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游走在欧洲的物理学霸 第485节

  大会的第一项,就是选举出华夏科学社的领导层人员。

  华夏科学社虽然只是一个民间团体,但是它的宗旨却是为了华夏科学之发达,这一宏伟目标。

  因此,社团就必须需要严密的组织性。

  这样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

  只不过其中的决策需要体现民主性。

  因此,在李奇维的提议下,华夏科学社的组织架构如下:

  第一。

  成立“华夏科学社研究委员会”,作为社团的最高决策机构。

  研究委员会的委员数量暂定为5人,由全体社员公开选举产生。

  从5人中选举一人为华夏科学社的社长,对外代表整个社团。

  此外,还要从5人中,选举一人担任副社长。

  社长不在时,副社长代替社长履行职务。

  很快,经过全体社员的举手投票。

  第一届华夏科学社研究委员会委员名单是:李奇维、任鸿隽、赵元任、杨杏佛、竺可桢。

  其中,李奇维是社长,任鸿隽是副社长。

  由于华夏科学社就是李奇维和任鸿隽创建的,所以选举结果毫无意外。

  而他们此举也是为了给后世一个榜样。

  科学事业必须是民主决策的。

  第二。

  华夏科学社总部位于上海,下设各部:

  财务部、科技部、编辑部、运营部、联络部。

  财务部负责社团全部活动的经营管理。

  未来科学社还会有很多附属的机构,这些机构或许能给社团带来巨大的收入。

  因此,财务工作是第一位的。

  科技部负责为科学社提供专业的技术资料和指导,是科学社的基础和核心。

  其下设科学研究室若干。

  暂定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机械、土木、医学、冶金、农业,9个研究室。

  所谓的研究室不是搞真正的学术研究,而是研究如何传播科学,指导和提倡科学研究的方法。

  所有社员按照所学专业或者从事的工作,分别加入对应的研究室。

  每个研究室设立主任一名(可由研究委员会委员及部长兼职)。

  编辑部负责报纸、期刊、专业书籍等的审核和校验工作。

  由于科学资料的特殊专业性,科学编辑不是随便一个人就能干的,从业者必须是行业内的人。

  甚至跨领域的都不行。

  一个搞农业的编辑,他是不可能把握好医学相关内容的。

  目前科学社旗下共有三种报纸、出版丛书若干。

  甚至李奇维之前办的《科学周刊》也并到了科学社旗下。

  而这些资料的宣传工作,则都是由运营部负责。

  至于最后的联络部,职能就比较复杂了。

  华夏科学社虽然是科学团体,但是它也需要和外界各领域的人打交道。

  甚至通过不同领域的大佬们,扩展科学社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选择加入。

  这个时代可不是后世的互联网时代,随便什么消息都能瞬间传遍全国。

  科学社,在西部很多地区,还是很难听到相关消息的。

  所以联络部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一方面,它需要保持科学社和外界的联系。

  另一方面,则是想尽各种办法,提高华夏科学社的知名度。

  在前期,五个部门是肯定够用了。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若是华夏科学社的发展超过了李奇维的预估,那肯定还要增加部门。

  后世的各种大企业、大团体,至少也有十几个部门才能维持正常运转。

  所有部门的部长,都是需要通过选举产生。

  根据选举结果:赵元任担任财务部长、竺可桢担任科技部长、杨杏佛担任编辑部长。

  另外各部部长也同时选举产生。

  由于华夏科学社是一个科学精英社团,所以未来预计的社员数量不会太多。

  因此,不会常设很多的副职,而是由各部门的负责人全权处理各项事务。

  这也是避免科学社以后变成官僚化的组织。

  正职啥也不干,全都交给副职。

  第三。

  制定并通过华夏科学社指导性文件:社章。

  社章规定了各类成员的专业标准及其权利与义务,并规定了领导成员的职权范围及其任期。

  此外,还包括举行年会、创办刊物、社团所属财产等细则规定。

  可以说,社章内涵盖了华夏科学社的所有标准和内容。

  随着科学社的发展,社章也会与时俱进地进行补充。

  最后,会议决定,将10月8日定为华夏科学社的正式成立时间。

  至此,一个组织有序、目标明确、成员丰富的科学团体,就在华夏诞生了!

  任鸿隽大步走上前台。

  他的脸上充满了喜悦之情。

  一年前,科学社的前身,还只是一个弱小的杂志社,根本没多少人听过。

  然而现在,它摇身一变,成为了华夏第一个规模化的民间科学团体。

  任鸿隽相信,华夏科学社的未来一定是璀璨的。

  现在只有50多名社员,在未来,一定会达到五千,乃至五万的社员数量。

  而这一切,都是那个男人带来的。

  他的恐怖影响力和恐怖财力,让华夏科学社脱胎换骨。

  “下面,让我们有请李奇维社长,上台讲话。”

  轰!

  在全体社员雷鸣般的掌声中,华夏科学社第一任社长李奇维,上台发表演讲。

  众人无不心潮澎湃、激动万分。

第370章 振聋发聩!科学发展的四个阶段!科学思想比理论更重要!

  1915年10月8日,法租界。

  华夏科学社第一次全体社员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华夏科学领域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此刻,李奇维走上演讲台。

  看着那一张张如饥似渴的面庞,和坚定不移的信仰。

  李奇维心情激荡。

  他要为台下的这些热血年轻人指明方向,使他们不再迷惘,勇往直前。

  他们就是华夏科学未来的希望所在。

  “今天,我的演讲主题有三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科学的发展过程是什么样的。”

  “谈起科学,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西方科学。”

  “虽然很遗憾,但科学诞生在西方已经是既定事实了,这一点,谁都不能否认。”

  “我知道,国内有很多人为了民族自豪感,会去文献里考古。”

  “证明华夏古代也有科学。”

  “但在座的各位作为科学领域的精英,我相信你们对此有审慎的态度。”

  “科学是实事求是,不能被任何主观因素困扰。”

  会场内众人瞬间表情严肃。

  李社长的开篇,就强调了科学的精神。

  华夏科学社是要在国内传播科学,但千万不能被爱国主义限制。

  宣传科学是爱国的,但是科学本身和国家没有关系。

  这个逻辑让众人深深记住。

  “科学诞生在西方后,其实也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

  “我们现在所说的科学,通俗地默认为近代科学。”

  “而古希腊时代到中世纪之间的这段期间,可以形象地称为古典科学。”

  “古典科学最重要的成就,是确定了逻辑在科学中的指导地位。”

  “欧几里得的几何学则是逻辑演绎的最巅峰代表。”

  “从此,科学大厦的建造有了坚实的材料基础。”

  “但是,只有逻辑还远远不够。”

  “古典科学的另一个特征就是用大脑想象代替实验。”

  “比如著名的铁球落地问题。”

  “亚里士多德仅仅是在脑海里想象这个过程,所以得出了错误的结果。”

  “这种不喜欢实验的特点,也和那个时代有关。”

首节上一节485/949下一节尾节目录