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游走在欧洲的物理学霸 第802节

  “.”

  海森堡在研究所内感觉很孤单。

  他特意关注了最近各大物理期刊的论文发表情况。

  得出了一个非常悲催的事实:

  90%以上关于量子力学的论文,用的全都是波动力学的架构。

  甚至他还看到了玻恩的论文。

  “啊!”

  “玻恩,你这个叛徒!”

  “你也算是参与过矩阵力学创建的大佬啊。”

  “怎么可以这样!”

  海森堡体会到众叛亲离的感觉。

  唯一让他安慰的是,泡利师兄一直在默默支持着他。

  泡利亲口对他说:

  “矩阵力学才是量子力学的正统!”

  泡利确实够哥们,为了这句话,他还发表了一篇论文。

  泡利在矩阵力学的基础上,引入了一个新的矩阵,名为泡利矩阵。

  利用它,可以更好地解释磁场和自旋的关系。

  他在细节上完善和拓展了矩阵力学。

  波动力学有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在电子自旋上描述不足。

  而现在泡利甚至又加强了矩阵力学对自旋的描述。

  瞬间又拉大了差距。

  海森堡大喜。

  “这才是真正的兄弟!”

  海森堡和薛定谔的斗争持续进行。

  研究所内众人大部分都在吃瓜,但是有一个人内心却五味杂陈。

  伊蕾娜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办公室的位置上。

  她的思绪早已不知飞到何方。

  她并不关心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谁是正统。

  在她看来,这是可以通过开会讨论解决的事情。

  因为真理是越辩越明的,她相信布鲁斯教授一定会给出盖棺定论的结果。

  伊蕾娜关心的是,为什么每次这种物理大世,都是由男人掀起呢?

  各种全新的理论体系,都是由男人率先提出。

  这让她很不服。

  “我们女性也可以掀起科学狂潮!”

  虽然伊蕾娜在强力概念上有一定的贡献,但那并不足以让她产生影响学界的统治力。

  毕竟强力概念是布鲁斯教授最先构思出来的。

  所以,她需要做出创新性的突破!

  就像海森堡和薛定谔那样,让整个物理学界都为之轰动。

  可惜,目前为止,她的博士课题进展缓慢。

  原子核领域始终没有什么特别重大的发现。

  因此,伊蕾娜有心无力,她现在很沮丧。

  “我的路到底在哪里呢?”

  此刻伊蕾娜还不知道,她的璀璨天命还未到来。

  继量子力学之后,她会掀起一场新的物理大世。

  而在那场大世中,将出现能重塑世界格局的可怕理论:铀核裂变!

  用任何语言形容它的重要性都不足为过。

  这一世,李奇维要借助它,踏上真正的无上巅峰!

  但是现在,他却要赶紧解决更迫切的问题。

  矩阵力学,波动力学,到底谁是量子力学的正统?

  真实历史上,量子力学从诞生到发展再到最后的完善,可以说是聚尽当世所有最顶级天骄的智慧。

  因此,它的历史是非常非常精彩的。

  从整体框架看,可以分为旧量子论、过渡期、量子力学三个阶段。

  旧量子论是以普朗克的量子概念、爱因斯坦的光的波粒二象性、玻尔的量子轨道模型为核心。

  过渡期是德布罗意的物质波理论作为承上启下之桥梁。

  最后,进入量子力学的阶段。

  这个阶段相比旧量子论更加地复杂,过程也更加曲折。

  大致又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首先,第一个时期。

  海森堡和薛定谔分别提出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从而爆发两派大战。

  但这个时候的争论,主要是量子力学领域内部的问题。

  在这个时期里,玻恩提出了著名的【概率解释】。(后面具体解释)

  这个解释是关于波动方程中波函数ψ的含义。

  薛定谔认为电子波就和普通的水波一样,波函数代表了电子波随时间和空间的规律变化。

  但是玻恩认为,波函数ψ并非是电子波,其也不是像真实的波一样扩散运动。

  他认为电子波是一种概率波。

  事实证明,玻恩的概率解释才是对的。

  于是,有人取笑“薛定谔不懂薛定谔方程”。

  意思是薛定谔对于自己提出的波动方程中波函数的解释是错的。

  但是薛定谔和爱因斯坦都不承认概率解释。

  接着,是第二个时期。

  在第一个时期中,薛定谔因为波函数问题,败下阵来。

  虽然他自己不承认,但是物理学界主流都接受了玻恩的概率解释。

  此外,薛定谔的失败并不影响波动力学依然是大家最喜欢的版本。

  甚至概率解释让波动力学更为成熟完善。

  因此,海森堡很难受。

  明明打败了薛定谔,但是反而让对方的波动力学比矩阵力学更受欢迎了。

  在这种极度情绪下,海森堡灵感爆发,逆天而起。

  他在矩阵力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更为惊人的理论。

  那就是著名的【不确定性原理】!

  即:不可能同时确定微观粒子的位置和动量。

  这个理论让海森堡的矩阵力学大放异彩。

  于此同时,薛定谔自己又从数学上证明了,波动力学和矩阵力学其实是等价的。

  这意味着两种理论都没有错。

  但是两者的物理基础又完全不同。

  电子到底什么时候是波,什么时候是粒子呢?

  怎么确定呢?

  这说明一定还有更深层次的道理,导致出现了这种匪夷所思的情况。

  量子力学急需创造一个新理论来调和粒子和波的矛盾性。

  在这种情况下,玻尔出手了!

  量子力学进入第三个时期。

  这时候的玻尔,是量子力学领域当之无愧的扛把子。

  所以,虽然海森堡算是他的半个弟子,但是他并没有偏袒对方。

  玻尔认为波动力学的波动性和矩阵力学的粒子性,都是正确的,应该同时考虑。

  换言之,他认为海森堡和薛定谔两人的观点都错了。

  但是,如何把两个矛盾的性质统一起来呢?

  玻尔在挪威滑雪散心的时候,一朝顿悟,终于想出了完美的解决方案。

  那就是著名的【互补原理】!

  他认为对单个量子客体进行描述的时候,任何单方面的描述都是不完整的。

  只有同时从粒子性和波动性两个角度考虑,才能形成对单个量子客体的完整描述。

  这个观点听起来有点像废话,但是却包含了量子力学最深刻的内涵。

  当用数学形式阐述互补原理时,又引申出两个重要的概念。

  【态叠加原理】和【波函数坍缩】。

  这两个概念和后来的单电子双缝干涉实验息息相关。

  在普通人眼里神秘莫测,震碎三观的双缝实验,被互补原理完美解释。

  一点也不神秘!

  至于在双缝干涉实验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延迟选择实验、量子擦除实验,同样一点也不神秘。

  它们都可以被互补原理轻松地解释。

  至此,量子力学的框架算是全部完成了。

首节上一节802/94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