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游走在欧洲的物理学霸 第696节

  “他的财富恐怕都多到数不清了。”

  “改进飞机对他而言,应该不是难事。”

  普朗克闻言心中自豪,仿佛是他自己在坐飞机。

  同时看到伦琴这么开心,他的心中忽然明悟了。

  “布鲁斯,我要谢谢你。”

  “你没有忘记我们这些老家伙。”

  “反而帮助我们圆梦了。”

  这一刻,伦琴对普朗克有了说不完的话。

  爽朗的笑声,直冲云霄。

  法国。

  当居里夫人看到女儿伊蕾娜的来信后,嘴角露出了慈爱的笑容。

  “妈妈,这一次布鲁斯叔叔会提出一个震惊物理学界的发现。”

  “其中的计算和实验部分,都是我在他的指导下做的。”

  “嘿嘿。”

  对于此刻的居里夫人而言,世界上再伟大的发现,都不如伊蕾娜的笑容。

  看到女儿在量子研究所不仅生活快乐,而且还在科学事业上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作为母亲,她感觉到无比的欣慰。

  “皮埃尔,你看到了吗?”

  “我们的女儿终于长大成人了,有了自己热爱的事业,热爱的人。”

  这时,17岁的艾芙一把拿过信,读了读后又还回去了。

  “我姐这写的都是什么啊,看不懂。”

  “他们物理学家开大会,怎么这么大排场啊。”

  居里夫人看着小女儿,心中更开心了。

  艾芙比伊蕾娜还要漂亮几分,她在音乐学院的追求者,简直都能排到巴黎市外面了。

  “你呀,让你好好学点科学知识,你不听。”

  “就算攻读音乐,也得了解世界的本质。”

  艾芙亲昵地搂住母亲的脖子,大大咧咧道:

  “我才不要呢。”

  “我就喜欢音乐。”

  “我觉得琴弦才是世界的本质。”

  “改天我把我的琴弦理论写成论文,寄给布鲁斯叔叔看看。”

  居里夫人听后,忍不住笑了。

  “就瞎胡闹。”

  与此同时,世界各地的物理学家们,都在为第三届布鲁斯会议精心准备。

  这场会议,将和前两次一样,载入物理学史,成为永恒的记忆。

第472章 过去,现在,未来!万般因果与荣耀,皆系吾身!

  第三届布鲁斯会议的消息,让物理学界沸腾起来。

  这一次的会议,规模空前。

  参会人员不是物理大佬,就是绝世天才。

  甚至连印度都有拉曼这样的物理学家参加。

  不过,作为宗主国的英国,倒是乐见其成的。

  这说明在他们伟大的统治下,文明得以传播。

  航行在地中海的客轮上,一位印度学者正在用简易的光学仪器对海水进行测量。

  他仿佛对海水深蓝的颜色着了迷,想要一探究竟。

  这时旁边一位孩童好奇地问道:

  “拉曼叔叔,你在做什么?”

  这个印度学者正是拉曼。

  此前一篇关于光的散射的论文,让他名声大噪。

  这是对吴-康普顿效应一次非常关键的补充。

  甚至那个现象还被命名为“拉曼散射”,以表彰他的贡献。

  圈内人几乎都断定,这是一个诺奖级的成果。

  拉曼此次前往英国,不仅是参加布鲁斯会议。

  结束之后,他还要代表印度加尔各答大学,到牛津参加英联邦的大学会议。

  尽管今年只有33岁,但他已经成为印度科学界的领袖了。

  此刻,拉曼看着自己的小侄子,眼中满是慈爱。

  这个孩子从小就受过良好的教育。

  虽然今年只有11岁,但是明年就要读高中了。

  而且小小年纪就心思通透。

  孩子父亲想要他好好学习,以后当名公务员。

  但是孩子自己却立志要成为一名科学家。

  还说自己的偶像就是布鲁斯教授。

  拉曼作为叔叔,当然想把侄子培养成优秀的物理学家。

  所以他这次去英国,还会去剑桥大学访问,为将来侄子的入学做准备。

  此刻,面对侄子的提问,拉曼没有回答,而是反问道:

  “钱德拉塞卡,我问你一个问题。”

  “海水为什么是深蓝色的?”

  原来这个孩子,正是未来天文学领域大名鼎鼎的钱德拉塞卡。

  真实历史上,钱德拉塞卡最著名的事迹,就是他和爱丁顿关于白矮星结构问题的争论。

  钱德拉塞卡认为白矮星的质量超过某个界限,就会坍缩,形成中子星。

  而爱丁顿则反对这个说法。

  后来证明,前者是对的,后者是错误的。

  这个界限,也被称为“钱德拉塞卡极限”。

  但是在当时,爱丁顿是赫赫有名的大神。

  而钱德拉塞卡只是一个菜鸟。

  他虽然是对的,但是却被爱丁顿打压了整整几十年。

  可以说,受尽了一辈子的委屈。

  若是李奇维在此,一定会说:乖,布鲁斯叔叔帮你讨回公道。

  这也造成了他一生荣辱不惊、低调平淡的性格。

  不过,诺奖虽然会迟到,但不会缺席。

  凭借在恒星结构和演化领域的工作,钱德拉塞卡获得了1983年的物理诺奖。

  他是20世纪最重要的物理学家之一,是最早将物理学研究和天文学研究结合在一起的科学家之一。

  他还曾拒绝过曼哈顿计划的邀请。

  关于他,还有一个小趣事。

  1947年,已经是美国芝加哥大学天体物理学教授的钱德拉塞卡,想要开设一个高级研讨班。

  为此,他想招收一批具有物理学天赋的学生,亲自授课,专门讨论天体物理学的前沿课题。

  然而,自信满满的他没有想到,最终竟然只有两个年轻人报名参加了研讨班。

  这两人就是杨振宁和李政道。

  尽管人数远远低于预期,但钱德拉塞卡还是没有取消这门课。

  他每周从芝加哥大学下属的叶凯士天文台,开车几百公里到芝加哥大学,就为了给二人上课。

  那时的他肯定不会想到,这两个年轻人未来会有多么惊人的成就。

  此刻,面对叔叔拉曼的问题。

  钱德拉塞卡人虽小,但看过的科学期刊可不少。

  他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道:

  “我看过瑞利教授对于天空是蓝色的解释。”

  “他在论文里还提到,海水的颜色,就是反射天空的蓝色所致。”

  拉曼闻言,心中一惊。

  这个回答,可远远超越了11岁孩子的水平。

  他的心中无比欣慰,仿佛看到了崛起的希望。

  “呵呵,小卡,你能回答到这一步,已经很不错了。”

  “但是,科学研究,就是要打破权威。”

  “瑞利教授说的也不一定对。”

  “你不是很好奇我在做什么研究吗?”

  “我就是在思考海水颜色的问题。”

  “喏,你把这个东西放在眼睛前,透过它,然后再看海水是什么颜色。”

  “它可以消除天空的颜色,让你看到海水本身的颜色。”

  说着,拉曼递出一个特殊的棱镜。

  钱德拉塞卡接过仪器后,迫不及待地开始试验。

首节上一节696/94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