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游走在欧洲的物理学霸 第58节

  “终于在1899年,我在英法两地分别架设了无线电台,成功地实现了跨越英吉利海峡的无线通信。”

  听到这里,在场之前不知道无线通讯的人,全都忍不住惊呼。

  那岂不是说,未来有可能相隔一个大洋的人都能实时通信?

  而且这种通信不需要复杂的电路,只要人手一个电台就好了。

  众人看马可尼的眼神都变了,对方虽然不是物理学家,但是这种天才般的发明,比顶级物理学家也差不了多少。

  一时间,大家都对他的研究充满了好奇。

  李奇维也是万分感慨,马可尼是一个标准的富二代,当时做无线电通信试验时,是在自家的庄园内完成的。

  他父亲有私人图书馆,他母亲给他找了一个私人教授在家学习。

  所以他阅读了无数电磁学的书籍,做了无数电磁试验,这才有了无线电的发明。

  毫不夸张地说,无线电改变了世界格局。

  因此他本人也被评为“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排名第41位。

  然而此刻,27岁的马可尼却脸有愁容,“但是目前我的研究却遇到几个问题,导致无线电通信的实用性不足。”

  “第一个是,调制电磁波的频率、振幅、周期等非常困难。”

  “目前我公司的产品,全都是靠人工手动调节,误差大,耗时长,而且很容易出错。”

  “第二个是,由于电磁波是直线传播,考虑到地球表面的曲率问题,好像无线电无法实现全球通信。”

  “所以我到现在一直没有做过试验。因为要做一次跨洋试验,需要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太大。”

  “如果从理论上都不可行,我很难说服公司的其他人支持我。”

  众人呼了一口气,果然全球通信没有那么容易,同时也敬佩马可尼善于钻研的精神。

  理论到实践,中间宛如隔了一个天堑,需要付出无数的努力和汗水。

  有时还需要一丝运气。

  房间内的都是物理学者,如果问他们电磁波的性质,绝对能说上三天三夜。

  但是对于这种现实中的物理实际问题,不少人也只能抓瞎了。

  在场的只有李奇维知道,第一个问题需要通过电子管解决。

  只有小型化的电子管,才能高效率实现整流,放大,振荡,混频,调频,调幅,检波等等功能。

  至于第二个问题,从理论上分析其实是可行的。

  因为地球虽然是圆的,但是高空表面全是电离层,它可以放射电磁波。

  真实历史上,马可尼在今年的12月份,实现了从英国到加拿大的超远距离无线电通信。

  试验当天,加拿大那边遭遇了强烈的风暴,接收天线都被吹跑了。

  马可尼用风筝拉起天线,经过焦急的等待,他本来都不抱有希望了。

  结果,忽然,微弱的信号传来,试验大获成功。

  马可尼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无线电能不受地球弯曲的影响,传播那么远的距离。

  如今看,当时的马可尼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样的勇气,难怪能够成功。

  李奇维没有立刻说话,而是看向长桌边的其他人。

  他们有的低头,有的手托下巴,都在思考马可尼的难题。

  这时,一直没发过言的郎之万说道:“马可尼先生,我认为第一个问题可能需要一种系统的设备。”

  “我设想,它应该是通过电压电阻等各种电路设计,进行电磁波的调制,但是目前市面并无这种产品。”

  不少人赞同郎之万的观点,处理如此复杂的电磁信息,肯定不能靠人工。

  第一个问题确实有点难了,相当于要凭空发明一个调制器。

  在场的物理学者们都不擅长这个,给不出好的建议,只能靠马可尼本人去摸索了。

  这时,威尔逊说道:“马可尼,第一个问题我不知道,但是第二个问题,我有一个想法。”

  “可不可以通过建立中转站的方式,每隔一段距离就建造一个电台,只要保证两个电台之间能正常通信,那么再远的距离都能续接上。”

  众人眼神一亮,这倒是个好办法。

  密立根给威尔逊竖个大拇指,心道威老弟果然精通实验物理,瞬间就能想到可行的办法。

  威尔逊环顾一圈:基操,勿6。

  但是,理查森忽然又提出一个问题,“可是在大西洋、太平洋内,如何架设中转站以及保证不受破坏呢?”

  这.还真是个问题。

  一时间,大家都想不出什么好点子。

  李奇维看时机差不多了,轻咳一声,说道:“我有一点不同的想法。”

  最近追读下滑有点严重啊,是不是大家不喜欢看这种平淡的学术剧情。

  说实话这十章左右写的我脑袋都快大了。

  看来我的书友们都想看主角快速装逼,别急。

  马上就有一波大高潮了,诺奖要来啦!

  最后,感谢大家的月票和推荐票支持,谢谢。

第79章 上架感言

  刚刚接到编辑通知,明天中午十二点,本书就要上架啦!

  感谢责编透明巨把我捞了,本来以为签不了约,准备放弃了。

  感谢各位书友的大力支持,我才能越写越带劲。

  这本书能走到这一步,我是非常满足的。

  闲话少叙,先说下上架后的更新情况。

  以后改成4000字大章,说实话新书期的2000字一章,写的我很憋屈。

  还要经常故意删减压缩一些内容,这下终于可以放开了。

  1、上架当天:争取3章。(上架突然,实在没有存稿,历史文又难写)。

  2、平时:争取每日2章,根据情况加更。

  3、加更条件:盟主加一更,如果当天就有(就当做个梦),后面会补上。

  最后,老虚求首订!求订阅!求月票!

  至于这些数据如果好的话,怎么加更,老虚暂时没有经验,但肯定后面会补上。

  我会把成绩汇报给大家。

  总之一句话,成绩越好,老虚越疯狂。

  求求各位读者大大们的支持,给我来个首订吧,感谢你们。

第80章 指点方向

  当李奇维要发表意见时,众人齐刷刷地看向他。

  马可尼更是双眼火热,满脸兴奋。

  作为痴迷物理的年轻人,李奇维的成就让他望尘莫及,随便一句话能让自己受用终生。

  虽然家里很有钱,自己又开个公司,但是李奇维这种人永远都是马可尼羡慕的对象。

  看着众人的反应,李奇维轻轻一笑,开始画饼,说道:“第一个问题郎之万说的很对,需要单独的器件去控制。”

  “以我对目前工业界的了解,最多五年,应该就会在电子产品方面实现突破。”

  “最近我和荷兰的飞利浦公司合作,准备成立科学实验室,其中一个研发目标就是类似的产品。”

  “因此,我才有这个把握,给出预言。”

  思来想去,李奇维还是准备不再藏着掖着,直接提前搞出三极管。

  因为在1906年,美国发明家德福雷斯特,就会在二极管的基础上,发明三极管,从而开启无线电子学的蓬勃发展。

  短短的五年,就算他把三极管的技术带回国内,也产生不了什么作用。

  因为以目前华夏的情况,在星火计划没有开展之前,任何科学尝试都没有意义。

  反正这是电子技术的基础,后期的各种高科技设备都会用上,不如用欧洲的力量去大力发展。

  到时候他用现成的即可。

  李奇维能未卜先知,但是在场的众人不知道啊。

  当他放出豪言,五年内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后,马可尼激动的差点跳起来。

  威尔逊一脸震惊,“布鲁斯,你什么时候涉足工业界了?难道是你的专利授权给别的公司了?”

  李奇维笑道:“是的,就是钨丝灯泡的专利。”然后他向其他人解释一番。

  房间内的所有人,顿时都感觉很疯狂。

  原来大名鼎鼎的光的波粒二象性,竟然是在李奇维的毕业答辩上提出来的。

  为什么我的答辩只有“呃呃呃”。

  李奇维等众人平静后,继续说道:“至于第二个问题,马可尼,我认为你有点悲观了。”

  “从理论上看,电磁波虽然会直线传播,但它同样也会反射。”说着,他开始在白纸上画出示意图。

  “们看,只要在地球的高空表面,加上一圈反射层,就能将直线传播的电磁波反射,改变路径。”

  “通过多次地面和反射层之间的反射,电磁波就能达到地球的任意一处。”

  “幸运的是,我认为这种反射层是存在的。”

  “因为引力的作用,地球的上空,应该存在一层由各种电子、离子、尘埃等组成的圈层结构。”

  “这种结构应该可以充当反射层,反射电磁波。”

  李奇维当然不敢直接说出电离层,因为那要等到1924年,才被英国物理学家阿普尔顿证明存在。

  当他信誓旦旦地推理出反射层后,所有人都目瞪口呆。

  这太疯狂了,完全是从理论上,预测了电磁波的反射。

  简直是绝妙的想法!

  虽然还没有验证,但包括马可尼在内的众多学者,全都坚信,这个推断一定是正确的。

  超远距离的无线电通信绝对可行。

  “布鲁斯,我不得不说,你的灵感简直源源不断,想法天马行空。”卢瑟福羡慕地说道。

  “你这个想法,甚至能开辟一门新的学科,就叫气象科学。”作为讲师的威尔逊很有经验。

首节上一节58/94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