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游走在欧洲的物理学霸 第636节

  沙普利的开场,让在场众人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原本在大家眼中神秘莫测的天文学,此刻忽然变得接地气了。

  “原来这就是宇宙岛理论的来龙去脉。”

  “这样一看,天文学还挺简单的,只要测量距离就好了。”

  “呵呵,你以为人家测量就和你拿尺子量脚长一样啊。”

  “那可是要收集和计算成千上万条原始数据的。”

  “而且还要用到很多巧妙的方法。”

  众人调侃过后,忽然发现一个问题。

  为什么沙普利上来不讲自己的理论,反而条理清晰地阐述对手的理论。

  海耳对着李奇维等大佬们笑道:

  “沙普利这个年轻人很不错。”

  “他想通过推翻柯蒂斯的理论,来变相证明自己的理论。”

  “这样会更有冲击力。”

  果然,他刚说完,就听沙普利继续说道:

  “而我想说的是,柯蒂斯先生的方法是错误的。”

  “他利用新星作为测量工具,测出的银河系直径是不准确的。”

  “接下来,我要介绍我所使用的方法:星团变星和球状星团。”

  哗!

  众人惊呼!

  辩论刚开始,火爆味就十足啊!

  好戏就要开场了。

  虽然在场很多人都听不懂沙普利所说的内容。

  但不妨碍人家的气势很牛逼啊。

  “乖乖,就凭沙普利能说出那么多专业词汇,我就服他。”

  “他一看就是天文学的大佬。”

  公开辩论的最佳策略,从来不是驳倒对方,而是煽动观众的情绪,形成强大的场外压力。

  有些时候,台下的欢呼声要远远比逻辑性重要。

  这时,很多人不由自主把目光转向另一边的柯蒂斯。

  心中为他捏了一把汗。

  在众人看来,沙普利对柯蒂斯简直算是了如指掌。

  套用华夏的俗语,那就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啊。

  显然沙普利是有备而来,攻击性十足。

  然而,面对众人视线的压力,柯蒂斯的脸上并没有出现想象中的慌张。

  他好像完全不在意对手的剖析,整个人显得云淡风轻,好似一切尽在掌握。

  这让众人纳闷。

  “难道柯蒂斯还有隐藏手段?”

  沙普利也注意到了对方的表情。

  内心的疑惑只是一闪而逝。

  他从来就没有轻视过任何对手。

  柯蒂斯甚至还是天文学的教授,所以对方不可能轻易就输了。

  而且,他很清楚,台下大部分观众的欢呼和支持不能代表什么。

  因为今天在场的可不仅仅是普通人,还有众多的天文学前辈和大佬们。

  更是有布鲁斯教授这样的伟大存在。

  所以,他必须拿出全部的实力,正面击败对方。

  “况且,柯蒂斯就算你有底牌,难道我就没有了吗?”

  这一刻,沙普利信心爆棚,他继续说道:

  “要想更精确地测量出银河系的直径,应该首先要搞清楚它的结构。”

  “但是银河系内的恒星超过了千亿颗,如此天文学数字般的数量,一颗一颗去数很不现实的。”

  “所以,我想了另外一种方法,那就是探测银河系的【骨架】。”

  “就好比,我们根据人体的骨头构型,就能大概判断出这个人的高矮胖瘦。”

  “同样,对于银河系而言,它的骨架就是【球状星团】。”

  “星团是指由几万颗到几百万颗恒星构成的一种恒星群。”

  “它们在夜空中的亮度很大,通过望远镜很容易观察到。”

  “而所谓的球状星团,顾名思义,就是星团的形状是球形的。”

  “目前银河系中,就有100多个这样的球状星团。”

  “只要测出它们之间的距离,以及它们到地球之间的距离,就能绘制出整个银河系的形状和大小。”

  “而我的测量一共分为两步。”

  “第一步就是找出各球状星团中的星团变星,利用它们当做标准烛光,测量球状星团到地球的距离。”

  “第二步,如果某些球状星团中找不星团变星,那就把整个球状星团当成标准烛光。”

  “然后利用已知距离的球状星团,来估算遥远距离的球状星团。”

  “最终,我将这100多个球状星团的距离,全部进行了测量。”

  “得出了银河系的大小和形状。”

  “根据我的测量结果,银河系是一个直径30万光年,厚度3万光年的圆盘结构。”

  “所以,如此庞大的范围,足以容纳整个宇宙。”

  “宇宙岛理论中发现的那些星云,距离地球也只有20万光年,依然在银河系之内。”

  “它们并不是所谓的星系,而是初生的恒星。”

  “因为恒星的起源就是来源于宇宙中的尘埃聚集。”

  “而星云就是恒星初始时候的状态。”

  “这就是我的观点。”

  哗!

  沙普利发言完毕,引发全场的轰动。

  因为他的方法,明显比柯蒂斯的要更细致。

  他绘制出了银河系的形状,不仅有直径,连宽度都给了数值。

  吃瓜群众们,顿时高喊666。

  “原来我们生活的银河系是个大盘子。”

  “而太阳系就在盘子的边缘。”

  “哦!上帝啊!三十万光年的距离,要靠双腿走得多久啊。”

  “别想了,你恐怕就是走到宇宙爆炸的那一天,你都走不完这段距离。”

  “一个银河系都这么大了,如果宇宙岛理论是对的,那岂不是还有十万个这么大的星系。”

  “老天爷!这简直是天方夜谭啊!实在是难以想象。”

  众人七嘴八舌地讨论着。

  余青松坐在李奇维的后方,他看着前方沙普利投影出的宇宙照片,内心五味杂陈。

  一个好的天文学家,一定需要一台好的望远镜。

  而一台好的望远镜,也必须安装在好的天文台中。

  因为地球云层、天气等原因,天文台的选址都是非常考究的。

  威尔逊山天文台之所以牛逼,就是因为它的位置非常好,拍出来的照片既清晰又稳定。

  所以,那里才会发表很多重磅的天文学成果。

  每每想到哈勃屹立在威尔逊山天文台上,能使用那台2.5米口径的超大型望远镜,仰望星空。

  余青松内心就一阵羡慕。

  “现在高鲁会长选址紫金山天文台受挫。”

  “而国内也没有大型的专业望远镜。”

  “国内天文学发展,真是任重而道远啊!”

  “我回国后一定拼尽全力,解决这两个难题。”

  余青松暗暗下定决心。

  他有着充足的信心,因为华夏有着李教授。

  李奇维没有感受到背后那个年轻人的火热目光。

  他觉得沙普利讲的确实很不错。

  至少让他对天文学的细节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他忽然有点感慨。

  在李奇维的前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发布过七大基础学科的名单。

  分别是: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地理科学和空间科学、逻辑学。

  其它所有应用型学科,都是建立在以上的7个基础学科中,属于衍生学科。

  由此可见,天文学的重要性。

  但是华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于天文学是非常不重视的。

  因为它没什么用,还不如大气学来的实在,至少人家能预测天气。

  而天文学整天研究天体,研究宇宙,搞得非常高大上,但是对日常生活毫无影响。

  所以属于边缘学科。

  但是,今天现场听了这场辩论,又感受到周围无数人的欢呼和讨论。

首节上一节636/94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