知道这些道理啊?可是朕的性命都难以得到保证,谁关心什么的天下百姓如何如何?朕要的,是你辅助朕铲除对朕的所有威协,而不是去管那些什么流民百姓的生产安居什么的……

刘宏的这些想法,完完全全暴露出他的昏庸心性来。没有这些流民百姓,就算刘易宣誓效忠于他,又拿什么来辅助他呢?

*

第三百七十四章 阳安公主有话说

第三百七十四章 阳安公主有话说

看到刘易不知道是不是装疯扮傻还是其人性子真的这么愣,不知道向皇上表忠心。董太后在失望之余,又恨得有点牙痒痒的,她见皇上似乎摆不平刘易,便插话道:“太子太傅说的也有道理,在道理上来说,的确是民富国强,可是……如果朝廷朝纲不正,皇上不能行驶应有的权力,哪又谈何治理天下百姓呢?想必太子太傅也清楚,如今朝廷,名义上,皇上还是皇上,但宫里的宦官及朝中的大臣,他们各自把持着一方面的朝政,让皇上多有制肋,毕竟,皇上就算想施行仁政,也要通过这些朝官大臣去执行,只是,这些朝官大朝,他们的眼里就只有自己的利益,不肯真心的为皇上为忧,不肯真心的为皇上执行仁政啊。所以,太子太傅,刘易你又是皇上的义弟,如果你都不肯为皇上为忧,支持皇上施行仁政,哪恐怕,这天下就没有人再能帮助得到皇上了。”

“哦?朝中果真如此?”说来说去,还是想自己正正式式的认这皇帝为主啊!刘易这就是实打实的装糊涂了,他装出一脸讶色接着又义愤填膺的道:“哼,那些朝官也真是大胆妄为!皇上的政令他们居然敢不执行?这样的朝官,皇上还留他们在朝堂干什么?下旨免去他们的官职就是了,谁敢不听皇上的政令,我刘易就第一个不放过他,看谁敢不听皇令!”

刘易不只是嘴上义愤填膺,还一把抽起衣袖,装出要找人拼命的样子道:“皇上你说!谁敢违抗圣令,我刘易和王越大师马上就去手起刀落,砍下他们的鸟头!”

额,刘易现在的表现,哪里还有什么的为人师表的样子?又哪里还有刚才那佩佩而谈,一派名师的派头?现在简直就是像极了一个楞头小子,动不动就想去和别人动粗。

董太后见状,心里就别提有多郁闷了。她刚才的一翻话,其实就已经隐隐的向刘易暗示,暗示皇上虽然看上去是万人之尊,受百官朝拜,可是,实则是受到别人的控制,根本就不能随自己所欲的去施行政务,别说什么的施行政务了,连她这母子的性命也要受到这些宦官的威胁。

在这皇宫之内,在这个朝廷之中,她们这孤儿寡母的,敢对那些宦官、朝中大臣硬来么?能像刘易这么说免职便免去他们的官职么?能说杀就杀得了么?这些宦官朝臣,无一不是一些根深蒂固,经营多年的老狐狸,奸滑无比,她们这母子,对于那些宦官朝臣来说,只能算是外来人,是他们挑选来做一个傀儡的罢了,自己这母子又有什么可以和别人抗争的本钱?

拉拢刘易,就只是想扶持培养出一个实力强横的势力,忠于自己和皇上的势力罢了。可是,在还没有扶持培养起来的时候,她母子能对那些宦官朝臣硬来么?可是,这楞小子,连宣誓效忠也没有,这叫她和皇上如何去扶持培养他呢?

实际上,她和皇上又不是没有扶持培养过势力,可是最终,却不能为她们所用。何皇后的哥哥何进,其实就是皇上当初一心想扶持培养起来的势力,可是,如今势力是扶持起来了,但何进却不是忠于她这个太后或皇上的。还有,像卢植、皇甫嵩这些军中的将领,他们是有效忠于汉室皇上的心了,可是,他们却等于是烂泥扶不上墙,连一些朝中的实情都看不到。他们就只懂一味的听从命令,也不懂分清倒底是皇上的命令还是那些宦官权臣的命令。结果呢,他们都乖乖的把兵权交了出去。

可是,有些事,太后或者是皇上,他们都不敢明说,皇宫中耳目众多,如果他们敢明说,自己就是想扶持培养属于自己的势力,然后再铲除你们这些宦官权宦的。呵呵,若果真的这么说了,怕她和皇上母子可能都活不过明天。再说,如果让他们知道了自己母子的打算计划,那么他们就不会再利用削去卢植、皇甫嵩等人的兵权那样,直接假传圣旨化解去这些势力?

所以,在不能明说,而刘易又不知道是装糊涂或是真糊涂的情况之下,董太后就只有郁闷了。

皇上也一样,他连最后一个敢问都不想听刘易的回答了,挥了挥手止住了刘易的激动道:“算了,太子太傅别冲动,朕有点累了,今天为太子他们的启蒙就到这吧。”

皇上说完,连太后也不告别了,有点丧气的离去。

太后也是交待了刘辩及刘协要好好听太子太傅的教导也摆架回太后宫去了。

实际上,如果刘易对皇上宣誓效忠的话,皇上和太后就会请刘易一起去用午膳,和几位公主、太子他们正正式式的举行一个家宴式的聚会,从此之后,刘易就真真正正的成为他们汉室刘家的一份子,会把刘易当作是自己人来看待。但是,刘易却没有那样做,那么,皇上连午膳也懒得请刘易去吃了。

呵呵,这就是天家,这就是皇宫,实际上,皇上也好,董太后也好,他们可能是在深宫里生活得久了,再已经忘记了和人之间如何真正的坦诚相处之道。他们其实已经看透了刘易的本性,也看到了刘易和益阳公主和长社公主之间的暧昧,按刘易的性格,如果刘易有这样的一个能力,又岂会坐看他们受到宦官朝臣的迫害而不顾他们呢?

就说现在,如果他们可以抛弃皇宫里的富贵,刘易绝对敢把他们都弄走到别的地方去,然后依然还会视他们为皇帝为太后,让他们重新组建一个朝廷。但是,现在的这个朝廷,刘易还真的不会多花费什么的功夫去做什么的重振朝纲的烦事,因为,正如刘易所说的,这一棵树,从叶到根部都烂透了,还要这个朝廷做什么?一锅汤,所有的材料都是坏的,刘易还会做无用功再去煮吗?别说要刘易向皇上宣誓效忠了,直接让刘易做这个皇帝,刘易也不会答应。

首节上一节1704/180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