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游走在欧洲的物理学霸 第50节

  就这样,李奇维成功说服了索尔维。

  而索尔维选择物理和化学两个领域的理由很简单,他自己的产业就是化学领域的,当然希望结识化学家。

  至于物理则是他的爱好,因为不用做实验就能研究。

  果然有钱人的想法就是这么朴实无华。

  后人无法理解,为何这个时代的大佬对科研的兴趣那么大,财富自由了不去享受,就想做研究。

  李奇维也赞同索尔维的安排,因为化学家相比物理学家,对于物质生活的贡献绝对更大。

  化学所催生的各种化工体系,是他未来的战略重点,所以多认识一些化学家十分必要。

  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

  李奇维最近有时间就会思考科学之城的建设问题。

  其中一块核心的内容就是人员组成。

  本来他的想法是,科学之城只接受华夏人,外国人最多只能有几个。

  但现在他的想法变了,如果排挤非华夏人,那么科学之城的“科学”二字就名不副实了。

  无数的历史经验告诉后人,固步自封和骄傲自大带来的都是灭亡。

  科学本来就是不同思想之间的碰撞,如果人为加上限制,那就不是科学,而是政治学了。

  只要设置一定的标准和底线,就能以海纳百川的胸怀,让全天下的科学家为己所用。

  他想建立科学之城的目的,不是称霸世界,而是守护华夏。

  在此基础上,推动科学的发展,造福全人类。

  至于是否会有野心家混入其中,如何防范,这些只能等以后真正实施再说。

  如此庞大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他可以边干边学。

  人类历史上都没有出现过这样的存在,全是科学家或者科研人员组成的城市。

  那里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管理制度,如何自保等等。

  哪怕李奇维是穿越者,他也不可能有这方面的经验。

  所以他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另一个让他放下种族偏见的原因则是:个人的力量太小了。

  华夏的崛起不单单需要科学,更需要科技。

  两者虽然一字之差,包含的内容却大相径庭。

  李奇维有自信,凭一己之力推动物理学的发展,但是要想把理论化为实际的力量,单靠一个人只是杯水车薪。

  他能推导出各种复杂的公式,但总不能让他自己去手撕偏微分方程的解吧。

  更别提那些复杂的化学工艺,物质合成等东西。

  李奇维前世就是因为讨厌穿白大褂配试剂,最终才选择读物理专业。

  西方世界在这些基础领域,已经积累了几百年,哪怕给华夏二十年,也不可能超越。

  所以,他必须借助外力,借鉴和吸收西方的底蕴,然后配合他的先知,少走弯路。

  以星火计划为核心,点全华夏的科技树,覆盖所有领域,从此不会受到西方的制裁。

  这就是李奇维对于科学之城人员组成的初步思考。

  当然主体肯定是华夏人,管理权他会牢牢地把持在手里。

  想通了关键点后,李奇维开始给这些未来的大佬们回信。

  信中,他先是谦虚了一番,然后表示对他们在做工作的关注,并透露极大的兴趣。

  接着在结尾,顺理成章地邀请他们,如果有意愿,可以参加8月底在布鲁塞尔举行的会议,大家一起畅聊学术。

  写完这些信后,李奇维又开始了按部就班的生活,抄.不.写论文,教学生,撩妹子。

  不过,突然传来的两个消息,打乱了他的计划。

  感谢新老书友的月票和推荐票。老虚求收藏求追读,拜谢了,现在追读太重要了。

第67章 暴富从调教飞利浦开始

  当李奇维在准备青年学者交流会时,他突然收到了居里夫人和索尔维的信件。

  居里夫人邀请他参加在法国举办的会议,欧洲放射学会议,时间定在8月15号。

  受到柏林物理年会和伦敦量子讨论会的启发,现在的物理学家们突然喜欢开会了。

  李奇维心道,这才对嘛,哪有科研工作者不开会的,况且还是物理领域的大佬们。

  只有多开会,才能增强自身的影响力。

  自从卢瑟福发表放射性的本质后,全世界都掀起一股放射研究热。

  法国的贝克勒尔和居里夫妇作为放射性的发现者,看到如此喜人的突破,于是一合计,干脆也办一场会议吧。

  这个想法立刻得到了法国政府的支持,要钱给钱,要场地给场地。

  各国已经发现了,这年头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尤其是物理学家这种超高端人才,能吸引一个都是赚的。

  信中,居里夫妇热情地邀请李奇维,虽然他不是研究放射性的,但是名气太大,属于跨界大佬。

  李奇维心里美滋滋的,他还没有考虑好去不去。

  不过这倒是一个接触放射领域的机会,铀盐、提纯、同位素,大概也只有他知道这里面的猫腻了。

  甚至第二天,卢瑟福就写信问他去不去,如果愿意,可以同行前往,李奇维表示等决定后告知对方。

  至于另一个消息则是,钨丝灯泡专利终于找到合作者了。

  索尔维在信中详细介绍了这家公司,李奇维定睛一看,嚯,原来是大名鼎鼎的飞利浦!

  皇家飞利浦,1891年成立于荷兰埃因霍温,主要生产照明系统、家用电器、医疗系统方面的产品。

  后世,飞利浦的员工有十几万人,总部位于阿姆斯特丹,产品售往150多个国家,是真正的跨国巨头公司。

  知名家用产品有:手机、平板电脑、剃须刀、空气炸锅、咖啡机、面包机、榨汁机、电水壶等。

  2023年的营收达到了200亿美元。

  尤其是旗下的医疗设备,那就是高端的代名词。

  李奇维在穿越前,华夏还在提倡医疗领域的国产替代呢,代的就是飞利浦等公司。

  由此可见,飞利浦公司的强横实力。

  如果不是索尔维在信中描述,李奇维真不敢相信,这么牛逼的公司,竟然是做碳丝灯泡起家的。

  没错,如今刚刚成立十年的飞利浦,已经是欧洲最大的碳丝灯泡生产商之一。

  它的创始人是杰拉德和安东尼奥,现在公司就已经有100多号员工。

  但是当前公司的发展也遇到了困境。

  一方面是因为碳丝灯泡质量太差;另一方面则是公司产品单一,无法拓展更多的收入来源。

  真实历史上,飞利浦在1914年成立了第一个研究实验室,专门研究物理化学现象,企图促进产品创新。

  并且在X射线和收音机技术上,实现了突破;至于灯泡,则没有什么进展。

  如今,创始人之一的杰拉德,忽然从好友索尔维那里,了解到李奇维的钨丝专利,简直是如获至宝。

  杰拉德恨不得立马就要找李奇维,最后被索尔维拦住,表示他先写信给对方,如果同意,双方可以约见面。

  李奇维当然同意,而且是太同意了。

  现在的飞利浦感觉就是为他量身定做的公司一样。

  第一,总部在荷兰,避免了接下来第一次波及世界的战争,因为当时的荷兰是中立国,所以受影响很小。

  第二,生产的产品全都是民用,降低了后面自身被盯上的风险,安全性得到很大保障。

  第三,专业对口,李奇维的物理知识,几乎可以帮助飞利浦更新换代所有的产品。

  第四,现在的飞利浦还是小公司,没有大企业的傲气,自己很容易拿到话语权,分得更多的利益。

  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惊喜,李奇维没有头脑发热,上赶着去求对方合作,商业谈判他还是懂一点的。

  而是简单写了一封信给杰拉德,表示如果对方有兴趣,可以考虑见面详谈。

  结果第三天他就收到了杰拉德的加急信件,对方准备立刻启程来剑桥拜访自己。

  李奇维会心一笑,看来钨丝灯泡专利,对这些碳丝灯泡厂商的吸引力不是一般的大。

  毕竟谁都不是傻子,这种一看就是代差级别的产品,其利润根本无法想象。

  于是,李奇维让杰拉德可以在7月20号到剑桥,届时他会招待对方,详谈专利授权问题。

  几天后,在剑桥郡一家有名的咖啡厅内,李奇维见到了杰拉德。

  杰拉德飞利浦,今年43岁,一双眼睛炯炯有神,飞利浦公司的名字就取自他的姓氏。

  他出生于荷兰一个富商之家,没有兴趣继承家里的烟草咖啡贸易生意,反而对科学技术十分着迷。

  于是跑去理工学校读机械设计专业,毕业后,以爱迪生为偶像,开始创业。

  由于做的是高科技产品,因此杰拉德对于科学家十分敬佩,很想结识领域内的大佬。

  所以当他见到李奇维本人后,显得非常激动,语气急促,倒把李奇维搞的不好意思了。

  “原谅我的失礼,布鲁斯教授,您看起来实在是太年轻了。”

  “索尔维和我说过您的伟大成就,如今一见,简直是惊为天人,我感觉自己以前都白活了。”

  李奇维顿时乐了,果然是企业家,张口就把客户拍的舒舒服服的,怎么可能还谈不好生意。

  “杰拉德先生,你还是叫我布鲁斯就行,我暂时还不是教授,只是剑桥的一名博士。”

  “我们还是直接进入主题,讨论一下专利的使用问题吧。”

  杰拉德微微一愣,他还从没见过这么直接的物理学家。

  之前见到的很多学者,都是羞于谈钱的,而是专注技术。

  他不敢怠慢,连忙问道:“布鲁斯博士,不知道您是什么想法?”

  李奇维道:“杰拉德先生,你是灯泡领域的专家,虽然现在灯泡的市场普及率还很低,但是你很清楚,它的未来是一片光明。”

  “现在全球人口约16亿,如果10年后,所有人都能买得起一支灯泡,想想这是多少利润。”

  杰拉德听完不由得认真起来,不是因为16亿的大饼吸引了他,而是他没想到李奇维竟然还懂商业。

  他以为像对方这种物理学家,都是不食五谷,不懂人情世故的。

  即便想赚钱,杰拉德自信也能通过商业手段,合理地压缩对方的利益。

  然而,李奇维开口的两句话,没有急着证明自己的技术有多么先进,而是先说市场有多大。

  一种熟悉的商业气息扑面而来。

  杰拉德开始打起精神,他知道自己今天遇到高手了。

首节上一节50/94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