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游走在欧洲的物理学霸 第488节

  “所以,华夏科学社暂时想拿到学术评议的功能,是不可能的。”

  “因此,我们暂时只有传播科学的功能,却没有评价科学的资格。”

  “被政府承认的真正资格。”

  哗!

  经过了李奇维的分析,在场的众人终于理清了这之间的关系。

  没想到,一个科学社竟然还涉及到这么复杂的政治因素。

  国情的不同,导致了不同国家科学团体的底层架构不同。

  李奇维并没有对这种不同进行评价。

  在他看来,这是没有意义的。

  这一刻,华夏科学社的定位终于清晰了。

  任鸿隽听的脸色潮红。

  要是没有李奇维的帮助,他们自己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其中的关系。

  可千万不要小看了这种定位。

  它的重要性甚至决定了华夏科学社的生死。

  万一哪天,他们想插手学术评议,很可能就会受到打击。

  因为这是属于在抢夺权力了,官方是绝对不会允许的。

  这时,赵元任忽然问道:

  “社长,经过你刚刚的分析,我觉得我们的华夏科学社和英国皇家学会根本就是两种组织。”

  “不应该混为一谈,那又谈何差异呢?”

  李奇维笑道:“元任,问题非常好。”

  “这就是我接下来想说的内容。”

  “华夏科学社只是暂时的阶段性形式,在未来,它必然会发展成带有学术评议功能的权威组织。”

  轰!

  所有人都震惊了。

  没想到他们引以为傲的华夏科学社,竟然才是初级阶段。

  而李社长已经开始考虑高级阶段了。

  “我们都是在第一层,只有李社长在第二层。”

  赵元任激动地问道:“社长,您能为我们详细说说吗?”

  李奇维笑道:“英国皇家学会和樱花国学士院,其实就是华夏科学社的未来。”

  “这两种模式也是当今世界体制下,科学组织形式的两种终极模式。”

  “华夏科学社未来会走哪一条路,其实并不是在座的我们可以决定的。”

  “我们能够做的就是适应国情,把科学本职工作做好。”

  到了这一点,其实讨论的已经非常深刻了。

  在座的都是精英,自然明白李社长话中的意思。

  这已经不属于科学领域的讨论范畴了。

  要是李乐亭在这里,那绝对能滔滔不绝讲上几个小时。

  但是在座的人,对此兴致缺缺。

  因为不管是哪种模式,科学本身的发展方向都是一样的。

  孰优孰劣,还真不好说。

  看到众人眉头紧皱,担忧未来的样子,李奇维笑着鼓励道:

  “好了,你们不用担心,先做好当下的工作就行。”

  “无论未来国内的学术评议科学组织是什么形式,有一点不会变。”

  “那就是它必然是由人组成的。”

  “既然是人,请问,还有比在座的各位更合适的吗?”

  “就算以后政府仿照欧洲各国成立科学院,那么科学院内的人还是你们。”

  “你们只是换个地方,继续为华夏的科学事业而奋斗。”

  “所以,即便现在华夏科学社的功能不完善,你们也不要就心灰意冷,觉得没有动力。”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

  “更何况是改变国家科学水平这么艰难的任务。”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任务,拔苗助长好高骛远是不行的。”

  李奇维没有说错,十几年后成立的中央研究院,其中的大部分成员,都是华夏科学社的成员。

  4位总干事和15位所长中,其中分别有3位和13位是科学社的成员。

  这也很正常,科研人员不是大白菜,想有就有。

  刘邦以一县之人才,就能治理天下。

  但是他绝对不可能在一县之内,找齐所有种类的技术人员。

  说白了,管理人才牛逼,那只是平台的衬托作用,换个人一样牛逼。

  而技术人才牛逼,那是人家自身牛逼,换个人很可能是菜逼。

  所以,李奇维现在掌握了华夏科学社,就意味着将来他会掌控国内的科学界。

  到那时,他就是真正的巅峰学阀!

  所有人都是他的派系。

  李奇维才能更好地集中力量办大事。

  这一刻,任鸿隽等人仿佛有一种拨开云雾见光明的通透感。

  华夏科学社未来几十年的发展方向,被李社长分析的淋漓尽致。

  任鸿隽内心感叹道:

  “我这一生最幸运的事情,就是鼓起勇气去找了李社长。”

  “不然,科学社在我手中,恐怕会失去了它应有的光芒。”

  赵元任、杨杏佛、竺可桢、周仁、胡明复等人,也是满脸崇拜。

  作为理工科人才,尤其还是美国名校的留学生,他们对于所谓的个人魅力是免疫的。

  哪怕是高官也不能让他们折腰。

  但是这一刻,他们突然觉得,应该义无反顾地追随李社长。

  李奇维从精神上彻底征服了这帮小伙子们。

  “无论是华夏科学社,还是未来的学术评议科学院,其实根本目标只有一个。”

  “我称之为:科学体制化。”

  众人一惊,又是新的词汇概念。

  “所谓的科学体制化,就是通过组织保障和背书的形式,让科学的社会功能被大众所承认。”

  “它要达到的效果是什么样的呢?”

  “举个形象的例子,假设现在有个骗子说自己的药丸包治百病。”

  “普通老百姓是没有能力鉴别骗子的话是真是假。”

  “他们只能求助专业的科学人员。”

  “此时,华夏科学社的科技部长竺可桢站了出来。”

  “他明确给出结论:药丸是骗人的,没有医学依据。”

  “这时候,如果老百姓选择毫无理由地相信竺可桢,那么我们的科学体制化就成功了。”

  “这代表华夏科学社已经成为了最权威的机构。”

  “他承担了为大众提供科学服务的功能。”

  “而如果老百姓对竺可桢的观点嗤之以鼻,那就说明我们太失败了。”

  “而科学院就是这种权威的终极形式,它是由国家在背后作为保障。”

  轰!

  这一刻,在场社员们无不震撼。

  他们终于深刻感受到自己身上那沉甸甸的担子了。

  科普不是炫耀自己的知识,而是要造福广大的人民。

  这种朴素而崇高的责任,让科学不再是冰冷的思想和公式,而是可以触摸的温情。

  李奇维接着说道:

  “所以,为了让华夏尽快地开启科学体制化,我们要有所行动。”

  “那就是从现在开始,要在方方面面体现出我们的专业性。”

  “科普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我们所有社员平时也要深入基层,切实解决大众的需求。”

  “此外,我鼓励在座的各位,找到自己领域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专门的学会。”

  “比如华夏数学会、华夏物理学会等等。”

  “这种学会的组织性虽然非常松散,但是却弥补了科学社在细分领域深度不足的缺点。”

  “二者相辅相成,能更好地推动国内的科学事业发展。”

  哗!

  众人无不惊叹。

  “李社长这个主意太好了。”

  竺可桢已经在考虑成立国内的气象学会了。

  胡明复等人也都是跃跃欲试的表情。

  虽然以他们目前的资历和地位,想要牵头成立学会有点难度。

  但是不还有李社长嘛。

  不行,就挂社长的名头。

  社长出马,万事无忧。

首节上一节488/94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