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游走在欧洲的物理学霸 第544节

  “物理学已经进入了一个超越普通人想象的境界。”

  “可以说,现在走在最前沿的那些大佬,他们的研究内容,已经无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出来了。”

  “不谈广义相对论的复杂数学。”

  “单单量子论中,我觉得就已经非常复杂了。”

  “我有一种预感,普通人已经和物理再也没有关系了。”

  “我想这就是布鲁斯教授建立黄埔大学和原子研究所的目的。”

  “他想走一种精英化的路线。”

  “因为只有真正的精英,才会在科学领域实现突破。”

  “而其他人,只是把这种突破应用到现实各个方向而已。”

  “或许,我们印度也该如此了。”

  “仿照华夏,建立真正的科学团体,以一个核心,带领团队攻克难题。”

  说到这里,玻色忽然郑重道:

  “拉曼教授您,就是我们印度科学界的核心!”

  哗!

  拉曼内心震动。

  他没想到玻色竟然能把问题看的如此深刻。

  但是最后一句,让他觉得实在难以担当。

  “玻色,虽然外界因为我和布鲁斯教授的关系,非常看好我。”

  “但是你应该明白,在我们科学界,尤其是物理学界。”

  “实力的体现只有一种,那就是论文。”

  “我希望和你们共同研究,共同讨论,现在还远远不是谈论核心的时候。”

  “布鲁斯教授给我们亚洲科学界树立了最好的榜样。”

  “他的原子研究所才创建这么短的时间,竟然就能发表这么重磅的成果。”

  “我们印度未必就不能复制这种奇迹。”

  “我拉曼自认为也是天才。”

  “布鲁斯教授对我的夸赞,不是我的荣誉,而是鞭策我前进的动力。”

  “我会用物理成果证明,我们印度物理学界,不弱于任何国家!”

  这一刻,拉曼的霸气显露无疑。

  玻色感受到了大哥的强悍气息,他的血液都跟着沸腾了。

  从现在开始,他的身上也背负了一丝印度的国运了。

  随着华夏在科学界异军突起,遥遥领先,亚洲其他国家都坐不住了。

  各国的科学领袖们,都开始了适合本国的布局。

  所有人都能感受到一个大世即将来临了。

  而华夏以势不可挡的姿态,必将在未来大放异彩。

  李奇维回到婆罗洲之后的种种举动,彻底改变了亚洲的科学发展方向。

  这片被欧洲嫌弃的文明荒漠之地,正逐渐长出科学的嫩芽。

  而华夏将会是那唯一的参天大树!

第400章 李奇维同获双诺奖!四冠在身!举世无双!世界震动!

  时间进入1917年后,物理学界终于平静了下来。

  但是所有人都知道,这段平静期是在酝酿更大的爆发。

  欧洲科学界也不再关注亚洲。

  虽然物理奥赛、于隐论文等事件,让亚洲出尽了风头。

  但是不管是欧洲还是亚洲的科学界人士都很清楚。

  格局并没有改变。

  欧洲依然是科学的绝对中心。

  亚洲现在连后来居上都算不上,最多是站在了同一赛道上。

  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在前方奔跑的欧洲各国而已。

  所以,亚洲各国都在蛰伏,积蓄力量。

  而欧洲则不敢掉以轻心。

  因为亚洲无论怎么落后,只要布鲁斯李还存在一天,那就不容忽视。

  他就是亚洲科学界的定海神针,也是绝对的领袖。

  欧洲各国的科学家们,都在等待战争的结束。

  百废待兴,既是灾难也是希望。

  经历了如此变故,物理学,乃至整个科学,一定会重新迎来辉煌。

  在目前的世界格局下,科学之城也迎来了蓬勃的发展。

  美国不少科技公司,已经派遣考察团来此调研。

  作为亚洲的科学中心,这里未来蕴藏着巨大的商机。

  那些资本家财团们很明白,时代的发展已经和以前大不相同了。

  现在最赚钱的都是高科技,而不是传统的原材料贸易。

  这是新贵和老钱之间的争锋。

  国内的科研工作者们,通过华夏科学社的关系,不少人已经愿意迁徙到科学之城来。

  因为现在国内的形势越发严峻,很多人的研究甚至都受到了影响。

  而科学之城无疑是一片净土,吸引着无数技术人才。

  对此,李奇维来者不拒。

  他可不会放过这么多宝贵的财富。

  一座座实验室、研究所拔地而起。

  从数学物理化学到机械石油农业,凡是和科学相关的领域,科学之城无所不包。

  此外,印度、樱花国等国家,也经常派出教育科学交流团,赴华夏和科学之城参加学术活动。

  1917年8月,第一届泛太平洋科学会议,在华夏的上海举办。

  来自十多个国家的两百多名科学家们,齐聚一堂,讨论学术。

  本次会议的范围涵盖了各个领域,是一次较为松散的学术会议。

  华夏作为东道主,科学社承担了所有会议工作。

  在大会上,亚洲各国的学者们慷慨激昂、谈笑风生。

  让美国、澳大利亚等地的学者们赞叹不已。

  “亚洲,尤其是华夏,在科学领域已经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了。”

  会议最后,李奇维作为大佬,公布了第一届亚洲科学奖的名单。

  其中于隐毫无疑问获得了物理学奖。

  这也让亚洲科学奖的含金量瞬间上升,成为亚洲学者争抢的最高荣誉。

  1917年10月,消失了一年的物理诺奖终于出现。

  因为战争的原因,1916年的物理诺奖没有颁发。

  而今年,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巴克拉,凭借元素的特征X射线辐射,斩获诺奖。

  李奇维当年执掌国王学院物理系的时候,巴克拉就是他的左膀右臂。

  在他不方便的出面的情况下,对方干了很多事情。

  所以,外界都知道巴克拉和布鲁斯教授的关系莫逆。

  以巴克拉的成果,只能说堪堪够得上物理诺奖的标准。

  所以,他的获奖,从某种意义而言,体现了李奇维在物理领域的超然影响力。

  巴克拉在李奇维选择回国后,他本人也选择离开国王学院,转去爱丁堡大学当教授。

  同时,在李奇维的推荐下,现任国王学院的物理系主任是理查森。

  对方已经从美国普林斯顿镀金完成,正式返回英国。

  而他的博士生兼妹婿,戴维森,正在匹兹堡的卡内基技术研究所工作。

  巴克拉获奖的消息,让所有研究X光的物理学者们都沸腾了。

  伦琴、劳厄、布拉格父子,再到现在的巴克拉。

  与X光相关的诺奖的成果,竟然达到了惊人的四个。

  这一切都归功于X射线是非常成熟的物理现象了。

  物理诺奖委员会有绝对的把握,保证这些成果不会出错。

  于是不少研究物理的人说道:

  “量子论虽好,但X光或许更适合普通学者。”

  “大佬有大佬的领域,我们有我们的领域。”

  远在美国的康普顿非常兴奋。

  他觉得布鲁斯教授简直就是神人。

  对方建议自己从X光入手研究,现在看是最好的选择。

  1917年的化学诺奖和去年一样,因为未知的原因,又是未颁奖。

  这让很多人忧心忡忡。

  “这该死的战争,到底什么时候能结束!”

  1917年,就这样悄然而过。

  1918年来了。

  欧洲的战争终于到了最后一刻,双方开始进入战略决战。

首节上一节544/94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