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话都是哈勃的真心话。
若是他换到其它地方做研究,还真就不一定能取得现在的成果。
他即将分享的发现,会开辟两个全新的天文学分支。
一个是星系天文学,另一个是现代宇宙学。
前者建立了大尺度宇宙的概念,让天文学家真正进入大宇宙研究时代。
从此以后,宇宙学的研究,不再局限于单个的星系了。
而是无数的星系组成的庞大结构。
本星系群、室女座超星系团、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双鱼-鲸鱼座超星系团复合体、武仙-北冕座长城.
人类终于能一点点解开宇宙的神秘面纱了。
至于第二个分支,现代宇宙学,则更是至关重要。
他是广义相对论的有力验证。
天文学家从那开始,以整个宇宙为主体,研究它的结构、运动和演化。
物质-反物质宇宙模型、大爆炸理论、暴涨理论.
人类开始深入到宇宙起源这个终极命题。
而这些,都将从哈勃的成果开始。
此刻,哈勃又想到了十一年前。
那时的布鲁斯教授还是国王学院的物理系主任。
而且对方还没有发表广义相对论。
当时所有人都认为哈勃跟错了对象。
布鲁斯教授虽然是物理学的大佬,但是他绝对不可能懂天文学。
但是哈勃并没有因此而后悔过。
他被布鲁斯教授的个人魅力所吸引。
这十年来,随着对方的地位越来越高,哈勃也随之被无数人关注。
然而,他的研究方向注定了,他在短时间内不会有重大成果的突破。
他将和他最敬爱的布鲁斯教授一样,用十年来沉淀自己。
十年磨一剑!
而现在,哈勃终于成功了。
意气风发!
豪情万丈!
他对着海面,内心狂傲道:
“布鲁斯教授,您用了十年时间,创造了伟大的广义相对论。”
“勃愚钝,我用了十年时间,终于证明您的理论是正确的。”
“这次,我可以追上您的脚步了。”
第490章 天眼望远镜,洞察时空!物理天文即宇宙!磅礴野心!
1922年2月15日。
来自全世界几十个国家的天文学家们,齐聚罗马,参加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一届全体会议。
这不仅是天文学界的最高规格会议,同时也是一场科学领域的盛宴。
一时间,整个罗马都处于一片欢乐庆祝的氛围。
这场大会,让所有人领略到了这座千年古城的惊世魅力。
本次会议,在罗马国家博物馆内举行。
这座博物馆位于罗马的市中心。
其内展示了罗马从史前时期到罗马帝国时期的历史文化。
大量的珍贵文物和复原场景,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罗马文明的发展历程。
意大利官方把会议地点选在这里,也有着炫耀和宣传的意思。
馆内还有巨大的会议室,足以容纳前来的数百位天文学家们。
离博物馆不远的地方,有着罗马最豪华的酒店之一,Hassler酒店。
李奇维和从华夏来的高鲁等人,就入住在这里。
而在前一天,余青松随着哈勃等人一起,也达到了罗马。
于是,华夏此次的代表团就全部到齐了。
上午8点,酒店门口处。
李奇维带着众人,从酒店徒步前往会议地点,边走边聊。
所有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高鲁兴奋地说道:
“奇维,我们已经收到了美国天文学会寄来的望远镜。”
“这真是解了国内天文学研究的燃眉之急啊。”
李奇维之前的美国之行,让世纪大辩论名声大噪。
同时,还极大地宣扬了美国天文学的实力。
礼尚往来,人情世故。
美国天文学会就赠送了一批崭新的望远镜,寄给华夏。
这些望远镜,在美国属于中端的档次水平,远不能和威尔逊山天文台的相比。
但是对于华夏而言,这批望远镜绝对算是高精尖设备了。
高鲁等人拿到手后,简直像宝贝一样供着,不停摩擦,爱不释手。
“妈呀,用这个望远镜看星星,怎么那么亮!”
“老天啊!我都能清楚地看到月球的表面了。”
“坑坑洼洼的,果然没有嫦娥和玉兔。”
李奇维来了兴趣,笑着问道:
“哦?”
“看来海耳教授他们还是挺够意思的。”
“美国送的望远镜是多大口径的。”
高鲁用右手比了一个手势,羡慕道:
“最好的足足80厘米的口径,送了3台。”
“美国佬真是财大气粗啊!”
“这种级别的望远镜,制作起来难度已经很大了,说送就送。”
望远镜需要用到的玻璃和金属,都不是一般工艺能达到要求的。
以目前华夏国内的工艺水平,即便有了李奇维的公司技术加持。
对于这样的高端材料,暂时还是无能为力的。
不过,李奇维听后撇撇嘴。
“我还以为能送个一米五的呢。”
高鲁等人闻言,都是苦笑。
他们觉得李教授的胃口太大了。
这样超高端的望远镜,恐怕美国都没有几架,怎么可能拿来送人。
这时,李奇维霸气道:
“你们放心。”
“再过十几年,我给你们造个20米口径的望远镜,远远超过美国那架2米口径的。”
高鲁等人简直吓了一跳。
老天啊!
20米口径,也太夸张了吧?
这架望远镜得多大?
常福元和蒋炳然倒吸一口冷气。
“我的乖,这么大的口径,那能看多远啊?”
“这和神话中二郎神的天眼相比,也差不了多少吧。”
“随便向天上一扫,就能发现最新的成果。”
余青松今年即将从匹兹堡大学毕业。
在李奇维的推荐下,他会去威尔逊山天文台,在海耳的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
等到博士毕业后,他就立刻回到华夏,开创国内的天文学事业。
高鲁对他寄予厚望。
他推了推眼镜,认真分析道:
“这种规模的望远镜,恐怕镜头只能用抛光后的金属来做了。”
“玻璃工艺应该不可能造出那么大且能保持平整的玻璃了。”
常蒋二人不明觉厉,余青送现在的水平已然超越了他们。
高鲁点点头,说道:
“是的。”
“用玻璃成本太高了,但凡有一处瑕疵,镜面就废了。”
“而金属大面积抛光技术,则是比较成熟的。”
“当然,想要造20米的口径,难度还是难以想象。”
李奇维听着众人的讨论,微微一笑。
才20米的口径就把他们吓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