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游走在欧洲的物理学霸 第910节

  “他是宇宙航行的先驱者和火箭专家。”

  今年67岁的齐奥尔科夫斯基虽然外表粗犷,但性格却很内敛。

  他平常很少与人交流,而是喜欢把自己一个人关在房间里研究。

  不过,见到传说中的布鲁斯教授,齐奥尔科夫斯基还是很激动的。

  因为他有太多的问题想要询问。

  “你好,布鲁斯教授,很高兴见到你。”

  “你比我想象中还要年轻很多。”

  “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你取得的成就令世人瞩目。”

  “希望今天我能与你进行一场愉快的交流。”

  冯卡门等人皆是一惊。

  这些天他们与齐奥尔科夫斯基相处,大致知道了对方的脾气,寡言少语,喜欢直来直去。

  但是今天,他竟然一口气讲了这么多。

  众人苦笑:果然,高不高冷都是分人的。

  真实历史上,齐奥尔科夫斯基被誉为“航天之父”。

  有不少人可能分不清航天和航空。

  简单点说,凡是在地球大气层内的飞行活动,都叫航空。

  不管是载人还是不载人,飞行的机器一般都称呼为“飞行器”。

  而在地球大气层外的飞行活动,则都叫航天,又称宇宙飞行或者宇宙航行。

  用于航天的各种机器,不称呼飞行器,而是称呼为“航天器”。

  航天器同样有载人和不载人之分。

  齐奥尔科夫斯基最先论证了利用火箭进行星际交通、制造人造地球卫星的可能性。

  早在1882年,他就从牛顿第三定律中得到灵感:

  “如果在一个充满高压气体的桶的一端开个小口,气体就会通过这个小口喷射出来,并给桶产生反作用力,使桶沿相反的方向运动。”

  这就是火箭飞行原理的雏形。

  后来,他开始全身心投入火箭研究。

  从1903年开始,他接连发表了好几篇论文,系统地阐述了火箭与星际航行的理论。

  第一,他提出了著名的火箭运动公式:火箭飞行速度同火箭发动机喷气速度、火箭质量、燃料质量关系的公式。

  第二,他还提出了多级火箭递进飞行的设想,为宇宙航行提供理论基础。

  第三,他推崇火箭使用液体燃料。

  在其中一篇论文中,他甚至详细地描述了火箭搭载宇宙飞船从发射到进入轨道运行的全过程。

  读起来仿佛身临其境一般!

  他的成果得到了门捷列夫等大佬的高度赞赏,然而却被俄国的主流科学界所打压。

  理由很简单:你丫还真想飞离地球,和太阳肩并肩啊。

  在当时,很少有人认为人类能突破离开地球的技术,更不要提星际航行了。

  不过,这些都没有打击齐奥尔科夫斯基对航天研究的热情。

  很快,他的事业迎来了转机,新生的苏联十分重视航天领域的研究。

  齐奥尔科夫斯基立刻成为了国内家喻户晓的大科学家、院士。

  他发表的论文和小说被大量出版,在全国都掀起了“太空旅行热”。

  1924年,苏联成立了宇航学会,齐奥尔科夫斯基成为第一位学会教授。

  他负责为苏联培养第一代航天工程人才。

  未来大名鼎鼎的航天大佬科罗廖夫就是他的学生。

  科罗廖夫是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运载火箭的设计者,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的总设计师。

  不过,现在这个时代,虽然苏联很重视航天领域,但是欧美各国并不看好。

  哪怕是航天研究最强的美国和德国,也是如此。

  大佬们都是凭着热情在研究,不图什么回报。

  所以就算研究出什么重要理论和技术,也很难受到重视,被丢在无人的角落。

  然而,短短几十年后,太空时代的到来,将会彻底改变这一局面。

  人类的脚步终于踏足星空!

  李奇维看着眼前的齐奥尔科夫斯基,万分感慨。

  他心中那个星辰大海的梦想,已经有人开始为它添砖加瓦了。

  火箭、宇宙飞船、卫星、空间站、登月、火星探索、行星改造、戴森球

  未来无限广阔。

  而今天,他或许能够埋下一颗希望的种子。

  李奇维笑着回道:

  “你好,齐奥尔科夫斯基教授。”

  “我看过你发表的论文和小说,它们都非常棒。”

  “其中有一篇论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你在论文里详细地描述了火箭发射的全过程,令人震撼!”

  哗!

  众人闻言更惊讶了!

  布鲁斯教授难道还关注火箭和航天领域?

  这跨界跨的有点厉害啊。

  虽然齐奥尔科夫斯基本人并不研究流体力学,但是火箭设计肯定和空气动力学有关。

  所以,冯卡门才会把这位大佬也拉上,算是为大会助威。

  这时,冯卡门开玩笑说道:

  “布鲁斯教授,你对火箭这么感兴趣,应该参加这次的力学家大会。”

  众人会心一笑。

  李奇维说道:

  “我们华夏有个叫万户的人,他应该是世界上最早研究火箭的人。”

  “早在五六百年前,他就把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想借此飞向天空。”

  “可惜,他失败了,并付出了生命。”

  “我很敬佩他的精神,所以记住了这个故事,并对火箭产生了兴趣。”

  哗!

  众人皆是震撼。

  虽然他们没有听过万户的名字,但同样万分敬佩。

  这是真正的求道者!

  齐奥尔科夫斯基眼中更是爆发精光,他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惋惜之情。

  他决定回去后深入了解万户的事迹。

  接着,他眼神火热。

  大名鼎鼎的布鲁斯教授,竟然会对火箭和航天感兴趣?

  最关键的是,对方还看过自己写的论文和小说。

  一时间,小老头非常激动,甚至开始有点不自信了。

  “布鲁斯教授,我的火箭理论在你看来,应该漏洞百出吧。”

  “毕竟,它没用到什么高深的物理理论。”

  李奇维笑道:

  “此言差矣。”

  “万户研究火箭时,自然科学都还没诞生呢。”

  “你提出的火箭理论是框架性质的,虽然粗糙,但意义非凡。”

  “真想造出你论文中的那种火箭,未来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不过,我对此很有信心。”

  哗!

  众人心神震动!

  布鲁斯教授的信念可以击碎顽石!

  齐奥尔科夫斯基彻底沦陷,他瞬间变成了话痨。

  “布鲁斯教授,你分析的太准确了!”

  “就在去年,罗马尼亚的奥伯特发表了一篇90多页的文章:《飞往星际空间的火箭》。”

  “他从数学上系统地阐述了火箭摆脱地球引力的方法和速度,并且还介绍了宇宙飞船的飞行原理。”

  “他的工作比我的更加详细。”

  李奇维闻言,轻轻点头。

  真实历史上,奥伯特被誉为“欧洲火箭之父”。

  他把齐奥尔科夫斯基的理论转化成工程,使之具有可操作性。

  奥伯特关于火箭推进的著作,被整整一代工程师们视为航天领域的“圣经”。

  而他教出的一个学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冯布劳恩。

  介绍冯布劳恩,只需要一句话:德国V2火箭总设计师。

  V2火箭虽然名字中带有火箭,但其实它是弹道导弹。

  火箭和导弹的区别就在于“制导”。

  火箭讲究大力出奇迹,只要燃料够多,想跑多远就跑多远,想产生多大的推力就有多大。

首节上一节910/94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