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有一份研究成果没有分享。”
哗!
话音刚落,所有人都为之一震!
什么情况?
哈勃还有成果?
而且是放在验证宇宙岛学说之后。
那岂不是说明这个成果比刚刚还要重要。
毕竟正常人都是把最重要的事情在最后说。
“上帝啊!哈勃这是要逆天吗?”
“他证明了宇宙岛理论,已经可以名垂青史了。”
“现在,他还有更重要的成果?”
“这可能吗?”
这一刻,爱丁顿、沙普利、柯蒂斯等人皆是不敢置信。
哈勃凭借现在的成果,就足以进入顶尖天文学家的领域了。
至少他马上就能获得教授头衔了。
而现在,他竟然还藏有大招。
这也太夸张了。
奥古斯托直接噎住了,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哈勃见状,笑了笑,然后气势一变。
他进入到了一种最狂热的状态。
仿佛全身的热血都沸腾起来了。
“1912年,布鲁斯教授发表了广义相对论,并在论文结尾给出了五大预言。”
“这五大预言是天文学界公认的瑰宝。”
“验证任何一个,都足以震撼整个世界。”
“1914年,爱丁顿教授验证了第一预言:星光弯曲。”
“这从某种程度而言,算是验证了广相的正确性。”
“但是学界认为还不够,至少诺奖委员会秉持着保守态度。”
“而现在,我将再次证明广义相对论的正确性!”
“因为,我找到了第五预言:宇宙膨胀的证据!”
轰!
全场骇然!
第493章 多普勒效应!谱线红移!宇宙膨胀之震撼!
当哈勃宣布,他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第五预言后,全场沸腾了。
如果这是真的,那么这个成果将镇压全场。
不要说爱丁顿的恒星测量方法,哪怕是哈勃自己的宇宙岛理论验证,也比不上。
不是一个等级的。
那可是广义相对论的预言啊!
这太让人骇然了。
虽然这些年,关于广相的研究不是特别多,也没有什么重大的成果。
但这不是因为广相不行。
而恰恰是因为它太行了,太牛逼了。
布鲁斯教授沉寂十年,一出手就是人类智慧的绝巅。
以至于任何人都没有什么插手补充的机会。
只能在其基础上发表一些边角料的分析内容。
比如广相的各种应用啊,找出一些特殊的方程解之类的。
五大预言就是天文学的五大神器。
常人得一便可名震天下!号令群雄!
然而,即便广相如此惊世骇俗,超越时代。
但是从它发表到现在,已经十年了,始终没有获得诺奖。
连带着狭相也没有获得诺奖。
虽然在很多大佬眼里,相对论出错的概率,可以忽略不计了。
他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什么尺缩效应,质能方程,都是直接拿来用的。
但是瑞典诺奖委员会的那帮宿老们,想法比较执拗。
随着诺奖的地位越来越崇高,流程越来越正规。
它开始有偶像包袱了。
现在的获奖标准比刚开始严格很多。
诺奖始终坚持:理论需要实验的验证。
如果当初的量子概念,放到现在,恐怕就不会那么快获得诺奖了。
至少也得等到玻尔-李模型出来之后才行。
尤其是对于广义相对论这种无上巅峰的理论,那更是需要谨慎至极地对待。
当初广相刚发表时,就有很多大佬提名为诺奖候选结果。
但是被物理诺奖委员会成员否定了。
他们在内部讨论中达成共识:
“广相有五大预言,不如等验证之后再颁奖。”
当爱丁顿验证了星光弯曲之后,每年提名广相获奖的人更多了。
理论预言与实验结果完美契合。
这绝对符合获奖标准了。
这时,物理诺奖委员会的五人有点犹豫和动摇了。
“要不,我们给广相颁奖吧?”
“如果算上水星进动问题,广相应该有两个实验证据了。”
“这对于物理理论而言,出错的概率已经很小很小了。”
但是,其中一位年龄最大的成员,保守地说道:
“我觉得可以再等等。”
“广义相对论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太特殊,太崇高了。”
“我们必须要确保它100%正确。”
接着,该宿老又玩笑道:
“反正布鲁斯教授也不差这一个诺奖。”
“他不会在意的。”
另外几人皆是会心一笑。
大家达成一致,决定还是再观望一段时间。
要是五大预言能再证明一个,那广相就有三个实验证据了。
这犯错的概率,完全可以默认为零了。
到时候,就是可以颁奖的时机了。
物理诺奖委员会成员的想法,今年在场众人虽然不了解。
但是他们心中很清楚,如果哈勃今天真的证明了宇宙膨胀。
那么广义相对论绝对有希望获得诺奖了。
而且在大佬们看来:
广相获得诺奖,不是广相的荣誉,也不是布鲁斯教授的荣誉,而是诺奖的荣誉。
这就是相对论的伟大!
此刻,所有人的目光,就像火焰一样,燃烧着哈勃。
那是欲望之火、震惊之火、羡慕之火。
爱丁顿神色激动,他真心为哈勃感到高兴。
继他之后,终于再次有人攻克广相的预言了。
而且还是他的至交好友,这简直是人生之大幸!
沙普利呆呆地看着哈勃。
他觉得自己之前的行为有点好笑。
他视为毕生荣誉的世纪大辩论,竟然只是哈勃的开胃前菜。
恐怕对方根本没有把证明宇宙岛理论放在心上。
这种差距让沙普利生出一种无力感。
“原来这就是天才和非天才的区别啊。”
余青松看着哈勃霸气无双,立于无数人之前,心中热血沸腾。
一直以来,他都沉浸在李奇维教授的荣耀之中。
他是国内的天文新星,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但是扪心自问,他觉得自己能不能做到如哈勃那般,犹未可知。
顶着布鲁斯教授半个弟子的身份,苦熬十年,终于修成正果。
这种感觉太励志,太震撼了!
哪怕哈勃是外国人,余青松也忍不住心生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