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游走在欧洲的物理学霸 第872节

  “教授,我接下来计划去法国。”

  “要不会议就定在三天后吧。”

  普朗克很开心。

  他就知道自己亲自出面,布鲁斯肯定不会拒绝。

  “没问题,这次来参加的都是物理学家,规模不会很大。”

  “三天完全来得及。”

  接着,普朗克突然又小声问道:

  “布鲁斯,内容方面没什么问题吧。”

  “今天你一口气提出了这么多概念,应该耗尽了你最近的灵感吧。”

  “你要是不拿出新东西,恐怕满足不了你的那些粉丝们。”

  李奇维哭笑不得。

  怪不得那帮人愿意修改会议时间呢。

  敢情这是想把他当成科学牛马来压榨啊。

  他刚刚所说的那些理论,虽然非常天马行空,但是对于物理学的发展作用并不明显。

  因为实在太超前了。

  在量子场论没有发展起来时,根本没有办法研究。

  李奇维也是靠猜想才把众多概念串在一起。

  而柏林物理学会,显然就不适合再讲类似的内容了。

  而是要更偏向真正的理论,在现有理论的基础上,通过严密的推导,得出新的结果。

  忽然,李奇维瞥了一眼薛定谔的方向。

  内心思忖:

  “波动力学的遗留问题也该解决了。”

  “自旋.”

  随后,他微微一笑,说道:

  “本来我有些成果准备过段时间再发表的。”

  “既然正好碰上会议,那就提前分享吧。”

  普朗克猛然一惊。

  能让布鲁斯称呼为成果的内容,其含金量可想而知,绝对是震动物理学界级别的。

  而且他很清楚,既然都准备发表论文了,那就肯定不是量子真空涨落这种纯猜想的内容。

  普朗克无比期待。

  “太好了,布鲁斯!”

  “这一定是一场成功的会议!”

  李奇维笑笑没有说话。

  何止是成功,而是改变物理学界!

  事情搞定后,普朗克又笑道:

  “来,我给你介绍几个人。”

  说罢,他带着李奇维重新回到人群之中。

  众人三三两两地交谈着。

  普朗克指着一位看起来略显单薄的中年女性说道:

  “这位是迈特纳。”

  “她和薛定谔一样,都是维也纳大学毕业的博士。”

  “迈特纳曾经是我的助手,她非常勤奋且聪明。”

  李奇维听到这个名字后,一大段信息在脑海中闪现。

  这位可是发现铀核裂变的灵魂人物啊。

  真实历史上,迈特纳是铀核裂变的真正提出者。

  她在博士毕业以后,前往德国深造,首先是在普朗克门下进行放射学研究。

  在那里,她遇到了未来和她相爱相杀的几十年搭档:化学博士哈恩。

  哈恩的专业虽然是化学,但他研究的方向也是放射性,所有二人有很多共同语言。

  当迈特纳需要化学提纯方面的需求时,就会请求哈恩帮忙。

  当时的二人虽然年轻,籍籍无名,但是感情非常好,总是在一起做研究。

  由于迈特纳女性的身份以及当时德国的一些特殊规定,她不能以正式职工的身份进入研究所。

  但是普朗克爱才心切,就把对方聘为非正式助手,算是解决了迈特纳的生存问题。

  1912年,德国威廉皇帝研究所及下属各所成立,迈特纳的事业迎来转机。

  首先是哈恩因为其优秀的科研能力,被化学研究所的首任所长哈伯看中,聘请为放射化学部的负责人。

  哈恩开始独立领导一个研究小组。

  在他的努力运作下,终于在次年把迈特纳也招入了自己的研究组,使其成为研究所的正式员工。

  迈特纳终于可以获得正式的工作和对应的薪水,她的喜悦可想而知。

  因此她非常感谢哈恩,也很珍惜这份工作。

  接下来,她在研究中刻苦努力,和哈恩一起做出了很多重要的成果。

  比如发现镤元素的同位素镤231等。

  就这样,迈特纳和哈恩在化学研究所内无忧无虑地做着研究。

  后来,随着中子的发现,核物理迎来爆发的春天。

  物理学的发展堪称一天一个样,各种新发现层出不穷。

  但其中最重要的课题,无疑是“超铀元素”的研究。

  此时的哈恩已经接替哈伯,成为化学研究所的新所长。

  在他的带领下,威廉皇帝化学研究所成为能和卢瑟福、伊蕾娜、费米等人领导的研究组争锋的存在。

  1938年,关于“超铀元素”的讨论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卢瑟福等大佬们都无法解释,用中子轰击铀元素后,为何找不到超铀元素的踪迹。

  而哈恩和迈特纳却有了新的实验证据和发现。

  然而,就在他们准备进一步研究的时候,意外降临了。

  当时的德国开始了大规模且残酷的排犹运动。

  迈特纳因为具有犹太血统,被迫离开德国,前往瑞典避难。

  即便如此,他和哈恩依然保持着书信往来。

  但人终究是会变的。

  不知是出于政治原因还是其他原因,哈恩忽然开始对迈特纳变得冷淡,回信也越来越慢。

  有一次,迈特纳在寄给哈恩的信中表示,她认为用中子轰击铀,并没有产生超铀元素。

  而是铀在中子的轰击下,碎裂成两个大小相近的碎片。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铀核裂变”猜想。

  当时的物理学界虽然早已证实核裂变的存在,但那都是轻核裂变。

  像铀这样的重核裂变,大家都以为不会发生。(具体区别见539章)

  令迈特纳感到心痛的是,这一次,哈恩再也没有回信。

  接着,就是哈恩独自获得了1944年的化学诺奖,获奖理由正是发现了重核裂变。

  1945年,德国战败,海森堡和哈恩等领导德国原子弹研究的重要科学家们,被送到英国监禁。

  1946年,哈恩又获释回到德国。

  而从哈恩发表铀核裂变一直到获奖这段时间,迈特纳一个人在瑞典的某个实验室内,过着默默无名的生活。

  战争十几年后,迈特纳和哈恩曾因为共同获得某个物理学奖而再次见面。

  两年之后,二人相继去世。

  这期间,只有玻尔知道真相,并且他公开宣讲了迈特纳在铀核裂变上的应有贡献。

  这就是关于铀核裂变的一段惊心曲折的故事。

  迈特纳终生未婚未育,也没有情人或者爱人。

  她的一生只有物理,以及致力于呼吁和追求学术界女性的平等地位。

  用她的话说:我爱物理,我很难想象我的生活中没有物理会怎么样。

  这是一位和居里夫人同样伟大,但并不为人熟知的女性。

  此刻,今年46岁的迈特纳风采依旧。

  过去艰苦的经历,让她养成了一种坚毅的性格,眼睛看起来极为有神。

  她看着眼前这个比她小两岁的男人,内心悸动。

  科学界怎么会有如此完美的男人。

  强大、纯粹、极致。

  而且听说还非常重视女性权益,主张女性也应该有受教育权。

  迈特纳研究的领域是放射学,所以她很少有机会见到李奇维。

  而这一次,普朗克特意介绍她,因为她已经是柏林大学的教授了。

  她大方地伸出手,激动地说道:

  “你好,布鲁斯教授。”

  “刚刚的演讲真是太精彩了。”

  李奇维回国神来,也伸出手,笑着说道:

  “你好,迈特纳教授,我为你取得的成就感到高兴。”

  “你和居里夫人一样,为全世界所有女性同胞们树立了最好的榜样。”

  “我很敬佩你们。”

首节上一节872/94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