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局废除宰相,老朱懵逼了 第90节

  “大人所言极是。”徐达和常遇春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于是三人便商议起了具体的战术布置。经过一番周密的安排和部署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绝佳的伏击地点并设下了重重埋伏。

  不久之后蒙古骑兵果然再次发起了进攻。但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等待他们的却是一场精心策划的伏击战。一时间箭如雨下刀光剑影蒙古骑兵纷纷落马。经过一番激战蒙古骑兵终于被击退了。

  “¨~ 好!好!”李善长站在高处望着下方激烈的战场不禁拍手叫好,“二位将军果然英勇无双!”

  “多谢大人夸奖。”徐达和常遇春纷纷谦虚地表(钱得赵)示道。

  “不过蒙古骑兵虽然暂时退去但他们绝不会善罢甘休。”李善长收起笑容正色道,“我们要趁胜追击一举将他们彻底击溃!”

  “末将等遵命!”徐达和常遇春纷纷领命而去随即又率领着大军追击而去。

  ......................

第一百六十九章但消息是从陛下身边传来的

  ...

  经过连续多日的激战蒙古骑兵终于被彻底击溃了。他们狼狈地逃回了草原再也不敢轻易进犯大明边境了。

  当李善长带着胜利的消息返回京城时整个京城都沸腾了。百姓们纷纷走出家门欢呼雀跃庆祝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而朱元璋更是亲自出城迎接并给予了李善长极高的赞誉和奖赏。

  然而对于李善长来说这些赞誉和奖赏并不能让他满足或懈怠。他深知这只是暂时的胜利而已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和困难等待着他去面对和克服。于是他便再次投入到了繁忙的工作中去为国家的繁817荣和稳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

  ...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善长继续在大明王朝的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不仅在军事上屡建奇功,在政务上也同样表现出色。他积极推动农业改革,提高粮食产量;他加强水利建设,防止水旱灾害;他重视教育文化,提倡尊师重道;他关心百姓疾苦,多次减免赋税……他的每一项举措都深受百姓爱戴和朝廷赞赏。

  然而,随着权力的不断增大和地位的不断提升,李善长也逐渐感受到了来自各方的压力和威胁。有人嫉妒他的才华和成就,暗中使绊子;有人觊觎他的权力和地位,企图取而代之;还有人因为政见不合而与他针锋相对……面对这些复杂多变的情况和错综复杂的矛盾李善长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化解了一个又一个危机和难题;他用自己的忠诚和奉献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支持和信任。

  然而,就在李善长以为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政变却将他推向了风口浪尖……

  ....

  (cecg)春日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李善长简朴的书房内,他正埋头于堆积如山的奏章中,眉头紧锁,似乎正思考着什么重大之事。突然,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室内的宁静。

  “大人,不好了!”一名侍卫急匆匆地闯入,神色慌张,“宫中传来消息,说是有奸臣勾结外敌,意图谋反!”

  李善长闻言,手中的笔猛地一顿,墨汁溅落在纸上,形成一片污渍。他抬头望向侍卫,眼中闪过一抹凝重:“可知详情?”

  “具体情况尚不清楚,但消息是从陛下身边传来的,应不会有假。”侍卫焦急地回答道。

  李善长沉吟片刻,随即站起身来,整了整衣襟:“备马,我要立即进宫面圣。”

  ...

  皇宫内,气氛紧张而压抑。朱元璋坐在龙椅上,脸色阴沉,目光如炬,扫视着下方跪拜的一众朝臣。李善长匆匆步入大殿,行礼后直起身来,目光坚定地与朱元璋对视。

  ...................

第一百七十章“好!”朱元璋拍案而起

  “陛下,臣听闻有奸臣谋反之事,特来请旨。”李善长的声音沉稳有力.

  朱元璋微微点头,将一份密信递给李善长:“你看看吧,这是锦衣卫截获的密信,证据确凿。”

  李善长接过密信,快速浏览了一遍,眉头越皱越紧。信中详细列出了几位朝中重臣与外敌勾结的证据,其中包括一些他平日里颇为信任的同僚。

  “陛下,此事非同小可,必须彻查到底。”李善长将密信递回给朱~元璋,语气坚定。

  “朕正是此意。”朱元璋沉声道,“但此事涉及甚广,朕需一可靠之人主持大局。善长,你可愿担此重任?-”

  李善长没有丝毫犹豫,躬身行礼道:“臣愿为陛下分忧解难,誓将奸-臣一网打尽!”

  “好!”朱元璋拍案而起,“朕封你为钦差大臣,全权负责此事。所有相关人等,无论官职大小,皆可由你先行缉拿审问。”

  “臣遵旨!”李善长领命而去,心中却五味杂陈。他知道,这场风波将会掀起朝堂上的巨大动荡,而他,将站在风暴的中心。

  ...

  李善长回到府中,立即召集了自己的心腹幕僚,商讨对策。书房内,烛光摇曳,众人围坐一桌,气氛凝重。

  “各位,陛下已命我查办奸臣谋反一案,此事关系重大,我们必须谨慎行事。”李善长环视众人,沉声说道。

  “大人,此案涉及朝中重臣,恐怕阻力不小。”一位幕僚担忧地说道。

  “正是如此,所以我们必须掌握确凿证据,做到一击必中。”李善长点了点头,目光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我决定先从密信中提到的几位同僚入手,暗中调查他们的行踪和往来信件。同时,加强宫中的守卫和巡逻,防止奸细潜入。”

  “大人英明!”众人纷纷表示赞同。

  接下来的日子里,李善长和他的幕僚们开始了紧锣密鼓的调查工作。他们夜以继日地搜集证据、审问嫌疑人、布置陷阱……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步步为营。

求鲜花

  然而,就在他们即将揭开真相的关键时刻,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却让他们陷入了困境。

  ...

  一日深夜,李善长正在书房中批阅公文,突然听到外面传来一阵嘈杂声。他心中一紧,立刻放下笔,走出书房查看情况。只见一群锦衣卫手持火把和兵器,将他的府邸团团围住。

..... . ....

  “李善长!你涉嫌勾结外敌、意图谋反!速速束手就擒!”领头的锦衣卫高声喝道。

  李善长闻言,心中大惊。他深知自己忠心耿耿、从无二心,怎会突然背上这样的罪名?一定是有人在背后陷害他!

  ...................................亏.

第一百七十一章证据确凿、铁证如山!

  “荒谬!我李善长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怎会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你们休要血口喷人!”李善长大声反驳道。

  “哼!证据确凿、铁证如山!你还有什么可狡辩的?”领头的锦衣卫冷笑一声,“来人!给我上!将李善长拿下!”.

  随着他的一声令下,锦衣卫们如潮水般涌了“八一七”上来。李善长虽然年迈体衰、武艺不精,但他毕竟是大明王朝的股肱之臣、久经沙场的老将。他奋力反抗、左冲右突、试图突围而出。然而、锦衣卫人数众多、训练有素、很快便将他团团围住、逼入了绝境。

  “哼!李善长!你今日插翅难飞!”领头的锦衣卫得意洋洋地说道,“识相的就乖乖束手就擒吧!免得受皮肉之苦!”

  李善长望着眼前这群如狼似虎的锦衣卫、心中充满了绝望和愤怒。他知道、自己今日恐怕难逃一劫了。但他更不甘心就这样被冤枉而死!他要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和忠诚!

  “哼!要我束手就擒?做梦!”李善长怒喝一声、猛地挥动手中的长剑、向领头的锦衣卫扑去。然而、他毕竟年迈力衰、反应迟钝、很快便被锦衣卫们制服在地。

  “带走!”领头的锦衣卫一声令下、锦衣卫们便将李善长五花大绑起来、押往了天牢。

  ...

  天牢内阴冷潮湿、恶臭难闻。李善长被押入牢房后、便被重重铁链锁在了墙上。他望着四周漆黑一片的环境、心中充满了绝望和不甘。他知道自己被冤枉了、但他却无力改变这一切。他只能寄希望于朱元璋能够明察秋毫、还他清白。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善长心中的希望却逐渐熄灭。他等来的不是朱元璋的赦免令、而是更加残酷的审讯和折磨。那些锦衣卫们为了逼他认罪、对他用尽了各种酷刑和手段。但李善长却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原则、宁死不屈、绝不认罪.. ....

  ...

  就在李善长即将被折磨得奄奄一息之际、一个意想不到的人出现了他的好友刘伯温。

  刘伯温是李善长在朝中少有的知己之一。他性格豁达、才华横溢、深受朱元璋器重。当他得知李善长被冤枉入狱的消息后、便立刻赶到了天牢探望。

  “善长兄!你受苦了!”刘伯温望着遍体鳞伤、奄奄一息的李善长、眼中充满了泪水。

  “伯温……你来了……”李善长勉强睁开眼睛、认出了好友的面容。他挣扎着想要起身迎接、但却因为伤痛而无力地倒2.6在了地上。

  “善长兄!你放心!我一定会想办法救你出去的!”刘伯温紧握着李善长的手、坚定地说道。

  “伯温……你……不必了……”李善长艰难地摇了摇头,“我……已经……不行了……你……要……小心……那些……奸臣……”

  ......

第一百七十二章伯温……你听我说……

  “不!善长兄!你不能就这样放弃!”刘伯温激动地说道,“你是大明王朝的功臣、是百姓的救星!你不能就这样被冤枉而死!”

  “伯温……你听我说……”李善长用尽最后的力气说道,“我……死不足惜……但……你一定要……保护好……陛下……和……大明的江山……”

  “善长兄!”刘伯温悲痛欲绝、大声呼喊着李善长的名字。然而、李善长却已经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

  李善长的死讯传遍24了整个京城。百姓们纷纷为他鸣不平、为他流泪。而朱元璋在得知真相后也大为震怒、他下令彻查此案、将所有参与陷害李善长的奸臣一网打尽。

  然而、对于李善长来说、这一切都已经太晚了。他已经用自己的生命和忠诚证明了自己的清白和无辜。他的一生虽然充满了坎坷和磨难、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为大明王朝和百姓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成为他们心中的一座丰碑。

  ...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刘伯温继承了李善长的遗志,继续为大明王朝效力。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不仅成功地平息了朝堂上的风波,还推动了多项改革措施的实施,使得大明王朝更加繁荣昌盛。

  然而,随着权力的不断集中和斗争的日益激烈,刘伯温也逐渐感受到了来自各方的压力和威胁。他深知自己必须更加谨慎和小心,才能保护好自己和身边的人。

  与此同时,朱元璋也在不断地观察和考验着刘伯温。他欣赏刘伯温的才华和忠诚,但也对他有所防备。他担心刘伯温会像李善长一样被权力所腐蚀,最终走上背叛的道路。

  为了测试刘伯温的忠诚和决心,朱元璋故意制造了一些危机和困境,让刘伯温去应对。而刘伯温则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一一化解了这些危机和困境,赢得了朱元璋的信任和赞赏。

  然而,就在刘伯温以为自己已经站稳了脚跟之际,一场更大的风暴却悄然降临……

  ...

  刘伯温站在宫城的城墙上,望着远方渐渐暗淡的天际,心中思绪万千。自李善长离世后,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不仅要完成好友未竟的事业,还要时刻提防那些隐藏在暗处的敌人。

  “伯温兄,陛下召见。817”一名宦官匆匆走来,打断了刘伯温的沉思。

  刘伯温收回目光,微微点头,跟随宦官步入金碧辉煌的宫殿。大殿内,朱元璋身着龙袍,端坐于龙椅之上,眼神深邃而锐利。

  “臣刘伯温参见陛下。”刘伯温行礼道。

  “平身吧,伯温。”朱元璋语气平和,但眼神中透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自李善长离世后,你肩上的担子可不轻啊。”

  .........

第一百七十三章大人放心!末将在此!

  刘伯温心中一凛,面上却不动声色,恭敬地答道:“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厚望。”

  朱元璋轻轻点头,话锋一转:“近日,北方边境时有异动,朕心甚忧。你对此有何看法?”

  刘伯温早有准备,闻言立刻答道:“陛下,北方边境之事,臣以为应分为两步走。一是加强边防军力,确保边境安全;二是派遣使者,探明敌情,争取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

  朱元璋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嗯,你的想法与朕不谋而合。但具体如何实施,你可有详细计划?”.

  刘伯温从袖中取出一卷竹简,递上前去:“臣已草拟了一份详细计划,请陛下过目。”

  朱元璋接过竹简,细细阅读起来,时而点头,时而沉思。待他放下竹简,脸上已露出满意的笑容:“伯温,你果然不负朕所望。此事就交由你去办吧,务必确保万无一失¨ˇ 。”

  “臣遵旨。”刘伯温领命而去,心中却暗自思量: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他必须谨慎行事,确保每一步都走得稳妥。

  ...

  数日之后,刘伯温亲自前往北方边境,视察军情并部署防御。途中,他遇到了几位镇守边疆的将领,其中一位名叫徐达的将领尤为引人注目。

  “徐将军,久仰大名。”刘伯温微笑着向徐达伸出手。

  徐达一愣,随即反应过来,连忙回礼:“原来是刘伯温大人,末将有失远迎。”

  两人寒暄几句后,刘伯温便直奔主题:“徐将军,边境情况如何?”

首节上一节90/21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