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小兵之霸途(上) 第1699节

事实上,贾诩和他母亲还真的是才到洛阳不久,但是,他所求医的,都拿他母亲的病束手无策。而贾诩,他为官几年所积下来的一点钱财,也至此而全都用完。别说要再带母亲求医了,恐怕再过一段时间,他连吃的都没有了。

洛阳物价飞涨,大大出乎刚来到了洛阳的贾诩意料,他刚开始到洛阳的时候,还能让母亲住到客栈里去,但是他发现如此下去不是办法,钱用得太快了,所以,为了能够还有点钱买些吃的给母亲,他现在便只能让母亲住进那些官府在城里划出来,专门让无家可归的流民呆着的区域里。

这些区域,实际上是一片贫民区,官府出一点钱把原居民迁到别处去,让那些流民集中住进去的。这片地方的房子,本来就是破破烂烂,他们能够在这里找到一个不漏水的片瓦遮头就不错了。而贾诩,也好不容易才在里面找到了一个角落,弄些干草当床,让母亲住了下来。

让自己的母亲在如此不堪的流民集居地呆着,并非贾诩本心,可是,不如此,他马上便会连吃的都没有钱再买。但纵是如此,钱也像流水一般的用掉。就在他感到快支撑不下去,两母子要面临像一般的流民一样,每天都要为了一点吃食而奔波的时候,他听人说到城里有一个专门医治疑难杂症的医馆,而他也在一处偏僻的角落里看到一张贴在墙上,早已经斑驳得字迹都不太清楚的告示,勉强辩认得清楚医馆的地址,如此,他才寻得到针刺医馆来。当他看到医馆又是振灾粮官府的时候,不敢贸然的带母亲上门来求医,他回去好好的洗刷一下自己的衣服,把自己弄得整洁一些才来求见刘易。

当然,贾诩的心里并没有什么的底子,也不太相信这个什么的针刺医馆的人能够治得好自己的母亲,他只是抱着一点点的希望而来的。他只希望,能够快一点治好母亲,快一点带着母亲回到自己的家乡去,只要回到自己的家乡,家里还有田有地,不至于像现在这般,就差要像一般的流民一样,要靠乞讨过日了。

很庆幸,他所碰到的这个振灾粮官刘易,原来是一个这么好说话的人,只是随便这么一说,刘易便会那么热情的说要马上去为他的母亲治病。

而昨晚,刘易说要和贾诩一起去看他的母亲,贾诩不同意就是这个原因刘易马上随他去,是他怕让刘易看到自己面临的窘境。怎么说,他自己也曾经是一个官,怎么说,自己也是一个有才华的人,不想因为刘易看到自己的处境而把自己看低。

所以,现在刘易说可以治好他的母亲,又让他的母亲住在这里,这让贾诩既惊喜又感激。可是,他又因为自己的裹中羞涩,又有点难以下决定。

治病救人,总要给点诊金吧?背着母亲转转千里求医,贾诩知道自己母亲的病是多么的难治,如果按一般的郎中医生来说,治好自己的母亲,要收取的费用,必然是让目前的贾诩无法消受的。如今刘易不说,但是贾诩也要有点表示,不是?

还有,自己的母亲住在这里,每天的吃喝也总是要的啊。贾诩可还真的没有想过,这世上会有免费为人治病,还免费供应病人吃住。所以,贾诩就纠结于此了,这也让他一时不知道要如何开口。

而刘易,对贾诩解释了一下什么是风湿关节炎之后,却发现贾诩一面难色,不知道在犹豫着什么,而贾母,却更加的想走了,她咳嗽着坐了起来,对贾诩说道:“诩儿,咱这病是治不好的了,不要听这、这刘大人的,咱们还是走吧,回家去,娘想回家去,就算是死,娘也想死在家里,和你爹埋葬在一起。”

“哎呀,伯母,老夫人,你、你这是干什么?你这病不算什么,真的,我刘易说话算话,说能治好就治好,什么死不死的?有我刘易在,伯母你就算是想死也死不了啊。”刘易还是没能察觉到贾诩的为难之处,或者,刘易已经看到了贾诩脸上的难色,但是刘易可没有想到,古时候像贾诩这样的文人,他们向来很注重名节,而且,稍为有点志气又有点才华的人,一般都视钱财如粪土,轻易不肯为了钱财而折腰。所以,到了他们要为钱而犯愁的时候,他们也一般不会也很说说得出口,呵呵,这关乎面子的问题啊,这个时候,他们并不是说就很在意钱物,而是他们不想因此而欠下刘易这么一个大人情。

再说,刘易这家伙,虽然说不上是什么的大好人大善人,但是,近段时间似乎做得多表面看来很大公无私的事了,自己掏钱出来购粮购物去救济了那么多人,这些事情做得多了,便习惯成自然,就好像自己接济救济别人是很自然很随意的事。所以,他也没有跟贾诩说明白,说是免费为贾母医治,还会好饭好菜的供养着贾母。呵呵,如此,让不明情况的贾诩心里还真的好一阵为自己裹中羞涩而为难。

而贾母,她实在也太了解自己的儿子了,知道自己的儿子现在可能也没有什么钱了,要不然,也绝对不会让她住到那些流民之中去。她为了不使自己的儿子为难,便一心的想快点离开这里,不为刘易的善意所动。

“还是算了,老妇都已经一大把年纪了,死了也不算什么,刘、刘大人,你的好意老妇心领了。”贾母却是越说越坚决的样子,不肯留下来让刘易医治。

“贾大哥,你说句话啊,伯母她怎么了?”刘易还真的有点急了,他可是要比贾诩更急的啊,如果贾母不肯留下来,那又怎么能够留住贾诩呢?自己送上门来的超级谋士,不留住他实在是说不过去了,刘易说什么也不肯答应的。

贾诩的脸色数变,终于下了决心,一咬牙,然后一脸慎重的样子,卟嗵一声跪下,跪到了刘易的面前。

好端端的,给自己下跪干什么?刘易给贾诩弄得神情一愣,赶紧跳往一旁道:“贾大哥,你这是干什么?唉,真搞不懂你们母子俩,起来说话。”

“太傅,刘易大人,实不相瞒,如今贾某身无分文,可是……母亲的病却不能再拖了,贾某也实在是不忍心再看着母亲再受骨头刺痛的痛苦,因此,贾诩恳请大人为母亲治病!贾诩无以为报,唯有今生今世为大人鞍前马后,做牛做马为报,相抵医治母亲的诊金及母亲在医馆的所有花费……”贾诩一脸认真的说着,还一面要给刘易叩头。

刘易一听,这才恍然大悟,暗骂一声是自己的疏忽,要知道,这些文人,一般的情况之下,是不会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的。特别是牵涉到钱财的时候,比如,当初为了帮张钧化解危机的时候,送些银钱给他,都要好一翻曲折,硬要用另一种途径,说是退返给他的钱财,张钧才肯收回去。现在的贾诩估计也是差不多是这样子,如果他身上有钱,那么恐怕想也不想就让刘易为他的母亲医治了,可是,他的身上没钱,那么自然就有点心虚,也会特别的认真对待这件事,因为,这将会是牵涉到他的气节人身声誉的问题。

文人,有时候就会在这方面较真一点。

刘易没敢让贾诩把头叩实了,一伸手,运力一把将贾诩拉了起来,然后一脸认真的道:“哎呀,贾诩大哥,这都要怪我没说清楚。你听谁说我这针刺医馆要收诊金的?我说让伯母在我这住下方便医治,可我没想过要你们什么的伙食住宿费什么的啊,呵,你不会不知道我这就是振灾粮官府吧?什么叫做振灾粮官?就是振济天下一切受灾的百姓的粮官,我刘易所振济了的流民百姓,恐怕要以万来数计了,你不是也知道的吗?我在洛南小镇建了一个流民营,那里的流民所消耗的粮食,都是我刘易购买送去的,有听说过我要向那些流民要钱要物么?”

“可、可我母亲并不是灾民啊……”贾诩自然也知道刘易所说的这些。

“哈哈,贾诩大哥,你可能是太着相了,枉你还满腹学问呢,你应该关心的,是天下的事,是天下百姓的事,怎么可以为了这么一点小事而为难呢?我刘易根本就没有放在心上,以后呢,你就别再跟我说什么的做牛做马的了,你去问问,只要跟我刘易在一起的,哪一个不是有富同享有难同当的兄弟?兄弟之间还在乎这些小节么?如果你再敢跟我提什么诊金啊钱啊的事,那么就不当我是兄弟了。”刘易拍了拍贾诩的肩头,语重心长的说道。

“那……这,这就麻烦太傅了。”

“还叫太傅?看得起的就叫我做兄弟。”刘易重重的道:“就这么说了,你和伯母都先在我这安顿下来,我保证一定会医治好伯母的,你也不用什么的鞍前马后,如果你真的觉得很过意不去,那么这段时间就跟着我帮忙做点事,其实也不用你做什么,就是我想做什么事的时候,就帮我出谋划策,帮我想想办法就行了。”

“这……好,我贾某一定会尽其所能,为大人办事。”贾诩只是犹豫了一下,便一口答应道。

刘易见贾诩答应为自己出谋划策,当下让他们在等一会,马上喜颠颠的跑去见来邓嫂等妇人,让她们给贾诩和他母亲安置在客房住下。安置好后,刘易先再为贾母认真的再确认了一下病情,然后用银针为贾母刺了几针,把一道元阳真气封存在贾母的身体之内。

元阳真气一进入贾母的体内,贾母的气色就立竿见影的好了很多,这让贾诩看得惊喜之余又惊奇,别人束手无策的病症,在刘易的手上却像很小儿科似的。

呵呵,贾诩不知道,刘易真正所凭借的,只是他那可以让万物回春的元阳真气,也正是因为有元阳真气,刘易才敢拍着胸膛保证可以治好贾母。

*

第三百六十九章 贾诩之策 上

<>

第三百六十九章贾诩之策(上)

在安置好贾诩和她的母亲的住处之时,邹玉和张芍也起床了。她们也来见过了暂时住在这振灾粮官府的贾诩和贾母,邹玉倒没什么,见过之后便和刘易依依不舍的告别离开了,她毕竟不是长住在这里。倒是张芍,她现在可是以振灾粮官府的女主人自居,知道了贾母的情况之后,便大娘前大娘后的叫的欢,自告奋通的承担起了照顾贾母之事,而有了张芍的抚慰,贾母也终可安心住在这里。

事实上,让贾诩这个大男人照顾他的母亲,未必可以照顾得太周到,有了张芍的这个也算是大夫的女人帮助,也更有利于贾母身体的康复。

刘易为贾母输了一道元阳真气,再用银针封存在她的体内,让张芍帮忙看着,便和贾诩回到了厅堂说话。

贾母有病,不方便活动,但有了张芍以及府上的几个妇人帮忙照看着,自然也不用贾诩来照看他的母亲了。

闲着也闲着,放着这么一个大谋士人才不用,那可不是刘易的性格。

也不知道是刘易运气好还是什么的,当初刚到这三国时代来的时候,好不容易才有几十个义兵愿意跟着他混。可是,这些义兵都是一些粗人,让他们打打杀杀可能还行,做一些跑腿搜索消息情报的工作也做得相当不错,但他们都不是那种可以主持大局的人。

在那个时候,很幸运的让刘易碰到了来京城洛阳寻求出路的戏志才,一翻连唬带哄,把他收罗在身边,有许多刘易不能够亲力亲为之事,都是由戏志才代劳的。后来又是田丰,现在又从皇上的身边弄来了荀,还有张钧。

现在,戏志才和田丰在涿郡涿县大泽坡主持基地的建设事务。荀和张钧刚在洛南流民营主持大局,如此一来,刘易的身边便没有了一个可以真正出谋划策的人了。可是让刘易自己都想不到,正想睡觉便有人送来了枕头,这边想着身边缺个谋士的时候,便主动的把毒士贾诩送上门来了。

现在,刘易为了能够贾诩尽快为自己办事,便又在向贾诩灌输一种如何清君侧,振兴大汉的思想了。

向贾诩慷慨激昂道明自己心中的抱负之后,刘易再和他谈了一些如何为天下百姓办点实事的经验,又把自己已经如何做过的事,简略的和贾诩说了一遍,先让贾诩对自己目前的情况有一定了解。

虽然,有些事刘易暂时还不太可能让贾诩全都知道,但是能让他知道的,刘易都可以和贾诩说说。只有让贾诩知道明白一些事情,才可以让他更好的为自己想办法,为自己出谋划策。

其实,相比于田丰、张钧又或是荀,贾诩并没有那种对大汉死忠,一心想着什么振兴大汉什么重振朝纲的忠君爱国的思想。又或者有,但是却并不会太过深刻。这和他的生活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

贾诩是西凉武威郡人,西凉之地,异族人颇多,汉人和异族人,几乎常年处于一个敌对的态势,在这种情况之下,西凉的民众时常发生械斗是避免不了的。如此一来,却造成了西凉民风相当剽悍的情况,生活在西凉的人,他们骨子里都会有着一种野性。也由于西凉之地,远离大汉的政治权利中心,所以,当地的人很少真的会有如张钧、田丰、荀等人的这种传统的一切都以大汉为中心的忠君报国的思想。

贾诩,是一个极端懂得审视度势的人,他的一切,似乎都是为能够更好地生存下去,并且,在生存的过程当中,也要争取活得更好过的人。也正因为如此,贾诩才会自己寻上门来,到这振灾粮官府来找刘易。因为只有到振灾粮官府来找刘易,他才能在困境绝望当中找到一线生机,更何况,还有一个能够医治好他母亲病症的希望?

贾诩听刘易说了一些现在的状况之后,他一连说了几个好字。然后他才衷心的对刘易躬了躬身道:“太傅,贾某活了这么多年,也游历过不少地方,以前还真算是白活了。真的,以前贾某真的从来都没有见识过有谁能像太傅你这样一个纯粹赤诚、一心为民的好官。而且,太傅你的做法,却又是这么有效可行,依贾某来看,你这样方法真的可以广为推广,只要这天下,有识之士、有能力之士纷纷仿效,那么,大汉不用多久,那就必可以得到振兴强盛……可惜,怕没有人能像太傅你这样,真的能够散尽家财来救济天下百姓啊。”

贾诩虽然对刘易初时所说的什么大志向不太以为然,但是对刘易如何振济受灾百姓及流民的事的确是深感到敬佩,而且,他也明白刘易如此的做法对天大汉来说是有多大的好处。

毕竟,说一千道一万,都不及刘易的做法来得更有实效,也更直接,要比一些整天只懂东奔西扑、整天只懂大喊口号的人更加的实在得多了。而且,刘易的说法,让贾诩觉得具有一针见血的见地,什么都是假的,最主要的是让大汉百姓实够得到一点实实在在的好处。

朝廷黑暗**无能,朝纲败坏,皇上昏庸,政权旁落。这些不管是有识之士也好,还是一般的平民百姓也好,大家的心里都知道。只不过,这些事,平民百姓自然不会过多去关心,也轮不到他们来关心,最底层的平民百姓,他们能够有条活路活下去便好了。

可惜,因为这样的朝廷,让天下的百姓吃尽了苦头。可以说,一般的平民百姓,心里早已经对所谓的汉廷失去了信心,如果不是大汉曾经还有不少可以让广大百姓感到自豪的辉煌,有一种让百姓们认同的归属感,几乎所有的大汉百姓都会从骨子里认同自己是汉人的话。那么,怕当时的黄巾军起义造反的时候,朝廷便会顷刻之间便被更多不满大汉朝廷的百姓如水覆舟一般,一下子便会淹没了整个大汉。

天下广大百姓想要的,只是生活好过一点,最起码的,可以让他们生存下去。

首节上一节1699/1800下一节尾节目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