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
当高鲁收到余青松发来的电报内容后,兴奋的无以言表。
“华夏天文学即将崛起!”
几乎在第一时间,华夏天文学会创办的《观象丛报》就全文刊登了这场辩论。
这份报纸是华夏目前最大的天文类报纸。
当华夏的精英分子看到,天文学在西方如此受欢迎之后,都觉得十分不可思议。
而这就是高鲁想看到的结果。
接下来,他要建造天文学的难度就小多了。
不久,樱花国的小林正照,就带着天文考察团,访问华夏。
高鲁与小林正照举行了亲切友好的交流座谈。
很快,这场轰动世界的辩论,就被冠以“天文学世纪大辩论”的美名。
虽然辩论的结果,没有确定我们的宇宙到底有多大。
但是众人都知道,这一切都只是时间问题。
有了造父变星测距法,天文学家早晚能精准测量出银河系的直径。
而且,布鲁斯教授曾公开支持宇宙岛理论。
这让很多人不由自主地相信:我们的银河系并非唯一!
与此同时,很多天文学家开始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第一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全体会议,召开在即。
它就是天文学界的布鲁斯会议。
这是所有人崭露头角、名震天下的绝好时机。
同时,他们还在期待,一件更重要的事情。
“布鲁斯教授的论文什么时候发表?”
李奇维在辩论结束之后,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布鲁斯集团的管理上面。
作为科学之城的资金来源,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任命新一轮的人事安排后,李奇维决定依托布鲁斯集团,成立一个独立的科学实验室。
阿尔法实验室!
它和婆罗洲的原子实验室,以及卡文迪许实验室,等纯学术的实验室不同。
阿尔法实验室会将理论和应用完美结合在一起。
大概就是科学和科技的区别。
这是他仿照真实历史上的贝尔实验室创造的。
贝尔实验室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实验室之一。”
它成立于1925年,在建立之初,该实验室便致力于数学、物理学、材料科学、电信技术等领域的研究。
而且其重点在于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扩展。
这使得它和那些应用型实验室有显著的不同。
正是因为对基础理论的巨大投入,才开启了贝尔实验室的辉煌时代。
1927年,戴维森在这里验证了电子具有波动性,和小汤姆逊一起获得1937年的物理诺奖。
1933年,央斯基发现银河系中心在持续发射无线电波,从而创立射电天文学。
1947年,约翰巴丁等人发明晶体管,使人类步入信息时代,三人也凭借此获得1956年的物理诺奖。
1948年,香农发表论文《通讯的数学原理》,奠定了现代通信理论的基础。
至于应用方面,则有太阳能电池、激光、通讯卫星等。
同时,这里还是Unix操作系统和C语言的发源地。
可以说,贝尔实验室中的随便一个重要成果,放在后世,都足以建立一个庞大的实验室了。
而当这些成果都集中在一所实验室身上时,可想而知它的牛逼之处了。
那个时代的贝尔实验室,代表了全球科技的最前沿,是创新思维的源泉之地。
现在,李奇维要亲手把它打造出来。
不过,他当然不会便宜美国人。
虽然他很想直接在婆罗洲成立阿尔法实验室。
但是条件不允许啊!
现在的科学之城,无论硬件还是软件,都不足以支撑这么高端的实验室。
所以,他只能退而求其次,先在美国把底子打好。
等到时机成熟,然后再全部转移到科学之城去。
毕竟,一个超高端的实验室,可不是把厂房建好就行的。
最重要的还是人才以及制度。
制度方面。
李奇维给阿尔法实验室制定了非常宽松的科研环境。
每个研究人员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课题。
“容忍失败,鼓励创新”就是实验室的方针。
所有的研究人员,没有KPI考核、没有进度检查,也没有任务汇报。
而且实验室中的上级,一定是该领域的权威人物。
但是上下级之间没有隶属关系,所有人都可以平等地交流自己的思想。
这里将会成为所有科研人员的乐园,创新的沃土。
当然,阿法尔实验室也只会招收最优秀的人才。
李奇维自信,在他的带领下,阿尔法实验室一定会超越贝尔实验室,成为世界上的第一实验室。
它将引领全球科技的发展!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烧钱。
真实历史上,贝尔实验室刚成立时,就获得了母公司AT&T投资的1200万美元。
在1925年,这笔钱对于一个实验室而言,简直就是天文数字了。
也难怪贝尔实验室牛逼,因为完全就是用钱砸出来的。
李奇维显然没有这么财大气粗,他只能先支持个几十万美元,启动实验室。
对于阿尔法实验室的成立,特斯拉恐怕是最开心的一个人了。
他立刻向李奇维毛遂自荐,想要担任实验室的总裁。
李奇维同意了他的请求。
特斯拉年龄很大了,最多几年之后就要退休。
现在逐渐过渡到对实验室的管理上来,也算一个比较好的安排。
而且更深层的原因则是,李奇维有意培养吴有训当阿尔法实验室的掌门人。
现在正好可以让他在特斯拉的手下,多学习学习一些产业界的经验。
这个实验室,以后还是掌握在华夏人手里才安全。
为此,李奇维专门找吴有训长谈了一个多小时。
“有训,我们华夏现在需要科学,但也需要科技。”
“你应该能明白我的意思。”
“我让你执掌阿尔法实验室,确实有一点私心在内。”
“但我认为你是最合适的人选。”
“如果你觉得这会耽误你的专业研究,可以拒绝我,没有关系。”
吴有训听后,立刻站了起来,表情肃穆,斩钉截铁地说道:
“校长,您放心吧。”
“有训早已准备,把一生都奉献给国家的科学事业。”
“我没有专业,国家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我会永远追随您的脚步。”
李奇维站起身,拍了拍对方的肩膀,感动而欣慰地说道:
“好孩子。”
至此,李奇维此次美国之行,任务已经几乎完成了。
现在,就还剩下最后一件事。
恒星能源论文!
布鲁斯集团董事长办公室内。
李奇维正在给论文补充最后一部分内容。
他一边写,一边内心感慨科学之不易。
真实历史上,人类对于恒星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从古人的太阳神崇拜,到意识太阳只不过是一颗普通的恒星。
人类发现了恒星的物理本质。
从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到牛顿创造万有引力定律。
人类掌握了恒星的运动规律。
从夫琅禾费发现恒星光谱中黑暗的谱线,到基尔霍夫发现焰色反应。
人类破解了恒星的组成元素。(
尽管科学家已经在恒星研究领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但是恒星最重要的问题:恒星的内部结构及其演化模型,却始终进展缓慢。
因为这个问题的核心,就是要首先知道,恒星的能源到底来自何方!
只有搞清楚了恒星的能源,才能计算恒星的内部结构,从而推导出恒星的演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