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游走在欧洲的物理学霸 第745节

  “当电子简并压力与引力压力相等时,此时的恒星就达到了一种平衡状态。”

  “恒星的外围物质全部被抛射向宇宙空间,只留下这个密度极大的核心。”

  “根据计算,它的密度能达到每立方厘米10吨的恐怖程度。”

  “核心的温度也会不断地降低,最终暗淡下去。”

  “一颗伟大的恒星,最终就剩下这么一个核心了。”

  说到这里,李奇维停顿了下来。

  此刻会场内一片哗然!

  “老天啊!恒星演化的过程中,竟然还用到了量子论!”

  “这实在太不可思议了!”

  所有人都被李奇维的理论分析过程惊到了。

  之前的核聚变是用到了原子学的知识。

  但是现在,恒星的演化,甚至开始涉及到量子论了。

  在场的天文学家们,直接懵逼了。

  众人当然知道泡利-布鲁斯原理。

  由那位绝世天才泡利所提出,号称是量子论的最后一块拼图。

  但是大家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个理论竟然可以被用在恒星演化上。

  这也太神奇了。

  爱丁顿两眼放光,他看着演示屏幕上的内容,宛如稀世珍宝。

  这种只通过理论,就能预测恒星命运的手段,让他目眩神迷。

  原来天文学可以如此有逼格。

  而不是只能每天守候在望远镜旁边。

  哈勃则是呼吸急促。

  他的内心震动不已。

  “这就是布鲁斯教授的实力吗?真是太可怕了!”

  “恐怕也只有他才能创造出恒星的演化理论了。”

  “因为在场的大佬们,恐怕没有多少人懂量子论吧。”

  李奇维把量子论应用在天文学领域,着实震撼了在场的众人。

  当初的核聚变,仿佛再一次出现在眼前。

  接着,李奇维继续说道:

  “恒星在氢元素燃烧殆尽,体积膨胀到极限的时的状态,因为表面温度较低,根据计算,会呈现红色。”

  “所以,我把这种状态的恒星命名为【红巨星】。”

  “红巨星抛射外围物质后,最后留下的那个核心,因为密度极大,所以会表现为白色。”

  “所以,我把这个核心命名为【白矮星】。”

  众人听到这两个名字后,倒是没有太多惊讶。

  都取得很形象。

  恒星因为核聚变膨胀成又大又红的天体,当然就是红巨星。

  最后保留的核心,和恒星本身相比,就是个小矮子,所以白矮星也算名副其实。

  这时,李奇维总结道:

  “恒星的演化一共经历了四个阶段。”

  “我把它比喻为一个人的成长过程。”

  “首先是诞生期。”

  “宇宙中的各种尘埃、分子原子,在引力的作用下互相吸引,形成原始星云。”

  “随着引力越来越大,最终点燃了核聚变之火。”

  “于是,恒星进入了成年期。”

  “也就是现在的太阳所处于的阶段。”

  “核聚变为恒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量,让我们的宇宙不再冰冷,充满光热。”

  “同时,还孕育出人类这样的智慧物种。”

  “但是,正如人会老去也一样,恒星的燃料也有烧尽的那天。”

  “此刻,就进入了恒星的中年期,红巨星阶段。”

  “恒星不断地膨胀,吞噬周围存在的一切事物。”

  “直到最后,极尽璀璨后,其留下的核心残骸,变成白矮星,孤独地飘荡在宇宙中,光热不断熄灭。”

  “这就是恒星的衰退期,以死亡作为结局。”

  随着李奇维的叙述,一股悲壮的气息弥漫开来。

  恒星的命运仿佛一抹画卷,缓缓展现在众人的面前。

  一时间,所有人竟然产生了感动的情绪。

  太凄美了!

  不知过了多久,众人终于从悲伤中走出。

  随即,就是倒吸一口冷气。

  布鲁斯教授,竟然用理论,描述了恒星的演化周期。

  这实在太让人震撼了。

  哈勃的成果虽然同样令人震撼,但是和布鲁斯教授的比起来,风格迥异。

  前者是废寝忘食,没日没夜地守候在望远镜旁边,观测和分析了无数的天文学数据。

  最终才证明了猜想。

  而后者,则仅仅通过一张纸,一支笔,就把恒星的一生勾勒出来了。

  无论是从美感还是震撼程度,后者都远远超越了前者。

  “这就是布鲁斯教授的强悍实力!”

  这一刻,众人总算明白,最顶级的物理学家到底有多么可怕了。

  他们研究天文学,简直就是降维打击。

  不!

  “可怕的不是物理学家,可怕的是布鲁斯教授本人。”

  不过很快,大家就发现了问题。

  “恒星的演化周期已经清楚了。”

  “但是它和广相的三个预言都没关系啊。”

  在众人不解和疑惑的眼神中,李奇维微微一笑,说道:

  “以上,只是恒星的第一种结局而已。”

  轰!

  全场骇然!

第498章 恒星第二种命运!白矮星质量极限!中子星!轰动全场!

  李奇维的恒星演化理论,深深震撼了在场所有人。

  利用原子学和量子论的理论,竟然能解决天文学一直以来的未解之谜。

  这是物理学对天文学的又一次精彩指导。

  就好比当初量子论完美解释元素周期表。

  不少天文学大佬心中默默感叹:

  “以后的天文学专业学生,恐怕一半时间都要用来学物理了。”

  “那种仅凭观测来研究天文学的思想过时了。”

  爱丁顿、哈勃、余青松等人,皆以一种无比崇拜的目光看着李奇维。

  他们的心中实在太震撼了。

  当初牛顿通过一支笔,将天和地统一起来。

  天就是太阳,就是恒星。

  而现在,布鲁斯教授则用另一支笔,为众人描绘出天的本质。

  物理学的魅力再次征服了众人。

  此刻,当李奇维说出恒星还有第二种命运后,会场沸腾了。

  红巨星、白矮星的概念,已经让人震动不已。

  甚至有不少天文学宿老,把白矮星和以前发现的某些天体联系起来了。

  “貌似我们已经发现过白矮星了。”

  真实历史上,早在1844年,德国天文学家在天狼星时,就发现了它有一颗非常暗淡的伴星。

  后来证明,那颗伴星其实就是白矮星。

  这种发现未知天体和现象的情况,在天文学领域就再正常不过了。

  无论是东西方,古代都有很多对天文现象的记载。

  直到后世,天文学的各种理论真正成熟以后,才能对这些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所以,李奇维是第一个提出“白矮星”的人,但不是第一个发现该星体的。

  他只负责给出理论,脏活累活当然都是甩给天文学家去做。

  理论物理学家就是要有这样的逼格!

  而现在,所有人都想知道,恒星还有什么样的演化结局。

  在众人的期待中,李奇维继续说道:

  “刚刚说过,恒星在氢元素消耗殆尽,核聚变停止后,就会走向灭亡。”

  “它抛射出外层的大量物质,只剩下白矮星这个核心。”

首节上一节745/94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