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游走在欧洲的物理学霸 第535节

  李奇维看去,心道:“这两人怎么搞一块了?”

第395章 我为物理之神,当镇压世间一切天才!

  当李奇维见到进来的二人后,脸上露出一丝笑意。

  等到一战结束后,物理学的另一个黄金时代将紧随而来。

  欧洲仿佛被战争积压了太久了,所以突然底蕴爆发而出。

  数位天才横空出世,在物理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天骄齐聚,思想碰撞,不分伯仲,精彩纷呈。

  而现在,有了李奇维这尊当世大帝,镇压物理学岁月长河。

  从过往到未来,从宏观到微观,皆有他的身影。

  轻轻一动,荡起的一丝涟漪便是一个诺奖。

  终生膜拜而我不拜!

  物理尽头谁为峰,一见奇维道成空。

  这些超级天才们,一定会逆天而起,挑战大帝,证道自身。

  李奇维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

  三年之后,大幕终将开启!

  此刻,进来的康普顿和德布罗意,就是其中的两位天才。

  真实历史上,他们的论文,把这张大幕掀起了一角。

  李奇维一边想着,一边说道:“哦,原来是康普顿和德布罗意啊。”

  二人虽然都不是第一次见到布鲁斯教授了,但是依然表现的非常激动。

  康普顿兴奋道:“布鲁斯教授,非常感谢您抽出宝贵的时间。”

  “再次见到您我真是太激动了。”

  德布罗意跟着说道:“布鲁斯教授,恭喜您举办的比赛大获成功。”

  “物理奥赛一定会成为物理学领域最崇高的比赛。”

  李奇维笑笑没有说话。

  这时,康普顿接过道:“教授,我觉得这种比赛还可以推广到数学、化学等其他学科。”

  李奇维说道:“我也有这种想法。”

  “不过,以目前科学之城的情况,还承担不了太多科目的同时竞赛。”

  “只有以国家之力才能举办。”

  “所以,未来你们的国家或许都有机会承办。”

  二人点点头。

  科学之城起到的是示范作用。

  未来肯定是各国轮流举办。

  这时,李奇维说道:

  “康普顿,你今天和德布罗意一起来,你们俩是有什么共同的问题吗?”

  德布罗意朝着康普顿轻轻点头,表示由后者提问。

  康普顿平复心情,说道:“教授,我的博士课题是关于光的波粒二象性的。”

  “今年年末我就要博士答辩了。”

  “所以我想请教您一些问题。”

  李奇维笑道:“哦?你竟然选择这个领域做博士课题。”

  “小伙子很有魄力嘛。”

  康普顿尴尬一笑。

  “所以遇到了很多问题,需要请教教授您。”

  虽然康普顿不是必须证明光的波粒二象性才能博士毕业。

  那样的话,他也不敢选它当课题。

  他是在为以后的独立研究做准备。

  要想做出惊天动地的成果,那就必须完美证明。

  李奇维说道:“什么问题,你说说看。”

  康普顿道:“我的主要目标是想用实验验证光的波粒二象性。”

  “但是我找不到正确的切入角度。”

  “我一开始是想从光电效应上寻找灵感。”

  “但是光电效应只能说明光是量子化的,不能严格说明光的粒子性。”

  “所以,我认为实验的关键,就是用一种力学的适用于粒子的办法,去测试光的行为。”

  李奇维听后点点头。

  “康普顿,你的思路完全正确。”

  “哪怕我已经发表了广义相对论,但还是有很多物理学家不认同光的波粒二象性的概念。”

  “根本原因就是,他们无法想象出,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光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图景。”

  “不像玻尔的量子轨道模型,虽然所有人都没有见过,但大家都能想象出来那是什么样的。”

  “一个小球绕着另一个小球转嘛。”

  “但是,光既是波又是粒子,却完全无法想象。”

  “所以,只有通过实验得出不可争议的结果,才能让这个概念被人接受。”

  康普顿虽然早已知道自己的课题很难。

  但是亲耳听见布鲁斯教授的分析后,他还是忍不住感慨。

  “以布鲁斯教授此刻的身份地位,竟然都无法说服众人。”

  “可见波粒二象性的诡异之处。”

  李奇维又道:“对于具体的实验,我无法给你提供帮助。”

  “但是,我最近想出来一个角度,或许对你设计实验有参考意义。”

  康普顿闻言大喜。

  “布鲁斯教授,您也没有放弃对光的波粒二象性的解释吗?”

  “我还以为您是在研究量子论呢?”

  李奇维笑道:“这毕竟是我提出的概念,我怎么可能放弃。”

  “我坚信它一定是对的,只是没有被证明而已。”

  哗!

  这种自信让康普顿和德布罗意浑身一震。

  简直霸气无双!

  康普顿更是庆幸和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有了布鲁斯教授的帮助,说不定他真能突破。

  而一旦证明了光的波粒二象性,那他立刻就能成为比肩迈克尔逊教授的存在。

  因为这个概念将会重塑物理学家对光的认识。

  甚至是对宇宙的认识。

  光的波粒二象性和硬币的正反面不是一回事。

  因为它已经涉及到了这个宇宙的本质。

  如果真的存在这种性质,那么物理学家就需要用理论对其解释。

  这就相当于重新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

  所以康普顿怎么能不激动。

  他很清楚,一旦突破,就是震动整个物理学界的惊天成果。

  物理诺奖板上钉钉。

  看着康普顿期待的眼神,李奇维内心感慨。

  如果没有他的到来,真实历史是这样的:

  1920年,康普顿开始研究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他发现大部分X射线都是直接穿透物质,不发生任何变化。

  但是却有很少一部分X射线的角度发生了变化,即发生了散射。

  后来康普顿让他的学生吴有训,又实验了几种不同物质的X射线穿透实验,发现都会出现这种散射现象。

  1923年,结果发表,这就是著名的“康普顿散射”。

  所谓的散射,就是光这个粒子和物质粒子之间发生了碰撞,动量和能量守恒。

  这个实验完美证明了光的波粒二象性。

  1924年,德布罗意在光的波粒二象性的基础上,大胆假设:

  既然光这样的波具有粒子性,那么电子这样的实物粒子,是不是反过来也会具有波的性质呢?

  再更进一步,世间所有的物质存在,是不是都有波的性质呢?

  万物皆波?

  于是乎,他就把这个想法写到了博士论文里,并给出了数学推导。

  然后成为了历史上唯一一位,仅凭博士论文就获得物理诺奖的绝世天才。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接着,1926年,薛定谔又在德布罗意的基础上,继续深入,他这样想道:

  如果电子真的是波,那它应该和声波、水波等其它波一样,有对应的波动方程去描述波的行为。

  于是,在阿尔卑斯山的修养圣地,他和情人的幽会之地。

  薛定谔把一生的创造力都用尽了,终于凑出了大名鼎鼎的“薛定谔方程”。

  没错,不是一步一步推导出来的,而是硬生生凑出来的.

首节上一节535/94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