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小兵之霸途(上) 第1374节

但现在,在大汉的统治之下,他们全都失去了这些自由。

在大汉的律令、严厉的重刑之下,他们必须要改变他们过往的生活风气。必须要老老实实的夹起尾巴来做人。

适应不了大汉的统治,那么他们就只能被人道毁灭。

这些,是没有什么的理由可言的。大汉给了他们机会,是他们自己不懂得去珍惜。

还有,他们生活空间的自由,在大汉的统治之下,他们就不可能再如以往的那般,可以自由自在的满世界乱跑了。以往,给他们一匹马,他们就无处不可去。可现在,他们连马都不会有了,只能在大汉规定的区域之内生活。

这点,却是绝对有必要的。大汉方面为了方便统治他们,暂时不可能让他们随意乱跑。何况,他们有了固定的住处,有了固定的田地,他们的生活,就是在住处与田地之间往返而已。只要他们好好的按大汉官府的引导去努力劳作,那么就是这般就足可以让他们更好的生活下去。只要他们够勤快,那么不用多久,他们或者也会拥有更多的剩余财产。

不久之后,商路开通,便会有汉人迁来,会有更多的汉人商人携带着大量的各种利于他们生活、丰富他们生活的商品前来。这些汉人商人,可能解决得了他们的日常生活所需。

另外,他们也失去了许多支配自己的时间的自由。因为大汉官府,会规定他们在劳作之余的一些空闲时间来学习汉人的语言及文字。一定时间之后,如果他们还学不会,不能跟汉人作简单交流的,他们也会受到罚惩。

这方面,似乎是从思想上禁锢他信,要从文明上同化他们。他们没有选择抗拒的自由。

还有许多对他们这些异族人来说是不自由的地方。

但是,这些所有所有的一切不自由,在他们开始在大汉的统治之下生活之后,他们就会发现失去的那所谓的自由,其实根本就算不了什么。

因为他们从来都没有试过生活得如此的踏实。

在大汉的统治之下,生活有保障,安全有保障。甚至是他们的自尊亦有保障。

作为统治者,汉人,要比他们所想象当中的要良善得多。只要他们不触犯汉人所制定下来的那些条律,那么他们就能获得尊重,能真正的像人一样生活着。

那些动辄打骂,欺压,欺骗,巧取豪夺的事,汉人是不会做的。只要他们不对汉人有敌视之心,有仇恨的行为,汉人就能对他们和和气气。

哪怕有汉人看上了他们家的女人,也不是说直接就带走。汉人会上门提亲,会征求他们的同意,偶尔,的确会有一些女人不同意的,但纵是如此,那些汉人也不会恼怒,并不会对他们进行什么的报复。

这些情况,是他们从来都没有碰到过甚至是想象过的。

大汉帝国如此强大,那些汉人军士又是如此强悍。假如是换了是他们的帝国或部族强大,他们自身强悍,那么他们会如大汉会如大汉的军士那样对待别的弱小的群体或个人吗?

很明显,假如是换了他们有行凶施恶的能力,他们绝对是会予取予夺,说抢就抢说要就要,岂会跟那些弱者客气?

大汉的行为,让他们感到惊讶,让他们感到不解。

没有办法,他们根本就不懂得什么仁义道德的概念。

但是他们不懂,却无碍于他们对大汉顺服,无碍于他们对汉人产生了好感。嗯,应该说是他们从对大汉的惊惧、对汉人的惊畏,慢慢的转变为对大汉的认可,对汉人的敬畏。

因为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他们要严格遵守大汉所规定的律令之下,他们才能获得汉人的和善对待。假若他们谁敢不遵守律令,谁敢去触犯了汉人的逆鳞,那么他们的下场就不是那么的美好了。

很快,土耳其地区便基本都处于大汉的控制治理之下。

之所以可以这么快就稳定了土耳其,对其实施了正常的统治,让这个地区的民众都能够开展正常的生活生产发展。这个一来有汉军大军的震慑,二来,这西路远征军当中,有着更多的随军而来的大汉文官。

西路远征军,也出征了一两年了,这一两年当中,其实是源源不断的有从大汉本土调派来更多的志愿文官。

要知道,大汉的文化教育开展得很迅速,当初新汉朝的学院学府,经过了十多年的建校摸索,早已经形成了一个系统的教学方式及程序。十多年的发展教学,新汉朝早就培养出许多人才。

当然,这些人才,并不是指每一个都能像三国时代当中的那些有名的军师谋士那样学究天人,人人都是其智如妖,其才如斗。亦不是指他们在政务或军事上都有着异于常人的出色出众。

实际上是指他们在系统的知识的掌握运用方面,在某个学识的专业上,他们能够很好的理解以及运用那些学识。特别是在既定的政策当中,他们能够非常美完的去完成一些既定的政事。

比如说,搞户籍登记的,搞审查审核的,搞民生的,搞经济的,这些都是专业培养出来的。

他们熟悉这些工作的正常流程,一到地方,马上就可以着手他们所要负责的工作,能够很好的完成这些工作。

大汉朝廷,官员官职职能细化,而那些学院学府,也同样的分门别科,针对在官府中各个部门,分别培养出精于各种职能的人才。

而这些人才,都是批量培养出来的。更可怕的是,早期新汉朝所培养出来的这些人才,在大汉一统之后,他们就成了种子,被派到了大汉各地去建立了学院学府。

大汉其实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民学习的时期,相信再过几年,除了一些生活在极为偏远的山区,大汉鞭长莫及,一时还没能兼顾到的地区之外,大汉可能就能完成对整个大汉汉人百姓的扫文盲的工作。到时候,人人都识字懂墨。

而有些官府的职能工作,其实就是识字懂墨就能胜任得了的。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汉不会再缺少文人。如此,想要调来多少文人来协助大汉官府治理这个世界都可以的。

关键的,其实还是要看汉人自己,看他们自己是否愿意远离他们所生活的故乡,到遥远的地方去生活工作。

而这西路远征军,调派来许多的文人官员,他们沿着汉军西征的线路,来到了这西方世界。而早前,这支汉军所攻夺的里海北面至大汉西域的广阔地区。这些地区,人口稀少,尤其是原来是生活着北匈奴人的,现在北匈奴人已经被汉军所灭赶跑了。所以,那些大草原上,其实是没有什么人烟了。如此,那些源源不断的调来的汉人文官,他们很清闲的,有不少还处于一种“失业”的状态当中。

现在,攻夺了土耳其地区之后,他们马上就进入了这些地区,马上展开了对这些地区的治理。

他们在这些地区,是真正的可以发挥出他们在大汉的学院学府当中所学的所长的。

民生、经济甚至是工业等等,所有的一切,都是处于一种百废待兴的状态当中。一切都等于是从零开始,正是他们大展拳脚的时候。

他们通过一些实际情况,在土耳其各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发展运动。

哪怕是在这冬季寒冷的时节,也阻挡不了他们要一展所学,大展拳脚的热情。

负责引导地方民众种植的,会先考察气候环境、地质等等,了解清楚地方种植的物种以及各种物种的正常收获产量。然后确定在哪些地方适合种植点什么的农作物。跟着,会着手安排地方的归于他们管辖的那些异族人,要不开荒造田,要不就开挖水利等等。做好来年春的开播事项。

搞经济的,搞养殖的,搞养牧的,搞矿业的……等等,就如是一个庞大的机器,当中的零件在不动的转动着。

治理某一个地区,发展某一个地区。其实最终的目的,除了大汉可以实际拥有这些地区,同化这样异族人之外,更主要的,其实就是为了返利大汉本土。

说白了,占领他们,治理他们,就是为了获得利益。

以后这些地区所生产创造出来的财富,大部份的都会落入大汉或者是汉人的口袋。

这个才是最重要的。

整个土耳其地区,一个冬季,短短的三、四个月当中,就已经在大汉的统治之下治理得有声有色。使其彻彻底底的成了大汉的一个附属地区。

相信也不用多久,原来生活在这些地区的民众,很快就会在大汉的统治生活当中迷失自己,特别是接受了大汉的文化之后,他们不太可能再有反叛之心,最终,他们也只能彻彻底底的成为大汉众多小数民族当中的一员,真正的归心于大汉。

政治统治方面开展得顺利以及快速,这就等于可以解放出对地方驻守震慑的汉军。这些汉军也就可以再次调出来,准备开展对罗马帝国的进攻。

当然了,为了减少一些有可能出现的动乱。那些地方的民众,他们当中的青壮会被征召一部份,征召出来的这部份青壮,会被派去筑路。

关于想致富先筑路的事,刘易直接下达了统一的命令。

命令要求,大汉所控制的所有地区,都必须要着重考虑修筑大路的规定。

首节上一节1374/180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