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游走在欧洲的物理学霸 第647节

  哪怕他以一个外行人的角度,也知道这篇论文的重要性。

  “哦,上帝啊!布鲁斯教授也太逆天了!”

  “他这是凭借智慧,把太阳给创造出来了啊!”

  “我已经无法想象,这篇论文,会给科学界带来什么样的震撼了!”

  忽然,卡特尔意识到一个重要问题。

  那就是这篇论文的水准,已经超出了《科学》期刊编辑们的审核能力。

  他自己也无能为力,只能寻求外援。

  于是,他赶紧吩咐道:

  “丹尼斯,你现在立刻把论文用电报发给海耳教授等人。”

  “请他们今天之内务必给出评审回复。”

  “我们要以最快的速度,把这篇论文发表出来。”

  《科学》期刊平时很少收到天文学领域的论文。

  因为在美国,天文学家们更喜欢把论文发表在《天文物理学报》上。

  该期刊是由海耳创办的,后来归属到美国天文学会旗下,成为官方专业期刊。

  真实历史上,钱德拉塞卡关于恒星质量极限的论文,就是发表在那上面。

  它也是天文学领域很权威的期刊。

  搞笑的是,这个期刊在后世被华科院划分为了二区期刊

  不过,卡特尔很清楚,以这篇论文的内容,发在《天体物理学报》上有点委屈了。

  它需要更高逼格的期刊承载。

  丹尼斯领命而去,脸上依然还残留着激动。

  他明白,今天过后,《科学》期刊将迎来史无前例的广告效应。

  科学界人士都知道布鲁斯教授的一个习惯。

  那就是他不轻易发论文,但是每次只要发,则必定发在《自然》上。

  而且每一篇都是惊天动地般的存在。

  要么重塑物理根基,要么就是终极或者开辟一个方向。

  对方的这个习惯,也成就了《自然》在科学领域的至高地位。

  《科学》虽然号称和《自然》并列。

  但是丹尼斯很清楚,二者之间有一道看不见的鸿沟。

  那就是布鲁斯教授的存在。

  而现在,对方竟然首次在《科学》上发表论文了。

  这注定是《科学》期刊有史以来最大的荣耀。

  丹尼斯笑着感慨:

  “接下来,有的忙了呀。”

  丹尼斯离开后,卡特尔依然兴奋地拿着论文,反复观看。

  他虽然是心理学家,但是热爱自然科学。

  不然,他也不会热衷于把科学那一套,引入心理学研究中,且用心钻研。

  可惜,卡特尔觉得自己智商不够,要不然他现在也在研究物理化学了。

  是的,他毫不避讳地承认自己的智商低,并不因为自己取得的那些成就而自傲。

  这没什么好丢人的,尤其是对于心理学家来说。

  卡特尔对于自己有着清晰的认知和深刻的剖析。

  他深知自己的所有成果,加在一起,也比不上布鲁斯教授的半分。

  所以,卡特尔最近对于科学家的心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他看来,人的一切行为都是有迹可循的,而不是靠虚无缥缈的梦境。

  他致力于探索,到底是什么样的因素,让普通人与科学家之间产生那么大的差距。

  尤其是布鲁斯教授这样的伟大非凡存在。

  在科学家之中,都是属于另类中的另类。

  简直就是卡特尔梦寐以求的最珍贵实验材料。

  但是很可惜,他一直没有机会与李奇维搭上线。

  毕竟,一个心理学家和一个物理学家,在没什么交情的情况下,确实聊不下去。

  而现在不一样了。

  卡特尔从这篇论文中看到了契机。

  他可以借此亲自登门拜访,而且对方最近正好还停留在美国。

  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想到这里,卡特尔一张老脸激动起来。

  他准备论文发表后,立刻前往纽约。

  把自己的所有测量表,全部带上,给布鲁斯教授来个深度大测量。

  “或许我将是第一个解密布鲁斯教授天才大脑的人。”

  

  加利福尼亚州,威尔逊山天文台。

  这里和纽约分别在美国的西东两侧,二者之间相距4000多公里。

  辩论会结束后,海耳便带着哈勃等人返回了。

  因为接下来,天文学领域就要进入爆发期了。

  所以大家要抓紧时间搞研究。

  而且两年后的会议上,众人还能见到布鲁斯教授,所以也就没必要停留在纽约了。

  此刻,天文台上,哈勃正站在那架全世界最大的望远镜,胡克望远镜旁边。

  2.5米的超大口径,使其看起来犹如一门歼星巨炮。

  宇宙中的任何秘密,在它面前都无所遁形。

  一米八的哈勃则显得无比娇小。

  他的脸上带着笑容,一边检查望远镜的零件,一边喃喃自语。

  沙普利在辩论结束之后,就被哈佛大学的代表约见了。

  双方相谈甚欢。

  最终,沙普利如愿以偿地,被聘请为哈佛大学天文台的台长。

  显然,他在场上的表现,打动了对方。

  所以,沙普利没有随众人一起回来,而是直接先去了哈佛大学考察。

  这下,哈勃可就高兴了。

  沙普利一走,就意味着以后他可以独自享用胡克望远镜了。

  海耳教授已经脱离一线研究,自然也不会使用。

  这可是哈勃梦寐以求的事情。

  “我的两个课题的进度都能加速了。”

  一个是旋涡星云问题,另一个则是宇宙膨胀问题。

  哈勃现在信心十足。

  他要在1922年的会议上,一鸣惊人,证明自己。

  这些年,他因为布鲁斯教授的原因,收获了无数的风光与荣誉。

  但是他很清楚,这些荣誉同时也是沉甸甸的压力。

  天才,在现在的科学界,太不值钱了。

  哪怕他哈勃被布鲁斯教授亲自夸赞过,那也没用。

  必须拿出实际的成果才行。

  就好像吴有训一样,吴-康普顿效应一出,再也没有人质疑他金牌的含金量了。

  科学成果才是科学家最大的底气。

  就在哈勃发愤图强时,有人喊他立刻去台长办公室。

  哈勃不明所以,但还是放下手中的活,朝海耳的办公室走去。

  他刚一进门,就看到海耳教授激动地站了起来。

  “哈勃,快过来。”

  “布鲁斯教授的论文快发表了!”

  “上帝啊!你绝对想象不到它的震撼程度。”

  说罢,海耳将刚刚收到的从纽约发来的电报,递给哈勃。

  哈勃闻言,心脏扑通扑通地跳。

  他已经迫不及待想看到布鲁斯教授的第一篇天文学论文了。

  辩论会上,对方展现出的实力,再次向所有人证明了布鲁斯教授的恐怖之处。

  而现在,这篇由对方亲自写的论文,又会带来什么样的轰动?

  哈勃万分激动!

  仅仅看了抬头,他就知道这是一篇在评审中的论文。

  他立马也就猜到了来龙去脉。

  这是海耳教授因为他的特殊身份,给他开的小灶。

  “氢核聚变!”

  “千万度高温!”

  “质子-中子模型应用!”

  “第一步,P核变D核。”

首节上一节647/94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